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每年五月初,湘江边上,“划哒,洛洛,哐咚咚、哐咚!”老长沙人,特别是铜官人,听到这呐喊声、锣鼓声,就晓得五月初五的端阳节即将拉开序幕,大家脸上洋溢着满怀期待的笑容。估计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没有体验过这种文化盛宴!
铜官不但以盛产陶瓷闻名于世,更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屈原故里龙船文化位居其首,影响深远。尤其是上世纪“文革”结束后的七八十年代,谈到端阳划龙船,人们就津津乐道,劲头十足。特别是年轻人,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铜官人爱划龙船出了名,上自石渚湖,下至苏廖围,沿江30里,几乎每个村、企业都有自己的龙船。
老铜官人造龙船有两个习俗,一是一定要用“偷”的木料打造龙船方可取胜,当然喽,先“偷”木料之后还是会把钱;二是造龙船的工匠师傅必须是九个人,取“一龙生九子”的传说。龙船造好后,每个村都建有专门的“龙篷”用来存放和保护龙船。
铜官街存放龙船的地方叫“龙船巷子”,是一条有近百年历史的小巷子!每年五月初一大家就开始对龙船进行维护保养,如画太极图、腻船缝、抹桐油等,并组织祭祈活动。五月初三,龙船下水,划手分工,沿江来回要训练好几趟。
划龙船看似好玩,操作简单,其实很有技巧。熟话说“听鼓下桡”,就是说的划龙船的动作要高度一致,不能你吹你的号,我唱我的调,要紧跟锣鼓的节奏劲往一处使。
一条龙船有10多米长,20来个舱。船头3舱是分拨水舱,6个划手最好是彪形大汉,一个顶俩。龙船中间坐鼓舱几位大汉也不是吃素的,桡桨吃水深,手腕插到水里,使劲划的气力可想而知。打鼓手算得上是船长、总指挥,两船竞赛时,要临阵不乱,还要使劲敲、使劲喊,以扰乱对方的锣鼓和阵脚。大海航行靠舵手,龙船的艄公也是如此,他必须识水性,知流速,两船角逐走捷径,转向调头要灵敏,行船安全需掌控,艄公可谓四两拨千斤,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最后冲刺百多米,锣鼓一紧,手握桡桨分拨开一条水路,奋力向前划,龙船像离弦之箭,“嗖”的一声向前冲去!
端阳节一早,人们忙着准备丰盛的午餐,扣肉、笋子是铜官的拿手菜,喝点白酒,再呷点粽子、包子、盐鸭蛋等。即使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也要在这天“奢侈”一番,以增添节日的气氛!
下午一点,十几条龙船齐聚湘江,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字排开,多姿多彩。每条龙船的船头船尾分别挂上彩绸,每条龙船的龙头着色也有不同,分青龙、赤龙、黄龙等,条条龙船都装扮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船正中架着一个2米多高的船叉,一根阳翘(钢绳)托在上面将船头和船尾绷得特紧。插着柳条、艾叶和菖蒲的船叉上方,斜竖着两面三角彩旗,下面舱里摆着大鼓。鼓舱后方的斜索上挂着铜锣!船后舱和前舱一样微微翘起,拖着一条长长的后艄,掌控着龙船的方向,后面竖起的彩色队旗随风飘扬!
每一条龙船由40名划手共同操控,他们身着统一的队服,头戴特色的头巾,随着鼓声的节奏,整齐划一地挥动着手中的桡桨,远远望去就像一条蓄势待发的飞龙,劈波斩浪,疾速前行。划手们激情四溢,汗水淋漓,个个精神抖擞,将铜官人吃苦耐劳、团结奋进、勇于拼搏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看啰,戴着红头巾的洪洲队来了,他们锣鼓声声,呐喊阵阵,挥楫博水,有如浪里蛟龙!他们是历届龙船大赛的劲旅,远近闻名。
洪洲队的划手平时靠捕鱼为生,长年与船为伴,练就了独特的划船臂力,个个身手不凡,一招一式,凸显其专业性,在龙船竞赛中成了“常胜将军”。有人清楚地记得,年轻的张雅颂经常坐鼓舱,和其他划手一道,有使不完的狠劲。为后来担任社区书记、主任,铸就了敢于挑大梁的精神!
在龙船比赛中,各队你追我赶,竞争激烈。有时,领先的龙船会被后面的龙船迎头赶上,甚至反超;有时,龙船之间差距不大,几乎齐头并进。此刻两军对垒勇者胜,锣鼓必需加快节奏,只见鼓手双手使劲捶击,吼声如雷;锣手挥动右臂用力敲打,喊声震天;划手们密切配合,奋力划浆,急起直追;而舵手则要紧密关注风向和水的流速,及时调整方位。整条船就像一个人一样,动作协调,张驰有度,临阵不乱!
岸边的观众热情高涨,纷纷为参赛队伍呐喊助威。有的观众手持彩旗,有的鸣放鞭炮,为划手们加油鼓劲。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汇聚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龙船竞赛,奋勇拼博(意向图)
从云母寺到市港沿途四埠,道路上人流如潮,四里八乡的人都赶来看龙船。人们头戴草帽或打着阳伞,穿着白衬衫,汗流浃背、气喘吁吁,随着龙船的走向来回奔跑。路边上摆摊卖茶的、卖汽水的、卖西瓜的小贩生意可好了。更有从省城赶来凑热闹卖冰棒的哥们,背着木制冰箱,操着纯正的长沙口音高喊:“长沙的冰棒要安排,下午不到铜官来呀!”那场那景,简直比城里热闹多了!
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最终获胜的队伍将得到观众的欢呼喝彩。此时,龙船上的划手们纷纷高举手中的桡桨,扯着嗓音高喊:“赢哒、赢哒!”庆祝胜利!而其他船队也毫不气馁,纷纷表示祝贺,并期待下一场比赛再决高下。
印象最深的是1988年端阳节,铜官镇组织了一次大型的龙船竞赛活动。这次制定了竞赛方案和规则,划定了竞赛区域,由本镇范围内以村、企业为单位派船参赛,他们积极参与,选出精锐之师,严阵以待,准备一决胜负。
铜官区委高度重视,区委副书记姚运葵亲临指导,特别强调了比赛和安全的问题。铜官镇副镇长陈毅刚亲自坐镇指挥,各单位都安排了机动船,配备了安全设施。各种自发观阵的彩船也不少,有如群龙劲舞、百舸争流,场面十分壮观。
此次竞赛分组竞渡,四条龙船一字摆开,出发点铜陶八厂下面的铜官潭,方向洪家洲中棚东侧(现京珠高速桥下),然后折返原地。秒表计时,先到为胜。
只听得“砰”的一声指挥枪响,龙船如入海蛟龙,浪花飞溅,似箭一般飞向前方,此时鼓声阵阵,划手飞楫如博,汗水交融,水天一色,那种拼博精神,震撼人心,十分了得!
龙船竞赛(意向图)
洪洲队依旧是卫冕冠军,第二名是花果队,另外,石龙、万家垅队、太丰、马厂以及陶瓷公司各厂的龙船队也非常神勇,均获优胜奖。
夜幕慢慢降临,晚霞绚丽多彩,她映红了天际、映红了山水、更映红了铜官人的心灵!人们沉浸在端阳节的欢乐之中!
民间划龙船活动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它凝聚了人们的力量,展现了团结协作和勇于拼博的精神,让人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龙船竞赛挥楫博水,紧张激烈!(意向图)
关于龙船的故事和花絮,随着人们的记忆和时间的穿越,也在民间相传!
1978年春潮涌动,对于刚从“文革”中走出来的人们来说,多么希望走出禁锢。铜官木工厂的职工突发奇想,萌生了造龙船的念头,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将厂里几个立方米的木材运到乡下,自发组织造龙船。事发后,上级领导派出工作组多方制止,要求严肃追究,职工深知责任重大,为此多方进行斡旋。
当时正值打稻机生产任务紧张,作为全县的定点生产企业,需全力以赴加班加点,职工纷纷向领导承诺,只要不把龙船毁掉,就是天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坚决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就这样群策群力,日夜奋战,生产任务完成了,铜官“文革”后的第一条龙船也诞生了!
水可载舟,也可覆舟!龙船竞赛活动同时对安全问题也敲响了警钟。
1985年端阳节下午1点,铜官包装厂和水厂代表队的龙船,停在离岸十多米的水中,会水的泅水上船,人齐后,在一片鞭炮声和欢呼声中,离开了泰源台子码头,绕场两周后直奔铜靖水域,一年一度的龙船自由竞赛开始了。各地龙船来往穿梭,相互竞赛,好不热闹。据在场的易新明先生回忆:
“接近黄昏时分,我船和上方来的一条龙船相遇,便不约而同开始抢水(竞赛),双方不分上下,势均力敌。离靖港河岸不到300米了,只见前方右侧黑呼呼的一片,我侧转一看,惊呼不得了呀!一艘两铁舶联邦芦柴船横冲过来了。当时我和叶长庚、曾南球、佘龙彪坐带桡左边,即高喊赶快跳水,倾刻龙船朝左侧倾覆,芦柴船横压龙船底而过,全船30多人全部落水。我们是从船下摸着船索浮出水面的,看到一条装砂船开来,游到船边才救了性命,现在想来还胆颤心惊。幸好船上30多人都会水,无一人伤亡,后续处理事故时,对方船也主动承担全责······”
历史终将过去,美好铸就未来!每一个铜官人都能感受到这几年铜官的飞速发展与变化。如今的铜官交通便利,时不时有两三网红在铜官老街走一走,来一场我们老一辈搞不太懂的直播,夜色下铜官窑的摩天轮也十分耀眼。但只要端阳节临近,老铜官人还是会一遍又一遍唱着“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雄黄。龙船下水喜洋洋!”的歌谣,耳边仿佛又听见湘江河里的锣鼓声声,呐喊阵阵······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寓意,每一个地方特色的庆祝活动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又是一年端阳节,作为土生土长的老铜官人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沉到无以言表的爱,在此回忆一下当年划龙船的盛况,是希望年轻的一辈也能记住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刻韵味,让铜官的千年传统与现代文明共生,至于改变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也未尝不可。
(衷心感谢易新明、冯术芳先生、朱娴老师及铜官茶友会朋友给予的大力支持!)
征稿启事
近期,我们受天心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委托,拟组织对天心区近代以来的工业发展情况做详细的调研。
为了更好搜集、整理天心区特色工业记忆,现向广大读者征集关于天心区工业发展的相关线索、图文资料及稿件。
详情请参考:“天心区工业记忆”征集线索及稿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