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文摘
育儿
2022-11-30 16:11
新加坡
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曾经熟悉的同学、死党、父母、亲友会在某些问题上有着和自己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企图说服,却深感无力;而对方也觉得我们不可理喻,一定是被“洗脑”了。我们常常用“被洗脑”来形容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可是,“被洗脑”恰恰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一种特质。智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是,能够相信纯粹存在于自己想象中的事物,比如神、国家、金钱等。这种“讨论虚构的事物”正是智人语言最独特的功能,也是大规模人类合作的基础,最终使得智人得以统治世界。比如,尼安德特人可能会用传统的方式,集结50人合作攻打智人,但智人却能以“讲故事”的能力让500人同心协力,于是,谁输谁赢早已预定。因此,无论我们身处何方,我们都在被我们所接收的信息洗脑。从我所居住过的四个国家来看,无论发达程度、地域位置,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会宣扬一种主流价值,让民众得以信服、传播,从而产生认同感(当然不排除主流之外多元化的存在)。而长期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人都不自觉地被洗脑,从而形成一套自洽的价值观。所以,当我们指责对方“被洗脑”的同时,别忘了,你也被洗脑了。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曾经天真地以为,便捷的沟通最终会“拉平”地球村,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尊重和理解。事实上,我们还是愿意看到我们想看到的。而算法推送也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不停地“投喂”给我们符合我们口味的“精神食粮”。我们在津津有味地享用自己的美餐时,还误以为这就是大众的口味。而一旦我们看到了一盘不符合自己口味的“菜”,我们甚至都不会去品尝,就主动屏蔽了自己的感官。更有甚者,将其视为一种对自己的否定和挑衅,不仅要把“菜”倒了,还要把“盘子”也砸在对方面前。内容创造者正是看清了这个规则,因此孜孜不倦地炮制各种“重口味”,平台则出于利益不断优化算法,只推送符合用户口味的内容。结果是世界非但没有变得扁平,反而更加割裂,人们被困在各自的“信息茧房”内不能自拔。“屁股决定脑袋”是典型的话糙理不糙,也是我们彼此理解的重要一环。封控对于可以拿一份稳定的收入来说或许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丢饭碗的人来说就非同小可了。居家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对于有疾病需要定期就医的人来说就很难了。网课对于没有孩子的家庭来说无关紧要,但是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就很闹心。发声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就是点击一个“转发”,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可能要承担严重的后果。“屁股决定脑袋”不应该是一句指责,而是事实。人都是趋利避害的,都是只有满足了自己的基本需求才能考虑其他的。啰啰嗦嗦地说完了前面的三点,所以结论是。。。曾经熟悉的人渐行渐远,世界越来越割裂?
不是的,从历史的漫长进程来看,世界的联结依旧是越来越紧密的。这三点只是让我们认识到相互的理解并不是那么容易,而是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做出一些努力。在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没时间思考,也懒得思考。但是信息过剩不代表信息多元,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机械地吐纳重复单一的信息,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我们需要停下来,看看问题的反面,问一个“为什么不呢?”公民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超越了个人意识,是对自己在国家中主人身份的认同和感知。比如,你可以在自身利益没有受到损伤的情况下,为他人利益申诉,仅仅是出于集体认同感,出于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