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妈养成记:悟了,散养只是迷思
文摘
育儿
2022-11-15 07:00
新加坡
作为经历应试教育的一代,我曾经痛下决心,不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坚持“散养”。把孩子送入国际学校,是实现“散养”的最佳途径。这里作业很少,几乎没有考试,也没有竞争氛围,孩子可以在自由宽松的环境里成长。在家里,我也不会陪写作业,或用补习班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填满。本以为这是优于应试教育的途径。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上升,发现了诸多问题:相对于公立学校的孩子,国际学校的孩子由于课后训练不足而基础薄弱。他们或许得到了更多演讲、表达的机会,但是他们缺乏为了解决问题而深入探究的韧性,仅仅满足于肤浅的夸夸其谈。同伴们优越的家庭条件,学校与当地环境的“隔绝”也让他们对现实的认知受到限制。
在家庭教育方面,“散养”导致孩子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较差。由于学校没有课业压力,他们在课后也没有足够的驱动力去学习。
如果家长不满足于学校的教学,而选择课外补习,那么“散养”还有意义吗?与此同时,国际学校高昂的学费和补习班的费用成了家长的双重经济压力。
国际学校也有种种优点,比如对孩子创造力和个性的保护。这也是很多家长选择国际学校的原因。但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构建在基础知识上的。而基础知识的掌握意味着一定的重复性训练和定期复习,这是符合记忆曲线的。课后训练不足,或是没有考核机制督促孩子定期复习,结果是孩子学过的东西很快遗忘、基础不扎实。如果说学校教育可以分为基础知识部分和创造提升部分。作为家长,我起初被“创造提升”部分所吸引,但是经过观察自己孩子的学习,我意识到:如果只能二选一的话,我首先需要学校提供基础知识的教育。因为这部分知识的教学经过专业人士的反复打磨早已成型,是一个具有基本素养的老师都能提供的。但是,如果让家长自己来教的话,很可能方法不当,费时费力,事倍功半。相反,创造提升部分没有固定模板可依,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家长都去激发孩子尝试。以语言学习为例,一个家长能熟练使用自己的母语语言,而涉及到基本的语法点,却很可能讲不清楚。但是,为了激发孩子创造想象,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买课外书,带孩子看电影,和孩子聊天讨论等多种非课堂的方式来实现。再说说数学,近两年美国教育倡导的“发现式数学”渐渐跌下了神坛。美国的一位资深中学老师Barry Garelick认为当下美国的数学教育已经走入了一种极端,只重视理解和发现,反对任何记忆、背诵和练习,这正是美国孩子数学能力止步不前的直接原因。
连游泳都没学会的孩子是不可能打好水球的。在Barry Garelick眼中,很多孩子学数学就是这样一个状态——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连“脚手架”都没搭好,就被催着赶着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散养”对于低龄孩子来说是较为适合的。尤其是在“卷”的大环境下,过度的早教可能压抑孩子的天性,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看看自己身边,大部分号称要“散养”的朋友的孩子也都处于低龄。一旦进入小学三四年级,学业的难度增加了,孩子的差距就会显现出来。那些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的孩子难以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主体转变,就会有学习困难。然而,好的学习习惯在“散养”的模式下,孩子很难自动养成。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开始培养孩子三个习惯:女儿曾经上过两年英国国际学校,两年法国国际学校,这期间我和其他家长有一些接触和交流,发现了他们大部分是富裕阶层,也有少数愿意为孩子投入的中产阶层。富裕阶层对国际学校的诉求不仅仅在于教育,而是为了让子女进入一个圈层,结识更多相同背景和阶层的朋友。这种圈层是相对封闭的,和当地社会割裂的,很可能限制孩子对现实社会的认知。这也导致孩子的关注点不再是获取知识,而是家境、攀比等。此外,富裕家庭如果担心课堂教育不足,可以潇洒地在课外班继续投入,所谓“学费是为了买圈子,课外班才是买知识”。而中产阶层就需要对斟酌一下“双重投入”的性价比了。本号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鸡娃”还是“放养”,其实是个经济问题。依据《爱,金钱和孩子》一书,聊了聊不同国家育儿理念差异。结论是:国家社会贫富差异越大,“放任型家长”比重越低,“权威型家长”比重越高;反之,国家社会贫富差异越小,“放任型家长”比重越高,“权威型家长”比重越低。 放任型家长比重随着国家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而减少
从家庭个体的角度来看,也是类似的道理:是否散养不是育儿理念的选择,而是由阶层决定的。富裕家庭更倾向于“散养”,而中产阶层更倾向于“鸡娃”。因为富裕阶层用自己积累的财富可以保证下一代不会阶层下滑;而中产阶层对下一代教育的投入是防止阶层下滑,甚至实现阶层跃迁的最好途径。这篇文章和我之前坚持的“散养”理念似乎是背道而驰了,因此犹豫很久才把这段时间的思考记录下来。但我相信,真实的分享好过虚伪的人设。我并不后悔在孩子低龄阶段给予她更多的自由空间。但是,随着孩子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家长需要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在择校方面做更长远的考虑。
— END —
新加坡陪读妈妈们的故事
时隔两年,再得新冠,我选择了“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