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vs恩格斯?关于卡弗的马恩“差异论”的批判之批判 (上)

文摘   2024-08-04 21:13   湖北  





点击蓝字,立即关注


话说在前:本文主要是对某作者“关于特雷尔·卡弗的‘差异论’的再反思”一文的批判,不是为了保卫卡弗的观点。
一个小综述,总结自燕丽“‘马克思—恩格斯关系’问题研究”:
“马恩关系”问题

   零星讨论
在世的时候,就存在挑拨马恩关系的谣言
保罗·巴尔特——《资本论》是社会静力学,《反杜林论》是社会动力学
伯恩斯坦认为,某些领域中恩格斯没有正确解释马克思,反对辩证唯物主义,指责其为形而上学
(俄国)切尔诺夫: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是独断论
(波兰)布尔楚维斯基:《反恩格斯论》,马克思明明是一个人本主义者,而恩格斯是一个实证主义者、社会进化论支持者。(和切尔诺夫一样重视《提纲》的修改问题)
(意大利)靳提莱、克罗齐、孟多夫:恩格斯搞的是自然哲学、教条主义、实证主义。
“问题化”的历史契机
第二国际理论家犯了错,引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打补丁”
修正主义以及正统派。二者都借由批判教条主义来进行曲解。
“对立论”
兴起(有限对立论)
卢卡奇——历史辩证法而非自然辩证法(恩格斯)
柯尔施——恩格斯后期以不正确的和非辩证的方式对待他和马克思以前强调经济作用的思想
历史演变
发展
苏联马克思主义vs西方“马克思学”
20世纪50、60年代
从“两个马克思”到青年马克思vs老年恩格斯
1959
吕贝尔“马克思学”(《马克思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是恩格斯创立的神话(恩格斯带头搞对于马克思及其思想的崇拜和教条化,《关于“奠基人恩格斯”的几点意见》)。
1961
利希特海姆《马克思主义:历史和批判的研究》(与霍奇斯观点相同)
恩格斯大搞“马克思主义”体系,违背马克思思想
恩格斯重视“科学”而非“革命”(大搞实证主义)
恩格斯大搞形而上学(自然观)
集大成者
莱文《可悲的骗局:马克思反对恩格斯》(1975)——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观点的对立发展到马克思主义vs恩格斯主义。认为二人有各自的心理倾向和逻辑思路。
辩证的自然观vs形而上学自然观
多线发展观vs线性发展观(历史进化论)
实践的认识论vs被动的反映论
形而上学一元论的辩证法vs反形而上学的辩证法分析
结论:恩格斯是马克思学说的第一个修正主义者。
转折(面临新保守主义挑战)
特瑞尔·卡弗
差异论(解释学的解决路径)
马恩关系没有一个绝对确切的答案。    
探讨了马恩作品作者问题
马恩关系的模糊性是恩格斯将自己视为通俗版本的马克思导致的。
“对立论”向“同质论”转换
亨利、古尔德纳和里格比等是代表人物反思“对立论”
马克思≠正确;恩格斯≠错误。寻找“真实的马克思”的同时错误审判了“恩格斯”
马克思的思想也有内在的不一致性,不能全部解释为恩格斯的歪曲
同质论
强调(马克思或恩格斯)同一著作中的内在矛盾
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vs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革命vs改良
人类中心论史观(异化史观、青年马克思)vs实用主义史观vs规律主义史观(历史的终极规律与动力)
特点:
解构马克思主义
重提马克思的自我分裂

造成马恩形象的“跌落”
  

一、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上是不一致的吗?


关于恩格斯和马克思的“一致性”问题,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我们究竟在何种意义上使用一致性?情况主要包括:第一,我们认为二人的“唯物主义”基本上是同一种唯物主义;第二,我们认为二人的“唯物主义”在性质上具有一致性(强相似性);第三,我们认为二人的“唯物主义”在重要特点上具有一致性(弱相似性)。


卡弗认为二人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有不一致性(物质—意识二元论vs物质意识统一论),这并非否定它们可能有相似的特点/侧重点。


故我们可以认为原作者的批判基础是成问题的。他将马恩二人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关系变成了一个“非此即彼”和“彼此一致”的二选一。


(我们可以为他辩解道,他使用基本一词已经表明他是在相似性的程度上做抗辩,但很显然这仍然是模糊不清的立场,更科学的做法应该是界定清楚一致性的论证层次,而他在这方面隐瞒了自己实际上论证的是强相似性)


他正确的批判思路应该是,先亮出自己支持哪一种程度的一致性。据我来看,原作者很显然是想要证明马恩“唯物主义”的强相似性,否定卡弗的“弱相似性”立场。


(卡弗比起一些搞马克思学的前辈,其文本学功夫明显要深得多,某种意义上他也算是“回到马克思”的支持者,他并不认为马恩思想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他是弱对立论/差异论的代表)


所以,原作者认为卡弗在马恩“唯物主义”的关系判断上有严重误解是可笑的。他自己的批判的始基就是晦暗不明的,但是结论却是相当自信的。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他的论点。


原作者的第一个论点是:卡弗误读了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因此误以为他和马克思在这方面仅仅只有弱相似性。这里原作者的逻辑之荒谬就已经有所展现,他以反证作为第一个论证,而不给出正面的论证,其结论不能构成对于弱相似性立场的根本挑战,而只能对其具体的展开过程进行一个纠正。也就是说,原作者只能得出,由于对于恩格斯“唯物主义”的误读,卡弗得出的结论是局部的成问题的,但是,他无法得出卡弗的结论是全面的成问题的。


有意思的是,如果要反驳原作者这种“基本观点”具有一致性的态度,那么采取作者的做法,事情才是昭然若揭的,毕竟,对于其中一人唯物主义性质的误读将会直接影响到(但是这里也还不能一锤定音,毕竟还存在歪打正着的结论)对其与另一种唯物主义性质的一致性论证,但是不一致性论证就不一样了。


对于这个论点,他的论证如下:


首先,唯物主义是发展着的唯物主义,恩格斯的唯物主义中所使用的“本原”已经不再是伊奥尼亚自然哲学中的“本原”。卡弗将二者相提并论是不合适的。


自然哲学的本原观是还原主义的,神学的本原观是非还原主义的,即上帝为世界单向度奠基,创世而不缚于世。


恩格斯吸收了近代唯物主义的合理成果(又来了,隐含着的进步主义,好像哲学史的发展真就是后人不断吸收前人精华,作者明显没有理会哲学史上的问题域更/断裂,好像唯物主义理所应当的不断上升,从不成熟到成熟),认为自然界是本原,应当从世界本身来说明世界。


这里的论证初看言之凿凿,细想胡言乱语。我在此仅仅指出两点论证的硬伤。


第一,卡弗比较的“自然哲学的观点”真的是“古希腊自然哲学”吗?我特意去将作者引用的1983年版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的英文版:



natural science=自然哲学?贻笑大方了。我实在不知道原作者究竟是否看过英文原版,还是看的不知道谁告诉他的二手版本。我们就语境来看,卡弗在此处比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时,主要是在强调恩格斯过于重视自然科学(实证主义倾向)导致的唯物主义见物不见人的问题,而存在这种问题的唯物主义最终会演变为一种唯心主义(对于自然界及其客观规律的过度关注会导致一种非人化的外部性的绝对者的莅临)。


退一万步说,卡弗作为一个饱读恩格斯著作的男人,他即使在这里要将恩格斯与自然哲学相提并论,提到的也会是离他更近的谢林的自然哲学。(笔者对此知之尚少,还是不便于像原作者一样摆弄一些无聊的哲学史教材的知识)


第二,原作者还是没有讲清楚恩格斯与近代唯物主义在理解“自然界是本原”上的区别。以作者的视角看,近代唯物主义的理解是自然界为万物奠基,但并不受限于万物(与神学相比主要是一个方向的转变,层次不变)。恩格斯的理解是不追求自然界的“最终构成要素”,自然界的根据在自身之内。私以为作者不如别提这一点,照作者的意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本原观应当超越了近代唯物主义本原观,也就是说,恩格斯那里,本原既不是还原后的物质元素,也不是奠基性的最终构成要素。自然界是本原仅仅意味着自然界直接和自己打交道。这就是说,万物与自然界的关系乃是形式蕴含关系(并非实质蕴含关系),万物从属于自然界,但不可以从自然界中推出,自然界是本原仅仅是逻辑意义上的。(后面全是我顺着作者思路往下说的,作者自己好像说不下去了)


第一个论证可以说几乎宣告失败。毕竟,说卡弗将恩格斯的本原观与“自然哲学”相提并论是无稽之谈,是视力的差异啊!(侧面说明卡弗论证之缜密,让人家只能试试钻空子)


很难忍得住不去贴一下自信的原作者的第一个论证之结论:



误读的产物?误读的产物的产物!


原作者的第二个论点言辞恳切地写着:“卡弗意图模糊、淡化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中‘社会存在’的本原性地位。


果真如此吗,由于作者第一个论点之敷衍,让人很难不小心谨慎地阅读,生怕上这些不学无术的知识分子的骗。


果真不是如此。我们先看看卡弗自己的原话:“马克思没有兴趣规定物质一意识的悖论,因为对他而言重要的是社会存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并非它们的最终构成要素,物质的或者相反。


这么一个司空见惯的马克思解读(将马克思视作一个结构主义先锋,阿尔都塞式的),对于此人竟然是难以下咽的毒药。那么他究竟在做什么样的美梦呢?究竟是什么样的美梦中,马克思才能沦落成一个致力于像揭示自然界规律一样去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提供终极答案的人呢?


卡弗在熟读恩格斯的“大作”之后,言之有据地(强烈推荐原书,观点不新鲜,但是真的很详实)指出恩格斯所谓“物质第一性”和“社会存在第一性”之类的说辞是对于本体论探索的一次模糊不清的尝试(这些尝试最后往往是独断的,甚至是恩格斯自己所讲的唯心的)。而这在我看来是缘于恩格斯无法像马克思一样独到地把握“物质”和“社会存在”,用卡弗的话来讲,就是“物质—意识”的悖论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恩格斯用本原观/第一性来区分两个派别(唯物唯心)并试图解决悖论是先射箭再打靶,只能得到你本来就已经想要的东西和更多的哲学史的混乱


(实际上,古代哲学并没有特意去区分物质和精神,物质往往是精神性的,物质承载着灵魂,气就是圣灵,所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并不真的有利于我们理解其自己的内容,相反会造成很多望文生义后的偏见;而现代哲学则致力于重新理解物质和精神,回避或者改变导致悖论的情况)。


这一部分原作者的论证也全是间接的,并没有举出马克思直接提及自然界的问题、物质第一性的问题或者社会存在第一性的例子。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其提及的两个例子:


《提纲》第四条——作者认为马克思在此处强调的是所谓“‘世俗基础’较之于宗教异化的根源性”。可是,马克思强调的明明是世俗基础的异化的优先性(优先性不等于根源性,这是逻辑上在先,而不是时间上派生)。“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人臣服于自己的造物,这是因为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屈从于现实的分裂。马克思这里恰恰是在反对片面地用宗教不够“现实”来进行宗教批判。他的思路是——现实的部分中就有宗教的土壤,宗教不是不够现实,而是过度“现实”,遮掩了人们的日常的真实体验。无论怎么样,这并不涉及什么现实的第一性的问题。谈论一个抽象的第一性和唯心主义树立一个外部的超越性的大他者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另外一个例证也十分之好笑。我们如果非要坚守那样一种“决定作用——本原性”的联想,那么这只能说明马克思和他的思想也是一个并不那么“不合时宜”(和同时代的庸俗理论家同等水平了)。至于恩格斯只是复述马克思的意见,卡弗并非没有注意到,他专门列举了表格,对比《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评》书评(可能记忆有误,容我犯个懒)。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并不等于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本原。这样又会陷入一种社会存在决定论,随之而来的就是历史进步论,这简直是陈腔滥调。马克思的敌人倒是经常认为马克思是一个决定论者。


对这句话,仅仅只有一种合法的解读:如果真的存在一种决定了我们意识的社会存在,那样的社会存在将是未完成的,无法在任何一条线性链条上发现的东西。那样的社会存在将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强制性,强制我们的意识成为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中介。换用齐泽克的话说,则是:社会存在和意识其实是一回事,意识就是社会存在这一躁动积极的东西自我认识的副产品,是社会存在内在的断裂之处所生成的东西,是过度客体化的产物。


作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也是本原问题的忠实粉丝,这是我不可接受的庸俗结论。而作者这样一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者,竟然可以如此没有下限地、谄媚地去理解马克思,批判伦理立场鲜明的西方学院派马克思主义者(当然,我也反对将学院派马克思主义者视作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那同样是虚伪的。),则是令我嗤之以鼻的悲剧现实。





END
Ether人文社
微信号:Ether-or
本期负责:莎佰








Ether 人文社
哲学家们用不充分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并负责到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