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意思是说,气温下降后,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雪量不大,地面无法形成积雪。
不过,节气中的“小雪”并非气象学上的“小雪”。在天气预报中,小雪指的是降雪强度较小的雪。气象学中的小雪,指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等于或大于1000米,积雪深度在3厘米以下,24小时降雪量在0.1—2.4毫米之间的降雪。因此,小雪节气也不一定会下雪。
小雪期间,西北风成为我国广大地区的“常客”,此时寒潮和冷空气活动频繁。东亚地区已确立比较稳定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低压或低槽东移,会有大规模冷空气南下,带来大范围降温。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会逐渐降到0℃以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已有初冬景象。
在过去,冬季食物匮乏、出行不便,人们会提前为越冬做准备。因此,小雪的民俗大多与食物相关。
民间谚语称:“冬腊风腌,蓄以御冬。”严寒天气正是腌菜、腌肉的好时机,这是人们储备食物的一种方式。肉类可以选择用食盐,配上花椒、桂皮等香料,腌在缸里,制成香肠、腊肉等。蔬菜既可以选择腌制,也可以选择风干,脱掉水分。经过这种方式处理的蔬菜或肉类能储藏较久,口感、味道都很受欢迎。
糍粑是南方人们在小雪节气前后会吃的一种食物,由糯米蒸熟捣烂后制成。俗语称“十月朝,糍粑禄禄烧”,最初糍粑是祭祀中用到的一种祭品。如今这种软糯弹牙的食物,已经传遍南北方,成为老少皆宜的零食。
这是土家族沿袭至今的特有的一种习俗。刨汤,指的是趁刚宰杀、经开水煺掉毛的新鲜上等猪肉热气尚存时,烹制而成的一道菜。土家族的人们用“杀年猪,迎新年”的民俗活动,为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的气氛。
在沿海地区,小雪节气还有晒鱼干的习俗。人们会利用小雪时节这个时候的天气条件,将新鲜的鱼类晾晒成鱼干。一般情况下,鱼干晾晒两三个月后便可取下来,封存等待食用。
天气变冷,很多人会选择紧闭窗门,不给冷空气可乘之机。但是,长期密闭会造成室内空气不流通,对身体健康有一定危害。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开窗通风不仅可以降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还能有效降低室内致病微生物浓度。可以选择中午气温较高时开窗通风,每次开窗通风的时间尽量不低于15分钟。
寒冷的天气会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液循环减慢,身体各部位的供血供氧减少。因此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下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在饮食方面可以多吃热量高的食物,比如羊肉、牛肉、萝卜、核桃等,帮助身体恢复温度和热量。
“冬日晒太阳,胜似喝参汤”,冬季光照较少,大家可以主动选择晒晒太阳。晒太阳能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增强免疫力、改善心情。而且阳光中的红外线可以使人体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帮助调节血压、预防心脏病等等。
参考资料
【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二十四节气之小雪》
【2】中国科技网《1月22日小雪: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3】新华社《节气里的中国|小雪:冬令成万物》
【4】光明网《今日小雪,这些事儿都是你必须知道的!》
【5】光明网《冬天晒太阳,胜过喝参汤!学会这两个技巧,养生效果事半功倍》
【6】光明网《天儿再冷 也得开窗透透气》
【7】中国气象局《小雪节气:来一场雪,名正言顺!》
【8】中国气象科普网《“小雪”:“虹藏不见,闭塞成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