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芯片史,一定离不开清华系。
据统计,仅清华大学EE85班(现电子工程系)这一个班,就培养出10多位半导体上市公司的创始人或高管,几乎撑起了中国芯片的半壁江山。
比如,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韦尔股份创始人虞仁荣、兆易创新创始人朱一明、卓胜微电子联合创始人冯晨晖、格科微电子创始人赵立新、燧原科技创始人赵立东等都出自这个班。
其中,虞仁荣作为市值高达1300亿韦尔股份的创始人,凭此一举登上“中国芯片首富”的宝座,更是这批大佬里的佼佼者。
韦尔股份最早就是做半导体分销业务起家的,后来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了全球第三大CIS芯片生产企业,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泛模拟芯片全布局的上市公司。
那么,在“缺芯少魂”的当下,韦尔股份这个曾经的“倒爷”到底是怎么走上芯片制造研发之路的?
蛇吞象并购
半导体行业,是出了名的烧钱又烧脑,这个行业的技术门槛非常高,对于资金的高需求更是无底洞。
2007年刚成立时,韦尔股份就深知如果只是靠按部就班地发展,想要快速崭露头角,那难度无异于登天。
所以,韦尔股份决定通过外延式并购丰富业务版块,提高技术水平。
在后来的17年里,韦尔股份围绕核心客户需求,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并购“大作战”,前后成功完成了十多次并购。
其中,最为关键、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就是2019年对北京豪威的收购。
当时,北京豪威和索尼、三星并称全球三大图像传感器(CIS)供应商,在手机、汽车、安防等多个领域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市场份额在20-30%之间。
从财务数据对比来看,那时的韦尔股份与北京豪威就是蚂蚁和大象的区别,北京豪威是韦尔股份资产总额的5倍,净资产的8倍。
可就是韦尔股份这只无畏的“小蚂蚁”,在2019年8月,豪掷130亿成功并购北京豪威85.53%股权。这是震惊了整个行业的“蛇吞象”式并购,其影响力堪比当年吉利收购沃尔沃。
自此韦尔股份这个国内CIS龙头正式起航,一跃成为全球第三、中国第一大CIS芯片厂商。
虞仁荣在此次收购之后,充分体会到了并购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资源的整合,也是一种创新思维的注入。而在科技行业,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
所以,近几年,他又接着开启了新一轮的投资并购,以此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
2020年4月,收购了美国触控巨头Synaptics亚洲TDDI业务,进入液晶触控与显示驱动集成芯片业务。
2021年1月,入主深圳吉迪思成为最大股东(持股65.77%),布局DDIC显示驱动芯片。
2022年,收购思睿博半导体(珠海)有限公司,布局显示解决方案产品。
2023年,收购湖南芯力特,布局车载CAN、LIN收发器芯片;收购浙江芯测半导体,从事12吋CIS晶圆封装测试。
业绩大幅增长
在资产方面,韦尔股份的多次并购,使得大量的优质资产像潮水般涌入,总资产规模快速“膨胀”。
与此同时,资产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附加值的半导体设计相关资产占比大幅提升。
为了满足豪威的生产运营需求,韦尔股份在设备购置、厂房建设等方面投入重金,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也随之“更上一层楼”。
2024年前三季度,韦尔股份的固定资产为30.83亿元,相较于并购前的2018年翻了15倍,这为后续的业务扩张提供了坚实支撑。
同时,公司的无形资产(主要是并购带来的专利技术)也从2018年的不足1亿元增长到2024年前三季度的22.37亿元。
在业绩方面,并购对韦尔股份的收入和利润产生的效果,就像按下了快进键。
2017年,那时候是在大规模并购之前,韦尔股份的主营业务就是分销业务,毛利率只有14.37%,压低了公司整体毛利率,综合毛利率才20.33%,盈利能力并不突出。
而并购北京豪威后,随着高毛利率的半导体设计业务占比增加,公司的毛利率如坐火箭般显著提升。
2024年前三季度,韦尔股份的毛利率高达29.61%;净利率高达12.51%,提升更为明显,彰显出强大的盈利蜕变能力。
迎来历史发展机遇
如果从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韦尔股份当初收购豪威科技就具有了更重大意义。
因为,对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网络摄像头、安全监控设备、数码相机、汽车和医疗成像等行业来说,CMOS图像传感器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芯片之一。
正是因为虞仁荣的先见之明,韦尔股份通过收购豪威切入了CIS赛道,才让中国在CIS领域不再受制于人。
而且,完成收购之后,韦尔股份也一直在加强豪威在研发领域的投入,寻求内生式增长。
公司的研发费用从2018年的1.67亿大幅增长到2023年的29.27亿,公司研发费用率近几年也均超过了10%。
除此之外,公司也在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
虞仁荣曾说,“曹德旺捐资100亿建造大学算什么?我要捐300亿打造另一所大学。”
毕竟,自强之道,端在教育。
当初仅清华EE85这一个班,就能培养出这么多的芯片大佬。那么,如果能有一个学校这样的人才,那么“中国芯痛”必将远去,这也是虞仁荣为什么豪捐300亿打造大学的原因。
如今的韦尔股份,已经是在国内CIS行业内全方面发展的行业老大哥。虽然是个IP公司,但公司不只有设计人员,也有不少的工艺人员以及工程团队。
从业绩上来看,韦尔股份的营收相当于4个思特威。这个差距,正如韦尔董事长虞仁荣所说“国内友商和我们都还差个数量级”。
而且,根据最新年报预告,韦尔股份的业绩还在持续大增。
伴随着公司的CIS产品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成功卡位,以及汽车自动驾驶应用市场的持续渗透,公司在2024年营业收入增长超过2成并创历史新高,同时带动2024年净利润增长接近5倍,扣非净利润增长超20倍,业绩表现靓丽。
总结
虞仁荣曾说:“半导体行业的发展需要很长的持续性,只要我们耐得住寂寞,孜孜不倦地投入技术,深耕十年、二十年,一定会出现几千亿美金市值的芯片公司。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韦尔股份的外延式收购,无疑是其实现快速发展的“制胜法宝”,值得同行学习。
展望未来,在手机、汽车CIS领域市场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AIOT(包括智能眼镜在内的IOT产品)对于图像传感器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公司未来的业绩增长空间十分可观。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投资路上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