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罕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病例:凝血因子VII缺乏症

文摘   2025-01-31 12:13   安徽  

作者 | 景伟

单位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





前言


凝血因子VII(Coagulation factor VII,FVII)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的单链糖蛋白,在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也被称为稳定因子[1]


FVII基因位于13号染色体长臂,在肝脏合成以酶原形式进入血液循环,半衰期仅有3-6小时。遗传性FⅦ缺乏症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出血性疾病,男女均可发病。


其临床表型具有异质性,纯合子和复合杂合子有不同程度的FVII活性降低和出血症状,而杂合子一般无出血倾向[2]。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皮肤瘀斑、鼻衄、牙龈出血,严重者可有颅内出血和呕血[3]


笔者在此分享一例因咯血发现凝血功能异常而被诊断的先天性FⅦ缺乏的病例。



案例经过


患者,女,6天前因咯血至当地医院查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37.54 s,凝血因子活性显示FVII活性为2.5 %。今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就诊。


完善相关检查发现,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见图1)。凝血功能及凝血因子全套:PT:34.1 s,FVII活性:3.5 %(见图2)。肝功能和肾功能未见异常(见图3)。


图1  患者血常规结果


图2  患者凝血功能及凝血因子活性结果


图3  患者肝功能和肾功能结果



案例分析


患者女性,PT延长同时FVII活性降低,未服用抗凝药,无基础疾病,怀疑先天性FⅦ缺乏,建议完善基因测序以明确诊断。


一月后基因诊断报告回示: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相关致病基因,患者为F7基因c.800T>G(p.Val267Gly)和c.1224T>G(p.His408Gln)复合杂合变异导致Ⅶ因子缺乏的可能性大,变异分别来自母亲和父亲,母源的位点变异意义不明,来自父源的位点变异为致病性变异,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见图4)。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型和检测结果,明确了患者为遗传性FⅦ缺乏。


图4  患者基因测序结果



知识拓展


遗传性FⅦ缺乏症在1951年被首次报道,研究发现其致病的分子基础是FVII基因缺陷,缺陷部位主要集中在外显子区域。


突变类型有错义突变、缺失突变、启动子突变、剪切位点突变、无义突变和小的插入突变共6种,其中错义突变是最常见的病变,缺失和无义突变比较罕见[4]


由于FⅦ基因突变类型的复杂,所以其临床表现有极大的差异,并且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导致其在临床上很容易被漏诊、误诊。


遗传性FⅦ缺乏的实验室检查多为PT明显延长,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排除获得性因素(肝病或者维生素K缺乏症),FⅦ活性测定可诊断该病,基因检测可进一步分类,确定突变基因[5]


临床发现,遗传性FⅦ缺乏与获得性FⅦ缺乏的患者在出血表现上具有明显不同,前者很少有严重的出血症状,而获得性FⅦ缺乏往往有明显的出血倾向。


有说法认为,遗传性单纯FⅦ的缺乏,由于存在可循环利用的FⅦ,因而不会影响血液的凝固,但这种理论缺少依据[6]。也有文献报道极少数的FⅦ缺乏患者有血栓形成[3]


目前来说,遗传性FVII缺乏还没有根治的方法,在有明显出血情况时可进行替代治疗:


①新鲜冰冻血浆,优点是容易获得,但有容量超负荷的风险;


②浓缩凝血酶原复合物或血浆提取FVII,适用于手术,但容易造成维生素K依赖并有血栓形成风险;


③重组FⅦ,安全有效,逐渐成为首选药物,但价格昂贵。


有学者表示活体肝移植可治疗FVII缺乏,但仍需更多研究以明确其机制[4, 5]



总结


遗传性FVII缺乏是一种临床表型异质性很强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排除获得性因素,实验室检测可对遗传性FVII缺乏进行初步诊断,基因检测有助于了解发病的分子机制。


由于临床少见,很多患者表现轻微,极易造成漏诊和误诊。当实验室检查出现异常时,结合临床表现、家族史和基因结果,可以为临床提供明确的诊断依据,从而使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方案。


通常对于无症状或者轻微症状的患者,不需要特殊治疗,然而因手术或急性出血需要治疗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替代治疗。



专家点评


点评专家:马俊芬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


遗传性FVII缺乏症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临床出血症状不一,轻者没有明显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出血。


实验室检查表现为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PT延长,而APTT不延长,在排除获得性因素后,FVII活性测定及基因检测可确诊该病。


临床表型的异质性也决定了该病应采取个体化治疗。为避免生育出FVII缺乏症的患者,建议家系中携带者或患者怀孕时进行产前诊断。


这些都提示我们,在发现检验指标异常时,应当加强与患者和临床的沟通,才能提供正确的诊疗意见。



专业审核:乔永峰(汉中市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邓春艳,涂传清,董临江.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的基因缺陷[J].血栓与止血, 2005. 11(4):178-181.

[2]黄佳雯,丘创华,黄春秀,林琳.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合并蛇咬伤1例报告[J].临床检验杂志, 2004. 42(4):277-279.

[3]黄少玲.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1例[J].吉林医学, 2013. 34(36):7787-7788.

[4]覃骏,李红,胡豫.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0. 16(22): 3372-3375.

[5]刘宿,伍谷,陈伟,刘怀琼,吴刚.先天性凝血因子Ⅶ缺乏患者围术期出凝血状况风险评估与文献复习[J].血栓与止血, 2013. 19(1): 35-40.

[6]Castoldi, E, Govers-Riemslag JW, Pinotti M,et al., Coinheritance of Factor V (FV) Leiden enhances thrombin formation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 mild bleeding phenotype in patients homozygous for the FVII 9726+5G>A (FVII Lazio) mutation[J].Blood, 2003. 102(12): 4014-4020.






END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近期视频推荐




编辑:李玲    审校:徐少卿


数智检验医学
检验医学新媒体现有75W+(公众号60W+,视频号15W+)用户,是全国“健康新媒体十强”单位,是检验医学领域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官方学术媒体平台。检验医学新媒体致力于检验医学人才交流与培养,促进检验与临床融合发展,从而助力检验医学学科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