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立即关注
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
●《纯粹理性批判》
●历史背景
●独断论(唯理论+经验论)——怀疑论(经验论者休谟的大招)——奠基性的批判哲学(康德)
●1.休谟的挑战
●怀疑因果性、实体性等哲学基础……
●2.康德的回应
●先验唯心主义,反对天真的本体论。先验的——一切思维者的思维内在结构
●3,哥白尼式革命
●主观符合客观到客观符合主观。意识对象不是物自体,而是现象。人有一套先验的认识结构。
●总问题——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先验=关于先天的先天,经验与超验的桥梁
●形式逻辑无关内容,是可以先天断言的;而先验的知识沟通了经验和超验
●1.综合判断和分析判断
●2.四种先天综合判断的划分及全书结构
●I 纯粹数学判断(如欧式几何公理)
●II 算术(如7+5)
●III 自然科学中的基本命题(如一切事物都有实体)
●IV 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如上帝存在、灵魂不死)
●全书架构见书目录,总的来说,一是先验要素论,二是先验方法论。
●先验要素论
●先验感性论
●感性里有先天的东西,这种先天的东西就是纯直观的形式框架——时间和空间。
●先验逻辑(知性)
●一切知识都是判断,下了判断才有对错,要做判断就要有逻辑,逻辑一定是先天的,可能是先验的。
●一、先验分析论(建设性)
●1.概念分析论
●纯粹理性的概念分析。一切自然科学都包含纯粹知性的概念,所以包含先天综合判断。思维无内容则空,概念无直观则盲。感性直观+先天知性概念和形式(比如范畴)才有知识
●范畴(最具有普遍性的概念,囊括一切)表(12类范畴,四个方面,量、质、模态、关系,采用三分法,第三个综合前两个)
●范畴的演绎——说明范畴应用于对象何以可 能。康德的反证法:范畴代表主体的能动的综合能力,知识以主体能动的综合作用才形成。主体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知性。知性作为先验的自发的能动性起综合作用,最高的综合就是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统觉。
●2.原理分析论
●知性概念要按照什么原理运用于具体对象。
●(1)时间图型。图型既具有感性的特点又具有知性的特点。
●时间比空间更具有根本性,时间是内部直观的先天形式。时间可以没有空间,它表现为意识流。我们把握到外感官接收的外部世界的有空间的有广延的万物后,都要在内部的时间中过一遍。时间实际上是一切事物的先天直观形式。
●时间与主体性紧密相关。时间的先天规定来自于人的想象力。想象力对时间的先验规定就构成图型。
●(2)十二范畴的图型化
●量的图型是数的规定(柏拉图的三种数),时间的一种先验规定。想象力均匀分割时间产生数。
●质的图型是时间的内容。想象力给予时间内容。
●实体性(关系范畴)。实体表现为时间中的持存性。持存性是实体性的图型。偶性——实体的一般变化。但实体在时间中不可消灭。
●因果性的图型是时间中的前后相继
●协同性的图型是时间中的同时性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同时存在,互相作用(eg)
●可能性(的图型)——各种不同的表象与一般时间的条件一致。(a an)
●现实性(的图型)——在一个确定的时间里对一个事物的规定,此刻和当下的实现。(the)
●必然性的图型——在一切时间中的存在,在一切时间中都必然发生。(the all)
●图型法——把知性和感性联通。通过图型法,范畴运用于经验对象。
●(3)纯粹知性的四大类原理体系
●原理体系——人为自然界立法。
●量的原理——直观的公理。直观不仅是数学的前提,也是自然科学的前提。定量化离不开直观。
●质的原理——知觉的预测。预测知觉的程度,是0还是阶梯还是全。质就是程度。所谓质变是程度变化,而非简单的量的增减。
●关系的原理——经验的类比。实体是科学的对象。因果性帮助我们把事物看作一个客观的流逝过程。交互性是说万物是互相作用的。不与其他任何一个事物发生作用的只能是物自体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康德与爱因斯坦——同时性是相对的,缺少交互性就没有同时性。
●模态的原理——一般经验思维的公设。模态事关人对自然界的态度或者说主体对客体的态度。 认识论层面,物自体不可认识,
●二、先验辨证论(限制、消极作用)
●1.先验心理学:谬误推理
●批判笛卡尔到我思主体,笛卡尔试图通过逻辑推理证明灵魂是实体,错误运用了理性。因为那个三段论里,大前提里的是实体性的主体,而小前提里的我思只是逻辑设定的主词。(类比安瑟伦对上帝的本体论证明,他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没有理解是的多义性)
●笛卡尔犯错误后,进一步面临灵魂的性质规定问题。不是因为唯理论者逻辑还不够精通,问题在于,物自体和现象没有得到区分。理念是超验的,超验的不等同于先验的,先验的联通经验与超验,超验与物自体有关
●关于灵魂的知识是超验论的幻象。把它当作真知识会陷入理性的幻象,狭义的理性的宿命在于追问无条件的前提。
●2.先验宇宙论:四个二律背反
●理性试图获得一种有关宇宙整体的最终知识。理性的层次高于知性,它涉及一切有条件者的整体,试图达到无条件者的绝对。
●主观世界的绝对者——灵魂,客观世界的绝对者是宇宙。主客观统一的绝对者——上帝。三个理念——灵魂与理性心理学、宇宙(世界总体)与理性宇宙论、上帝与理性神学
●二律背反——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各自可论证,但逻辑上不兼容.
●宇宙无限——经验派 宇宙有限——唯理论(关于时空)
●宇宙中有没有简单物质。(关于基本粒子)
●有没有自由意志
●有没有绝对者
●前两个都错了,双方混淆了物自体与现象,后两个都是对的,因为双方分属于不同的层面
●3.先验神学
●上帝存在的理念
●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目的论证明(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宇宙论证明(阿奎那)
●本体论证明(安瑟伦)
●康德的反驳
●目的论证明是诉诸情感而非理性
●宇宙论证明只能证明世界有一个充足理由律,而不能证明绝对者存在
●本体论证明忽略“是”与“存在”的区别,存在偷换概念
●最后使命——为未来形而上学奠基
●先验方法论
●1.纯粹理性的训练
●独断论的训练——区分哲学和数学(哲学中直观无概念则盲,数学可以只依靠直观获得对象,哲学还需要知性概念)
●怀疑论的训练——以怀疑促进至臻
●假设的训练——假设能够操作物自体,服务实践。假设不是知识,但是悬置知识能够为信仰留下位置
●证明的训练——现象中找到依据,而非逻辑上的矛盾与否证明结论
●2.纯粹理性的法规
●知性法规,运用于经验和现象
●若当做实践法规,则可以作用于物自体
●3.纯粹理性的建筑术
●部分与整体联系起来
●4.纯粹理性的历史
●追溯经验论和唯理论历史......
●《实践理性批判》
●导言:自由和道德只具有实践意义,不具有认识意义。
●先验自由。自由无法被我们认识,它是物自体那一边的。凡是被认识的就已经是必然。(毕达哥拉斯的从后思索而不自知导致了二重世界)自由超脱因果。预设的自由虽然是虚弱的,但是我们通过实践可以充实它。自由是“拱顶石”
●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理论理性如果有实在性必然依靠直观经验。
●意志:自力更生(自己实现自己的对象)的能力
●分析论
●原理分析:
●准则和法则
●纯粹实践理性的四条定理
●不能把现实的欲望客体当做你的意志的动机(反功利主义)
●不要把个人幸福当做你的意志的动机(反对伊壁鸠鲁派)
●“能够提出这样一条实践理性的法则,就是要这样行动,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任何时候能够被同时看成一个普遍立法的原则。”
●自律原则
●道德律是最终根基
●自律何以可能
●对道德律的演绎追溯到了它的前提——自由意志
●概念分析:
●善与恶
●形式主义的、动机论的
●自由的范畴表
●量:执意、规范、法则
●质:践行、制止、例外
●关系:与人格的关系、与人格状态的关系、人格与其他人格的状态的交互关系
●模态:可为和不可为之事、义务的事和违背义务的事、完全义务和不完全义务
●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
●敬重感(一种痛苦的感觉,排除一切情感的情感),为道德而道德。道德的源泉是纯粹实践理性
●辩证论
●至善既包含幸福又包含德性。(乌托邦)(德福一致,一个先天综合判断)
●至善存在的两个条件
●上帝存在
●灵魂不死
●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死是实践意义上的设定,而非认识论的。它来自于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则是无条件的更根本的悬设。
●《判断力批判》
●审美判断力批判
●由来:人的情感问题没有被处理,其中也有先天的原则(同感的可能性);二分法后的关系性补充
●作用
●桥梁作用
●审美和艺术的自由不是最终的自由,但可以成为我们思考纯粹自由的引子,为建立道德律奠基。
●两种不同的判断力(判断力——将知性范畴运用到感性经验的能力)
●规定性的判断力
●中介作用。知性范畴和感性经验是现成的
●反思性的判断力
●从具体到一般。还没有现成的普遍原则。反思中去发现原则,从对象反思到自身的原则
●自由的协调活动——审美中的愉悦
●鉴赏力(审美)的特点
●与内心对自由的追求有关,诸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游戏,不是“判断”,而是对美感的“希望”
●分析论
●(优)美的分析
●范畴表:质、量、关系、模态(美的四个契机)
●为什么这里质的范畴在先?
●审美在从特殊的质中寻找普遍原则时没有把质还原为量,量是主体测的。
●美的四个契机
●质的契机
●审美中我们所获得的感受的性质是“无目的合目的性”(享受。锻炼诸认识能力)
●无目的——不是为了一个具体的目的
●合目的性——诸认识能力好像共同趋向于某种目的
●审美要有距离感
●应当撇开的有目的的活动
●一是快适
●二是善
●道德的快乐和感官享乐需要有目的,有接触,落实,而审美无需
●马克思,资本家只看到矿石的经济价值,看不到其审美价值
●量的契机
●无概念的普遍性
●感受而非概念,合乎概念合乎原则不一定就美
●关系的契机
●一个美的对象具有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
●形式美而非内容美,这才是自由美,考虑内容的是依存美
●模态的契机
●审美判断基于共通感
●诸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活动
●主要是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协调活动
●想象力是直观的能力
●知性约束想象力,使想象力成形
●认识活动中,想象力造成时间图型,知性造成概念,概念通过时间图型/时间的先验规定应用于经验对象形成知识
●崇高的分析
●知性无法处理无限者,理性才行
●理性跟想象力的自由协调活动才能达到对崇高的审美
●两种崇高
●力学的
●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数学的
●针对自然尺度上的无限
●理性可以超越物质世界的尺度和力量,是更强力的无限者。自然界的尺度和力量是无理由的、盲目的
●审美判断的演绎
●审美判断首先是主观的,但是好像又必须是客观的
●审美判断好像是客观的,但这种客观又是主观的客观(主观的普遍性约等于客观)
●审美判断是先天综合判断,基于我们的共通感
●艺术理论
●艺术是有目的的,低于欣赏;艺术品低于对自然的审美欣赏
●审美判断力的辩证论
●审美标准问题
●审美的理念来调和经验派和理性派的争论
●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是共通感的理念下有相对的无限的标准
●目的论判断力批判
●其意义
●为历史科学奠基
●其分析论
●有机体
●我们总是认为有机体是活物,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不能把有机体当成机器,它只有作为整体才是存在者(反对缸中之脑)
●有机体的器官与整体的生存有关(服务于整体的目的)
●有机体的自组织(内在目的论),有机体的观念
●生物学的基础何在?如何理解对生物的内在目的论的观念
●康德的解释——反思性的判断力
●目的不在于客观物质本身,客观物质虽然是由因果性构成的,但是其中的因果关系超过了单纯的知性思维的把握范围,于是为了避免机械论(因果解释)的解释的繁重,我们干脆采用目的论(权宜之计)
●自然界在有机体身上呈现出一种无目的合目的性
●自然目的系统
●有机体何以存在?有机体存在,有机体之上的整体必定满足了它存在的每一个条件。有机体跟它的环境形成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对于有机体是外在目的论的关系)
●整个自然界有没有一种内在的目的论呢?仅从有机体出发无法解释, 但大自然也确实没有表现出一种有意识的内在目的论
●人是万物的灵长,是因为人有理性和文化(不是生存的工具)。
●对历史目的和道德目的的推演
●劳动与理性和文化。劳动可以带来幸福,但不是文化,对幸福的追求往往带来贪欲的膨胀
●艺术、法制、自然科学说到底只是满足人类某些方面的欲望,只有道德是绝对的。道德律是一种绝对命令(自由意志自身和自身相和谐)
●科学和艺术虽然和卢梭所言一样破坏了人的自然状态,使人变得贪婪、虚伪、懒惰,但是这些东西康德认为反过来也可以启发我们寻求道德,启发我们更好地运用理性
●终极目的和道德神学
●自然的终极目的是人的道德心。人的道德性通向道德神学(唯有朴素的自然目的论可以证明上帝存在)
●不是你信仰上帝你才有道德,而是你有道德才会信仰上帝(新教伦理)
●自然目的论诉诸人的情感(比如惊异感)、
●自然目的论——道德目的论——伦理学神学(纯然理性范围内的宗教)
●黑格尔的批评
●绝对命令不是无条件者。比如私有财产是条件,再比如理性人是条件
●纯形式主义的道德观架设在纯形式的自由意志上,没法落实,是一种整合性理念,没法落实。所谓不断靠近,但是运动和方向不能兼得。
●舍勒的反对
●一种先天质料伦理学来反对先天形式伦理学
●其辩证论
●调和机械论和目的论
●机械论是一种还原论,目的论是一种决定论
●机械论是严格科学,目的论是机械论的补充(自然科学角度)
●机械论是目的论的手段(机械论是可操作的,目的是浮空的)(道德角度)
●上帝是第一推动力——牛顿(不是他蠢,而是他感到纯粹的机械论/科学实在论既有自己的限度,又缺乏美学和伦理维度)
●机械论服从于整个自然界的目的论,科学精神从属于人文精神,人和自然应当被看作是一个整体,人是自然界的目的,自然界是富有生气的进化论式的
●天意,人类整体上越来越善于使用理性,追寻道德,这种天意也是无目的合目的性的。在黑格尔那里被称作“理性的狡计”——理性在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起作用,但没有人有意识地去利用这一点,看不见的手。最美丽的和谐离不开充分的竞争。贪欲带来文明,恶是历史进步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