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高校老师裸辞来新加坡陪读的一年
文摘
育儿
2022-12-13 07:44
新加坡
还记得一年前,在新加坡本科校友会的群里,G女士和大家打了一个招呼,她的自我介绍简单直白:钢铁做的老母亲,带着两个儿子来新加坡读书。我出于好奇和G私聊了两句:得知她的大儿子10岁,小儿子6岁,因为爸爸常驻马来西亚吉隆坡工作,她最终选择带着两个孩子来新加坡陪读。G很低调,直到我们有机会线下碰面后,我才得知她原本在北京的一所985高校做老师,之前还有在美国访学的经历,裸辞来新加坡陪读是权衡再三后做出的决定。一晃一年过去了,G不仅成功将大儿子送入了本地学校,还把自己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作为高校教师的G对于孩子的教育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让我们来听听:她为何选择陪读?为此作了哪些准备?如何处理陪读和自己事业的关系?等一系列大家关心的问题。答:在高校工作多年,我见过了很多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我的一个观察是,孩子父母的眼界和观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人生的起点。我承认国内的基础教育水平是相当不错的,但是我希望让我的孩子看到更多彩的世界,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具有更强的思辨能力,也为他的未来提供更多选择。我觉得新加坡融合了中西方教育的先进理念,是不错的选择。先生去吉隆坡工作成了我们做出选择的契机,在比较了吉隆坡和新加坡的教育资源后,我最终决定带孩子来新加坡。
答:相比孩子的准备,我觉得大人的准备更为重要。不少家长把留学作为解决孩子在国内教育中所有问题的救命稻草。我想说,留学不是诺亚方舟,不是说踏上留学路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决定来留学,家长必须做好三方面准备:1)经济准备:低龄留学意味着长期的投入,家庭必须为此做好准备。2)心理准备:陪读意味着和家人的分离,陪读妈妈要有一颗大心脏,做好面临各种困难、心理煎熬的准备。3)适应期准备:孩子从一个环境转入另一个环境都有一个适应期,家长要保持足够的耐心,积极引导。再说孩子的准备。我当时的计划是让哥哥考政府学校,弟弟先上私立幼儿园。去年9月来我们新加坡后,哥哥一次通过了AEIS考试,如愿进入了政府学校。作为从小在国内接受教育的孩子来说,一次通过AEIS考试实属不易。关于之前的备考经历在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主要给大家提供三点经验:1)英文考试的作文书写格式要规范,把印象分拿满,2)数学备考的关键是IQ题,这类题孩子在国内教育中接触少,如不准备,丢分率很高,3)考前一定要训练答题卡的填写。
答:前面提到,孩子留学有一个适应期。我的体会是,新加坡政府学校的管理模式和国内的体系是很接近的,比如注重课堂纪律,有班级小干部协助老师管理班级,学期末有各种表彰鼓励孩子。因此,哥哥在这方面还是很适应的。从学业方面来看,过好语言关是关键。由于政府学校是面向英语为母语的本地学生的,所以词汇量的要求很高,这也是英文表达和写作的基础。对于从国内来的孩子来说,要适应政府学校的学业,需要在课后下更大功夫,包括背单词和课后大量的阅读。背单词对于孩子来说是枯燥乏味的,一定要注意方法,采用情景法,联想法,主题法来帮助记忆。在我的鼓励下,哥哥这一年在英语上取得了很大进步,在学期末获得了Outstanding Champion Award的表彰。弟弟情况是,他进入了一所双语幼儿园,老师都会中英双语。本来我以为这会让弟弟更好地适应,但是由于老师不强求孩子说中文,孩子在学校基本只用中文表达。如果听不懂老师的英文,他就让老师用中文解释。结果是弟弟的英文很难进步。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和老师进行了沟通,请他们尽可能引导孩子用英文沟通。答:当国内的朋友听说我辞职去新加坡陪读时都惊掉了下巴。我曾经因为怀孕放弃了去美国读硕士的机会,说实话我有后悔过,我觉得人的潜力是无穷的,或许咬一咬牙可以坚持。但是,对辞职来新加坡陪读这件事,我反倒没有后悔。一是我希望让孩子看到多彩的世界,有更多的选择;二是从我自己的事业来看,高校的教职或许在许多人看来是金饭碗,但是对于我个人发展来说也是一种限制,我几乎可以看到自己退休时的样子,我希望人生有更多可能和挑战;三是我们搬来新加坡也可以离孩子爸爸更近一些。尽管新加坡对于陪读妈妈第一年的工作准证有限制,但是我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事业,而是利用自己在国内积累多年的教育资源开始着手创业,经过这一年的努力,我终于明白,人生有无限可能。
答:家庭分离是陪读家庭都要面临的困难,尤其在疫情期间,很多陪读家庭甚至一年多没有团聚了。我的先生在吉隆坡工作,所以比起爸爸留守国内的家庭,我们的距离还是近多了。对于陪读家庭的夫妻关系,我的一句忠告是:不要考验人性。孩子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夫妻关系一定是高于亲子关系的。如果决定陪读,夫妻之间一定要对于未来有一个共同的预期,规划好固定的交流频率,不管是视频还是面对面交流。好在随着疫情防控的放宽,相信未来的沟通和往来一定会更加便捷。一位外国朋友曾向我感慨,华人家长是最愿意为子女付出的。我非常认同她的观点——尤其是我在新加坡认识的陪读妈妈们,她们无一不是在竭尽全力托举自己的孩子。我也曾经质疑,这样做究竟是否值得。通过和G的聊天,我看到了一个通透的母亲,把很多道理都想明白了,就义无反顾地去做;我看到了她的付出,也看到了她和孩子的相互成就。—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