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黄晓贤
单位 | 郁南县人民医院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症状包括:轻度发热、重度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等。
DENV属于黄病毒,有四种不同的血清型(DENV-1、DENV-2、DENV-3和DENV-4) [1]。登革热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近年来,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来往日益密切,我国输入性登革热逐渐增多,其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全国输入性病例和本地病例并存。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均出现过爆发流行。
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防治登革热传播极其重要。
(一)病历特点:
1、患者男性,21岁,急性病程,长期居住广东佛山。
2、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3、现病史:患者及家属共述,患者于2024年9月26日开始出现发热,峰值不详,伴有肌肉、关节酸痛,无咽痛、头晕、胸闷、腹痛、皮疹、皮下瘀斑、恶心、呕吐等不适,曾到当地医院就诊,具体不详。
9月29日,发热症状消失,出现呕吐,多在进食后出现,仍伴有肌肉、关节酸痛,无其他特殊不适。9月29日晚从佛山回到县城老家。10月1日上午到我院要求住院治疗,患者发病以来精神萎靡、胃纳、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改变。
4、入院体检:T:36.8℃;P:80次/分;R:20次/分;BP:124/71mmHg,神志清,体型肥胖,步行入院,全身未见焦痂、皮下出血、皮疹等,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
心率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部无圧痛及反跳痛,肝肾区无叩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无水肿。
根据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应考虑的诊断为:
1、登革热(普通型)诊断依据:患者因“发热、呕吐3天,肌肉、关节酸痛6天”入院,长期居住广东佛山,广东是登革热爆发流行较严重的区域。
2、恙虫病:支持点发热,肌肉、关节酸痛;不支持点查体未见焦痂。
(二)入院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下:
血常规:白细胞数(WBC) 5.22×10^9/L、血小板数(PLT) 107.00×10^9/L↓(见图1)。
图1 血常规结果
肝肾功能、心肌酶、电解质:其中ALT、AST、LDH、CK、CK-MB、UA、TBIL升高;TP、K下降,具体数值已附报告单(见图2)。
图2 生化结果
尿液分析:酮体(KET) 2+、尿蛋白(PRO)3+、潜血(BLD) +-(见图3)。
图3 尿液分析结果
凝血六项:D二聚体(D-Dimer) 0.67mg/L↑、PT百分比活动度(PT-%)136.20 ↑(见图4)。
图4 凝血结果
实验室相关检测结果显示,该患者存在血小板减少现象。同时,患者肝肾功能异常。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患者病例信息,我们进行了初步诊断性检查。
实验室严格遵循了广州万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登革病毒NS1抗原检测操作指南,检测结果为登革热抗原阳性(见图5)。
图5 登革热抗原结果
病例信息分析,患者现病史为发热,肌肉及关节酸痛等显著症状,这些临床症状与登革热典型特征高度吻合,为我们初步诊断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关研究显示,DENV(由不同血清型引起)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普通登革热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肌肉、关节、骨骼等疼痛,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重症登革热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 [2]。
综上所述:1、患者长期居住于广东佛山,并且时间段为7月至10月,登革热爆发最严重的时间节点。2、患者临床症状符合登革热感染指征,实验室检查登革热抗原阳性。该患者登革热诊断明确。
为明确该患者登革病毒的血清型,实验室在当天迅速完成了病人血清的分离工作,并立即将分离好的血清样本送至县疾控中心。县疾控中心检查结果反馈为:登革病毒核酸1型阳性。
登革热诊断明确,临床予对症治疗。患者目前暂无发热,查肝酶、心肌酶偏高,考虑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损害及横纹肌溶解,临床暂予护肝对症治疗。钾偏低,考虑患者胃纳差摄入不足引起,暂予口服补液治疗。
综上,目前诊断:1、登革热(普通型)。2、肝功能异常。3、低钾血症。4、高尿酸血症。治疗上驱蚊虫、隔离、退热、护肝、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对症治疗。
在深入分析登革热患者的病例资料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后,笔者对登革热感染中相关指标变化的普遍性产生了新的疑问。为了更准确地探究这一问题,笔者决定再次利用LIS(实验室信息系统)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
统计了9月15日至10月6日,总共17位登革热抗原阳性的患者,患者年龄分布21岁-75岁之间,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异常结果所占比例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在登革热感染中除了大家熟悉的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外,D-二聚体、CK、LDH、ALB、ALT、AST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这些异常指标在登革热患者中所占比例达半数以上,显示出登革热感染引起上述结果异常具有一定普遍性。
这不仅为我们研究登革热感染引起相关组织损伤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检验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特别是在非登革热暴发流行时间段,这些结论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辅助性诊断依据,有助于及时准确地识别和处理登革热感染。
有研究表明,登革热患者中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患者还可有凝血功能及肝功能的异常,影像学检查可出现肝、脾肿大,查体可见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等 [3]。
“DEN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技术”主要有病毒分离培养、NS1抗原、病毒核酸、IgM和 IgG抗体检测以及中和抗体检测等。
在患者样本中检出病毒核酸、分离到病毒、双份血清IgM 抗体阳性、双份血清IgG 抗体阳性或恢复期较急性期出现4倍以上升高,可确诊登革病毒感染。
血液中NS1 蛋白是早期快速诊断的重要靶标,部分患者血液中病毒RNA无法被RT-PCR检测出,特异性IgM 抗体尚未产生时,可检出DENV NS1 蛋白。
急性期标本中检出DENV核酸、NS1抗原或分离到DENV可确诊DENV感染。分离到DENV是诊断DENV感染的金标准 [4]。
目前,登革热四价减毒活疫苗仅Dengvaxia®获得许可,另有两种候选疫苗(TAK-003和TV003/TV005),其中TAK-003已经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并已经在多国获得批准使用,TV003/TV005仍在Ⅲ期临床试验中。
由于DENV各种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力弱以及存在抗体依赖性增强感染现象,疫苗预防效果有限,因此相应的疫苗具有其局限性,并不适合用于全民免疫。而且在国际获批的疫苗均未在我国上市。
现阶段对于登革病毒感染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因此,研究治疗DENV的特异性药物至关重要 [1]。
有研究表明,多种药物成份具有抗登革病毒效果(见表2)。
表2 抗登革病毒相关药物 [1]
上述药物或药物成份对抗登革病毒均具有一定效果。但迄今为止,尚无一种候选药物和化合物对人类感染DENV的治疗具有显著疗效。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拓宽候选药物的来源,筛选更多具有应用前景的药物前体,为新型抗DENV感染药物研发提供新靶标 [1]。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人员流动也随之增加,这无疑为登革热等各种传染病的输入创造了条件。在我国,登革热本土流行疫源地还未形成,主要还是以境外输入病例为主,登革热现阶段并无特效药可用,临床更多采用的是对症治疗。
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防控是阻止疫情扩散的有效措施。登革病毒通过伊蚊传播,积极落实防蚊灭蚊工作是控制登革病毒传播的有效措施。
点评专家:李富 郁南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技师
登革热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其中实验室登革热抗原等检测是直接快速且准确的诊断依据,做好实验室检测有利于登革热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参考文献
[1]高雅琪,张力健,姚秋凤,等.抗登革病毒感染药物的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2024,44(10):1831-1839.DOI:10.13488/j.smhx.20240155.
[2]苟文曦,程镥轶,吴焜.登革热诊疗的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24,19(10):1228-1233.DOI:10.13350/j.cjpb.241023.
[3]郭婷,谢丽平,林涛发,等.福州市328例登革热患者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J].传染病信息,2024,37(04):364-368.
[4]刘铁柱,李建东.登革热病原学与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2024,40(03):588-597.DOI:10.13242/j.cnki.bingduxuebao.004513.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近期视频推荐
编辑:李玲 审校:徐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