新加坡的政府小学到底有多“卷”?

文摘   育儿   2023-04-19 07:00   新加坡  
某娃从今年1月份开始从国际学校转入了政府小学,入读P4(相当于四年级)。3月份第一个学期结束(新加坡小学的学年从每年1月开始,一年4个学期),是时候聊聊这一阶段的体会了。

这里提一句,通过AEIS考试进入的学校是由政府分配的,一般根据离家的距离和学校的名额决定。因此,那些家长们挤破头要把孩子送进去的名校是不在这些学校之列的,只有普通邻里学校会有多余的名额。

我们被分配到的邻里学校,建校于1960年代,离家2公里,在新加坡180多个小学中排名100名开外。不过,有本地朋友告诉我们,对于这个排名,除了公认那几所名校,其他大部分的邻里学校的水平其实相差不大,不用太过纠结。

于是,从决定报考AEIS起,我们就做好了进入“菜小”的心理准备——都说新加坡的小学很“卷”,考虑到孩子从课业相对轻松的国际学校转过去,我们也不希望孩子立刻进入一个太卷的环境。
01. 
入学程序

入学前一周,作为转校生家长,我们被通知去新学校和校长面谈。

我们在等待的时候,校长笑容可掬地过来和我们打了招呼,问了孩子几个简单的问题。

随后,副校长和我们谈了具体入学事宜。这是一名四十岁左右的男性,看起来十分干练。他首先问我们“为什么选择新加坡政府学校”。我们回答说,新加坡政府学校的教育质量很好。

他笑了笑说,我希望你们选择政府学校不仅仅是因为学术水平,而是出于对孩子综合发展的考虑。政府小学正在进行全面的改革,不再单一地强调分数,而是注重孩子的综合能力。对于新生来说,我认为她在新学校的第一步是——较好地适应新环境。

副校长的这段“开场白”似乎“颠覆”了我对新加坡极度“内卷”的小学教育的认知。我不确定这是冠冕的套话还是实话。

开学两周后,我参加了线上家长会。家长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面向所有P4学生家长的,副校长介绍了教育部在积极推动的全面科目编班(Subject-based Banding)机制。在此机制下,学生在P4学年末将基于各自的学习表现选择适合自己的小六会考科目组合。第二部分是和各班老师的分组交流,气氛更加轻松,老师们建议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只要按照学校的教学节奏来就行了。

全面科目编班示意图
02.
学校日常

从国际学校转学过来的孩子首先需要适应的全新的作息表——政府学校的在校时间是早上7:30到下午1:30。期间只有一次休息时间10:30-11:00,学生们可以到食堂用餐。相比国际学校,政府学校的作息要求孩子更早起床,但是空出了下午的整块时间。对某娃来说,迫于早起的压力,晚上睡觉的时间提前了,也空出了下午的时间可以去参加攀岩、法语等兴趣班。

政府学校P4的科目包括英语、数学、母语、科学,以及艺术、体育、音乐、课外兴趣班、品格与公民教育等。其中,母语班包括中文、马来语和泰米尔语。中文还细分为普华和高华。数学则根据学习能力分为普通班和基础班。某娃班上一共29名学生,平时在一起学习,但一到母语课和数学课,29名学生分别根据自己的分组上不同的课程,体现了全面科目编班倡导的因材施教原则。


P4课程表


新加坡小学英语课没有统一的教材,某娃的学校选择了新加坡教育部认可的STELLAR(Strategies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and Reading,简称STELLAR)阅读材料。

英语阅读材料

P4上学期英语课文难度可参见以下短文。
英语课文材料

中文课采用统一的教材《欢乐伙伴》,具体难度可参见下面的课文,内容偏重日常实用、生词量大大低于国内小学四年级的水平,但是相比之前国际学校的难度,老母亲表示满意。
中文教材

作为P4学生,某娃每天的作业在半小时内可以完成。第一学期的假期也基本没有什么作业。作业中需要家长参与的部分是每周的听写。每周的英语和中文随堂听写测试结果需要家长签字,这个极具中国教育特色的签字环节一下让我回到了自己的小学时光。

英语听写作业和测试

第一节学期末进行了期末考试。考试没有排名,但是成绩较好的同学可以获得一些文具类的小奖品。第二学期的第一周内,我收到了孩子的报告册——里面没有评分,只有Beginning(起步), Developing(发展中), Competent(合格), Accomplished(完成)四个等级。之前的小学报告册是记录各科分数的,但是从2019年教育改革后,就改成了这种分级制。
03. 
设施及课外活动

某娃对新学校的第一印象是“小”。的确,相比之前的国际学校,邻里学校的占地规模小很多,在体育设施方面也差了很多,没有游泳池和攀岩馆;在课外活动CCA(Co-Curricular Activities )的选择方面也较少。据说,政府学校中名校的CCA选择比起邻里学校要更加丰富。

当然,邻里学校也尽可能利用有限的资源丰富孩子的课外体验。在第一学期的3个月内,某娃参加了两次校外活动:集体参观科学馆,观看儿童剧《西游记》;在校内参与了水培蔬菜采摘,校园摄影等活动。下半年学校将组织一次两天一夜的校外野营活动。
04. 
师资和教学方式

某娃的班级有两位级任老师(相当于班主任老师),一位教英语和普通班数学,一位教科学和基础班数学。此外,还有一位中文老师。

作为比较佛系的家长,除了线上家长会外我还没有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过。某娃所在的班级没有家长老师的“微信群”,我和老师的主要交流方式是电话、邮件或者短信。每次邮件沟通,都能在半天到一天内收到回复。

有几件小事让我们对老师们的印象不错:

  • 某娃在刚刚入学时,级任老师为她指定了两位帮助新同学的班干部。两个小伙伴在某娃刚入学的阶段给了她很多帮助,比如指路、解释学校规定等,也成了她的好朋友。

  • 一次,某娃在提交了中文视频作业时上传了错误的视频,急得坐立不安。我给级任老师写邮件后,第二天中文老师及时给我打电话沟通了如何重新上传视频。

  • 还有一次,某娃希望报名参加新加坡举行的小学生攀岩比赛,但是必须通过学校才能报名注册。我向级任老师说明了情况后,学校的体育老师很快告知学校可以为孩子注册,同时让家长参加了比赛说明视频会议,发送了比赛所有资料。

从教学方式来看,邻里学校和国际学校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更加注重孩子的学业表现,并且有明确的奖惩措施。虽然校长曾强调学校不再以分数为唯一的评价指标,但是在小六会考的压力下,老师依旧十分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会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奖励,对表现差的学生进行批评。自从进入邻里小学后,某娃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数学方面表现突出,但在中文方面还需要加强。

而在某娃之前所在的国际学校,老师一般不对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评价,也没有相应的奖惩,都是一律的鼓励教育。导致的结果是,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学习动力也不足。

对此,我的体会是:关于学习内驱力,孩子的学习兴趣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如果完全没有反馈和评价机制,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也是迷茫的。
05. 
学生素质和融入情况

邻里学校的学生一般来自附近的居民区。因此,从生源来看,邻里学校既不像国际学校那样对家庭收入有要求,也不像名校那样对父母的鸡娃资源有门槛。

简单来说,邻里学校的生源特点就是种族多元,水平参差不齐。这里不再是和本土社会隔绝的白人小社群,也不是只有优等生的精英世界。

我个人觉得,对于从国际学校转学来的孩子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坏消息。因为我们转学的初衷是希望平稳地过渡到本地教育体系,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不希望她从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直接进入到一个过度竞争的环境。
转眼孩子转入邻里小学已经四个多月了。她较好地适应了新学校的环境,交到了新朋友;在学习上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有动力去提升自己。作为家长,我们整体上满意让孩子转入政府学校的选择。

回到题目提出的问题:新加坡的政府小学到底有多卷?

抛开少数的几所名校不谈,占政府小学绝大多数的邻里学校本身环境是偏躺的,下午1点半放学,半小时作业。卷的家长已经把孩子送进了名校,邻里小学的生源就是周边社区的家庭。种族多元,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家庭条件各异、水平参差不齐。某娃班上有位马来同学有6个兄弟姐妹,有位同学有阅读障碍症。这些孩子自身的条件决定了想卷也卷不太动。

但是,邻里学校比小部分彻底躺平的国际学校卷一些,因为毕竟有小六会考在,教学大纲也是跟着教育部走的。老师在教学方式上是有明确的评估体系和奖惩措施的。

所以选择了邻里学校,躺和卷有很大的自由度,如果你觉得孩子学校的学习强度无法满足Ta的能力,可以在课外适当投入,让Ta争取考入好的中学;如果你觉得孩子在语言上等方面和本地孩子还有差距,那么可以慢慢来,先度过适应期。

人生是一场长跑,赢在起跑线未必笑到最后。奔跑的方向和发力的时机才是最重要的。

— END —


亲们,如果觉得好看就转发朋友圈吧!

当然,能关注我就更好啦:)

往期回顾

新加坡教育精英主义:基本国策?父母主导?加大社会不公平?

为了考新加坡政府学校,我们去了马来西亚

游牧民族在小坡
在教育内卷的洪流下,相信孩子能被“精心地散养”。在日益割裂的世界里,保持冷静思考与克制表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