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国俊
2023年明德中学120周年校庆时,许多明德校友不约而同,重返母校聚会,抒发学生时代情怀,祝福母校生日快乐,越来越好。
母校光辉的历程让我们自豪,青春岁月的校园生活叫人难忘。
1961年9月,我进入长沙市三中初75班学习。
长沙市三中的前身是明德中学,也是当时全省唯一的男子中学。
三中位于泰安里(属开福区)。泰安里是一条不宽的长巷,巷西边是三中,巷东边是四中。四中是全市四所女子中学之一,三中篮球场激昂的喊叫声,四中礼堂清脆的歌声,和谐地交织,充满青春的气息。
三中的校园很大,东至泰安里,西至草墙湾,南至通泰街,北至湘春路,附近有西园北里,还有民族英雄左文襄祠遗址。
1903年,老校长胡元倓租用左文襄祠部分房屋,创办新式教学的明德中学,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胡元倓聘请黄兴等社会才俊来校任教,并多方筹款,修建泰安里明德中学,购置先进的实验仪器,图书馆藏书,将明德中学办得有声有色。
1918年,毛泽东考察长沙教育,在新民学会《本会总记》中,赞扬明德中学“时务虽倒,而明德方兴”的教育新风。1932年,蒋介石到泰安里明德中学视察,题写“止于至善”留言,肯定明德中学教学。193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评选全国最佳十所中学,将明德中学列于“全国十佳中学”首位。1934年,天津《大公报》载文称“明德与南开,不啻南北并立两大学府”,自此“北有南开,南有明德”美名响誉全国。
我哥哥陶立志1952年进入明德中学初15班学习,他记得1953年明德中学改名为长沙市三中,当时长沙一中、二中、三中,是全市教学水平最好的中学,学校对成绩优秀学生发放奖学金。哥哥多次获得奖学金,他1955年三中初中毕业,考上地质部武汉地质学校(现中国地质大学)。
1960年代地图中的长沙三中
走进泰安里三中校门,气势不凡的乐诚堂耸立在校园中间。
乐诚堂是一栋四层高教学大楼,建于1932年。大楼内有几十间宽敞明亮的教室,以及设备齐全的物理、化学实验室,藏书丰富的校图书馆和教研办公室。乐诚堂当年还是全省中学最大的教学楼。
明德乐诚堂
乐诚堂北边是一泓清水的大水塘,微风吹拂,碧水荡漾,给整个校园带来生机。这样的大水塘,在老城区的学校里是很少见的。
乐诚堂南边是操场,操场旁有众多篮球场。篮球是三中的特色体育项目,球场上球员不管个子高矮,都是投篮高手。那时学校经常有比赛,三中学生校篮球队,更是一枝独秀,屡屡获得省市中学生篮球联赛冠军。
我们初75班教室,在乐诚堂一楼东头北边,班上59位同学来自西区多所重点小学。
乐诚堂东头不远处是生物教研组办公室,初75班教室对面是校教导处。紧靠教导处和初75班教室的,是外语教研组。
外语教研组名气大,几位原是苏联专家翻译的老师,穿着时尚,风度翩翩,课间休息外语老师常拉手风琴,合唱外国歌曲,引来学生围观。
生物教研组梁赐龙、董舜耕,都是教学经验丰富老师。梁老师当时还戴着右派帽子,负责学校农场工作,他后来写了不少文史文章,在社会上影响很大。董老师生物课很有特色,她绘制蜜蜂教学图片,演示工蜂、蜂王、公蜂三者之间关系,加上绘声绘色的讲解,引人入胜。董老师还懂医学,师承外科医生父亲,据说有同学嘻闹手脱臼,痛得厉害,她三下两下,使脱臼手复位。
教导处邹嗣奇主任,经常巡视教室,操场,看到不守纪律的学生,轻则当面批评,重则逮到教导处训示。他还到附近工人文化宫,“抓捕”逃学同学,到学生宿舍鸣哨,扯不肯起床学生的被子。邹主任样子很凶,难得看见笑脸,学生背后都叫他邹阎王。教导处罗衍沛老师,则以女性的温柔开导学生、讲守纪律的道理,两位老师配合黙契,特别敬业。
外语年轻老师李经贻,高中毕业在本校任教,教学一点不逊色。李经贻是著名歌唱家李谷一的堂兄,英俊潇洒,气质不凡,许多同学心中的偶像,后来他调长沙大学,任学生处处长。外语教研组长李贻定老师,更是传奇性人物,外语教学权威,1957年反右差点打成右派,90年代担任长沙大学校长。
那时我们还很年轻,有那个年代的爱好和情怀,除了在校园打篮球、踢足球,到奔腾的湘江游泳,大家还喜欢背诵解放军十大元帅、十位大将、大军区司令名单,背“隋唐十八条好汉”打油诗,替父母亲排忧解难,寒暑假外出挣学费大有人在。我和同班丁自强同学,暑假抬着一箱冰棒,步行到涝刀河乡下贩卖,天气热,部分冰棒融化,没赚到钱,但这段人生经历难忘。
60年代初国家困难时期,粮食供应不多,不少单位为改善生活,自己种蔬菜,建养猪场。三中的足球场,当时也改成菜地,搭建养猪场。足球场边堆了食堂备用的红萝卜,红萝卜是当年的营养食品。
刚进三中,同学们普遍清瘦,记得上午第四节课下课铃声一响,大家纷纷冲出教室,一路走一路唱,“肚子里头闹革命,咕噜咕噜要吃饭”,迫不及待奔向家里。
同学们学习很勤奋,教室早晨7点不到,就传来朗朗读书声,晚上教室熄灯后,寄宿同学仍在路灯下看书,在水塘边背诵外语。
当时社会上流传“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顺口溜,男子中学同学,更加偏重数学、物理、化学三门功课学习,课堂提问答题,非常踊跃,平时争论问题,特别激烈。同学们希望当科学家,为国争光。
我们这届初中,有初70班一初77班8个班。初73班伍蔚田同学,是学校树立的标兵,伍蔚田成绩优秀,知识面广,参加工作后,凭着过硬的学识,获得全国第一届职工知识竞赛冠军,成为全国职工学习的榜样,后来他走上领导岗,担任市工会副主席。
1963年10月,张继云老师带队,我们班同学步行到南郊洞井公社牛头大队支农。洞井地区那时还偏僻,经济也不发达,流传“有女不嫁洞井郎,一年到头磨裤裆(打草鞋)”民谣。我们在田头锄草,筑圈呕肥,在生产队仓库睡地铺,到农民家吃饭,爬树采摘桑葚。
天气渐渐凉了,张老师安排吴旦新去同学家拿衣物,有的家长还搭来零用钱,吴旦新同学灵机一动,买了几十个法饼,同学们特别高兴。文娱委员孙佑佑同学,模仿新彊歌曲《美丽的姑娘》,边舞边唱,“美丽的法饼见过万万干,唯有你最可爱……”,同学们心情一下沸腾起来。
在洞井牛头大队支农期间,部分同学还参观附近南托岭省荣军学校。省荣军学校成立于1951年,是全省荣残军人学习、疗养基地。荣残军人是新中国的功臣,生活的强者。一位在朝鲜战场失去双脚的学员,用上海假肢厂安装的假肢,站着讲述上甘岭战役,他们击退敌军多次进攻,敌军用猛烈炮火报复,身边许多年轻战友牺牲,他失去了双脚,医治出院后,继续为国家服务。这位学员年龄不大,他是我亲眼见到的最可爱的人。
范迪宽油画《英雄阵地上甘岭》
注:另据《湖南省志·教育志》记载,湖南省荣誉军人学校,成立于1950年1月,1952年10月更名为湖南省革命残废军人学校。1956年8月,在荣军学校的基础上成立湖南省革命残废军人速成中学。1960年,各班学员毕业后,学校停办,后在该校基础上创建湖南省工农师范学院。
初中毕业前几个月,各科老师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总结,接着同学们参加1964年全市初中毕业会考,语文作文题是《写给董加耕哥哥的一封信》。董加耕是60年代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模范人物,1961年他放弃到北大进修学习机会,带头下乡务农,脚踏污泥,埋头苦干,成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
董加耕
初中是少年求学阶段,明德中学良好的教育,让我们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从青涩困惑的少年,成为有一定思想的小青年。
初中毕业后,我和一些同学进入高中、中专学习,一些同学进厂当工人,一些同学到农村插队落户。
我们班向策平同学,1964年初中毕业后,下放到江永农村,还不满16岁。向策平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音乐天赋,农村繁重劳动之余,积极参加文艺宣传队演出,后选调县文工团,考进市歌剧舞剧院,成为一名优秀的独唱演员,担任长沙市歌剧舞剧院副院长。 初74班邓晓芒同学,1964年初中毕业后,到江永农村插队。他在艰苦环境中,坚持自学,勤奋努力,直接考上武汉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成绩优秀留校任教,成为著名的教授、学者。
1964年9月起,我在长沙市三中高59班读书,三中泰安里校门旁宣传栏,年年挂的高考喜报,总是扯动众人心。柳佩九是我们进初中时班辅导员,他1962年高中毕业,考上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他们班42人,其中12人考上大学,全班升学率28.5%,远远高于当年全国高考5%左右的升学率。以学长为榜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学习,是进高中后同学们的心愿。
三中背靠湘江,校园大水塘北边是一栋二层教学楼,空气清鲜,环境雅静,高三毕业班同学在这里冲刺复习,以最好状态迎接高考。
1964年下半年,乐诚堂全面整修,木地板改为混凝土现浇板,东头修建人行天桥,当湘江涨水乐诚堂一楼被淹时,可以在教工食堂前,通过天桥进入乐诚堂二楼。我们高59班教室临时安排在水塘西边原校办工厂平房,全班42位同学,来自全市10多所中学。
1964年是不平静的一年,全面贯彻阶级路线,学校招生优先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子弟(简称三部分子弟),特别在农村招收贫下中农子弟,突出三部分子弟的作用,班主任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一句“三部分子弟下课留下来”通知,无形对离开教室同学产生心理压力,感到特别不舒服。不过班上同学始终团结友爱,在学习、生活上互帮互助,大家都珍惜进高中读书的机会。
60年代,一批爱国侨胞子弟,在三中各个年级学习,寄宿在学校医务楼上。他们穿花格衣,牛仔裤,蓄包菜头,讲别扭普通话,骑跑车兜风。
我高中同班华侨黄伯燊同学,60年代初从印尼到三中读初中。进入高中后,他学习更加努力,和同学关系融洽。高中毕业时,印尼反华势力疯狂,生存环境恶劣,国家安排他到长沙胶木电器厂工作,期间他与该厂女工恋爱结婚,后来夫妻一道到香港定居。
三中、四中部分归侨同学合影 图源/明德中学官网
1964年全国“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深入,三中同学不少同学到学校食堂帮厨,打扫校内厕所、洗澡间,义务理发、修鞋,还将做好事活动推向社会。校团委宣传委员、我高中同班同学肖植文,带领班上同学到火车站扫地,到粪码头推板车,他还将我写的《雷锋,你只有22岁》诗,推荐到校广播站播出。
肖植文勤奋好学,学生时代喜欢在文字世界游戈,寻根问底。他阅历丰富,善于生活中寻找灵感,后到岳阳一中工作,爱上传统灯谜,从猜灯谜起步,到尝试创作灯谜,多年来创作各类灯谜一万多首,每年在岳阳楼、岳阳博物馆展出。肖植文是中国民协中华灯谜学术委员,岳阳市著名灯谜大王,湖南日报曾对他弘扬传统文化的事迹做过专题报道。
乐诚堂整修工程完成后,我们班教室搬到乐诚堂3楼北边,旁边是学校图书馆。图书馆藏书多,阅览室宽敞明亮,同学们经常在阅览室看《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体育报》《大众电影》《人民文学》等报刊,借阅图书馆《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科学家谈二十一世纪》等书籍,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激情岁月的三中校园,同学们爱唱革命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五月的鲜花》,爱拉二胡《赛马》《江河水》,爱自编自演三句半《做好事》《来自五湖四海》,这些文艺表演,活跃了校园生活,也成为我们精神财富。
60年代国家搞战备,组建民兵武装,三中成立民兵营,高中每个年级是民兵连,每个班是民兵排,每个学习小组是民兵班。同学们经常在校园,进行跑步行军,卧倒爬行,枪械操作,手旗通讯,防空演习,还到一中参加实弹射击、中学生手旗比赛。
60年代民兵训练(图源网络,仅供参考,非明德老照片)
当时部队到学校招飞行员,大家报名非常踊跃,但飞行员身体要求特别高,一个学校难招几名飞行员,许多同学就在体检头关视力卡壳。
1965年7月,班主任李盛朝老师带队,我们班同学乘车,到莲花桥桐木大队参加双抢。
莲花桥是河西著名集镇,镇上有供销社、肉食站、粮管站、邮电所、饮食店,以及汽车站、医院、学校。每逢赶集,周边农民到镇上卖自产农产、水产品,人气特别旺。
清晨在秧田扯秧,天色渐渐明亮,不少同学发现多条蚂蟥,爬在脚杆上吸血,赶紧用手拍下蚂蟥,弄死,当时吃一大惊,慢慢就习惯了。
双抢时间紧任务重,炎炎烈日下,弯腰在农田插秧,同学们汗流浃背,仍一个劲地向前赶,完成当天任务才收工。当时在桐木大队还有八中高中同学,参加双抢劳动,八中同学很风趣,喜欢开男女配对玩笑,三中男同学相对比较拘谨。
支农人员轮流在农民家吃饭,每户都用最好的饭菜招待,一家比一家好,大家高兴之余,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插秧(图源网络,仅供参考,非明德老照片)
1966年4月,我们班同学背上行李,书包步行到40多里外春华山大鱼塘三中分校劳动、学习。三中副校长文兆月老师先期到达,她特别强调:“各个年级同学,轮流到大鱼塘建校学习,是适应新形势战备需要。”
春华山地区是抗日战争长沙第二次会战战场。大鱼塘一带农田多,水塘大,地势开阔,还有一处土砖房屋大院,院内有上百间房屋,是旧社会大地主住所。同学们开始居住大院农民家,后来搬到分校宿舍。
现春华山有抗战纪念园、国防教育基地
土砖房屋大院不远是三中分校,同学们在三中分校工地和灰、做土砖、修建新的教室、办公室、宿舍和食堂。
分校食堂伙食单调,常用萝卜做菜,记得当时有一句顺口溜,“萝卜丁,萝卜片,围了萝卜打转转”。为改善生活,分校安排同学,轮流拖板车到长沙城内,运来生活物资。
我们还在田梗栽种绿豆,到青山知青林场参观,学习中央社会主义教育文件,听当地社教工作队报告、贫下中农发言。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春华山是全省重点单位。
初三班主任、政治老师张继云,原是部队文化教员,他给我们上政治课《社会发展简史》,先在黑板上写题纲,要学生详细记笔记,我们觉得乏味。当他结合提纲,讲亲身经历淮海战役,解放军和国民党军相互包围作战情景,大家一下兴趣来了。张继云老师后来担任市十八中校长。
初三语文周赤萍老师,古典文学修养高,在课堂上顿拓昂扬,唱读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他古韵的唱读,动听悦耳,是一种艺术享受。
记得当年我写作文《我的母亲》,重点写初三段考数学没考好,特别窝火,母亲没有责怪我,要我冷静分析原因,坚定学习信心。这篇作文,我认为写得还可以,谁知周赤萍老师在文章后批阅“排比句用得太多,显得很勉强”。我按他意见修改后,周老师将我这篇文章,在其他班宣读,使我很兴奋。周赤萍老师在三中时间不长,后来回省教育厅工作。
平面几何是初中数学难点,数学朱之初老师常说:“你们伢崽子精力旺盛,解题要有信心,多想方法,山穷水秀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为了开拓同学思路,他用辅助线法、反证法等多种途径解题。他还有徒手画圆绝活,画的圆还真圆。
除各科经验丰富的老师外,还有高中优秀同学,担任学校初一班辅导员。
我们这届高中,有高59班、高60班、高61班、高62班4个班,年级教研组长凌极老师,戴一副宽边眼镜,精明强干,他是部队转业干部,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凌极老师教我们政治《辨证唯物主义》,标准的普通话,带磁性的声音,特别吸引人,他讲存在决定意识理论,强调存在就是人所在社会地位,意识就是人对世界的看法,让我们对世界观的形成,有了一定的认识。
议论文是高中语文重点,语文刘元吉老师上《友邦惊诧论》课时,特别强调鲁迅写该文的时代背景,详细分析该文的论点、论据、结论,归纳写议论文方法,清晰透彻,使我们受益匪浅。
数学李加齐老师是广东人,一口广东普通话,上立体几何课时,为培养学生空间想力,他绘制不同实物立体图反复讲解,对重点难点问题,喜欢拖长声音说明,尤其喜欢课堂与学生互动,深受同学们欢迎。刘元吉、李加齐老师后来都到长沙大学任教。
体育何学晃老师原是部队篮球教练,50年代转业到三中,将部队篮球队训练方法带到中学体育教学。他慧眼识珠,将瘦弱的毛地,培养成投篮准,组织出色的健将。
毛地是我高中同班同学,出身革命干部家庭,父亲原是省文联主席、著名作者康濯。毛地从不贪图享受,训练认真刻苦,后来选入省男子篮球队,曾担任省男篮队长、省女篮教练。他退休后坚持训练少年篮球运动员,率领他的弟子多次获得省、全国少年篮球赛冠、亚军殊荣。
明德师生热烈讨论 图源/明德中学官网
1966年5月,中央“5.16”文件发表,我们回到泰安里三中参加文革。当时学校已停止上课,学生中成立不少文革组织,校园内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将大批判、大辨论声势推高,不少同学到北京等地串联,政治环境越来越复杂。社会上武斗频频,男子中学的三中校园,却没有发生两派之间武斗,十分不容易。随着写大字报、外出串联高潮过后,大家普遍感到无所事事,有的去工地挑土做零工,有的在家操练才艺。
高中同班同学谭秉炎,酷爱书法,课余常在教室练毛笔字,文革不上课,更加潜心钻研书法,遍阅名家字帖,书法炉火纯青。高中毕业后,他先在市无线电厂当工人,后选调市青少宫担任书法老师,1986年他的草书作品获得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铜奖。谭秉炎书法恢宏大气,灵动多变,充满美感。他是省文史馆馆员,著名书法家,曾任市书协主席、省书协副主席。
1968年,湖南动力机械厂工人宣传队进驻三中,同年11月组织全校师生返校复课闹革命。毕业前夕,班上许多同学聚集到清水塘毛主席塑像前照相,到烈士公园人工湖游泳,相互赠送日记本,写下深情的愿望。
文化大革命造成大学、中专停止招生,初、高中六届毕业生,全部推向社会。我们这届高中从1964年到1968年,整整4年多时间,1968年12月学校给我们发放高中毕业证,除少数同学参军、进工厂外,学校大多数同学到常德、郴州、岳阳等地农村插队落户。彭若杏老师是当时班主任,记得冬天寒风中,她包着头巾,和我们一道乘船,送她女儿和我们到常德农村。
同学们抱着理想和希望走向社会,不管在农村,还是招工回城,都努力勤奋。
高中同班同学邹义祥,一直很优秀,文笔好,动手能力强,我们下放常德农村时,他当过民办教师,参加支柳铁路建设,招工进城后,努力拼搏,积极进取,长期担任常德市一建董事长,为常德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邹义祥是常德市著名企业家、高级工程师、省人大多届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岁月匆匆,流年如箭,离开明德校园已50多年了。乐观、诚实、积极、向上,是明德中学传统的美德,我们没有忘记母校的教诲,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用学到的知识,为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增光添彩,作出应有的贡献。
饮水思源,衷心感谢母校,感谢教诲我们的老师们。
相关阅读:
征稿启事
近期,我们受天心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委托,拟组织对天心区近代以来的工业发展情况做详细的调研。
为了更好搜集、整理天心区特色工业记忆,现向广大读者征集关于天心区工业发展的相关线索、图文资料及稿件。
详情请参考:“天心区工业记忆”征集线索及稿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