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阴阳学说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以对立统一的观点论述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属于朴素的辩证法。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萌芽阶段就成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贯穿于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因病机的认识全过程,亦体现在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的临证思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属于“医道”的范畴。
中医阴阳学说的理论,最早见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提出阴阳学说的重要性:“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既是对立统一,又是相互依存的。“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在中医养生保健方面,同样强调阴阳平衡。《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就是说,当人体的阴阳协调,气血调和,则身体健康,精气神充足。若阴阳严重失衡,或阴虚阳亢,阴不维阳,虚阳外越;或亡阴、亡阳,导致脱证、厥证,精气离散,则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养生之道,重在维持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年轻力壮者,气血旺盛,精力充沛,可以达到高水平的阴阳协调。中年以后,或有伤病困扰,气血容易耗损,则可能出现阴阳失衡。如“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女性受月经、孕育、哺乳等生理过程的影响,容易出现血不足而气有余的情况,故女性发生肝气郁结的情况相当更多一些。而年龄到了40岁以后,由于身体的消耗,阴不足的情况也比较常见。“年四十,阴气自半矣。”这就是年龄、生理特点对于“阴平阳秘”的影响。到了这个时候,就要根据自身的体质特点和既往病史,通过饮食调节、情志疏导、体能锻炼,使气血阴阳恢复动态平衡。不必追求年轻态的气血旺盛和高水平的阴阳平衡,只要达到低水平的平衡,也可以维持在中年或老年时期的健康态。
许多老年人虽有多种慢病,甚至患有癌症,只要调摄得当,心态平和,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仍可保持有质量的生活,带病延年。最近美国前总统卡特已度过他的百岁生日,他在2015年已确诊黑色素瘤,并已发现癌症转移。其后还发生过骨盆骨折。但仍然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长寿的总统。
中医学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包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遵循中医养生理论,调和阴阳气血,得以延年益寿。
罗颂平教授简介
罗颂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届全国名中医,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全国著名妇科学家罗元恺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岭南罗氏妇科诊法”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学科带头人;全国中医妇科联盟首席专家,全国首批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级一流课程《中医妇科学》课程负责人。在中医药调经、助孕、安胎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编辑:王 然
责编:郜 洁
审核:罗颂平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门诊预约挂号详情
请关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