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绍泉
五一路,即现五一大道,不只是长沙的名片,也是湖南的形象,素有“三湘第一路”的美誉。这耀眼的光环,尽显五一路“冒进”创奇迹的光芒。
80年代的五一路
由于饱受抗战时“文夕大火” 和4次“长沙会战”的重创,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时,长沙城仍是满目疮痍,百业萧条。
当时,共产党从国民党长沙市政府接手的长沙市行政管理,实际接受的是沉重的债务:市库透支银元1300元,向省借款2000元,欠发全市公教人员七八月份工资银元1.4万余元。若按当时上海的行情,1银元兑换人民币1000元计,此债务高达1700万多元,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值。
面对长沙城这个千疮百孔的的烂摊子,共产党新成立的长沙市政府,果断采取“修复与新建并举”之策,以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很快就呈现出妙手回春的景象,让广大市民充满了希望。其中,最让市民振奋的是五一路、长沙水厂等五大市政工程的建设。
这是因为,当时长沙30万人口窝住在6.7平方公里的狭小市区。市区不少的建筑,仍留有战火重创的痕迹;而居住的建筑,十有其一为茅棚。形如迷宫的路网,除7条逼仄崎岖的所谓马路之外,不是小街,就是窄巷,且大多数街巷是断头路或卡口路,即便是长沙老口子,去陌生的某街巷,若不问路,也会到处碰壁,找不到出路。
更出乎意料的是,堂堂湖南省会的长沙,却没有洁清的城市自来水,市民饮水全靠河水和井水;市政排水仍在沿用明末清初建造却又年久失修的八大公沟,稍降大雨,不少街区就会积水过膝,水涝成灾。长沙这种简陋不堪的市政设施,是解放前长沙经济落后的一个后果,造成了市民生活的极其不便。
当时,湘江河长沙段还没建有大桥,两岸人员过往全靠摆渡,在今湘江橘子洲大桥东头即清代驿步门(又称大西门)就建有轮渡码头,以通河西。在如今芙蓉广场处,为民国年间建造的火车东站。这轮渡码头和火车东站均为长沙城当年人流物流的集散中心,但两者之间并没有直达通道。若欲从轮渡码头前往火车东站,只能经由大西门正街,辗转东向,经永丰仓、怡长街、万寿街、仓门口、万福街、息机园,到石乐私巷(万庆街),然后向南,过东长街,在东牌楼东转,再走藩后街,北往落星田,方可到火车站。如此迂回曲折,费力费时,生活生产成本直线上升,成为了长沙民众的沉重负担。
当新成立的长沙市政府一出招,就让众人连连咂舌。首先是称赞,新政府把脉准,诊断出长沙民穷城贫的症结,与“路不畅,人难达,物难流”有关。然后是振奋,要拉通轮渡码头和火车东站之间的路,计划于1951年5月1日正式动工,1952年5月竣工通车(另一说:1951年7月开工,翌年5月1日通车),故名“五一路”。接着是震撼,宽三四十米的大路,闻者心灵无不为之一震,因为这在当时,只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才能见到这样的大道。
五一路建设方案如此大手笔,自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有一些人难以置信,认为长沙根本无力建这样的大路,因为新政府刚开始白手起家,哪有钱搞这么大的工程。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长沙根本没有必要建这样的大路,因为当时长沙全市的汽车加起来也没有50辆,建这么大的路,太超前了,完全是浪费。
这样非议,从侧面也道出了新政府所面临的窘境。当时,百废待新,新政府却囊中羞涩,而城区内又有大量处于失业半失业的居民、灾民、难民均需要安置救济。诸多压力的迭加,新政府之难,难于上青天。
但对绝处逢生的共产党人来说,总能找出妙招,逢凶化吉。于是,新政府就是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动员五万劳动大军,肩挑手扛,如期建成了五一路。这既破解了无钱搞建设的死结,又解决了安置救济的问题,一举两得,出奇制胜。
1952年5月1日,竣工通车的五一路,东起建湘路,西至沿江大道,全长1550米,路幅宽34米,建筑红线为50米。这样的宽敞平坦,气势如虹。尤其在与黄兴路、蔡锷路的相交处建有广场,更是气势恢宏。五一路一通车,就成为了长沙城一个最光彩的亮点,轰动全省,扬名全国。然而这仍被非议,批为“冒进之举”,阎子祥市长因此还写了检讨。好在时间是检验事物正确与否的试金石,证明此举乃高瞻远瞩。
阎子祥(1911年—2000年1月7日),曾用名阎增祥,山西临猗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之前,曾任中共山西临时特委组织部长,中共河东工委特委书记,晋西十专署专员,中共吕梁区党委、晋中区党委秘书长、组织部长。解放后,历任长沙市市长、市委副书记、湖南省委委员、国家建筑工程部工业建筑设计院副院长、院长、设计总局副局长、局长、国家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等职。
五一路建成以后,又在其沿线两侧广建新厦,先后建有长沙港大楼、五一路百货商店、湖南剧院、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湘绣大楼、五金大楼、湖南省供销社大楼、五一路邮电局、中苏友好馆、长沙大饭店、湖南省第一招待所、长沙市委大楼等建筑,美轮美奂,赏心悦目。这些建筑,不仅质量一流,而且造型美观,既有现代主义风格的高楼,也有中西合璧的大厦。因此,很多外地甚至国外的客人来长沙,第一站就是到五一路打卡。
五十年代的五一路
事实上,在五一路建成后的七十多年里,长沙市城区面积由1949年的6.7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2185平方公里。期间,不论南拓,还是北延,五一路始终是长沙城市的中轴线,五一广场一直是长沙的市中心。五一广场乃长沙重大游行活动的必达地,更是长沙的商业中心。可见,五一路当初的选址是何等的科学,让人不得不敬佩阎子祥等人的远见卓识。
更让人称道的是,五一路建成后,不像有些地方的路总在拓宽改造,避免了日后的扰民伤财,其前瞻性成为道路建设的长沙案例。当然,这一切得益于阎子祥等人当年的决策,以及他们不计个人荣辱,顶着巨大压力,坚持“冒进之举”的结果。
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各地经济发展迅猛,呈现出万马奔腾的景象。随后,东南沿海地区先声夺人,经济发展一马当先;而西部地区也要大开发,声势浩大,形势逼人。相比之下,“不上不下”“不是东西”的中部地区,开始有些黯然失色。
当时,长沙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十分尴尬,GDP不仅落后于郑州、济南、长春、福州、哈尔滨、石家庄等省会城市,而且还不如绍兴、温州、台州、南通、淄博等普通地级市,全国排名一直在35-40位之间徘徊。而且,长沙的城市面貌和市民收入,甚至逊色于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小县城。
长沙经济不温不火,究其原因,本土大多数官员学者认为,主要是长沙地理位置不占优所致。由于长沙夹在武汉与广州两大省城之间,发展资源尽失。武汉九省通衢,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投资巨大,比如国家“一五”计划的156个项目,就有七个在武汉,即武钢、武重、武船、武工、青山热电厂、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及武汉长江大桥等项目;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武汉又是最大赢家的城市,其教育资源一跃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因此,武汉工业基础雄厚,教育资源丰富,占有发展先机。而广州,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后发优势明显,当时“南下广东”,成为了全国各地许多年轻人的时尚,“不仅孔雀东南飞,连麻雀都往东南飞”,就是这一火爆景象的生动写照。
针对当时长沙发展的情形,1999年8月,国家从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高度,中央调张云川同志入湘,任湖南省委副书记;随后,又决定由其兼任长沙市委书记。由省委副书记执掌省会城市,这样的安排,在当时很是少见。显然,这是党和国家下定了决心,要长沙经济迎头赶上,这自然让长沙的市民看到了希望。因此,许多的人都张大眼晴,在看张书记如何出招,率领长沙崛起腾飞。
张云川,1946年10月生,浙江东阳人,197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至1970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舰艇内燃机专业学习。曾任江西省副省长、新疆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新疆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湖南省委副书记兼长沙市委书记、湖南省省长、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主任、河北省委书记,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第七届(江西)、九届(新疆)、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
其实,张云川入湘,高层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坊间传说,张云川离京入湘赴任前,朱总理叮嘱他,要搞点路(注:长沙话,意“要做出成绩来”)。
作为哈军工的精英,张云川走马上任,一出手就不同凡响,剑指三湘第一路,提出拓改五一路,一石激起千重浪。
五一路要拓改,绝大多数长沙人意想不到。在人们印象中,地方官员上任,都会从热点问题入手,以迅速取得上级和民众的认同。由于当时,长沙经济的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不少,而五一路又是长沙的门面路和湖南的形象大道,从表象来看,该路似乎没有什么要解决的大问题;加之当时人们尚未意识到,中国的汽车消费时代即将到来。因此,长沙人谁也没想到五一路已到了非拓改不可的时候。当五一路拓改的消息传到坊间,绝大多数长沙人始料不及,甚至有的人不相信这是真的。
五一路要拓改,众多本土专业人士迷惑不解。五一路拓改,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将超过当时长沙前五年城建投入的总和。而这工程非国家项目,不可能获得国拨资金,长沙当时的财政收入甚至还比不上珠三角有的县城,根本拿不出多少钱来支持这项工程。拓改资金如何解决,众多本土专业人士无人能解答,而城市道路的拓改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五一路为何要拓改,长沙众多专业人士百思不解。
五一路要拓改,也有人说是“冒进之举”。五一路拓改,将原路幅宽40米、双向4车道拓改成幅宽60米、双向8车道,涉及沿线96家单位、524户居民的拆迁。由于五一路是湖南的门面路,谁也不想离开。而五一路沿线的单位,不是权力部门,就是实力企业;沿线居民又深知,寸土寸金的五一路价值所在,若要拆迁之,无异于太岁头上动土。因此,五一路要拓改的信息一披露,即刻就被放大捡视和评头品足,甚至妄加非议,说是“冒进之举”。
如果说五一路拓改的提出让长沙人目瞪口呆,那么五一路拓改的进行,就是让长沙人顿开茅塞。
五一路的拓改,张云川以“经营城市”的理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通过市场化操作,即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启动民间资本,建设资金滚滚而来,五一路拓改卡脖子的问题破解了,终于在2000年3月20日,五一路拓改工程正式开工。不到两个月,15万平方米的建筑拆迁完成,经过6个月的日夜奋战,即在2000年9月20日的这一天,五一路拓改工程竣工通车了。不久后,五一路更名为“五一大道”。
拓改后的五一路,全长4.8公里,路幅宽60米,双向8车道,全线以6个地下通道取代原来的人行天桥,三大绿化广场和若干绿化带镶嵌道路两旁,地下电力、电信、自来水、煤气、排污等管线全部更新扩容,全路采用水泥稳定基层和改性沥青摊铺路面,机动车通行速度将由过去的15公里/小时提高到40公里/小时。五一路拓改的成功,对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促进长沙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标志着长沙从此迈入了新世纪的发展大道。
五一路的拓改,让长沙人豁然开朗,醒悟到:思路就是出路,发展唯有创新,思路一新道路宽。观念一转变,长沙就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思路。于是,便有了长沙“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起飞景象。对此,张云川欣慰地道出了五一路拓改的初衷:“五一路的拓改,拓宽的不仅是一条路,更是长沙人的思路!”
五一路拓改后,长沙与时俱进,一路高歌猛进。自2000年以来,长沙GDP增速连年跑赢全国平均增速,二十多年来,经济都处于高位运行。其中,2017年,长沙GDP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5万亿元;2022年,长沙GDP增速在“万亿城市俱乐部”中名列第一。长沙GDP,2023年达到14331亿元,位列全国第15名,而2000年只有656.41亿元,仅位列全国第35名。这二十多年,长沙GDP全国排名跃升了20位,长沙经济持续高飞,可媲美深圳。可以说,五一路的拓路“冒进”,促进了长沙经济的持续高飞。
也许有人问,何谓“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五一路“冒进”创奇迹,难道不是一种诠释么?
参考资料
1. 湖南地图出版社《长沙市历史地名故事》;
2. 城市记忆CityMemory《为修五一路,新中国首任长沙市长被批冒进》;
3.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2000 五一路改扩,拓宽长沙城市建设新思路》;
4. 湖南日报《长沙,20年整个中国逆袭最为成功的城市,媲美深圳》。
END
征稿启事
近期,我们受天心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委托,拟组织对天心区近代以来的工业发展情况做详细的调研。
为了更好搜集、整理天心区特色工业记忆,现向广大读者征集关于天心区工业发展的相关线索、图文资料及稿件。
详情请参考:“天心区工业记忆”征集线索及稿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