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现象学I (舍勒手把手教你入门现象学)

文摘   2024-09-14 20:27   四川  


点击蓝字,立即关注


路边现象学I

(舍勒手把手教你入门现象学)


改写自舍勒《现象学与认识论》


一、

现象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和它的工作毫不相干。实事领域的耕耘本身的统一性绝不依赖于现象学是什么或者应该是什么。只有唯理论之中,才存在着这样一种惯常的偏见:如果事先不确定好我们所谓的科学的状况、标准以及“方法”,那么我们对于实事领域的任何探究都将不可能成为真知灼见。


这种偏见给唯理论自己戴上了枷锁,也让那些“学科”——心理学、数学、物理学和历史学等——由于缺少对于自身的准确定义而感到恐惧(例如,历史学的定义只能借由通过它的研究范围来给出)。于是,怀疑主义趁机摄人心魄。


克服这种偏见,需要我们了解到事实性的领地对于统一的明晰意识及其表现的漠视。还需要我们了解到,方法也只是一朵正在盛开的鲜花。这就是说,现象学家并不是因为对于亘古不变的东西的永恒信念而聚拢在一起,他们实际上采取多样的研究方法。他们之所以围成一个研究圈子,只是出于他们对于澄清实事本身的良心。

二、

“现象学首先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哲学的代词,而是精神观视的一种观点……”(舍勒,96


只有通过这种精神观视,我们才能获得关于某物(特定类型的事实)的直观。而被直观者仅仅在这种直观行为的进程中才能被给予,才能显现出来。


心理主义和物理主义的虚假观察则不然,他们也叫嚷着“眼见为实”的口号——心理事实和物理事实好像一开始就摆在那里,并且其宿命也是被他们直观到从而得到光荣的证明。


事实就是,如何让某物显现出来并不重要,那会招致“不可复现”的诘难。化学家在实验室中和化学材料打交道,却不是在和整个世界本身打交道(严苛的条件让实验结果难以走出实验室,理论和应用总是有很长距离)。


现象学的哲学则直接与世界本身进行体验交往。现象学家将反思的目光投向体验和对象世界的接触点(最紧密、最活生生的接触),某物仅仅在此并如此在此。一切概念、定律和公式都没有出现在此,同时它们的有效性和真理却又依赖于与这种最纯粹的体验(经验)相合。舍勒因此称现象学为最彻底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经验翻身做主人)。它是唯理论的最大敌人,它要求唯理论在抛弃一切前设的情况下澄清科学及其对象,否则它就逃不了循环论证,模糊问题本质的指控,无论它以“融贯无矛盾”还是“演绎的前提”为目的地,并且,它也逃不了成为让哲学变成科学之婢女的帮凶的罪责。


然而,现象学仍然只在一个单一的方面上完全无法容忍唯理论:它无法容忍判断标准问题被视作一个先于其他一切问题的首要问题。它相信,只有没有真正在实事领域耕耘的人才会首先提出关于该领域的判断标准的问题。


真与假的认识理想其实建基在自身被给予性和明证性之上,象征化在认识论的范围中已经发生了,在与世界的最亲密的体验交往中还没有关于批判和判断标准的地位,只有自身被给予的先天质料的地位。而前者还依赖于后者的符号。


尽管唯理论已经是现象学亟需清除的路障,但是庸俗的经验主义同样阻碍着现象学的反思与观视:经验主义企图将一切被给予者还原到狭隘的经验概念(感官经验)之上,然后压抑一切无法在感官印象及其延伸中相合的被给予者(亚里士多德的经验概念不正是如此吗?休谟难道没有这样通过怀疑去压抑因果性、自我和事物吗?康德对于休谟的重要批判的启示之一难道不是体现在经验成为了距离直接被给予者最远这一观点吗?)


现象学虽然承认经验是被给予者的基础(毕竟,人不像上帝那样能够理智直观,创造性直观/直观即创造),但是反对经验概念作为基础,因为所有类型的“关于某物的具体经验”都必须追溯到被给予者身上,而不是一个狭隘的经验概念上。那种经验概念如上文所说已经筛掉了一部分不称职的经验。


与庸俗经验主义的另一大区别则在于现象学支持一种质料的先天论。这种先天论是对于一切哲学领域的先天论,“因为所有建立在直接自身直观基础上的东西,即所有‘自身’在体验和直观中在此的东西,它们对于所有可能的观察以及这些观察基础上的所有可能的归纳而言都是先天被给予的”(100),在这样的被给予之物中被充实的定律也是先天为真的,毕竟,先天的领域中没有虚假可言(我们使用否定或“不”仅仅在符号系统/象征化的帮助下才是可能的,先天领域中它压根无法被识别)。这也排除了认为经验是后天归纳的产物的庸见。


现象学的先天论吸收了柏拉图、康德的先天论的合理成果,但同样也与他们的学说截然不同:先天的东西(诸如定律)的有效性建立在现象本质中的奠基次序上——“所有那些对对象的先天/自身被给予的本质有效的东西同样也对这个先天本质的对象有效”(101)。这里没有任何折扣,高贵者优先于有用者(本质都起反应了,对象不可能无动于衷)。特定的实事领域(集合论、数论、几何学等)只要以本质明察为基础,都可以钻研出一套系统的先天质料定律。


在逐一理清了现象学与唯理论、庸俗经验主义和先天论的区别后。舍勒在这一部分最后又提起了现象学与经验主义和唯理论的共同区别(意味着现象学已经超越了唯理论—经验论的陈旧对立):后二者都将表象视作关于对象的表象,而现象学将表象还视作“关于某物的意识”中进行的完整精神体验(观视)。在体验中,世界既直接作为条件和价值载体被给予,也作为限制和阻碍被给予。


体验的内涵以及那些在体验中并且仅仅在体验中呈现之物(真正的客观物)无疑是充盈的,可能观察到的和归纳来的偶然事物内涵则是贫瘠的,所谓的“心理体验”这类“生活的生活”也是如此。精神观视和它们有着质的差异。

三、

对心理主义的批判是现象学声名鹊起的一个扶梯。心理主义试图让作为意识研究的经验科学(心理学)为非事实性的逻辑学奠基,让心理体验/事实性层面的东西凌驾于观念性的逻辑定律之上。胡塞尔对此的看法是:它混淆了认识行为与认识对象。前者有其极限,可以不断重复;后者则有绝对的独一性——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被给予我的东西不只是对于我来说是唯一的。


舍勒在“现象学与心理学”这一节中也向心理主义开火:和被给予物的“充实”比起来,在特定的预设下被定义的被意指的符号之“充实”又算得了什么?现象学担当对世界的持续去象征化的任务,而不是像那些自然态度一样在象征化发生过后无可奈何地表示我们只能停留在超越的东西上。自然的世界观中,像是颜色和声音,从未作为自身被给予的东西出现,而是作为一个X,一个与运动过程、神经过程或者感官感受相合的X。这就像是自然世界观(也包括科学)给我们开出来一系列无法兑换的支票。而现象学则一步步告诉我们兑换这类不可兑换的支票的手段——使得象征和半象征的通过自身被给予性而被“充实”(超越者内在化,收刀入鞘)。这样一来,现象学的统一性也并不在于那些特定的实事领域,而在于一切可能实事领域的自身被给予性。


现象学现在要纠正心理主义对于“心理之物”的扭曲意见:“心理之物”乃是意向行为的一个特殊方式,作为独一的自我体验被给予。内感知和外感知相比,并非有着内涵上的提升,或者说由于相对身体的内部和外部的东西而有了不同的内涵,相反,这种比较仅仅是在自我中发生的时空分离和时空相聚的比较,依赖于杂多的被给予之物。


当然,现象学并不反对心理体验的本质性,它反过来试图廓清心理学自身无法说明的模糊之处。心理体验和外部体验一样,都存在一个广阔的先天质料领域。它不可以被任何特定的观察所取消,同时又是陌生的心理活动之意义可理解性的前设。这样一门关于心理之物的现象学为那些经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前提做澄清的工作,它们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但总是被当做可以不那么真的现成的存在。


归根到底,任何一个经验性感知都不可能是明证的,不会因为它是内感知的产物就有什么特权,内感知也必须象征化的给出它的对象并且因为离开剑鞘,所以是作为超越的东西给出。现象学由此和一切其他唯心主义和唯我论的哲学拉开距离,现象学不愿意与心理主义的相对被给予性联姻,或者和自我相关性步入殿堂,它的终生伴侣始终是绝对的直接性/被给予性。心理性的东西并不能在自身之中直接设定出一个完整的对象,内感知与外感知不同,不能被还原为一种外感知,它做不到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最后,我们先前尚未讨论到一种描述心理学,一种描述总是带有对于特定过程(/超越之物)的观察,现象学的精神观视中,被意指者和被给予者之间具有明证相合性,它只可以直观,而不能外在的观察。并且,描述行为并不具有真正的无私性,它总是有选择地,根据该对象具有意义的特征来进行描述。





END
Ether人文社
微信号:Ether-or
本期负责:莎佰







Ether 人文社
哲学家们用不充分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并负责到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