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现2.4米长虫,牛带绦虫感染!

文摘   2025-02-03 12:27   安徽  

作者 | 覃燕明,徐元浩

单位 | 柳州市人民医院医学检验中心




前言


人肠绦虫病,又称带绦虫病,是指由各种绦虫寄生于人体肠道,所引起的消化道寄生虫病,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目前最常见的绦虫为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1]


人是牛带绦虫的唯一终宿主,其感染主要因误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牛囊尾蚴的牛肉、羊肉、内脏,或经厨具接触而污染了牛囊尾蚴的食物引起,活的牛囊尾蚴进入人体后会迅速发展为牛带绦虫成虫,寄生于肠道[2]


在国内主要流行于牧区和少数民族居住的西部、中部地区,包括西藏、新疆、内蒙古、广西、贵州、宁夏、云南和陕西等地区[3,4]。经粪便检查发现虫体孕节、虫卵或头节等,可确诊绦虫病。


现将1例牛带绦虫感染病例和大家分享。



案例经过


现病史:患者自诉2天前排便时发现大便带有虫体,呈宽面条样,有乏力、头晕不适。现患者为明确诊疗来我院就诊,门诊拟“肠绦虫病”收住院。起病后患者精神、食欲、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及疾病史:一般,确诊艾滋病2年,规律予艾诺米替抗病毒治疗,自诉病毒载量已降至低限,具体不详。


流行病学调查:否认食用不熟猪肉、牛肉、鱼肉,但有食生蔬菜、吃火锅(具体不详);否认疫区、疫水、疫情接触史。


体格检查:基本正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单核细胞增高,其他正常(见图1)。


图1  患者血常规报告


临床医生将半杯灰白色的标本送检至体液室,申请做粪便常规+寄生虫镜检。


乍一看标本,一度怀疑送错地方了,定睛一看,发现就是书本上“宽面条样”的带绦虫成虫,将所获取的全部虫体整齐地摆到托盘上,经测量,虫体约长2.4米,很可惜,未找到头节(见图2)。


图2  绦虫成虫


将杯底部的液体放到沃文特粪便检测仪进行检查,提示检出绦虫卵(见图3)。对标本的液体进行涂片镜检,可查见绦虫卵(见图4)。


图3  沃文特粪便检测仪发现含蛋白膜的绦虫卵(10×40倍)


图4  显微镜镜检下的绦虫卵(10×40倍)


为了确认其来源,取其一小段孕节片放到载玻片上,进行注射墨汁染色,染色完毕后,取另一干净载玻片进行压片,肉眼可见到孕节片的子宫分支(见图5),在显微镜下可见其两侧子宫分支每侧为16-17支(见图6),符合牛带绦虫孕节片子宫分支每侧15-30支的特征,经检验师们确认,向临床报告检出牛带绦虫孕节片。


图5  未经染色和经墨汁染色后的孕节片


图6  显微镜下的孕节片(10×10倍)



案例分析


带绦虫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2014-2016年第三次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显示,带绦虫在我国的平均感染率为0.06%,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5]。以牛带绦虫和猪带绦虫为最常见。


人是牛带绦虫的唯一终宿主,多因误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牛囊尾蚴的牛肉、羊肉及内脏,或通过厨具接触而食入被牛囊尾蚴污染的食物感染。


牛带绦虫寄生于人体消化道中,可排出含有大量虫卵的孕节。经感染,在牛羊等中间宿主中发育为幼虫,被人体食入后发育为成虫。


牛带绦虫幼虫对人体无害,但成虫寄生于肠道可引起机械性损伤,并消耗宿主营养。


牛带绦虫的感染症状不具备特异性,大多数患者无感染症状或者症状甚微,可有孕节片溢出肛门而又肛周瘙痒的症状,重者可有腹痛、腹胀、腹泻、食欲亢进、消瘦、乏力等症状,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肠梗阻和阑尾炎发作[1,6]


猪带绦虫的感染通常因误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猪囊尾蚴的猪肉内脏,或通过厨具接触而食入被猪囊尾蚴污染的食物所致。猪带绦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消化道,引起猪带绦虫病;幼虫寄生于人体组织,引起囊尾蚴病,危害远大于成虫。


本病例中患者主诉因“发现粪便带宽面条样虫体2天”就诊,有乏力、头晕不适,入院后,经过细致的排查与初步诊断,医生采用了南瓜子仁粉和槟榔煎剂进行驱虫治疗,患者随后排出了长达2.4米的宽面条样虫体。


实验室检测进一步确认了虫卵和孕节片的存在,最终诊断为牛带绦虫感染。后经吡喹酮驱虫治疗,患者无不适,予办理出院。



总结


现代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饮食文化亦日趋多样化。受饮食习惯、饮食文化多样化和部分人不注意卫生的影响,绦虫病仍存在于人群之中。


因此,为了有效避免带绦虫的感染,我们必须牢记: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和蔬菜,确保日常厨具生熟分开使用,并时刻注重个人卫生和饮食安全!



专业审核:王宋兴(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 王锦芬,郝彦琴.一例成人感染牛带绦虫的鉴定和治疗体会及文献复习[J/OL].中国热带医学, 2021, 21(4): 395-398.

[2] 黄康康,丘世飏,易斌,等.一例牛带绦虫感染病例报告[J/OL].实用预防医学, 2024, 31(6): 747-749.

[3] 丰燕,阮卫,楼新进,等.浙江省首例本地感染牛带绦虫的诊断和治疗[J/OL].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7, 35(1): 85-88.

[4] 吴忠道,汪世平,等.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第3版), 2015.

[5] 佘丹娅,卢丽丹,王斌,等. 1例牛带绦虫感染病例报告[J/OL].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2020, 18(1): 55-57.

[6] 李小丽,栗绍刚,吴赵永.不同类型绦虫感染的临床表现特征比较分析[J/OL].传染病信息, 2023, 36(2): 119-123+153.




END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近期视频推荐




编辑:李玲    审校:徐少卿


数智检验医学
检验医学新媒体现有75W+(公众号60W+,视频号15W+)用户,是全国“健康新媒体十强”单位,是检验医学领域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官方学术媒体平台。检验医学新媒体致力于检验医学人才交流与培养,促进检验与临床融合发展,从而助力检验医学学科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