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胆红素检测的隐形干扰者-维生素C

文摘   2025-02-06 12:02   重庆  

作者 | 史苇

单位 | 湖南省人民医院检验一部







前言



胆红素是红细胞代谢产物,主要来自衰老红细胞破坏。它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生成,称为游离胆红素(UCB),脂溶性,与白蛋白结合后运输至肝脏。


在肝细胞内,UCB经UDPGT催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CB),可从尿中排出。血清总胆红素(TBIL)包含间接和直接胆红素,其水平反映肝脏功能,对诊断黄疸有重要价值。


直接胆红素(DBIL)升高通常意味着胆红素排泄障碍,常见于肝后性黄疸[1-2]


图1  胆红素代谢(图片来源于网络)





案例经过



患者,老年男性,6个月前因反复发热和皮肤巩膜黄染在外院被诊断为慢性肝衰竭。10月18日,患者出现急性肾损伤,表现为总胆红素和血氨升高,接受了血液净化和人工肝治疗。


2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不利和嗜睡,CT检查提示左侧额颞顶硬膜下/外出血,因病情危重紧急收治我院;


当晚急诊生化检测显示总胆红素95.7μmol/L,直接胆红素52.3μmol/L。次日早班生化检测显示总胆红素100.8μmol/L,直接胆红素91.7μmol/L(与夜班检测仪器试剂不同)。


由于两次检测间隔较短,且患者病情和治疗措施均无变化,直接胆红素结果差异较大,引起临床对结果疑议。


尽管两次检测的试剂与仪器均有不同,但检测原理均为钒酸盐氧化法,且仪器比对一致性好。为了排除实验室误差,我在两台不同的仪器上对样本进行了复测,结果与前次检测基本一致。


面对这一结果,不禁要问:哪个结果更准确?是否存在干扰物质?为了验证猜测,我对样本进行倍比稀释后复测,结果如表1。


表1  样本倍比稀释结果


对比A试剂和B试剂的检测结果,在原倍浓度下,两种试剂的直接胆红素检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其他稀释倍数下,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好。这一现象提示,在原倍浓度时,A试剂的检测可能受到了较大的干扰。


那是什么物质干扰了检测呢?我查阅了患者的病历,发现患者的尿常规中维生素C检测呈强阳性,同时,患者的用药记录显示他曾接受维生素C的静脉注射(见图2)。


根据参考文献,维生素C具强还原性,能够抑制胆红素氧化过程,与试剂发生竞争性抑制,甚至直接影响试剂的活性或稳定性,从而导致检测结果偏低[3]。那么引起患者结果差异的罪魁祸首会是它吗?


然而,我科尚未开展维生素C的检测,要如何验证这一推测呢?正当陷入困境时,我灵光一现,尿干化学检测试剂条上不是有维生素C检测模块吗,可以为我们间接验证患者血样中是否有维生素C和大概的浓度。


于是我随机选取了一例健康体检者的样本作为对照,将患者的样本与对照样本分别滴加到两条尿干化学试纸条上进行测试。


结果显示,患者样本的维生素C模块迅速由蓝变变,强度为3+,浓度为5.6mmol/L,远超过了正常范围,证实患者血清中存在高浓度维生素C,是导致检测结果差异的元凶(见图3)。


图2  病人用药情况


图3  患者样本与体检样本维生素C检测


虽然元凶是抓住了,但A、B两个试剂检测原理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只有A试剂结果受影响呢?带着疑惑,我查阅了两个的试剂说明书。


根据说明书,VitC对A试剂测定结果有干扰,B试剂在VitC浓度低于2.839μmol/L时不受干扰,这一发现对于我们今后在临床检测中选择合适的试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异常检测结果时,应考虑到样本中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验证和排除。



图4  A试剂说明书


图5 B试剂说明书





案例分析



在pH=3的条件下,血清胆红素可经钒酸氧化成胆绿素,从而使胆红素特有的黄色减少,可根据加入钒酸前后450nm处吸光度的下降与血清胆红素呈正比。


该法也是临床常用的生化检测方法之一,简单、快速、稳定,线性范围宽,能抵抗溶血、血脂干扰[4]


胆红素+钒酸钠→胆绿素+钒酸盐还原产物


维生素C对钒酸盐法测定胆红素的干扰原理主要基于其强还原性[3]。维生素C能够抑制胆红素的氧化过程,与钒酸盐发生竞争性抑制,减少钒酸盐与胆红素的反应机会,导致胆红素的氧化不完全,进而使得测定结果偏低。


此外,维生素C还可能直接影响试剂的活性或稳定性,进一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含有高浓度维生素C的样本中,钒酸盐法测定胆红素的结果可能会受到显著干扰,导致结果偏低。


在实际应用中,当样本中维生素C浓度超过试剂抗干扰能力时,就需要考虑其对胆红素检测结果的潜在影响[5-8]





案例总结



本案例中,我们通过查阅病历和综合患者其他检验结果,巧妙利用尿干化学快速简便的确定了引起检验误差的元凶,并通过倍比稀释的方法最终消除了这一检验误差。


这一过程提示我们在面对异常检验结果时,不仅要依赖实验室检测数据,还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和用药记录进行综合分析,以识别可能的干扰因素。


此外,案例还强调了在临床检验中应了解常用试剂的反应原理和抗干扰能力,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验证和排除。这不仅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增强了我们对检验结果解释的信心,为临床提供了更可靠的诊断依据。




专业审核:司文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1]刘观昌,生物化学检验[M].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88-199.

[2]韩瑞,张红艳,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196-197.

[3]戴伟萍.钒酸盐氧化法测定血清胆红素的分析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09,7(3)68-70.

[4]席金瓯,常晓松.钒酸盐氧化法测定血清胆红素的分析性能评价[J].检验医学,2004,19(3)262-263.

[5]齐子芳,任更朴,李恩杰.[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1,13(2)147-149.

[6]Adriana U,Nora N G,etc.Ascorbic acid-A black hole of urine chemistry screening[J].Clin Lab Anal,2018,32(5):e22390

[7]Nora N G,Marijana M,etc.Ascorbic acid in urine still compromises urinalysis results[J].Ann Clin Biochem,2020,57(1):64-68.

[8]李得娟,唐云芳,维生素C对单试剂氧化酶法检测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干扰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7:787-790.





END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近期视频推荐




编辑:李玲    审校:徐少卿


数智检验医学
检验医学新媒体现有75W+(公众号60W+,视频号15W+)用户,是全国“健康新媒体十强”单位,是检验医学领域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官方学术媒体平台。检验医学新媒体致力于检验医学人才交流与培养,促进检验与临床融合发展,从而助力检验医学学科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