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柳建球
在长沙繁华的黄兴南路闹市中心,有一条著名的老街,名曰“药王街”。据史书记载,它已有数百年历史了,街上曾有一座为纪念唐代著名医药家孙思邈而修筑的庙宇,药王街由此而得名。
现在的药王街东口
药王孙思邈,唐代著名医药家,又称孙真人(公元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境内)人,少年学医,被誉为我国古代八大科学家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悬壶济世、施乐好善,在总结唐代以前的各科医学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有着中医界名著之称的《千金方》,成为了中医学不朽的篇章,至今各中医高等学府都在作为必读教材之一。
清同治四年(1865),古城长沙的百姓为纪念药王孙思邈,在药王街上修筑了一座药王庙。光绪二十四年(1898)十一月,药材商会出巨资将药王庙重新修饰。
药王街,东起于黄兴南路西侧,西止于三泰街南端,全长约200米,旧时为省城的老城区,全国药材集散地,商贾云集于此地,并在街中设立药材商会,名为药王堂会所。
当时省城长沙的交通运输业,并不十分发达,货物的流通几乎全靠人力板车和肩挑人扛。每逢交易日,各地的药商便携带各种药品药材,聚集于此。各地的药铺老板亦来此采购。药商们批发来的中药材,经人力运往一里之外的小西门码头,再经水路通向全省各地。当时的药王街,人头攒动,车马熙熙,好一派繁荣的景象。
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贪生怕死的国民党将领在湖南执行焦土战略,一场大火让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长沙遭受灭顶之灾。长沙城内一片废墟,药王街上的药王庙和药王堂会所亦未能幸免,毁于一旦,这便是后人俗称的“文夕大火”。此后众药商徙迁他处,药王街便成为了空有其名的一条小街。
改革开放后,省会长沙重新划分了行政区域,现今的药王街隶属于天心区管辖。区政府为顺应改革的潮流,将药王街进行全新定位。如今的药王街,已逐步形成金融文化为主的一条专业街,其繁荣程度胜过往昔。
现在的药王街
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都知道长沙原来的大照相馆如五一广场的凯旋门、中山路的庐山、蔡锷中路的东方红、八角亭的长沙(华昌)、南门口的南方等 。其实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长沙药王街上就有当时长沙最大的照相馆:镜蓉室照相馆。
光绪十七年(1891),长沙西乡人瞿瑞卿在药王街开设的镜蓉室照相馆。瞿瑞卿是长沙闻名的富绅。长沙镜蓉室在民国时期全国闻名,与上海等外埠的一些著名照相馆,如北京丰泰、天津福升、杭州二我轩、广州艳芳、香港缤纶等齐名 ,它们的历史原照在上海图书馆都有收藏。
镜蓉室的背景布置古香古色,台柱上的对联曰“佳兆镜明蓉,照澈红情空色相;春芳廉映草,摄来绿影有丰姿”,不仅把照相的情趣和功能描绘得入木三分,而且把“镜蓉”嵌人联内 。镜蓉照相馆采用日光拍摄,据说“铺张扬历,获利万金”。1916年左右,镜蓉室照相馆后面是一幢洋楼,前面就是大照相馆,有铁栅大玻璃门窗,富丽堂皇,对宵小有威慑力 。
其后,长沙的照相业发展很快,全市有二十几家照相馆,仅药王街就有近十家,如金粟影、镜中天等照相馆也颇有名气。所以药王街可以算得上是当时的照相馆一条街。1938年冬,文夕大火后,药王街上的断壁残垣,不但药行被烧毁,这些照相馆也无一幸存。所以,长沙大火后,药行再没有回药王街,照相馆也没有回药王街。
改革开放前,长沙是没有当铺和典当业的,只有一家国营的寄卖商行。这家寄卖商行就开在药王街东口的北边。
从旧中国走过来的长沙,当时人们的生活大都是穷苦的。虽然旧币面额大,例如当时的一万元其实是一元,一千元其实是一角钱,一百元其实是一分钱,还有五十元的,是半分钱。但半分钱可以买一颗薄荷糖,二百元可以买一个米包子。我读小学时的一期学费是三元五角,也就是旧币三万五千元,吓死人了。
公私合营后,我父亲虽然参加了工作,在荷花池酱园当营业员,可一个月工资只有三十五元,虽然工会每月给与最低生活补助,但还是经常有“打背工”的时候。长沙“打背工”的意思就是没钱买米买菜了,除了借钱,便只有拿家里的用具、衣物去典当。于是,我妈妈经常在月上旬父亲发工资前,带着我这个大儿子,把父亲或自己好一点的衣物及家中较好的用具,送到药王街口的寄卖商行当掉,换钱回来买米买菜。如果有钱了可以去赎回,如果没钱了,就不去赎回。寄卖商行只等当品过了当期,便挂到铺子里发卖。所以,我从小便对寄卖商行有了深刻印象。
改革开放后,典当业又恢复了,长沙大街小巷都可见私人开的典当行和寄卖行。可是,药王街口的长沙寄卖商行却消失了。
原寄卖商行位置,现在是春天百货了。
药王街东通黄兴路,西到西牌楼,和三泰街、三兴街相交。黄兴路是长沙最热闹的马路之一,所以药王街东口有两个长沙有名的店铺:介昌绸布店和寄卖商行。
长沙做生意的商人有三类做得最久:一是开药店的,二是做绸布的,三是开酱园的。现在长沙历史最久的老字号店就是这三类,比如九芝堂药店,玉和酱园,介昌绸布店。开在药王街东口南边的介昌绸布店,就是绸缎业的代表,它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
介昌是麻石门框门楣,近三米高的黑漆大门,门上嵌着一副拍门的铜环,煞是气派,店内绫罗绸缎布匹耀眼夺目。长沙过去有钱人家的太太要是想买绸缎,大都会来介昌,这里的货好花色多,价钱公道。
长沙是省会,黄兴南路位于长沙八角亭的繁华商业中心,这里寸土寸金,要在这里开店可不是容易的事,介昌绸布店能占据繁华的药王街东口南边,可正印了长沙一句老话:做生意占个好码头,不能发财也赚钱。
后来,化纤织物逐渐挤占棉布和绸缎的市场,化纤织物漂亮便宜耐用,而棉布容易起绉纹,绸缎太贵,所以专门的绸布店便被市场经济挤垮了。介昌绸布店便和长沙其他专业的绸布店一起退出了市场。
介昌绸布店地原址建了这个庙街
药王街虽然不长,可也有几条支巷,从寄卖商行进街便有一条——怡长街。这是长沙一条不起眼的老巷,一头通药王街,一头通五一路的湖南剧侧边。怡长街虽然不宽不长,但过去也有几家铺子,都是烟酒店和杂货铺。
这条老巷现在还在,只是变得热闹。它可以见证五一路、湖南剧院和药王街的变迁。站在湖南剧院东侧的巷口,可以看到中山商厦高高的旋转餐厅。老街原为麻石街,麻石虽然耐磨,可不平整,在后来便修成了新式的柏油路。
怡长街五一路口,南头通向药王街。
怡长街再往西,巷子旁边是西区仪表厂。这是一个集体性质的工厂,原先是区办生产手表带的先锋表带厂,后来改为生产各种仪表。
在公私合营的前期,各种企业分成了几类:国营、集体、大集体、个体,百货公司和许多大工厂、大商店都是国营性质,许多小点的区办工厂和商店属于大集体性质,还一些小微商店和街办企业属于集体性质。至于个体的就不多了,比如修钢笔的、卖自来水的、镪刀磨剪的,都是个体。公私合营后,街上不会再有摊贩和个体私有商店和企业。这个仪表厂便是区办大集体单位。我一个表妹就在这里工作。
怡长街南段,左边是原仪表厂,右边是寄卖商行的外墙。
过了仪表厂,便是花纱布公司。如果说花纱布公司,只怕知道的人不多,但如果说百货公司百货批发站,就会都知道:在药王街。
在解放前,是没有百货公司一说的,长沙最大的百货公司是中山路的国货陈列馆,主营百货批发的是花纱布公司。后来有了百货公司,主营百货批发的花纱布公司就改成了百货公司百货批发站,就在药王街东街口进来的街北第三家。
所谓百货,从字面上讲就是许多各种日用品。百货公司分为批发和零售两摊子,在计划经济年代,许多货物是要计划供应的,比如布、棉花、被子、胶鞋和一些其他百货产品,因此各零售商店和单位是不能从直接从工厂进货的,只能由批发站进货后,统一分配到店,并在售后要收回各种票证:布票、棉花票和工业物资卷。在一段困难时期,还会有肥皂票、煤油票等。所以,药王街的百货批发站是有很大进货权力的,百货批发站的头头还有直升百货公司经理的,听说东塘百货大楼的总经理周兆达原来就是百货批发站的干部。
花纱布公司隔壁是一个卷闸门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这里原是长沙湘江马灯厂,后来才改为卷闸厂。
说起马灯,只怕除了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了。马灯又叫风灯,是一种带玻璃罩子防风的煤油灯,适宜于野外用。可后来用电灯了,一切煤油灯都被淘汰,所以马灯厂改做卷闸门了。
长沙本来是没有卷闸门的,大多数商店都是上板子的门、大木门和拉伸铁门。轻巧适用的铝制卷闸门是新品种,开门时向上一推,就卷上去了不占地方。晚上关门时,向下一拉,把门底的锁一扭就关上了。所以,许多商店都用上了卷闸门。药王街上的这家卷闸厂就是这样应运而生。
每天,在药王街走过时,会听到卷闸门厂叮叮当当的响声,那是工人们在加工卷闸门。
只是,后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家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集体厂,也没能斗过市场规律,只能退出战斗。
原来的百货批发部和湘江马灯厂(卷闸门厂)的位置。
说了街北面的三家单位和怡长街,再说街南面的五交化公司药王街仓库。
1980年元旦,我结婚后不久,清理了手边的人情礼金,竟然除了开支还剩300余元。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一笔不小的钱。我和爱人商量,这笔钱做个什么正经用呢?
我小弟当时在西区工业产品门市部工作,就是后来的八角亭商场当经理。一天我在父亲家吃中饭,他说:“我手里有一张12寸韶峰牌黑白电视机票,一台要290元,我没有钱买,哥哥姐姐们要不要?”我心里一动,觉得手里的钱可以购置一台电视机,这在当时是比较超前的消费。于是,便接过电视机票,到酱园借一部三轮车,跑到药王街口的五交化公司仓库买电视机。
我是酱园的人,只知道酱园的仓库里是阴暗潮湿的,但五交化仓库的家电却是放在二楼,这里明亮干爽,货物堆放整齐有序,比我们酱园的仓库要干净多了。一个戴老花眼镜的老师傅,耳朵上还别着一支原子笔,接过我的电视机票,仔细查看后,才接过我的钱,开发票给我。然后带我去提电视机。
他拆开一个大纸箱,拿出一部黑白电视机,接上电线和天线,打开开关,屏幕上出现了图像,看了几分钟,才收好装箱给我,并说:“我帮你试了机是是好的呀。”我连连答应,小心翼翼地和弟弟抬着纸箱,下楼放到三轮车上,回头深深地看了五交化公司仓库一眼,才慢慢踩回家,生怕在路上颠坏了宝贵的黑白电视机。从此,我是有电视机的一族了。这个五交化仓库后来不知还没有了。
这里都变了样,原来的交电仓库、九如斋作坊等都没有了。
五交化公司仓库隔壁是九如斋南食店的一个作坊。还没走到他们门口,就可以闻到里面传出的阵阵糕点的香气。九如斋是长沙最大的南货店,本来他们的店曾开在药王街,后来搬到八角亭儿童商店旁边。另有五一路二店和几个作坊,药王街作坊就是其中之一。
九如斋生意好,尤其是逢年过节,长沙市城乡许多人都来九如斋购年货,而且他们还要供应其他许多小南货店的货,所以要生产大量南货。一到这个时候,药王街的这个作坊便更加是点心香气冲天,旁边的单位工厂的工人和居民们,有时会被糕点香气熏得睡不着觉。
只是改革开放后,物资供应充足,九如斋的计划经济被后来的市场经济打败,所有门店基本被淘汰,只剩下少数作坊生产一些老牌糕点进入超市。药王街的作坊现在也不见了,只剩下中山西路还有一个作坊在生产。
九如斋作坊隔壁是劳保用品仓库。“劳保”,也就是劳动保护的意思。劳保有二个内容:一是公费看病,叫做享受劳保待遇;二是免费发放的工作服、手套、工作鞋及其他用于工作中的用品,叫做劳保用品。这个仓库就是存放劳保用品的。
仓库东边原来还有一个人民公社食堂,是1958年时期的特殊产物。后来,长沙制鞋厂扩建,把这二个单位的房屋都收走了。
原来的劳保用品仓库和人民公社食堂也没有了,拆出了一条小街。
过了劳保用品仓库和人民公社食堂,就是长沙制鞋厂。
过去的药王街上有一家鞋店,名曰美利长,是个私营厂店一体的企业。民国时期,此街有段时间,曾以制鞋业著称,药王街上有美利长、五福、大捷、中西、云飞、四明等鞋店都享有盛名。长沙大火后,被烧得一空,其他鞋店都无法继续开店,只有美利长老板不甘心,便搭个棚子自己做鞋卖出为生。1958 年公私合营后,改名为长沙制鞋厂,并于上世纪80年代初重修厂房,建起了六层的新楼,继续做鞋。
改革开放后,长沙鞋厂自己在中山路三角花园旁边开了一个门市部,仍名为美利长鞋店。我大妹妹于1974年招工到长沙鞋厂当工人,后担任美利长鞋店第一任店长。
长沙鞋厂是国营店,它们厂的鞋质量很好,有一事为例。我上世纪70年代末结婚时,大妹妹专门从她们厂买了一双牛皮鞋送给我,当时的价格是25元一双。要知道,当时她的工资不过是39元。那也是我出世以来的第一双皮鞋。我穿得爱惜,硬是太阳大了舍不得穿,下雨了也舍不得穿,下雪更是不会穿。一直穿到1994年,鞋底掉了,牛皮面子还是好的,我还舍不得丢,找大妹妹要她帮我换双底。我大妹妹笑笑,把烂皮鞋丢到垃圾桶,又送一双新皮鞋,我才不好意思地望着穿了15年的破皮鞋笑了。你说她们厂的牛皮皮鞋质量好不好。
长沙鞋厂的厂房大楼成了小商铺的好门面。
长沙鞋厂东面是一条小巷:高家巷。这是一条很窄的小巷,进口很窄,但里面还大有洞天:小巷里除了民居,还有许多小铺。这当然是改革开放后才开的小铺,我就曾经在这条小巷里采访过一位业余女书法家,她家便在高家巷小巷里开了一个小五金店,她老公看店,她在里面一边做家务,一边创作作品。我们去采访时,她还写了一幅字给我。
她家对面有一个不大的门,门里是一家大市场,和原来下河街的室内市场一样,里面摆满了小摊子。市场的大门在三兴街那边,所以名为三兴大市场,生意还蛮好的。我小妹妹曾经在这条巷子里住了几年,所以,我去得比较多,对这条巷子印象比较深。
高家巷里铺子多
1986年地图
长沙说书人有句口头语:无巧不成书。我在这里正好要借用这句话。因为前面说了我大妹妹在高家巷西边的长沙鞋厂工作,我小妹妹住在高家巷。而高家巷的东边巷口住了我二妹妹。这是不是有点巧?
高家巷北口东面过去是一家老铺子,叫做錾关兴颜料店。1979年,我二妹妹住进了这家老店。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她们家还是长沙老铺子的格局,大开间上木门板的店面,大门两边墙上还有招牌“錾关兴颜料店”的字样。只是后来拆老屋建新房,才消除了这家老店的遗迹。
长沙老街上的铺面的房子是比较贵的,尤其是药王街这样的黄金地段。可是,我妹妹是1979年住进去的,那时改革开放在长沙还没有成气候。这老颜料店是公私合营时合掉的,长沙除了黄兴南路上有国营颜料店和太平街西牌楼口有一家立新颜料店外,其他这类店子,大多合营到一起了,因此,我妹妹结婚时是租了这门面隔成的一间房做新房的。里面和楼上住了别的几家人。
长沙那时是找房子比女朋友还难。据我妹妹说,虽然这里住了她们几家人,原来的老板家也住在后面的几间留房里。这是他们家私产,后来他家还是通过法律手段,把錾关兴的房屋产权收回了。再后来,这里建新楼,我妹妹也在新楼里分了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因为她是老住户。
至于原来的老板,是不是也分了几套房子,那就不知道了。
錾关兴颜料店的老房子拆了,建了新楼。
錾关兴颜料店的对面是原西区医院,因为药王街这一大片是原西区的地盘。因为长沙人口众多,原来的市级医院不够用了,这才在大跃进时每个区办了一家医院,所以才有了北正街口的北区医院、药王街上的西区医院、西湖路和书院路相交口的南区医院,东区医院我不知在哪里。
我父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因病在西区医院住治疗,这是方便我几个妹妹白天照顾他,晚上便由我和弟弟轮流守夜。第一次我守夜时,快天亮了,我要去酱园上早班,我们酱园向来是早上五点半开门,所以我五点便起来。哪知医院没有这么早,他们铁门紧锁,我出不去。我是经理,酱园开大门的钥匙在我手里,我不去大家便进不了门。我急了,便不顾一切,爬围墙出了医院,火急赶回酱园。
再后来,长沙区划调整,原西区医院成了岳麓区医院,搬到了河西,西区医院原址也成了天心区医院。
药王街上原西区医院变成 了康复医院。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沙的文化普及程度不高,还有许多工人和居民是文盲和半文盲。所以那些年公家开办了许多夜校和扫盲班来扫盲。当时的小学多,中学少,所以开办了许多民办学校,比如我住通泰街时我弟弟上的民办职校,及北区的真知中学,西区的湘江中学等,都是这样的学校,这在卢楚良老师的《怀念福源巷》一文中曾有描述:
原湘江中学总部在三兴街,分部分别在福源巷、药王街,三处相隔不远,学校西侧与福源巷小学仅一墙之隔。文革后,学校并入三中,即现在的明德中学。福源巷小学业已于本世纪初在拆迁中撤消。如今原福源巷所在位置的八角亭社区,已无学校存在。
湘江中学是由一些闲散在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和一些高中毕业生办起来的,是当时长沙市最大的民办中学,专收那些没有考上公办中学但还想继续升学的学生。1964、1965年贯彻“阶级路线”,不少品学兼优的学生仅因出身不好,公立中学进不去,因此只能在此就读。那年代的湘江中学也是人才济济。
北区的真知中学也是这样的。我们下放的零陵前进公社的知青就有几个是真知中学毕业的。其中就有我两个小学同学龚小黑和黄力士。她们原来是我们铁佛东街小学的好学生,龚小黑是中队委,黄力士是大队长。要知道,在小学要当少先队中队大队干部的一定是成绩极好的学生。可是,她们竟然没有被四中录取,只能进了真知中学。就像卢楚良老师所说,真知中学的老师和湘江中学的老师一样,有一半是优秀不得志的老师和成份不好的学生组成。另外一半才是没考上中学的差生。
除了药王街上的这些老商铺,药王街尹家巷口还有西区文化馆。
曾经有次在参加市文化馆创作班时,听工商银行太平街支行的一个邱济老师说他还是西区文化馆的老业余作者,那里有许多写作高手,我这才知道西区文化馆就在药王街尹家巷口。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沙市的各区文化馆的业余创作活动开展得非常活跃,我从1976年参加北区文化馆和市文化馆活动起,就创作了许多作品。各区文化馆也培养了许多后来著名的文化骨干,比如长沙著名的相声演员杨志淳,南区文化馆馆长谢甫,市委组织部的干部、作家田运贤、作家黄新心等一批长沙文化名人,都是北区文化馆和市文化馆走出来的。其他三个区的文化馆培养的作家和文化名人,有多少,我不大清楚,想必不会少。
金星印刷厂开在錾关兴颜料店斜对面,也就是在西区文化馆的小巷子口上,临药王街。
我知道长沙有新华印刷厂、新华印刷三厂,还有长沙彩印厂、人民印刷厂等国营大集体印刷厂。大批量的课本、文件、书籍都是交由新华印刷厂的,其他作业本和工厂用的帐表等便给了集体厂。但还有许多小批量的印刷品,如日历、宣传品、商用包装印刷品等,便没有大厂愿意接,因为批量小,开机不容易。
我记得一个印刷厂的师傅和我说:“我们大机器印刷,开机的前几百页纸都会因油墨不均而被浪费。如果印数少,那就划不来了。”就像我们报社的报纸,一次没有几万份,印刷厂是不会承印的。
所以,印几百几千张的业务,便只能由区街办的小厂来接印了。药王街上便有一家这样的街办小印刷厂:金星印刷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沙有许多街办企业,一则是要解决居民闲散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一则是业务需要,所以全市办了许多各式由居民大叔大妈组成的小工厂,他们拾遗补缺,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金星印刷厂只有几台小型印刷机,几十个工人,每天在街上便可听到他们厂的印刷机在哐当哐当响。有时,我外甥女放学后,会站在他们厂门口看半天印刷机里吐纸,蛮好玩的。
进入本世纪,金星印刷厂没有了订单,那些工人也都退休了,年轻人不愿意再到这样的厂里来,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原来比较安静的药王街西段,因为接近太平街,变得商铺林立,热闹非凡。但是原来的西区文化馆,湘江中学和金星印刷厂都不见了踪影。
药王街南面和三兴街相交的拐角处有一家商铺,叫做和利的南食店。记忆中,南食铺大多开在街的拐角。比如:我原来住过的富雅坪附近的奎星楼和民主东街相交拐角,便有一家南食店:民主东街和学宫街相交拐角也有一家南食铺。然后是通泰街和寿星街相交拐角,北正街和孙家桥相交拐角,外湘春街和熙宁街相交拐角,外湘春街和湘春路相交拐角,北正街和中山路相交拐角的同利长,中山路和蔡锷北路相交的拐角的怡丰斋等,都是开南食铺的占了。由此可见,和利南食店的老板一定是一个会做生意的角色。
药王街西口的占拐角的和利南食店换了新颜,仍然占着药王街和三兴街相交的拐角。
药王街西段
药王街只有这么长,此文只记录下我记忆中几个商铺和单位,可能还有遗漏,但也不多了。欢迎各位读者补充和指正,谢谢。
征稿启事
近期,我们受天心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委托,拟组织对天心区近代以来的工业发展情况做详细的调研。
为了更好搜集、整理天心区特色工业记忆,现向广大读者征集关于天心区工业发展的相关线索、图文资料及稿件。
详情请参考:“天心区工业记忆”征集线索及稿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