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岭南罗氏妇科诊法”谈中医药的文化传承与学术传播

文摘   2024-10-16 07:00   广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岭南罗氏妇科流派”发源于清末,是岭南医学的专科流派之一。“岭南罗氏妇科诊法”源于岭南罗氏妇科流派,是基于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多湿的环境,并依据岭南人群体质特点而形成的独特诊疗法。为广东省、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称非遗项目)。本人作为非遗项目“岭南罗氏妇科诊法”的代表性传承人和岭南罗氏妇科流派的第三代传人,在传承与传播的过程中,对中医药文化和岭南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中医流派与中医药非遗项目,其文化性质与学术内涵同等重要。中医流派的传承,既要传承学术经验,也要传承流派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而非遗项目的推广与传播,亦应该以文载道,不仅传播技艺,还要向社会公众传播中医药文化。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医流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经世代相承流传至今,为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的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在2005年12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亦提出,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中医诊法、针灸、中药炮制等5个传统医药项目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2010年,“中国针灸”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传统医学领域,中医学术流派既具有学术特色,又富有文化内涵。尤其是地域性中医流派,融汇了中医药文化和地域性文化,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逐步重视中医流派的传承与保护。从2012至2023年,有两批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纳入建设并已通过验收。全国不少独具特色的中医专科流派陆续入选各级非遗名录,我校的岭南罗氏妇科诊法、岭南火针疗法等亦在其列。

流派传承与非遗项目都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强调活态传承,并突出非物质的属性。然而,非遗项目更加强调技艺、经验的特异性,与众不同的独特性。而流派更强调传承脉络,流派之间和而不同,或大同小异。

中医流派不仅有中医药文化的基因,还带有地域性文化的烙印。在以院校教育为主流、全部使用国家规划教材、强调规范与同质化的当下,中医流派的个性化特质、地域性文化特征无疑是对于中医学院校教育的互补。中医流派的研究与传承,不仅要着眼于流派的学术特色与经验方药,更需要注重其文化层面,从医德、医道的范畴,彰显其文化内涵。文化者,以文教化也。流派传承者,当以文载道,承接前辈传授的精神与技艺,再通过流派团队,把流派的精华传播给更多的受众,包括学生、患者和社会公众。基于流派的中医药非遗项目是对中医流派学术的凝练,是其中的精品。因此,在中医流派学术团队建设方面,务必把文化传承放在首要的位置,建立中医文化自信,树立流派文化标杆,将优秀的流派文化代代相传。

02

岭南罗氏妇科的文化与学术内涵及其流派传承实践

岭南罗氏妇科流派是岭南医学的专科流派之一,始于清末,已传承百年。创始人罗棣华以儒通医,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代表性医家是第二代传人罗元恺,既有家传又经五年制院校教育,是广东中医专门学校的第七届毕业生和最后一任校长,为广州中医学院的筹备委员和后来的副院长,是新中国第一位中医教授,也是我校中医妇科学第一代学科带头人。罗元恺教授培养了学科第二代学科带头人、首届全国名中医欧阳惠卿,笔者和师姐张玉珍教授是学术继承人和岭南罗氏妇科流派的第三代主要传承人。笔者作为罗元恺和欧阳惠卿的研究生,在2002年成为学科第三代学科带头人。

罗元恺教授在学术上主张以阴阳学说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1],提出了“肾-天癸-冲任-子宫是女性生殖轴”的观点[2],该观点被写入《中医妇科学》教材,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在诊治疾病方面,罗元恺教授提出妇科病的诊法需首重望诊[1];在遣方用药方面,则既善于使用经典名方,亦在临证实践中创制新方,且常用岭南特有之“南药”。罗元恺教授创制了中药新药“滋肾育胎丸”和“田七痛经胶囊”,还有医院制剂“橘荔散结片”和“罗氏内异方”(益母调经祛瘀合剂)等,这些中成药制剂已被广泛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3-7]

岭南罗氏妇科流派的学科文化内涵体现于罗元恺教授“博学笃行,业精于专”的治学理念和“学无偏执,行有定见”的专业精神。作为岭南妇科的领军人物,罗元恺教授以严谨治学、尚德重教的精神给团队树立了楷模,其博采众长的专业自信,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务实与包容。在罗元恺教授的带领下,岭南罗氏妇科流派形成了“以德为先,和谐包容,求同存异”的学科文化特质。

学科文化[8]为学科团队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学术精神、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载体,以道德与行为规范为制约,以学术精神为信念,在学科的奠基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岭南罗氏妇科的学科文化,一方面包含岭南文化的基因,即兼容、开放、务实、创新;另一方面也融汇了岭南医学的基因,即中原医学与地方医学交融,南药与海药并用,药食兼顾,中西汇通。岭南医学之本在于以德载道,济世为怀。学科文化是学科的软实力。学术精神规范了学术行为,在凝聚人心、汇聚实力、凝练学科方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之一,岭南罗氏妇科流派在全国中医妇科流派之中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与各中医妇科流派之间的交流起步较早,与不同地域的妇科流派经常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编撰出版《全国中医妇科流派研究》[9]。该著作获201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妇科流派还开展了协同带教、交互拜师等活动,让青年传承人异地跟诊抄方,博采众长,学习不同流派的诊疗特色。

古代中医流派的传承是以师承授受为主要模式。当代的流派传承,可以依托院校与医疗机构,形成新的传承模式。作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本团队拍摄了岭南罗氏妇科流派慕课,介绍了该流派的文化与学术;面向大学生的慕课《中医看妇科——女性一生的康与病》,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在研究生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中介绍了妇科流派;让流派文化和地域文化进入课堂,走近本科生和研究生。如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本科妇科方向班,也开设了岭南文化、岭南医学和中医妇科流派的讲座,让学生知源流,明发展。对于流派团队中的青年教师,则通过在职继续教育,以师带徒的方式带入门,培养学术继承人。通过设立传承工作站的模式,带动岭南罗氏妇科流派在各地中医妇科流派中的发展。如自2013年以来,先后在广东省、福建省、青海省、香港特区和北美地区设立了12个传承工作站;在岐黄网开设岭南妇科系列讲座31场,依托北美工作站,在美国中医药论坛举办8场线上系列讲座,有40多个群组同步转播,听众达30多万。

03

中医药非遗项目“岭南罗氏妇科诊法”

的中医文化传承与学术传播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医药项目有文化属性和学术属性。其文化属性体现在医者之仁心仁术、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学术属性则是其独特的观点与技艺、经验,经世代相传,服务于民众,获得社会的认可并享有盛誉。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一方面是要提供传承的条件,以及进一步研究、发展的空间,使其精华得以保存,并得到传承和传播;另一方面,要发掘其文化内涵,将前辈的初心、匠心、学术精神传承下来,发扬光大。

中医非遗项目与流派的传承与传播各有侧重。非遗项目是由文化部门组织评定,其传播主要面向公众,以外展型传播为主;而流派是由中医药管理部门评定,其传播则以行业内为主,外展为辅。两者的传承都要有代表性传承人,均要求有清晰的传承脉络,既可溯源,又有活态传承。而流派的传承则更着重于形成团队,鼓励以设立传承工作站的方式拓展其服务功能,形成规模效应。“岭南罗氏妇科诊法”非遗项目团队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妇科病研究所,在文化传承方面,弘扬“以德为先,和谐包容,求同存异”的学科文化,发表了《学科文化视角下的岭南妇科学科与流派团队建设》一文[10]。在团队建设中,树立良好的医德与师德,注重学术诚信,包容不同学术观点,鼓励协同创新。本团队坚持医疗、教学、科研协调发展,和谐并进;保持中医理论与临床诊疗的领先地位;提高诊疗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中医妇科学博士、硕士学位,努力给社会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岭南罗氏妇科诊法”非遗项目团队持续派出专家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帮扶,包括援新疆喀什、援青海、援广东阳春、陆丰、连平等地,也通过广东省“薪火计划”,培训紫金革命老区的青年中医师。

在学术研究方面,坚持以中为本,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深入研究罗元恺教授提出的中医生殖轴理论,并进行拓展性探讨,发表了《从阴阳论女性生殖调节》[11]和《从五脏相关学说与中医生殖轴理论探讨女性生殖障碍防》[12]等论文。同时,亦瞄准科技前沿,吸取新技术。在罗元恺教授创制“滋肾育胎丸”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研发二代优化方,形成医院制剂“助孕丸”。并深入研究其药效机制与主要药效物质,获得3件国家发明专利。在2023年,“助孕丸”被评为“岭南名方”。基于“滋肾育胎丸”和“助孕丸”的系列研究先后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一等奖和广东省科技一等奖。

3.1. 中医药文化与学术传播

在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非遗保护公约,传统医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保护使得传统医药中的中医药文化进入国际通用语境,这不仅有利于中医药文化与学术的传承,更有利于中医药的国际传播。

作为广东省、广州市非遗项目,“岭南罗氏妇科诊法”的传播与推广首先立足于本地区,先后在广州市文化馆、省立中山图书馆、佛山市图书馆以及广东卫视“健康有道”、广州卫视“健康100FUN”等平台,围绕女性生殖健康、生育力保护、调经助孕安胎等话题,举行中医科普讲座,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以及每年“文化遗产日”期间,针对各个年龄段女性的保健养生开展科普宣传与义诊;还通过微信公众号,每周3次推送中医科普、案例分享和岭南药膳推文,传播中医药文化、岭南文化和岭南罗氏妇科诊法特色。

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中医妇科流派,大多已列入各级的非遗项目。依托全国中医妇科流派联盟,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各地妇科流派的线上交流,与国内外同道和中医爱好者分享。如疫情期间的线上学术会,听众超10万人次,遍布全国各地,取得较大的反响。本团队还牵头组织粤港澳中医妇科联盟,在香港、深圳召开粤港澳中医妇科论坛5次。除了本团队的专家,亦邀请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加拿大等地专家讲课,在大湾区产生良好的学术效应。

在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自媒体时代,中医药养生保健是热门话题之一。然而,各种媒体传播的内容良莠不齐,仍存在反中医的不协调声音。作为传统中医药非遗项目,本团队主动宣传中医药文化,多层次、多维度进行中医药科普,发出中医药好声音,让民众了解真正的中医药文化,领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功效,正确使用中医药养生保健。这是中医人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也是传统中医药非遗项目推广的目标。

小结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中医药学有悠久的历史,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哲学内涵,有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在世界各民族的传统医学中独树一帜。在21世纪,社会老龄化、人口负增长给社会带来许多新问题,《健康中国2030》需要中医药积极参与,人民需要中医药,世界需要中医药。作为新时代的中医人,要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研究、应用与创新发展,为人民健康贡献中医力量。


参考文献

略(详见《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引用本文

罗颂平.从“岭南罗氏妇科诊法”谈中医药的文化传承与学术传播[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1(10).

罗颂平教授简介

罗颂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届全国名中医,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全国著名妇科学家罗元恺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岭南罗氏妇科诊法”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学科带头人;全国中医妇科联盟首席专家,全国首批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级一流课程《中医妇科学》课程负责人。在中医药调经、助孕、安胎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出诊时间

周一

周三


下午

2:30-5:30



上午

8:00-12:00


地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南楼4楼名医诊室5号



编辑:龚慧雨
责编:郜   洁

审核:罗颂平

识别二维码 · 关注我们

关爱女性健康

做新时代女性

门诊服务|学术传承|科普分享






门诊预约挂号详情

请关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公众号


罗颂平工作室
资讯发布,学术交流,科普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