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塔重建的可能:人类尊严的符号论证和文学审美的符号诠释——读《认知符号学》(1)

文摘   2024-12-31 11:44   四川  


点击蓝字,立即关注


人类尊严的符号论证和文学审美的符号诠释——读《认知符号学》(1

(一)浅谈符号学

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关于认识论的讨论几乎贯彻了整个哲学史,故在此不一一赘述。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是一种新的学理视野,其试图运用符号学的理论工具来回答开头的问题——这就是认知符号学发缘的背景。

何为符号?赵毅衡结合各方符号研究的成果,给出了一个较为标准的定义: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基于这一定义,笔者认为,所有的陈述(statement)、表达(expression)和描述(description)都是符号,因为它们都是负荷意义的载体。由此可知,讨论意义本身,便是符号学的任务之一。

符号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是索绪尔建立于语言学模式上的符号学,其提出的“能指”和“所指”这一组概念,深刻影响了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思想的发生和发展。第二条路径是桑德斯·皮尔斯基于胡塞尔现象学的逻辑-修辞学模式符号学。这一路径将符号活动,视作符号(再现体)、对象(意义)和解释项三元的构造现场。而第三条路径由阿尔伯特·西比奥克所提出。这条路径并非完全独立的理论,其继承了皮尔斯的基本思想,但其突破了皮尔斯理论的局限性。西比奥克不仅吸收了认知科学的理论基础,还进一步拓展了符号学的受用范围,将其从人类主体延展到地球生命之上。这一种理论,被称之为总体符号学。认知符号学的核心基本认同总体符号学,但是也有所差异:总体符号学认为建模发生于“模拟”中而认知符号学则认为,建模本身就是发生在“现实”中的“关系模式”。


(二)认知符号学对于人类尊严的阐释

第二代认知语言学(其显著特征是否认分析哲学作为其哲学基础)以图式论解释人的认知过程。人们会用已有的图式解释所接受的客观事物,而如果已有的图式无法胜任此种任务,那么人们的意识会创造新的图式来完成认知过程。这一观点在认知符号学中,被称为“建模”。

建模的完成意味着符号的生成,那么问题在于,符号建构过程是否有顺序之分呢?哪一种类型的符号建模是最先被完成的?这个问题之于语言学而言,可以认为是名动包含(或者说,名词和动词孰为第一性)之争的符号学延展。但是回归到认知符号学后,这个答案几乎是确定的:生命与世界产生交互的行为是最先被建模的。在生命与世界产生接触的同时,符号也会产生。因而认知符号学认为,符号首先是“关系模式”,它既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过程建构的产物,又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交互过程重构的产物。总而言之,符号作为意义的载荷体,率先描述的是生命和世界之间的联系,这一联系本身亦是意义。

总体符号学将这一关系从人拓宽到了所有生命,而作为其继承的认知符号学也接受了这一观点。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在符号学意义上人类(humanity)和其他生命并无差异。笛卡尔指出,人类的全部尊严在于其“会思考”,而认知符号学在某种意义上亦是与笛卡尔的观点不谋而合。

认知符号学认为,行为的建模是所有生命存在于这个世界所必然导致的结果。换言之,行为建模本身不需要意识的参与。或许有读者会在此感到困惑,因为上文提出,认知语言学的图式论与符号建模是一体双生的,既然图式的生成需要意识的参与,那么不也代表符号建模的过程也需要意识的参与吗?这样的理解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忽略了一点:建模并不等于只有无意识经验的行为建模。

图式论所说的建模,其实是“语言建模”。语言的独特性让人类获得了对象化的能力,而语言自身也被赋予了符号化的能力。简言之,其他生命只能依靠本能被动实现建模,而人类可以依靠“自由意志”,主动运用语言将所接受到的客观世界进行对象化和符号化(即图式概括),最终使得人类与世界产生物我相分的“对象性关系”。综上,认知符号学所认为的人类有别于其他生命的独特与尊严,正是来自人类拥有语言这一利器。人类能通过语言建模将万物以对象化,并化作打破“绝地天通”,重建巴别塔的砖石。

然而需要注意到的是,语言建模是人类基于行为建模产生的突破,是行为建模无意识经验经过筛选后升华的结果。只是,这一突破和升华是具有革命性和进化性的,是从01的伟大飞跃。


(三)认知符号学视野下文学审美的产生

上文提到,人类拥有了语言意味着人类拥有了区分物我的对象化能力,但是对象化并不只在人的心灵中发生,它还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世界。语言学和符号学共同将这种现象称为“言语行为”。所谓言语行为,通俗来讲可以理解为:“说话就是做事。” 举例之,教师要求学生关掉教室的灯,而学生确实也关掉了电灯,语言学将这一过程称为从“示意”到“收效”,即在没有发生任何物质性接触的情况下,老师只依靠语言,实现了关闭电灯这一行为。

言语行为诞生后,其迅速实现了对行为建模的对象化。被对象化后的行为,拥有了新的代号:行为语言。认知符号学注意到,行为建模促使了语言建模(言语行为)的产生,而言语行为又通过对象化产生了行为语言,二者呈现出一种二维特点。认知符号学将其称为“符号系统结构”或“解释结构”,并认为这是一个张力关系不断变化的二维结构。

文化是人类符号活动的结果,而文学艺术的独特性在于,其是行为语言和言语行为这一二维结构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借以想象把所有经验调动起来进行塑造。尤其是在俄国形式主义所提倡的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运用“虚构式言语行为”所建构出的虚构世界中,人们在现实中的压抑得以释放,沉睡于潜意识中的行为语言开始喷涌,于是人的所有生命经验得到了激活,并回归到生命的本身后,诗性,文学性和审美性就由此产生了。

未完待续。

Ether 人文社
哲学家们用不充分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并负责到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