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立即关注
采取91版毛选第一卷。(拙作,不太成熟,学习教员著作的一点随笔)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37版写作“矛盾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苏联20、30年代早期教科书体系的基本观点,米丁:“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和认知领域中最普遍的规律。”)。”
(contradiction:contra与XX相比→对抗、相反,con一起,tr比较级后缀的一种形式;dic展示/指出(存在证据);-ion名词后缀。“反对、不一致性”。)
(“矛盾”的出处——《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矛盾”的汉语含义——器具,同“矛楯”;屏障,取“盾”义;违抗;对立统一,事物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形式逻辑中的“矛盾律”)
(可是矛盾概念真的是对立统一吗/互斥+互相依赖?这一问题我将在以后别处论证。)
(关于德波林学派:德波林——被遗忘的哲学家。领导了苏联早期哲学界对于机械唯物主义者的反击,保卫辩证法,反对实证主义,德波林认为辩证法是逻辑、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结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他也强调对立统一规律的首要地位,同时又提出内因和跳跃式发展。这一学派在苏共的支持下推翻了机械唯物主义者,但后来因为米丁等人的“脱离政治”的指控而失去了党的支持,沦落为斯大林口中“孟什维克的唯心主义”。
米丁等人是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所参考的主要思想资源,然而在1936年,米丁等人也被指控为“表述抽象、充满学究气,而且根本不懂政治”,米丁做了自我批评;1938年,斯大林大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版,四个“主要特征”取代了“三大基本规律”的地位——联系性、发展性、量变导致质变、矛盾贯穿始终。对立统一一词被冷落,“否定之否定”就此消失在苏联哲学中。这部分可以参见尼克·奈特《 第四章毛泽东思想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规律:关于“正统”的问题》,我的引用是为了强调毛泽东哲学和斯大林哲学的不同,国外一些学者带有有色眼镜去批判毛泽东哲学中“恶的无限性”错误实际上是将毛泽东误读成了斯大林,这些学者包括齐泽克、施拉姆。)
(黑格尔的矛盾观(《逻辑学》下第二章)主要观点:区别——差异(彼此分离)——对立(依赖对方,因而区别的两个方面是两个环节/要素moment,moment和piece不同,前者不可以脱离整体);区别的两个方面是独立的规定,一个肯定物/正,一个否定物/反,二者对彼此漠不关心,因为与另一个规定的关系已经在自身之中;通过他物这面镜子看到了自己的眼睛,并且反过来认为自己的眼睛(自身为中介)包含了这面镜子,但是它又通过这面镜子的烟雾而以自身为中介,简言之,无论他物是还是不是,都是需要被排斥出自身的异类,无论镜子意味着真还是假,它都需要被我看/以我自己为中介,所以只需要我;因此,可以说,独立的反思规定因为排斥了异类而将自己特有的独立性(因为这种独立性依赖于在自身之中包含与他物的关系)也排斥出去了,它成了一种否定,但问题在于它同样也是它本身,这样一来,区别的两个规定就变成了矛盾。(其实,简单来说,黑格尔的矛盾概念即一个规定在自身之中包含了它的对立面)
区别是自在的矛盾……
肯定物和否定物的绝对矛盾……
矛盾不仅包含着否定物,也包含着肯定物……矛盾的结果并不仅仅是零。——肯定物与否定物构成独立性的建立起来之有;它们通过自身的否定扬弃独立性的建立起来之有。这就是在矛盾中真正消灭了的东西。
消解了的矛盾就是根据,是作为肯定物与否定物的统一那样的本质。
矛盾出现于对立之中时,它不过是发展了的无,无已经包含在同一之中并且表明了同一命题什么也没有说。这个否定进一步把自己规定为差异和对立,而这现在就是建立起来的矛盾。
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
思辨的思维唯在于思维把握住矛盾并在矛盾中把握住自身,不似表象那样受矛盾支配,而只是让矛盾把它的规定消解为其他规定,或说消解为无。
多样性的东西,只有相互被推到矛盾的尖端,才是活泼生动的,才会在矛盾中获得否定性,而否定性则是自己运动和生命力的内在脉搏。
总之,观察矛盾的本性,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即:假如在一件事情中能够指出矛盾,这就其本身而言,可以说还并不是这件事情的损害、欠缺或过错。每一规定、每一具体物、每一概念在本质上倒不如说是有区别的和可区别的环节之统一,这些环节通过规定了的、本质的区别而过渡为矛盾的环节。这个矛盾的东西当然要消解为无,它回到它的否定的统一。事物、主体、概念,本身都正是这种否定的统一;它本身是一个自在的矛盾物,但又是消解了的矛盾:它是根据,这个根据包含并担负其规定。事物、主体、概念在自己的范围内自身反思,就是自己的消解了的矛盾,但它的整个范围又是一个规定了的、有差异的范围;所以它是一个有限的范围,而这就意谓着是矛盾的范围。这个范围本身并不是这种较高级矛盾的消解,而是有一个较高的范围作它的否定的统一,作它的根据。因此,有限的事物在其漠不相关的多样性中,总是这个自身矛盾、自己破裂的东西并且转回到它们的根据里去……
等以后细读《逻辑学》的时候抽空再梳理黑格尔的矛盾观。)
一、两种宇宙观
1(第一段):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宇宙的发展是线性的/空洞的量的增减)vs辩证法的宇宙观(宇宙的发展是对立统一)。
2:现实与实践的变迁→理论变迁(资本主义采取了新的唯心论和进化论)。
(注意,在毛泽东那里,形而上学包括唯心与唯物,使用比较宽泛。毛泽东所说资产阶级初期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应该是洛克、霍布斯、休谟等英国哲学家,这些人对经验感兴趣,有无神论倾向,但没有关注到具体的人的感性活动,因而仍然是停留在抽象的本质学问中,故是形而上学的唯物论。批判进化论可能是因为这种实证主义/假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入侵在苏联早期哲学界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
3:批判形而上学的宇宙观。
(孤立、静止、片面——不承认变化,只承认量变;外因决定论/机械论;如地理决定论(普列汉诺夫);现实世界被看作0和1的代码世界,输入→输出)
4:介绍辩证法的宇宙观。
(联系、运动、全面。事物性质为何发生变化?水结成冰,王朝更替,改旗易帜。内部矛盾,事物所坚持的真理本身就把其对立面囊括进来了。专门反驳了地理决定论,普列汉诺夫,地理和气候的变化是长线的,不能成为社会发展变迁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变化的主因是社会内部的矛盾的发展——生产力vs生产关系;阶级矛盾;新旧矛盾。“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果关系/根据关系与条件关系(如果那么)不同,条件相当于一种弱根据或者说外因相当于一种弱内因,依赖于假设关系,毛泽东举鸡蛋和温度的例子论证这个观点,但其实从形式逻辑上也是如此,如果外因发生,那么事物变化到结果X;内因发生,事物变化到结果X,内因不发生,事物不变化到结果X,外因的作用归根到底彰显了内因的决定性作用)
5、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形而上学的辩证法(黑格尔)→唯物辩证法(马恩)
二、矛盾的普遍性
2(这一部分的第二段):“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作为矛盾一般,是矛盾具体。两方面意义是统一的。)
3:引用恩格斯、列宁反复强调矛盾的普遍性。
4-16:“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这一点已经弄清楚了”
(机械性的运动中都包含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矛盾,更不要说复杂的运动形式了;举例论证为主。)
17:批判德波林学派“矛盾是被挑唆的(后来才有的)”观点
(德波林认为差异演变为矛盾,而毛泽东主张“差异就是矛盾”。这里毛泽东确实更接近黑格尔辩证法的精髓,完全封闭或无矛盾的客观差异是不存在的,毕竟,没有一个共同的平面,我们无法说出这种差异或者说只能说出无差异的抽象差异,而有了这个共同的平面,也就有了一个片面的整全视角,我们会从否定/对差异的外在克服/同化走向否定之否定/对差异的内在超越/扬弃。现实中的阶级对比是阶级力量博弈的先验结果也是博弈的舞台。)
三、矛盾的特殊性
特殊性这一块明显着墨更多,也被阿尔都塞所强调。
3:情形一——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
(“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毛泽东的这番话令人联想到伊奥尼亚的自然哲学——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因而注意运动形式的特殊性可以帮助我们区别事物。这就是说,运动形式内部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构成事物的特殊本质,即根据。其实,这一观点的另一面就是“事物的特殊本质帮助我们辨明运动形式所包含的特殊矛盾”。
矛盾,矛盾,还是矛盾,矛盾是事物的根据,规定了运动形式的本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没有任何外部性的大他者的担保,不妨说,有东西是着,并且在这种是中有和无统一。矛盾,就是说没有纯粹状态,纯粹状态是一种永恒的诡异深度,在主体的视角介入以前是无深度的深度,而一旦被凝视又成为了无限的深度。矛盾在康德看来是人类理性的僭越,对于黑格尔而言却是人类智性活动的伟大所在。在不可能且不一致的地方,在彻底绝望以后,才会长出希望的鲜花。历史的真正进步与终结无非都是历史的零度/归零。)
4:以科学研究为例。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被认识到的重要性,否则科学研究将是含混的。
5: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个别/特殊的事物→一般的事物→具体的事物……
(特殊——一般——特殊……认识的无限性和循环性,循环可能向上。教条主义者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觉得可以一般真理是随时在场的,而不是需要被彰显的,需要被发展的。唯物主义者认为,苹果落地彰显了万有引力定律,如此这般的现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逻辑基础是必须区分又无法区分的(人的类本质——对象化的能力,即与世界拉开距离的能力,与世界拉开距离以后,我们成为了世界自我认识的中转站,牺牲品,通过完全的献出和自反,我们获得了自身第一视角无可置疑的合法性。一般真理恰恰是敞开的,浮现的,即刻在场并且覆盖往前的一切,一般真理是瞬间的真理也是永恒的真理,真正的在时间之中又在时间之外。这种普遍真理才是属人的,才是可以拥抱而不至于仰望的。
认识是无限的,这种无限既是一个整合性理念,也是一个建构性理念,是实无穷,也是潜无穷
循环可能向上,教员是敏感的,它保留那种作为历史笑料的历史重复,比如小拿破仑《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6: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是曲折的。
(两种宇宙观中已有这个意思。可计算性是资本主义宇宙的法则,而不是社会主义宇宙的法则,对于物质的同质积累的病态执着无非是人们关于工资/分数等重要身份认同的恐慌在物质上的透视。线性的运动观是一种拜物教,是对于资本的幽灵般的对象性的膜拜,资本无处容身却无处不在,这在传播中被视作我们世界最大的自由。)
7:特殊的矛盾当然要有特殊的方法(对症下药)。
(举例论证。本文例证极多,反映出毛泽东自己调侃的“土哲学”的一个特点——紧密联系革命历史经验)
8-10:“为要暴露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其总体上、在其相互联结上的特殊性,就是说暴露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就必须暴露过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否则暴露过程的本质成为不可能,这也是我们作研究工作时必须十分注意的。”(事物发展全过程)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举例论述为主,能够说服,但不能说明(但是其实就教员举的这些例子来说,大家可以做一个类型划分,比如这一节就包括苏联革命、中国革命、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马恩经典、列宁帝国主义论述等,这些充分反映了他自己所搞得“土哲学”(晚年自述)的特点,他十分注意让同志们牢记革命中的血淋淋的教训和千辛万苦博得的短暂喜悦的意义,重新出发,锻炼自己)。主观性被循环定义——主观性就是不够客观,这一词实际上通主体性,是不是说对主体性的关注都是不够唯物的呢?毛泽东的矛盾论里有一个特点就是,其哲学只见矛盾、事物、规律之类的,而缺少人,这和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形成鲜明对比;片面性则是不够全面,表面性就是不够深入,这些都是定义循环。这里并非完全反对循环定义,事实上,定义的循环反映出其真理,任何设定/定义无不是在同时定义两个方面。不过只依照一种循环定义可能只看到了这种两方面的联系,而忽视了两方面的区别,存在(善恶)二元论倾向——似乎一个东西不是在坚持自身真理的过程中走到绝路后绝处逢生,而是直接被另一个东西的真理给毁灭了。善良好像因为它是一种原则所以使得根本恶无法维系自身,而不是根本恶自己的缺陷使得它穷途末路,而这实际上也反映了善的原则的缺陷——一旦它无法完全压倒其对立面/同时又必须维持其存在,它就无法直接为自己提供任何意义上的合法性。)
11-14:“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
“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过程的阶段性)
(这里的阶段性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讨论议题——“三阶段论”“四阶段论”“五阶段论”。我们最好不要完全把它当做一种知识。我们自身也许会永远生活在这种规范性的历史阶段之外,但不妨碍我们在历史的逻辑眼镜下诚实地根据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设定)
15-17:“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层层递进,矛盾由粗入细,从过程中的阶段到阶段中矛盾的各方面)
16段是例证段,17段是总结(矛盾的特殊性的抽丝剥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
18-25:马恩列斯关于矛盾特殊性问题的理解(如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梳理
注意20段的这句话“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第一,这里是在说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位置不是固定的,而是需要“争取”的或者说“亟待充实的”,不要幻想一个独立的逻辑空间,不要幻想现实世界的逻辑基础可以无条件的存在,“(阶级)矛盾贯穿一切本体论环节”——任何在某一个环节的停留都只是(伪)统治阶级的愿望的化身,一旦停留下来,就已经是对秩序的偏私和不公的肯定,对秩序的神秘化,对异质语言的膜拜和自我感动,孔德所谓社会学的两大母题的矛盾也在于此,秩序之中任何进步都是虚伪的,进步意味着一种残忍的忙碌,西西弗斯式的苦役,被我们所把握到的进步只是从后思索的产物,并且是一个仍然会死亡的有机体;第二,我们也可以说,这里牵扯到抽象的普遍性和具体的普遍性的区别,抽象的普遍性/上文的“一般真理”伪装成一种无偏私的普遍性,这种无偏私实际上是它的无能,虚张声势,现实中的对应物如法权和公权力;具体的普遍性则启示我们特殊性本身依赖着一种普遍性网络,现实对应物有家庭和伦理规范。前者隐藏了被随机排斥的构成性例外,试图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下综合正题与反题(例外);后者则与这种例外和解,否定了整个讨论正反题的场域,此处可见齐泽克从《逻辑学》结尾找到的黑格尔的“四段论”,这里本应该再讨论一下“特异性”(普遍性—特殊性—单一性/特异性),特异性可以绕过特殊性直接同普遍性联系起来,比如一种“世界公民/全人类的姿态”超越了民族国家的身份对于一些议题的讨论,无论是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会在某种层面同意恶的单调性——无故随机杀害儿童在哪里都是一种罪恶(真正的公共性伦理守则都是特异的,不具有特殊形式)。
黑格尔的标准版本中正是这样处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的,它们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之中。)
21段继续讲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二者相互联结;23段则正面重申——“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 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没有一面镜子,我们看不到自己的眼睛,白嫖的直接性都是可疑的。设定的意思就是同时设下两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