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罗生
长沙市古稻田,东起建湘南路,西至都正街。据明朝崇祯年间《长沙府志》记载,当年此处是一片长沙藩王府的稻田,故名古稻田,田中有一口大塘,名稻田塘。1909年在此街建稻田女子师范。1924至1927年徐特立曾任校长。修人民路时古稻田巷大部分被拆除。
记得童年时,古稻田西巷出口接马王街,巷口有一家南货店,对面是赫赫有名的小灜洲,一边是粮站,一边是肉食和蔬菜店。而古稻田往里面走,拐二个小弯就有二条通往唐坊巷的小巷子,再往里走就是天心阁下面了。
当年去天心阁要爬一个很陡的坡,坡上就是天心阁的东大门,对面有一个小小的南货店。上面的马路就是天心南路。这条路儿时的记忆不太清楚了,但六十年代初我在长沙十六中读书时,对这条路印象却十分深刻。
不记得是什么原因,老师突然把班上所有同学每几个人分为一组去某个同学家中晚自习。我和一些同学被分配去郑世平同学家中做晚自习,而他父亲正好有一辆自行车,大家要求做完作业后去学骑车,他父亲同意了。郑世萍同学可是学校里的赫赫有名之人,当年他可以双手不扶把骑自行车在操场上打十几个圈,欣赏的人可多了,其中也包括老师。
匆忙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我们男男女女兴高采烈地去天心阁城墙下学车,当时城南路晚上好像没有汽车。在柔柔月光和路灯的映照下,学车开始了。互相帮助,你骑我扶,我骑你扶,在清凉的晚风中,一路骑行一路歌,年轻的我们欢歌笑语声震云天。
网络图,仅供参考
但好景不长,老师检查作业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我们这个学习小组做的作业要不全对,要不全错。原来我们为了赶时间多学车,做作业时互相提示,不知道其他同学抄了没有,反正我是抄了。老师发现此问题后,学习小组解散,全组同学以后回学校晚自习。学骑自行车的经历,就这样正式结束了,但我们大家都已学会骑自行车了,并且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年是没有工农桥的,若干年后修桥附近许多居民都参加了义务劳动,我妈妈就参加了挑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若干年后天心阁马路对面长沙机床厂在这里建了宿舍,并且建了办事处。
和上坡对应的是一个比较长的下坡,坡底是浏城城桥延伸过来的跑火车的铁路,好像是京广铁路。过铁路再上坡左转走一会儿就是识字岭了,也就是杨开慧烈士英勇就义的地方。
上世纪五十年代,古稻田北边就是落星田,落星田对面有一个大院,就是当年派出所办公的地方,后来被并入都正街派出所。巷口有一条通往火药局巷的小路,可以直达天心阁西门。
进落星田,小路上走几十米,靠右边下十几级台阶,前面就是稻香别墅。左边一幢二层楼,右边一幢是平房,这三幢房子都是甘老板他的屋业。(我以前的记忆误以为是长沙有名的余太华老板的屋业,后来问了我嫂子才知道我搞错了,实际上是长沙金行有名气的甘老板的屋业,他在长沙柑子园和五一路开了二家金店。我伯伯和我父亲解放前都是银匠师傅。)
五十年代初,我大概5岁,我们一家租住在稻香别墅。按照老长沙人的话来讲,稻香别墅实际上就是一座公馆。进大门的左右两边是鱼池,实际是防火用的水池,然后是天井,再就是厅堂,右手边是厨房,厨房的后门有一口水井。厅堂中有一座贝壳车扣机,是做衬衫扣子用的。解放后由于政策的原因,金、银属于国家经营了,我父亲、伯伯都失业了,车衬衫的贝壳扣子就成了他们养家糊口的手段。
公馆里住有我们一家、伯父一家、甘妈妈一家,是否还有别的家庭就记不清了。甘妈妈是省人民医院医生(护士?),有一个女儿比我大,后来只知道罗姐姐在湘潭某大型国营企业工作。
古稻田上有一个长沙第二电器厂,另外一张大门开在清香留,我住在讲德里时抄近路去天心阁都是从此通过。
1947年老地图
稻香别墅出门的右手边是一块有几个足球场般大小的空闲之地,没膝杂草之中略有几处不知是不是战后留下的坑洞,随意走动一下,癞蛤蟆乱蹦,群鼠四处乱窜,在记忆中还曾经看到过一只野兔飞奔而出。
印象深刻又有点模糊的是还有蛇,是手捉还是用锄头砸死的就记不清楚了。烹蛇是在空坪上用砖头砌了一个简易灶台,生柴火煮熟的。为什么不在厨房里灶台上烹饪,我模模糊糊记得好像是怕锅里掉落扬尘灰,吃了会死人,现在看来是无稽之谈,但是当年人们就是十分相信,这就是没有文化的可悲之处。
当年我父亲和伯父一起将这块无人理睬的荒地开垦成菜园,栽种的鸡冠花(好像它的种子是一味中药),收获后去马王街药店兑换成现金。父亲在荣华斋给我们俩兄弟一人买了一个大肉包子,当年馅里面油水真多,货真价实,太好吃了。
鸡冠花
夏秋时节,我们最喜欢在瓜棚的浓荫下仰望天空,只见湛蓝湛蓝的天空中白云翻滚,一会儿像动物、一会儿像人……印象最深的是,罗姐姐说天上的云像棉花糖,害得我们恨不得一把扯下来,大快朵颐,可惜人不够高,手又不够长,只能望天兴叹。后来我有一首《山坡羊·观云》:“云无常聚,飘飞难住,图形怪异谁能数。我欢娱,你欢娱,象征虚幻茫然处,天上白云千变尽睹。愉,孩童聚;悦,孩童鼓。”记录了儿时的陈年往事。
夏秋时节的黄昏,是我最快乐的时刻,当年天心阁靠古稻田这一段是没有砖墙的,只有一段竹篱笆做的围墙。蜻蜓飞累了就要在竹篱笆上停歇,我就要父亲帮忙捉蜻蜓,然后用线牵着蜻蜓,像一个微型的风筝飞呀飞,我高兴得小手拍呀拍,追呀追。
儿时最过瘾的是,骑在父亲肩头上,右手拿一根小树枝条上下飞舞,催促父亲快跑,似乎我是百战百胜、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当然也喜欢坐在父亲的大腿上,父亲双手扶着我,脚上下轻轻抖动,口中唱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两项运动我们俩兄弟乐此不疲。
当年靠天心阁北边有一条小溪沟,流水不断。晨风中、夕阳下,我们几个小孩童时不时在溪水边玩耍,看着长长的流水不断地冲刷、碰撞着沟旁的石块,小小漩涡中翻着串串银白色的小小浪花,呆呆望着一动也不动,直到大人们来叫吃饭,才依依不舍地被强行扯回家。现在回想起来,无非是一条小水沟而已,但是它带给我童年的快乐遐想确实是真的,令人难以忘怀。
网络图,仅供参考
女人天性爱美,哪怕是小女孩,罗姐姐最喜欢把稻香别墅旁空地上长着的鲜花插在头发上,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中,真的太漂亮了,让我们看得发呆。而荣卿哥却喜欢捉不知名的昆虫来吓唬我们,看到我们四散跑开,他在一旁笑弯了腰,用手指着我们并且嘲讽我们是胆小鬼。
吃完晚饭后,夜色阑珊,在微风吹拂中,父辈讲述古今幼儿故事,既有司马光砸缸智救小朋友,又有岳母刺字“精忠报国”,还有书法家王什么如何如何练字,连磨墨的水都用了十几大缸……小时候愚钝,又喜瞎猜想,干嘛非得要寻个砖头砸,随手捡起块石头不快多了,救人时间多要紧啊;磨那么多墨水,要消耗多少岁月啊,恐怕不等到字练成,小儿就长成了大人了……不过讲归讲,想归想,人生的启蒙,却在此中一滴一滴,润入心田,得益终生。
七十年代,朋友帮我买了他们单位淘汰的120相机,除了外表磨损比较严重外,拍照的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去天心阁、烈士公园摄影都不错,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有去稻香别墅照几张留作纪念,现在想文字配图可惜稻香别墅没有了。
岁月无声静静流,六十多年的事,似乎一眨眼就过去了,古稻田旁的稻香别墅,早已灰飞烟灭,变成了人民西路的一部分。“曾恋天心阁上楼。梧桐落叶话清秋。红尘往事频回首,岁月无声水自流。情渺渺,梦悠悠。稻香别墅忆心头。当年遗迹今何在,老屋时光早已休。” 一首《鹧鸪天》,多少往事在心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