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异地夫妻:从悬浮到落地

文摘   2024-09-08 20:43   新加坡  
“中国人好像比我们更能接受异地。”一位国际友人曾这么对我说。想想还真是,为了学业异地,为了工作异地,为了孩子也可以异地。身边很多夫妻异地生活的例子,我自己也曾经历过求学期间和当年男友(如今队友)的异地,现在也因为队友工作原因,加入了中年异地夫妻的行列。

正因为之前有过异地的经历,所以才对异地格外谨慎。记得求学时代结束异地后曾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要异地了。没什么困难是两个人在一起不能解决的。没想到人到中年,竟又走上异地这条老路。

相比求学期间的异地,中年异地夫妻似乎多了一份安全感,毕竟是婚姻关系捆绑下的一家人,说白了,都是为了这个家。


 

为什么异地?

我细想了一下,三方面的因素促成了这个家庭决定。

经济因素:

在这个35岁就能感受到年龄焦虑的时代,相比异地,中年夫妻更害怕失业、破产。

因此,假如异地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可以提升事业、增加收入,中年夫妻或许会选择异地。哪怕需要改变朝夕相处的家庭模式、适当牺牲对孩子的陪伴和夫妻相处的时间。

文化因素: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国传统文化中,牛郎织女这对异地夫妻被视为对爱情坚贞不渝的典范,他们的情感层次似乎高于朝夕相伴的平常夫妻。

尤其是对于中年夫妻来说,过了荷尔蒙旺盛的年龄,卿卿我我不再是头等大事。在相互信任、有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异地也是可以接受的。

心理因素:

除了文化因素外,中年夫妻接受异地更多是因为对于未来更好生活的预期。我们愿意相信眼前的分离可以换取未来更好的团聚,或者下一代更好的未来。

我们这一代是从小被教育“延迟满足”的一代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解放了;再苦两年,读完研就上岸了;好好工作,有了工作经验就能站稳脚跟了;再苦几年,异地后就能团聚了。在对未来的想象中,我们不断吃下眼前的苦。


悬浮

纵然有一千个理由说服我(中年夫妻完全可以接受异地),但是,当我被一场重感冒折腾得浑身无力的时候,当家里的烟雾报警器半夜报警的时候,当孩子的家长会撞上公司加班的时候,我还是会想,某人能在该多好啊。

更麻烦的是时差,你上班的时候他在睡觉,你有空的时候他在上班,每天能沟通的时候要掐着点,可惜人的沟通欲望没法掐点。似乎有很多话要讲,可是拨通语音的那一刻突然语塞了或者被孩子一个呼叫打岔过去。

异地半年后我的状态很差——处于一种“悬浮”的状态。

备注:“悬浮”的概念是人类学家项飙老师提出的,最初用来解释农民工工作的流动状态,之后他发现当下社会中很多群体都存在“悬浮”的问题。

“悬浮”一个很本质的特征,就是说对当下的一种悬置,不直接面对当下,总是想迈向未来。当下存在的意义,不过是他迈向未来的一个台阶,所以你越快地跨越过当下越好。

由于某人以一个月为周期在新加坡和E国之间交替,我的状态也随着某人往返而变化,在他不在坡的一个月我悬浮,期待着下个月的到来,对眼前的生活得过且过;我把异地生活视为过渡期,却没有真正接纳异地,只希望越快结束越好。

这样,我等于放弃了一半好好生活的时间,情绪波动很大,身体也出现了状况,常常腹痛,医生没有发现病理性原因,认为这和我的心理状态相关。


落地

是时候和某人谈一谈异地的问题了。首先,我们确认了,短期内他无法改变异地的工作模式;其次,他同意把一个月往返的周期改为三周;最后,我们决定尽量每天在固定时间视频或语音,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就语音留言。

除此之外,生活本身也给了我一些启示。

一次家里的烟雾报警器坏了,会无故报警,虽然只需要用杆子戳一下就能停下来,但是后来报警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在凌晨5点警铃大作。我本来打算忍几天,等某人回家处理,但是实在无法接受每天5点被吵醒。于是开始想办法:先是上网查,再询问邻居,最后确定拆卸报警器。

无奈家里没有梯子,我只能在桌子上再架上椅子才勉强够到天花板。对照着邻居给的示意图,一通操作,报警器还是纹丝不动。手臂因为保持高举的姿势已经隐隐发酸,汗水脸颊往下淌,“高空作业+力气活儿”绝对不是我的强项,可是看着扶住椅子的女儿,我必须咬牙坚持住。奇迹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发生了,盖子松动了,报警器成功卸下。

这件小事给了信心:我比自己想象的要更加强大。我没有理由因为某人不在身边而沮丧,我可以把生活过好。

渐渐地,我开始接受异地的生活方式,逐步调整心态,活在当下。我甚至看到了异地的种种好处。它把我从男女分工合作的家庭生活中拉了出来,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具备独立生活、照顾孩子的能力,我也多了一些独处的时间,用于阅读、思考和写作。

“每个人最终都是走向孤独的。说到底,我们的支持网络是我们自己。我们不要预设那么多条件,否则你很难幸福;因为只要有一个条件达不到,你就不幸福了。刷到一诺的这则视频时,我的心里微微颤动了一下,这就是异地两年后的最大感悟。

来源:奴隶社会视频号

是的,不知不觉,异地已经两年了。在这期间,我们还完成了搬家、装修这样的“大工程”。这些事情没法因为异地而绕过去,也不可能都凑着某人在坡的时间内完成,很多时候,我需要独自面对,但我心里是踏实的,也不像过去那样总想着迈向未来,而是专注于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心里想明白了,身体状态也好了起来。

“顾好眼前事,哪怕之后洪水滔天。”伊藤比吕美说得太对了。

关于陪读

除了因为工作原因异地,中年夫妻异地的另一原因是陪读。周轶君在《他乡的童年》第二季中采访了一群在泰国陪读的父母。其中一对夫妻的话令我印象深刻:牺牲父母二十年,换来孩子四十年。

显然,他们对陪读生活的状态是不满的,否则不会用“牺牲”这个字眼。听起来很悲壮,但更多是自我感动。人生一共多少年,二十年就这么牺牲了,他们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吗?换来的孩子的四十年又是什么?考上名校就意味着四十年幸福生活吗?更何况还未必就能实现名校梦。陪读父母的这种心态也是典型的悬浮状态:牺牲和否定当下,活在想象的未来中。

来源:《他乡的童年》第二季

不少中年夫妻因为陪读而选择异地。我无权干涉别人的选择,更何况我自己不也在异地吗?但是,如果异地、陪读的代价是牺牲二十年家长的生活,可能要想一想是否值得,或者换一种看待生活的方式。


异地还在继续,但我渐渐感到一种下沉、然后落地。

吃饭、走路、上班、和孩子聊天、让自己开心的事感受风吹在脸上阳光洒进房间。这些日常都值得我好好享受。
 — END 

亲们,如果觉得好看就转发朋友圈吧!

当然,能关注我就更好啦:)

往期回顾

难道我们是来新加坡的最后一批中产?

我在新加坡一个月内报警两次

相比一个房间,我更需要一个女佣

游牧民族在小坡
在教育内卷的洪流下,相信孩子能被“精心地散养”。在日益割裂的世界里,保持冷静思考与克制表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