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和谷雨、小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的节气。大雪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都已经降到零下,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出现大雪甚至暴雪的机率会大幅增加,南方则可能会出现霜冻现象。当然,在气象学上,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小于500米,地面积雪深度等于或大于5厘米,或24小时内降雪量达5.0~9.9毫米之间的降雪才被称为大雪。节气中的大雪表示的是可能降大雪的机率和雪量程度,和降雪时间没有必然关系。
瑞雪兆丰年,对于农事而言,此时雪下得越多越好。既能够积蓄足够的地表水分,同时可以给冬小麦保温保湿,还能冻死土壤表面的虫卵,减少病虫害发生。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画卷。随着气温降到零下,河水结冰,人们可以尽情地在水面上滑冰嬉戏。赶上降雪的话,人们还能堆雪人、打雪仗。此外,还可以观赏到雾凇。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的雾气和水汽直接凝华冻结,形成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这种自然美景,独具丰韵,在南北方均有机会观赏到。
“冬天进补,开春打虎”,大雪节气是进补的大好时机。进补并不是要吃昂贵的补品,而是要“因人、因时、因地”进补。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大部分人们会选择吃一些富含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以肉类、鱼类为主。
俗语称“小雪腌菜,大雪腌肉”,除了进补之外,人们还会囤积一些肉类,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为过冬储备足够的食物。
脚处于身体血液循环的末梢,天气寒冷,脚部容易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最好每天坚持用温水泡脚,促进脚部血液循环。另外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保证双脚的活动量,运动结束后勤洗勤换袜子,保持脚部清洁干燥。
北方供暖后,室内会非常干燥。供暖给人们带来温暖的同时,可能还会带来咽干、嗓子痛、皮肤干、头晕、胸闷等症状。尤其是有心脑血管基础病的人群,室内温度过高和干燥容易导致血液黏稠,血流减慢,诱发相关疾病。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会蒸发掉约1000毫升的水分,供暖后蒸发的水分会更多。
一是主动给室内环境加湿,可以选择用加湿器或者手动洒水,最好能将室内湿度控制在40%~60%左右。二是适当增加饮水量,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的成年男性每天应喝水1700毫升,成年女性每天应喝水1500毫升。
气温下降,室内外有较大温差,此时的运动方式应当以室内为宜,且强度不要过大。冬季本来人体消耗的能量已经增多,运动会消耗更多的能量,增加心脏的负担。如果外出锻炼的话,时间最好是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雾霾天、雨雪天尽量少出门。
冬季日照时间短、空气温度低,人们会更容易感到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保持乐观的心态对于冬季心理健康、身体健康都非常重要。可以培养一些室内就能完成的兴趣爱好,比如做手工、养绿植等等,分散注意力。
参考资料
【1】中国气象局《节气预警大数据报告之大雪》
【2】中国气象局《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
【3】人民网科普《别“贪暖”!警惕这种疾病→》
【4】光明网《滑冰赏雪 大雪节气习俗知多少?》
【5】光明《“大雪”养生这样做,让寒冬有雪无“疾”》
【6】光明网《今日大雪|这10件事千万别做,很多人就栽在了这个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