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立即关注
杨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内涵——基于概念史的考察与审视》
一、从“唯物主义辩证法”到“辩证唯物主义”
狄慈根:
首创“辩证唯物主义”术语的人实际上是狄慈根(约瑟夫·狄慈根(1828-1888),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批党员、制革工人,被誉为“德国工人哲学家”,其代表作是《人脑活动的本质》《论逻辑书简》《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
他在《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1886)中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以此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恩格斯哲学思想的特征。
“这种从德国唯心主义的完全首足倒置发展而来的,弗·恩格斯本人为其主要共同创建人的新唯物主义,目前还很少为人理解,虽然它是德国社会民主主义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因此,我们需要比较详细地叙述这种唯物主义。”
“恩格斯称这种不懂概念学的唯物主义为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而称社会民主主义的唯物主义为辩证的唯物主义。”
从内涵上看,狄慈根的“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主义一元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并且,辩证唯物主义在内容上包含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的唯物主义”)。
恩格斯: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笛卡尔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黑格尔)——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代唯物主义(《反杜林论》,恩格斯,1876)包含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学者杨耕认为可以直接算作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亲族。
普列汉诺夫: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黑格尔逝世六十周年》,普列汉诺夫,1891)
普列汉诺夫才是那个真正用“辩证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时又指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冠名的人,以此区别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心主义”“经济唯物主义”。(1895《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
这里,历史唯物主义仍然隶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得到了初步关注(普列汉诺夫错误地认为马克思的认识论完全是照搬照抄费尔巴哈,没有真正重视实践/感性活动)。
列宁:
普列汉诺夫影响了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私以为普列汉诺夫是后世所谓苏马之父)
“辩证唯物主义”在列宁著作中的首次使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1894)。
1908,《向报告人提十个问题》,列宁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这一“辩证唯物主义”主要包括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观、阶级斗争四个方面。
1920s以后,在苏马中,辩证唯物主义概念演变为一种自然观,在西马中则演变为一种历史观。
苏马
1920-30s
早期苏马教科书体系
“这些辩证唯物主义教科书继承、沿用了普列汉诺夫、列宁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938斯大林出版《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观。它所以叫作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界现象的方法、它认识这些现象的方法是辩证的,而它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它对自然界现象的了解、它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成为一种自然观)
斯大林的这种辩证唯物主义如今不可不谓是深入人心——“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思维是人脑的产物;世界及其规律是可认识的。”
杨耕所发现的一个有些许荒谬的现象是,斯大林在此书中竟然把霍布斯的话当做马克思本人的话加以应用:“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
(只做梳理,因此不做评价。)
西马
萨特——不存在自然辩证法,反对恩格斯。也不存在辩证唯物主义,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唯物辩证法在人类历史内部的地位(历史唯物主义)。
卢卡奇虽然没有直接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说法,但将其内涵进行了改造,现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的东西。施密特同理。
总结:
“辩证唯物主义”从何而来?
恩格斯有想法(唯物主义辩证法)→狄慈根首创→普列汉诺夫推广普及→列宁继承→20、30s苏马西马分道扬镳,斯大林确立自然观的辩证唯物主义,萨特、卢卡奇等人站在历史观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一边。
二、从“历史科学”到“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46)提出“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科学”,并认为其特征乃是:“真正实证的科学”“真正批判的世界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首次提出并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术语的是恩格斯。
他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个术语,并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1890年8月,恩格斯在致康·施密特的信中首次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方法。……但是,许许多多年轻的德国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只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套语……来把自己的相当贫乏的历史知识(经济史还处在襁褓之中呢!)尽速构成体系”。
1890年9月,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再次使用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恩格斯指出:《反杜林论》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
1892年,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英文版导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解释:“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以及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显然,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指唯物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针对的是从前的那些唯心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则是为了针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出现的“经济唯物主义”潮流。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者并不仔细区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
伯恩施坦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存在去思辨化、科学主义化、机械论化的倾向;考茨基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将历史唯物主义视作和唯物主义世界观共呼吸的存在,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结合的存在;梅林则有一个矛盾的观点,一方面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应当包含自然唯物主义,另一方面又认为不应当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似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是机械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辩证唯物主义。
苏马中,普列汉诺夫仍然是谈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先驱。他认为,第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一部分;第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接近考茨基)。
但在理解唯物主义历史观时,由于不理解马克思所认识到的“物”为何物,普列汉诺夫误以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和地理决定论、原子运动决定论是一样东西。
列宁的著作中,一般情况下,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唯物主义是作为同一概念使用的(列宁和第二国际理论家实际上共享同一套知识背景)。
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以哲学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应用历史观。
布哈林与之相反,他将历史唯物主义视作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淡化了哲学色彩。
早期苏联教科书也呈现出既受到布哈林观点影响,又以列宁观点为主的特点。
斯大林则在38年出版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明确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
在斯大林那里,从辩证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跨越实际上是自然存在到社会存在的跨越(一种逻辑运行进程)。
西马那边本身就更重视历史唯物主义(马哲的本质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应当被学院化、实证化)。见第一部分。
三、从“实践人道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
如果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养子”(在后来者塑造马克思形象时逐步形成的),那么“实践唯物主义”则无疑是马克思的“亲生儿子”。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来“实践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就是X,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关心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关系。(初步形成)
在他看来,自然主义不理解人及其活动,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不理解对象的物质存在。所以新的本体论哲学(共产主义哲学)必须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兼顾优点,克服缺陷)。为什么用“人道主义”而不用“唯物主义”?因为在此文本中,“唯物主义”指的是静态的自然主义、物质主义(机械论),是批判对象。为什么是“实践”?这是针对费尔巴哈的“理论的人道主义”,那种人道主义不是把宗教批判视作关系着一切对现存秩序的批判的先声,而是看作一个终点,忽视了私有制和异化劳动。
《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摒弃了过时的唯物主义说法, 而主动翻新了“唯物主义”概念,将其与“人道主义”联系起来,杨耕认为,这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手稿》,下启《形态》)。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争论,这里只提供杨耕的结论,基本论述请看原文:“不存在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只存在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规定了其内涵。(“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这种唯物主义,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那二者都不知道人的现实感性活动,不了解革命的活动的意义,没有从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出发。这种“实践”指的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为了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必须实现活动互换。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崭新的世界观。
但是“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真正引起人们关注是在20世纪中叶,西马、东欧新马、日本马都开始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的观点,芝田进午、岛崎隆等人明确使用“实践唯物主义”指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批评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他们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就是辩证的、历史的、新的世界观的本质特征是实践唯物主义,其他二者都是它的体现。
杨耕也点评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实践唯物主义在本质上确实是一致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新唯物主义这种崭新世界观创立过程的两个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并非三个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