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初诊—2012年12月25日
尹某,女,30岁,已婚。
主诉:孕2个月余,反复排尿困难6天。
现病史:患者12岁月经初潮,平素月经规律,4~5/30~32天,量中,色红,末次月经:2012年10月5日,患者因不孕于外院行体外授精一胚胎移植后受孕成功,于2012年12月19日晚出现腹胀,尿频、尿急、尿少,无尿,2小时后排尿不出,伴右下腹胀痛不适,疼痛难忍,后到我院急诊科前诊,行导尿术及留置尿管处理。2012年12月21日拔出管后,连续3日能自行排尿。2012年12月24日晚又出现尿少,点滴而出,甚至无尿,下腹胀痛不适明显,腰酸,遂又行导尿术并留置尿管至今。现患者无阴道流血,天尿频尿急,无下腹坠胀感,自觉乏力,稍腰酸,胃纳欠佳,难入睡。舌红,苔薄白,脉滑细。
西医诊断:妊娠合并急性尿潴留。
中医诊断:妊娠小便不通。
辨证:气虚证。
治法:升清降浊,化水利气安胎
中药处方:熟党参15g,桑寄生20g,续断15g,山药15g,盐杜仲15g,菟丝子 20g,黄芪 30g,白术15g,砂仁5g(后下),萆薢15g,升麻10g,柴胡5g,陈皮 5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中成药:助孕丸(院内制剂),每次6g,每日3次。
二诊—2012年12月31日
本次就诊情况:孕12周,尿管已拔,自觉少许尿频尿急排尿不畅,小腹稍胀,稍腰酸,舌红,苔薄白,脉滑细。
辨证:气阴不足
治法:益气滋阴利水
中药处方:太子参 30g,北沙参15g,黄芩10g,黄柏10g,黄芪30g,车前草15g,萆薢 15g,黄精 30g,陈皮5g,淡竹叶10g,砂仁5g(后下),白芍10g,藿香 1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2013年1月8日
本次就诊情况:患者因妊娠合并急性尿潴留在外院住院治疗,置原管已5天,曾尝试拔管3次均未成功,并伴有尿道感染症状,予头孢呋辛钠注射液静滴。家人代复诊,诉服用中药后上述症状好转,现头痛,咽痛,口干,干呕,纳差,难入睡,大便1~2次/天,便溏,舌红苔白。
辨证:气阴不足
治法:益气滋阴利水
中药处方:上方去白芍、藿香,加乌药 10g,泽泻 10g,人参叶 1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四诊—2013年1月15日
本次就诊情况:患者已拔出尿管9天,现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腹胀及腰酸,间伴恶心,口干,胃纳欠佳,眠可,大便正常,舌红苔白腻,脉细滑。
辨证:阴虚湿热
治法:滋阴清热安胎
中药处方:太子参30g,北沙参15g,黄芩10g,黄柏10g,黄芪30g,车前草15g,萆15g,黄精30g,陈皮5g,淡竹叶10g,制远志10g,广霍香1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随访
之后随访未再出现尿潴留的情况,于2013年7月10日剖宫产一健康男婴。
按语
妊娠合并癃闭又名“妊娠小便不通”,古称“转胞”或“胞转”,是指妊娠期间小便不通,甚至小腹胀急疼痛,心烦不得卧,属急证,患者较痛苦,《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不得溺也。”《诸病源候论》言:“胞转者,由是胞屈辟,小便不通……其病状,脐下急痛,小便不通是也。”《丹溪心法》谓:“胞转者,凡强忍小便,或尿急疾走,或饱食忍尿……气迫于胞,故屈戾不得舒张也。”该病病因病机是胎气下坠,压迫膀胱,致膀胱不利,水道不通,尿不得出,属本虚标实证。该患者属气虚证,因素体虚弱,中气不足,妊娠后胎体渐长,气虚无力举胎,胎重下坠,压迫膀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尿不得出。本病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治则,若小便不出,腹部胀痛难忍,宜先采用导尿术以缓解急证,再辨证论治。癃闭的形成与肾、肺、脾有关,尿液的生成与排泄,除肾的气化功能外,还依赖肺的通调与脾的传输功能。罗颂平教授在滋阴补肾、清热祛湿的基础上,加上健脾益气药以助膀胱气化,益气升提举胎,化气行水导尿,起到“提壶揭盖”的作用,效果显著。并强调不可因小便不通,而滥用通利之法,使虚者愈虚,犯虚虚之戒。
参考文献
朱玲,曹蕾.主编. 罗颂平妇科疑难病治验.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4.05:103-106.
罗颂平教授简介
罗颂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届全国名中医,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全国著名妇科学家罗元恺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岭南罗氏妇科诊法”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学科带头人;全国中医妇科联盟首席专家,全国首批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级一流课程《中医妇科学》课程负责人。在中医药调经、助孕、安胎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出诊时间 | |
周一 | 周三 |
下午 2:30-5:30 | 上午 8:00-12:00 |
地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南楼4楼名医诊室5号 |
审核:罗颂平
识别二维码 · 关注我们
关爱女性健康
做新时代女性
门诊服务|学术传承|科普分享
门诊预约挂号详情
请关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