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人,脚底下曾经是大海

文摘   文化   2024-03-08 07:07   新加坡  
至今记得三年前的那个八月,我们一家人经过十三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从生活了十二年的法国巴黎来到新加坡——空旷的樟宜机场,严格的核酸检测,一站式抵达隔离酒店,我尚未来得及仔细打量这座热带城市。

经过14天隔离,我们终于“刑满释放”,欢呼雀跃地走出酒店,随意走进一家超市,经过调味品区时,看着一整面的中式调料:老抽,生抽,蚝油,麻油,镇江香醋,老干妈油辣椒……我瞬间破防。在这个我之前从未踏足的国度,熟悉的味道一下子把我和她的距离拉近了。


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一点点在这座城市探索,感受过来自陌生人的善意,体会到传说中失而复得的喜悦(在新加坡丢失东西往往能找回来),尤其享受夜晚出行的安全感。
当然,我也慢慢在适应一些“新规则”:靠左行,地铁上不能吃喝,公共场所随处可见的警察人形立像——上面写着细思极恐的“You are being watched”…… 

这些年走过很多国家,也明白每个硬币总有两面,这个世上没有完美的地方。

如果非要说是什么让我决定留下,我想还是这里的人吧——在这里,能找到自己的圈子,找到说得上话的人。据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比任何时代都紧密连接,也比任何时代的人都感到孤独。那么,能找到说得上话的人,不失为一个可以说服我的理由。

3月16日,我将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导读新加坡本地作家梁海彬的短篇小说集《大海的人》,和大家聊聊新加坡作家笔下的“本城”故事,探讨关于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的思考。

梁海彬

文字爱好者,喝酒提神,喝咖啡睡觉,著有散文集《房间絮语》、小说集《大海的人》。他的文字创作从社会议题和人性状态出发,再以不同的文学载体(小说、散文、诗、剧评、剧本)呈现。


梁海彬用“大海的人”,隐喻新加坡人的共同身份特质——“他们从不知名的地方开始漂流,最后像椰子般落在这里的海岸,遂生根发芽,并且世世代代在此地。

他进而用人们在繁忙城市中的状态暗指人们对来处的淡忘,对身份的迷失——“这里的人天天在这块地上走着,尽管脚底下曾经是大海,但那已经是太久以前的事。偶尔有人走着走着,竟然感觉眩晕,仿佛晕船。当然,人们都把这样的现象归咎于酷热无比的烈日,或过劳的工作压力,或夜晚过于炫亮的霓虹灯……

他讲述的故事看似是一场又一场梦境,却常常语出惊人,一语点醒梦中人。

”这座城市里的人喜欢卫生、清洁、干净。整洁的城市容不下一点尘埃,所以人们的心也变得越来越小。”

“在小镇犯罪的话,后果是无法想象的……本镇人一心一意地为小镇的进步与发展而努力,平时已经累得根本没有空犯案。”

“每一个人都没有双脚,包括我也一样没有脚。没有脚的地方,只有几条丝状的东西,稀稀疏疏。”

感谢梁海彬老师的这部作品,感谢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感谢腔调派读书会的小伙伴,让我在准备这场读书会的过程中再次确认了自己与这个国家和这里的人的连结——一种心意相通,相互理解,又彼此启迪的愉悦。

迎大家通过下图中的免费报名链接报名参加这次读书会,期待认识更多“可以说得上话”的有趣灵魂。

当天下午,还有另一场导读会,届时孙娜将导读新加坡本地作家周德成的诗集《用整个白天使黑夜安静》。

 — END —

亲们,如果觉得好看就转发朋友圈吧!

当然,能关注我就更好啦:)

游牧民族在小坡
在教育内卷的洪流下,相信孩子能被“精心地散养”。在日益割裂的世界里,保持冷静思考与克制表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