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针是一种由于看到或经历血液采集而产生的恐惧反应,可能导致病人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当我们走进医院或体检中心,面对需要采血的情况时,常常会遇到一个疑问:
为什么对于一些人,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很瘦弱、虚弱,甚至晕针的朋友,医护人员还是会坚持采集静脉血,而不是选择更为方便的指尖血呢?
1.采集部位
静脉采血
指尖采血
静脉血采集通常从病人身体某个部位的浅静脉(如肘窝处的静脉)抽取,而指尖血采集则是通过无菌针头刺破手指尖的皮肤进行采集。由于采集部位的不同,两种方法采集到的血液成分也会有所不同。
2.血液成分
静脉血中含有较多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血浆中的蛋白质、酶、激素等成分,这些成分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指尖血主要来自于毛细血管,其中的血液成分与静脉血有所不同,尤其是在细胞成分和蛋白质含量上存在差异。
3.检测范围
由于静脉血含有更多的血液成分,因此适用于更广泛的检测项目,如生化、免疫、血液学等。而指尖血主要用于快速检测一些生化指标,如血糖、血红蛋白等。
1.检测结果准确性
由于指尖血中的血液成份与静脉血存在差异,因此使用指尖血进行某些检测可能会导致结果不准确。
例如,在检测血糖时,指尖血中的血糖浓度可能会受到组织液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检测结果偏高或偏低。而在检测一些需要高精度诊断的项目时,如心肌梗死、凝血功能等,静脉血则能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
另外,温度变化对血液成份的影响较大,由于静脉血受到血管的保护,温度相对恒定,而指尖血相对于静脉血而言易受到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这也是血液分析选择静脉血而不用末梢血的原因之一。
2.采集量限制
对于一些需要较多血量的检测项目(如生化项目、免疫项目等),指尖采血无法满足最低的吸血量要求。而静脉采血可以确保获得足够的血量,满足各种检测需求。
3.减少污染和误差
指尖采血时,由于血量不足,医护人员可能会挤压周围组织,导致组织液混入血液中,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而静脉采血时,血液直接流入采血管,减少了污染和误差的可能性。
对于瘦弱、虚弱或晕针的人群,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检测需求,选择最合适的采血方式。在可能的情况下,会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和不适。
虽然指尖采血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但在一些需要精确检测的项目中,静脉血更为合适。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指尖血作为静脉血的替代品,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检测项目的需求和病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采血方式。
在需要高精度诊断和全面了解病人身体状况的情况下通常会优先选择静脉血采集;而在一些快速检测或特殊情况下则可以考虑使用指尖血采集作为替代方案。
在采血前,患者应告知医护人员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晕针情况,以便医护人员采取适当的措施。同时,患者应保持放松状态,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在采血后,患者应注意休息和保暖,避免感染和其他不适症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爽,王秋波.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及灵敏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25):121-123+130.
[2]尚红,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16.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编辑:李玲 审校:徐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