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豆瓣评分9.3!霍尔盖特手把手教你读《精神现象学》(自译渣翻)

文摘   2024-09-28 22:17   四川  


力与知性

感性确定性的对象是直接的存在:这一个。与之相比,知觉的对象则包含着存在及其否定,因而被认作是有条件的、片面的共相。无条件的共相是一个通过那些片面的共相的自否定而产生的统一体。它也是知性认定的真理。作为现象学家,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这个真理包含什么,明确对象对于知性本身来说必须是什么。

力的概念

一开始,黑格尔就提醒我们无条件的共相统一了可感知事物的两个方面。实际上,它只不过是“自为存在和为他存在的统一”,事物的自我同一性和与他者的相关性的统一。这两个方面形成了一个统一体,因为它们在知觉的经验中相互转化。

知觉本身背弃了这种统一性。但是,对于知性而言,这两方面的统一性是明确且充分的。因此,它们既构成了无条件的共相的内容,也构成了它们在那种共相中所采取的形式。一方面,“自为存在和为他存在就是内容本身”——构成无条件的共相的环节。另一方面,这些环节既作为自为的,也作为为他的事物而呈现在那种共相中。因此,无条件的共相将可感知事物的自为存在(或独立性)和与他者的相关性结合在一起,使得事物的每个方面都是它自身的本质,即使它与它的对立面相关并转化为那个对立面。知性首先聚焦于这种“转化”或“过渡”,因为那是最早将无条件的共相从有条件的共相中区别出来的地方,接下来,知性考虑到每个环节在事实层面都是为它自身的,所以每个环节都与他者相异并从中分离出来。

知觉认为每一个自为的事物都是一个统一体;然而,在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它表现出多种不同的属性。因此,无条件的共相本身必须是一性(oneness)和可感知事物的多重特征的统一体。但是,它是一个运动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事物的一个方面否定了它自己,并自行进入了它的对立面。

那么,准确地说,知性是如何构思事物的不同方面的呢?在黑格尔的描述中,知性通过“媒介物”这一概念开始构思。这种媒介物只是许多独立物质/要素(matter)或属性的集合,缺乏真正的统一性和自为存在。因此,从这一角度看,事物除开构成它的物质,什么也不会剩了:“这些物质的独立性就是这个媒介”。与此同时,这些物质不仅彼此独立,也共同构成了这种物质的集合:它们共存于这个空间而不是别的空间。这样一来,这些物质都占据着相同的“此时此地”:它们处在彼此所在的地方。然而,就其本身而言,它们不再完全彼此独立;相反,正如黑格尔所说,它们彼此“相互渗透”(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完全可渗透的”)。现在,事物缺乏统一性和自为存在,正是因为它仅仅是独立物质的集合;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事物的独立性被否定或扬弃,所以,该事物必须是一个统一的事物。通过它们的共存,构成媒介物或同类物(thing-as-bundle)的独立物质将它们自己归于一个整体,从而构成一个“自为存在”的事物。

可是,事物之所以是事物,仅仅是因为其构成物质占据了同一个“此时此地”。换句话说,事物的统一性不过是这些物质的共存。这意味着该事物其实不是一个真正统一的事物,而是一个相互独立的物质和属性的集合。通过同一空间中的共存,这些独立的物质立即将自己归结为一个统一事物的环节。

黑格尔认为,通过这种方式,事物的每个方面都直接转化为它的对立面:“被认为是独立的物质直接转化为其统一性,它们的统一性直接展现其多样性,这又一次使自己归于统一体”。知觉会试图通过说“在这方面”事物是一个,而“在那方面”事物是一个多,来保持事物的这两个方面的区别。相反,知性肯定了每个方面向它的对立面的动态过渡,并将这种过渡视为其对象的真实特征。因此,对于理解来说,一个可感知的事物不仅仅是一个事物,而是一个运动的场所——在这种运动中,一个事物中的许多物质被展开和“分散”,同时它们将自己归于一个基础的统一事物中的环节。黑格尔写道,这一运动被知性称为力。请注意,“力”的概念的推导是完全内在的。现象学中讨论力,不是因为它是一个流行的科学概念,而是因为它是确认知觉经验结果的理性所必需的关联。

事物中多种物质表明其自身的运动被知性构想为“力的表现”。相比之下,这些物质归入的统一性被构想为“固有的力,返回自身的力”。因此,对于知性而言,力必须表现出它自己:它必须爆发出来,毫不保留。然而,在这样做的时候,它也必须“回到自身”(自在),并建立自己作为一种力的统一性。力的这两个方面是同一个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这样看来,力不是与其表现分开的东西:它确实是表现自身的运动中一种统一的、自给自足的力。

所以,对于知性来说,在对象上,力本身和它的表现间没有真正的区别:力是自我表现的一个简单过程或运动。这个过程的不同环节之间的区别“只存在于思想中”。因此,黑格尔评论说,现阶段的知性只意识到“力的概念,而不是它的现实性”。

这并不是否认知性实际上将力视为客观的东西,就像我们所感知的东西一样;但它将客观的力视为一个统一体,并没有将力与其表现之间的区别视为真实的东西。

这种对力的理解是不可能一直维系下去的,正如我们上面所指出的,无条件的共相是诸环节的统一,这些环节是彼此独立的自为存在,即使它们相互转化并形成一个统一体。这就是为什么无条件的共相如此矛盾:它是真正有所不同的诸环节的统一,这些环节消失在彼此之中。因此,力,也就是现在已经被无条件的共相所证明的东西,必须在自身中明确表现出这种真正的区别。力和其表现之间的区别不能“只存在于思想中”,而必须属于客观的力本身。所以,对知性来说,力本身和它的表现之间必须有一个真正的区别:因此,力本身,或返回自身的力,作为排他性的力而独立实存,对它来说,物质的展开是另一个存在着的本质。这样就建立了两个独立的、截然不同的方面。但是,如果力的两个方面要真正不同并相互独立,那么力的表现必须是缘于——或者,正如黑格尔所说,是由——力本身以外的东西“要求”的。可是同时,力只有在表现自己时才是真正的力。现在我们必须考虑这种矛盾的力的概念所产生的经验。

知性的第一种经验:力的游戏(力与力的相互作用)

真实的、客观的力,现在正如知性所设想的那样,是一种被“反映到自身中”的统一的力。它是独立的,与力所表现的分散的物质有相当大的间隔。反过来,可以说这些分散的物质又是“力以外的东西”。然而,我们已经知道,力必须表现它自己。又因为力所表现的分散的物质与力是区别开的,所以它们必须从外部靠近力并诱导力表现它自身。尽管情况已经如此,通过其他事物的这种诱导,力只表现了它自身。

力一旦表现出来,它就采取了独立的物质集合的形式,因此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统一的力。事实上,作为这样一个独立的统一体,与作为物质集合是完全不同的。然而,在表现自己的时候,力必须退回到自身之中,并把自己确立为一种统一的力。可是,由于独立的统一体与分散的物质是区别开的,这种统一必须接近分散的、从外部表现出来的力量,并要求它回到自身。这时,即使它是被他者要求这样做的,它也是力本身,它退回到它本身,并建立起它作为一种力的统一。

力就这样表现它自己,并且在这样表现的时候把它自己确立为一个统一的力;但是,它又必然被要求这样做,所以它不能纯粹地表现它自己,也不能纯粹地退回到它自身之中。力的确是精确地表现它自己的力,可它只有在他者的帮助下才能是其所是。这是因为,尽管力必须表现它自己,但对于力本身和它的表现之间的理解,存在着真正的差别。

接着,黑格尔指出,要求力表现自己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力。这是因为它首先是与力本身分离的分散的物质集合,然后才是与表现的力分离的独立的统一体,并且“处于这样一种方式——这之中每一个形式都同时只表现为一个消失的环节”。这就是说,与力相分离的、不同于力的东西本身就是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运动:在这种运动中,分散的物质重新回到它们的统一体中,然后再一次分散。作为这种运动,他者本身就是一种力。所以,这第二种力通过表现自己,并在这样做的过程中退回到它的统一性和独立性中,来完成它的诱导工作。

因此,赋予可感知事物生机的力不可能是就其自身的力,而必须诱导由另一种力成为它自己。但是,由于第二种力,即能诱导的力,本身就是一种力,所以它与第一种力服从同样的逻辑,因此必须由第一种力来表现自己,从而完成诱导的工作。黑格尔坚持说,每一种力“只有当另一种力要求它成为一种能诱导的力时才诱导它”。这种相互的要求构成了黑格尔所说的力的“游戏”(或“相互作用”)。

黑格尔认为,在这种游戏中,每一种力,每一种力的各个方面,都失去了它的个别的同一性,而不再单纯地、直接地成为它所是,每一种力都越过它的对立面,或“消失”于它的对立面。力在它的自我封闭中不再自我封闭而是表现出自己,但在这样做的时候,它又立即退回到它自身之中去了。而且,每一种力只有在另一种力诱导它这样做的时候才表现自己。所以,任何一种力都不是单纯的自身,每一种力都是通过对方的帮助而成为自身的。用黑格尔自己的话说:“每一方都只是通过对方而存在,而每一方所是的东西,在它存在的过程中已不再是它了”。

因此,在力的相互作用中,力的个别方面和两种力本身,只是“消失的环节”,只是“每一种力直接过渡到它的对立面”。这不仅是现象学家对力的看法,而且“在意识对力的运动的知觉中,这种真理是明显的”。黑格尔在这里使用“知觉”一词是很有意义的。严格地说,知觉本身不能洞察力的运动,而只能看见在力之前的事物。相比之下,知性意识到的是力,而不仅仅是事物。但知性能分辨出力在可感知事物中的运动;事实上,它把构成这些事物的物质或属性理解为它们内部的力的表现。因此,在这方面,知性仍然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在《现象学》第二章的末尾,黑格尔将知觉描述为“可感知/知觉性的知性”,因为知觉是由一与多(或自为与自为)的抽象思想所支配的。黑格尔把知性本身描述为“知觉”是因为它在可感知的事物中看到力在起作用。可见,就知性所意识到力的作用而言,它还没有一个单独属于知性的对象摆在它面前。黑格尔指出,通过力的作用,知性意识到一个纯粹可理解的对象。

事物的内在本质

在“力”的概念中,也就是人们最初理解的“力”中,“力”本身和“力”的表现之间的差异被削弱了,因为每个环节都会过渡到其反面,并与之融为一体。这样,力就被证明是其两个环节的“直接统一体”。然而,这种差异也在这种统一体中得到了保留,因为力和力的表现通过相互转化而合二为一。力的统一性是由每一环节向另一环节的过渡构成的,这种过渡却保留了它们的差异。力和力的表现的两个环节并不是真正的、实质上的不同,而只是作为单一的、统一的自我表现的力的环节而有所不同。因此,正如黑格尔所说,它们之间的差异“只存在于思想之中”。

相比之下,在力的游戏(相互作用)中,所涉及的要素——力与力的表现、诱导力与被诱导力——之间的差异是真实的、实质性的差异。至少在最初,这些要素是相互独立的:每个要素都是为它自己的。力的作用破坏了各要素之间的差异,因为诱导和被诱导的功能相互转换。然而,以这种方式出现的统一性与力的概念所展示的统一性有很大不同。正如我们刚才所看到的,在力的统一性中,被破坏的差异在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然而,在力的作用中,一个要素过渡到它的对立面意味着它们之间真实的、实质性的差异完全消失了。诱导与被诱导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功能变得如此混淆,以至于它们之间或它们所涉及的两种力之间不再有任何真正的区别。因此,力的博弈中各要素之间的真正差异并没有在它们相互转化所构成的统一体中得到保留。正如黑格尔所说,“力的现实化同时也是其现实性的丧失”。力的概念中的统一是不同环节的统一;相比之下,通过力的作用而产生的统一则是现实差异完全消失的统一。因此,这种统一是对现实差异和独立性的彻底否定。

在黑格尔看来,知性无法体验各种力的作用,除非它们坍缩为一个统一体或“普遍性”。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力的作用中所涉及的独特差异——力之间的真正差异——完全消失了。因此,各种力坍缩成的统一体必须是这种差异完全不存在的统一体:它们“毫无抵抗地坍缩成一个无差异的统一体”。然而,这种无差异的统一不可能体现在力的作用本身之上。这是因为,这种作用力是各种力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这些力至少在最初确实是截然不同和相互分离的。所以,通过坍缩为无差异的统一体,不同力的博弈坍缩为完全不同于自身的东西。这种统一性必然被知性定位在力的游戏(相互作用)本身之外。

因此,对于知性来说,力的作用指向一个基础的统一体,而这个统一体在力的作用中并不显现。知性认为力在可感知事物中是活跃的;通过将统一性置于力的作用之外,知性将统一性置于可感知的领域之外。这样一来,无差别的统一构成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它完全超越了知性,只有知性才是显而易见的。力是知性的第一对象,但这种知性仍然是与知觉紧密相连的知性;相比之下,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一个纯粹的知性对象,因而是完全属于知性的第一对象。

知性将这种内在本质视为其经验的真正对象。它是“事物的真正本质”,或者说,是事物内部的力的作用之真相。这种真相并不体现在力的作用本身,而体现在黑格尔所说的“客观的感性力的否定”。所以,对于知性来说,力的作用与“事物的内在本质”是截然不同的。力的博弈是运动的、动态的——差异的永恒消失——而事物的内在本质则是简单的无差异的统一体,没有运动和动态。如同黑格尔所说,“对知性来说直接的东西是力的游戏(相互作用),而对它来说真实的东西却是简单的内在世界”。在最初的力的概念中,能动性(或正在消失的差异)和统一性这两个方面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因为力和其表现通过相互转化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可是,通过力的作用的经验,这两个方面已经分开,现在被认为是完全不同的——实际上是彼此分离的。一个是感性的、可感知的世界,它直接呈现在意识中;另一个是“超感性”的、可理解的世界,它超越了可感知的世界。

请注意,黑格尔并不赞成将世界划分为“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他只是在说明知性是如何被其经验引导着以这种方式划分世界的。对尼采来说,“真实世界”的观念是出于对世界的“反感”,或者说出于虚无主义式的对生命的否定。

课堂小问题:

1.为什么知性的对象是力?

2.为什么力的游戏(相互作用)指向事物的“内在本质”?

Ether 人文社
哲学家们用不充分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并负责到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