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陈群元
“长与流芳,一片当年干净土;宛然浮玉,千秋此处妙高峰”。据明崇祯《长沙府志》记载“妙高峰,即高峰寺,高耸云表,江流环带,诸山屏列,此城南第一奇观。山下即南轩城南书院……”,千百年来,妙高峰与城南书院荣辱与共,谱写了一曲悠长而悲喜的文脉春秋之歌。
南宋时的妙高峰,是城南一众小山丘中的最高峰,海拔约70米,登山远眺,四周美景尽收眼底,旧时被誉为长沙城南第一名胜。
清代长沙妙高峰地舆图(图源:颜蒹葭,陈群元校注)
据《城南书院志》记载:“城南之肇自有宋,与岳麓先导,其隔江对峙,名籍先贤之声以俱水,亦遥遥相望。”城南书院建于妙高峰下,因妙高峰位于长沙城郭之南,故取名为城南书院。历史上,城南书院与岳麓书院齐名。
城南书院是南宋张浚、张栻父子所建,始建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创办时间较“岳麓书院”仅晚100年,较英国剑桥大学早48年,较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早614年。张浚,四川人,为南宋名相。张栻为南宋三大名儒之一,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
乾道元年(1165年),张栻开始在这里授徒传业。当时的城南书院,相当于今天的私立大学,兼为张氏私家园林。张浚父子精心营造了“城南十景”:丽泽堂、书楼、蒙轩、月榭、卷云亭,集楼、台、堂、榭之胜;绿竹成阴的琮峥谷、高丘层观的南阜,一池如碧的纳湖,纳湖中置听雨舫和采菱舟,集山水自然之趣。
1910年妙高峰卷云亭([美]德慕登摄,陈先枢供图)
1167年,朱熹不远千里,爬山涉水,从福建崇安来到长沙与张栻论道。朱张两人在岳麓、城南两书院展开了多次会讲、辩论,是闽学和湖湘学派的第一次大碰撞,“朱张会讲”让城南书院声名远扬。“朱张会讲”期间,张南轩陪同朱熹,从妙高峰出发,经大椿桥、糖坊巷到湘江渡口,坐木板船过江,到岳麓书院去讲学及辩论交流。后人将他俩过江的渡口改名叫朱张渡,留传至今。渡口在湘江两岸各有一牌坊,东岸为“文津”,西岸为“道岸”。
南宋时妙高峰复原图(图源:张惠明、萧山)
元代,城南书院被废为寺院。明正德二年(1507年),湖广行省参议吴世忠、湖南提学道陈凤梧曾谋求在妙高峰恢复城南书院,但此地已被吉王藩府所据而未果。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长沙府推官翟台才在妙高峰寺下建得学堂5间,曾经短暂弦歌又续,但万历年间又复圮。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于原址妙高峰大规模复建。清道光二年(1822年),湖南巡抚左辅将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回迁妙高峰原址,增建了山长居、监院署、文星楼、南轩祠等,恢复了“城南十景”,妙高峰下又是一片弦诵之声。道光皇帝为城南书院御赐“丽泽风长”牌匾,从此城南书院步入了它的辉煌时代。书院在全省招生138名,与岳麓书院相等。
晚清时期城南书院图(见《城南书院志》卷二)(陈群元绘注)
著名学者余廷灿、贺熙龄、孙鼎臣、何绍基、郭嵩焘、王先谦等大儒先后主讲城南书院。学生中也人才济济,青年时代的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罗泽南、曾国荃、李元度、瞿鸿機、王闿运、张百熙以及黄兴等曾在此修藏或就读。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废城南书院,改办城南师范学堂,1912年改为湖南第一师范。1914年合并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并更名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如何叔衡、蔡和森、李维汉、徐特立、任弼时等都曾在这里学习或工作过。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湖南一师”一部第八班就读。1920年秋至1922年冬担任“湖南一师”附小主事,兼任师范部国文教员,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革新教育,从事建党、建团工作。
除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民国时期,妙高峰还有妙高峰中学和明宪女子学校等另外两所学校。1906年,湖南都督谭延闿在妙高峰创办简易师范。1909年续办为中路学堂。1914年,简易师范改为私立妙高峰中学。1930年,虚岁十五的浏阳中学学生胡耀邦,曾因中学停课而转来长沙妙高峰中学读书。妙高峰中学于解放后改为长沙市第十一中学,迁往城南路。1922年,湖南教育界名宿宾步程、曹典球等人创办明宪女子中学,女中于解放后改名为长沙市十五中学,迁往侯家塘。
妙高峰作为城南的制高点,也是兵家必争之地。1852年,太平军将长沙城团团围住,西王萧朝贵在妙高峰被清军的“红袍大将军”大炮击中而身亡,太平军不得不放弃了对长沙城的围攻。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为四次长沙会战的主战场,抗日名将方先觉“泰山军”的威名由妙高峰打出。
妙高峰北麓还有宋福王赵汝愚墓,该陵墓现为省级文保单位。赵汝愚为南宋赵家王朝的宗室、抗金名相,死后被追封为福王,又称为青山大王。赵汝愚身前因被韩侂胄陷害贬至湖南宁远,在衡州时暴卒,墓址位于妙高峰(或为衣冠冢)。此地原有青山祠,祭祀赵汝愚。
妙高峰作为福地,曾有许多文人骚客在此居住与创作。妙高峰巷有一小院,取名南村。作家陈明哲住此处时,创作了《妙高峰的夏》等多篇散文。女作家谢冰莹在上世纪30年代时客居于此,创作了《麓山掇拾》《黄昏》《大椿桥的夏》和《湖南的风》等作品。著名武侠小说家向恺然(笔名平江不肖生),创作了《江湖奇传侠》(后改编为电影《火烧红莲寺》)、《岳麓书院孤异》等著作,也曾住在南村。
介绍妙高峰城南旧事的文章甚多,本文限于篇幅,仅概要列举部分。
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城南书院正式办学起,至1276年长沙被元军攻占,城南书院文脉延续了111年。从元代(1276年)城南书院废弃,至清代(1822年)城南书院复兴,期间,元明两代,除了明正德、嘉靖两次极短暂兴复讲学之外,城南只有高峰寺的佛家香火,而无儒家书生踪影,文脉断了近546年之久。从清道光二年(1822年)至今,文脉又延续约200年之久,虽有波折,但妙高峰下的诵读之声未曾中断。
近代以来,妙高峰,连同城南书院,发生了沧桑巨变。
“妙高山色画屏新,妙高山下水粼粼。多少游人不知味,出山何似在山真。”这是清嘉庆进土、两江总督陶澍所作《长沙竹枝词》里描写的妙高峰胜景。
民国时期,谢冰莹游览妙高峰后,在《黄昏》中写道:“由妙高峰到小亭山(即卷云亭)一段路,特别美丽,两傍的槐树像仙女似的,临风飘舞。雪白的花,衬在翠绿的树叶下,更显得清秀、纯洁,芬芳的空气,从微风里送来,令人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舒服和愉快。”民国时期的妙高峰胜景犹存。
据1937年民国地图,当时的妙高峰东侧虽修建了粤汉铁路,但山体保存完好,连同燕子岭,一条小山脉与建于龙伏山上的天心阁相连通,并能清晰地看到一条修建于1930年代的天心游路、白沙游路和天鹅游路。水波粼粼的老龙潭虽被粤汉铁路一分为二,但大体仍在。如果这条小山脉能够完整保存至今,做为城市公园该有多美,但历史不容假设啊!
1937年长沙妙高峰地图(图源:陈群元改绘)
令人扼腕痛惜的是,这条山脉(古人称之为龙脉)因城市建设,整体基本被抹平,已不复存在。曾经作为千古灵区、一方雅化、一片当年干净土的城南第一胜景的妙高峰,也已被破坏得满目疮痍,仅存半个山体。当年修建粤汉铁路,以及粤汉铁路改线后修建白沙路都没有被破坏的妙高峰山体,因20世纪80年代居民建房,东侧山体被已被挖去,西侧山体,因湖南第一师范校园所在,得以幸存。
城南书院正脉相传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也命运多舛,饱经磨难。1910年,作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前身的湖南中路师范学堂,在抢米风潮中被损毁。宣统三年(1911年)校址迁建于书院坪城南书院遗址,建筑风格为仿照日本青山师范大学的样式。1938年,校舍毁于“文夕”大火,现仅存“师范学堂”这块界碑静静地躺在一师范的陈列室中。学校也一度迁往它处,直至1954年,才从左家垅迁回原址,到1969年初才完成全部复建工作,1972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6年,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按1912年校舍原貌在原址复建。2006年,国务院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10年抢米风潮中被损毁的中路师范学堂(南楼 )(图源:陈先枢)
“师范学堂”旧影及残存的“城南书院界”石碑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校区尽管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周边环境不容乐观,四周高楼林立,一师周边的历史场景感几乎荡然无存。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校区周边鸟瞰图
纵观妙高峰,文脉虽在,龙脉已毁。为抒胸中块垒,笔者赋诗一首:
妙高峰怀古
四面高楼盖妙高,妙高峰上不妙高。
城南十景今不在,千年一叹妙高峰。
2024年7月19日,湖南省政府发文,将西文庙坪和妙高峰公布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因为妙高峰的历史价值实在太过于重大,尽管姗姗来迟,该来的总是来了,值得欣慰。
妙高峰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天心区坡子街街道青山祠社区,街区范围为劳动路、白沙路、湘江大道围合区域,总面积为39.39公顷。现街区内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赵汝愚墓,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火炬楼,四处一般历史建筑,两处历史文化遗址。
妙高峰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资源图(图源:《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具有时代特征的“火炬楼”
过往的城市建设由于缺乏历史文化保护意识,尊崇祖先、敬畏历史、礼让山水的观念淡薄,过于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妙高峰周边高层建筑不断增多,严重破坏了妙高峰的历史环境和景观视线。书院路西侧已建“创远景园”“书院官邸”两个高层住宅区,遮挡了第一师范(城南书院)与岳麓书院隔江相望的历史景观。妙高峰北麓,原天鹅塘,即城南十景的纳湖所在,一块地势低洼处,正在建设的中澳广场高层写字楼等项目,遮挡住了妙高峰与天心阁之间的历史景观。妙高峰东侧的住宅楼不仅侵占了妙高峰半个山体,而且高度也盖过了妙高峰。
高耸的中澳广场项目(图源:陈群元摄)
妙高峰东侧被侵占的山体(图源:陈群元摄)
整个妙高峰周边,传统历史街巷所剩无几。现仅剩下妙高峰巷、由义巷(原油榨巷)、光裕里、青山祠巷、书院巷5条又短又小的历史街巷。大椿桥巷仅剩一小截,已名存实亡。下六铺巷和灵官渡巷因油脂厂更新改造,已全部拆除。糖坊巷早已消失。
油脂厂更新改造项目(图源:陈群元摄)
据前几年的历史文化资源普查统计,当时下六铺巷和灵官渡巷尚未被拆除,妙高峰片区内的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约占16%,传统风貌建筑约占7%,与传统风貌协调的建筑仅约占4%,其他建筑约占73%。本片区内与传统风貌不谐调的其他建筑占比过高。传统街巷以建于1980年代左右的多层居民楼为主,建筑质量较差。
妙高峰传统街巷建筑品质不佳(图源:陈群元摄)
湖南第一师范主入口处因书院路拓宽为双向八道,车行道几乎贴近校门口,校门口空间局促窄小,人流与车流交叉,人员汇集量大,存在安全隐患,也不利于文物建筑及历史环境保护。
双向八车道的书院路(图源:陈群元摄)
在业态方面,妙高峰历史文化街区目前以教育功能、居住功能为主,缺乏商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真是捧着“一师”这个金饭碗饿肚子。妙高峰北边有一条小巷叫光裕里(剧院巷),在这不足两百米长的小巷里,长沙市湘剧院、长沙市花鼓戏剧院、天心区文化馆、天心区青少年宫等聚集,被长沙人称为“戏窝子”,曾经轰动全国的《园丁之歌》《刘海砍樵》等戏剧作品就出自于此,但如今一片落寞,寂寂无声。国保单位湖南第一师范与妙高峰巷等北边历史街巷之间,在业态功能上缺乏有机联系,游客参观完一师后,就直接走了。我们现在只能寄希望于油脂厂更新改造项目能与一师之间在业态功能上形成良性互动。
落寞不堪的剧院巷(光裕里)(图源:陈群元摄)
在公共设施方面,妙高峰历史街巷的公共设施布局分散、配套不全、规模偏小且陈旧落后。街巷空间体验感不佳,缺乏公共空间,也缺少绿植小品。现场虽有很明显的街巷更新改造痕迹,但改造效果不佳。
就历史文化保护而言,妙高峰如病入膏肓之人,须有妙手才能回春。妙高峰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建设将会是一块硬骨头,实施难度非常之大。如何让仅有的几条小历史街巷既有古韵又充满现代活力?如何修复妙高峰残缺不全的山体,还山于市民?如何压缩书院路部分车道,让出部分路权给行人,让一师门口不那么局促,增强历史步道的体验感?如何让一师北侧的城南书院旧址(工人夜校)活化利用,发挥其文教与展示功能?如何在居住功能上做减法,在商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上做加法?等等,这些都需要高手开出灵丹妙药。
湖湘文化之精神,在筚路蓝缕中求索,在苦难挫折中求道,在救亡图存中求是,敢挽狂澜于既倒,敢扶大厦于将倾,大忠大勇,大智大爱,大忠忠于国家,大勇舍身卫道,大智经邦济世,大爱爱于人民,从宋代的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就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据统计,湖南第一师范总共有59人入选《辞海》,其中,城南书院时期有17人,师范教育时期有42人。妙高峰下,近代以来,名师云集,名人辈出,涌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大批历史风云人物,决非偶然,必有其因。
1936年,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回忆说:“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1950年,毛泽东与同班同学周世钊叙旧时深情地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
妙高峰下,之所以曾经星汉灿烂,培养了一批匡济天下的杰出历史人物,原因众多,但与这两个重要原因是分不开的。其一,是对张栻等理学大师所倡导的湖湘文化精神的坚定传承。譬如:在办学方针上,主张以“成就人才,传道济民”为宗旨;在学生招录上,主张为国选士的精英教育;在知行关系上,主张“知行并发”,即主张学为实用。其二,是妙高峰及周边环境优美,适宜办学,历史上虽屡经毁弃,但屡毁屡兴,一批有识之士总是力主在妙高峰恢复办学,才成就了妙高峰作为近代湖南五大人才群体摇篮之一的美名。
因此,结合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对妙高峰周边环境的整治,其时,刻不容缓;其义,利在千秋。
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地不灵秀,人杰何出?杰出人物多出自灵山秀水,好的环境有利于人才培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期待在历史长河中,妙高峰文脉再续华章,再显峥嵘,再创辉煌。
(陈群元,长沙市城市规划研究室主任,博士,正高级工程师,长沙社科智库专家)
END
征稿启事
近期,我们受天心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委托,拟组织对天心区近代以来的工业发展情况做详细的调研。
为了更好搜集、整理天心区特色工业记忆,现向广大读者征集关于天心区工业发展的相关线索、图文资料及稿件。
详情请参考:“天心区工业记忆”征集线索及稿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