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朋友圈晒娃有了新主题——各式夏令营:“双语微留学”、“未来领袖”、“哈佛研学”、“沉浸式项目学习”、“耐挫教育”……有朋友提到这类夏令营价格不菲,每日1000+人民币起步,2000+的也不少。平时对自己抠门的家长们,给孩子花钱倒不含糊,为的就是利用假期锻炼孩子嘛。可惜今年某娃假期都用在回国团聚了,一个夏令营也没参加。
开学后的某一天(新加坡学制6月底开学),孩子回来说学校要组织夏令营。我说,那好啊!谁料某娃坚决地说:“我——不——参——加!”“为什么?”我很不解,孩子一向很喜欢这类集体活动。“因为晚上要打地铺!我才不要打地铺呢!”孩子扔下一句话进了自己的房间,似乎没有商量的余地。10岁的娃已经不再对老师家长言听计从了。她有自己的想法。我也有我的对策——先来一招:缓兵之计。毕竟夏令营在8月初,老母亲有充足的时间给某娃做思想工作。我看了看学校的通知,准确地说,这是一个针对本校四年级学生的“户外探险营”,对了,在新加坡这个热带国家,四季如夏,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夏令营”。1)通过地面活动、攀岩和水上活动培养学生自信心和韧性
2)通过艰苦的户外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
活动丰富,能锻炼人,学校组织有保障,更重要的是——免费!作为勤俭持家(抠门)的老母亲当然不能轻易让孩子放弃。不过孩子还是被艰苦的户外生活吓倒了,尤其是打地铺过夜——在这之前她还从来没尝试过;更让她不能接受的是,老师规定不能带任何绒毛玩具。女儿大约从几个月大起就抱着她的绒毛兔入睡,即便已经10岁也保持着这个习惯,出门也从来都是带着绒毛兔。1)让她在家试了试睡袋
2)让她带个小枕头,替代绒毛兔
3)告诉她,终于有机会在同学们面前展示她的攀岩技能了
特别说明一下,这个小枕头是我平时放在办公室午休用的,可以说是用我的“好物”替代了她的“宝贝”,因此顺利“成交”。学校开了一张很长的清单,罗列了所有需要准备的物品。好在某娃也乐在其中,她很享受这种自组织的“权力”,她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带的包、水壶、电筒、饭盒……同时也要自己承担清点所有物品的“责任”,要知道老母亲并不会再自讨没趣地去检查,如果漏了东西,她也只能怪自己。从最初的不愿意参加,到后来每天数日子期待夏令营的到来,娃的态度可谓发生了180°大转变。好不容易盼到了这一天,天公却不作美。早上天有点阴,10点多竟然下起了暴雨。我想起日程表上安排的水上活动划龙船,不禁心头一紧。不过,我还是安慰自己,学校不是第一次组织这类活动,一定有Plan B。目前学校也没有通知家长取消活动——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还是放宽心,和娃爸享受一下久违的二人世界吧。两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娃一回到家就开启了“大吐槽”模式:我耐心地听完,没做评价,和娃讲了二十多年前自己在小学里参加过的唯一一次夏令营。上世纪九十年代,“夏令营”对于我们那个小城市还是个新鲜词。学校好像要搞个试点,但也没准备什么丰富的活动,唯一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学校睡一夜,第二天去附近的菜场买菜,然后集体烧一顿饭。可是,学校没提供炉灶、炊具和餐具,所有东西都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去的。我记得,住的最近的那个孩子把家里的煤球炉子拎到了学校里。其他人带锅的带锅、带碗的带碗。那时候自然是没有睡袋的。孩子们把课桌拼成了一个大通铺。我印象最深的是半夜摸黑和一群同学去上厕所,回来发现被蚊子咬了一腿的包,一夜没睡好。第二天一群小孩结伴去菜场买菜,结果被一个黑心婆婆骗了,买了不新鲜的鸡蛋,一敲开发现有股臭味。我们还买了茄子,但是没人会烧。我硬着头皮尝试,把酱油倒进去之后就傻了眼——一锅茄子都变黑了,一时间特别沮丧,以为没法吃了,后来尝了一口竟然发现无比美味。我和女儿分享着自己儿时的记忆片段串,把闷闷不乐的她也逗笑了。突然间,我发现自己当年参加的90年代简陋版夏令营和女儿参加的菜小平民版“夏令营”竟有几分相似之处:和市场上高端的夏令营相比,这种平民版夏令营没有承诺让孩子学到多少知识,也没有洗脑式的意志力培养,更没有高大上的夏令营实践证书。不过,这大约就是生活原本的样子——在以后的日子,你可能会碰到艰苦的环境,恶劣的天气,乃至黑心的商贩;你也会回味那个不眠的夜晚,那场暴风雨之前的龙舟赛,那盘你第一次烧的酱油茄子。这个夏天,我们加入了回国大军
《漫长的季节》治好了我的中年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