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入冬进补,
补什么?
过了立冬节气,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逐渐进入冬季。虽然岭南地区近日还颇为炎热,仍然需要开冷气,据说是经历了最漫长的夏季。但是,跟着节气调理身体是养生保健的一个基本原则。
在许多人的概念里,冬天就是要进补,而且要大补,主要瞄准参茸虫草等贵重药材、药酒以及羊肉、鹿肉等温热性质的肉类。
入冬进补,到底该补什么呢?
中医认为冬季以寒为主气。寒性凝滞、收引,容易损伤阳气。因此,在冬季要注意驱寒取暖,适当温阳。我国古代是以农耕为主的农业国。以户外劳作为主。冬季又是兴建和维修水利设施的季节,劳动者体力消耗较大,往往需要多吃肉食来补充体力,饮酒来御寒。加上在食物匮乏的年代,营养不足的情况比较普遍,往往是在冬季过年的时候才可以获得比较多的肉食,更需要在冬季大补,并使用药酒来养身。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状况的改善,现在的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北方地区的暖气供应充足,而户外体力劳动也大大减少,日常的饮食营养相当充足。一般不需要太过强调冬季进补或冬季大补。
对于健康人群,冬季正是运动健身的好时光。疾走、跑步、冬泳、球类等许多选择。也可以选择柔软的运动模式,如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瑜伽等。
在调和阴阳气血方面,冬季寒冷之时,可以适当温经散寒,补益气血。如产后常用的“当归生姜羊肉汤”,通常适用于平素怕冷,四肢不温,阳气不足者。亦可配合艾草、桂枝沐足。若病后或产后体虚,可以用四物汤、四君子汤或八珍汤补益气血。
素有慢病,则可以在三九天做艾灸、温针、拔罐等,亦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膏方调养。
若素体阳盛,体质壮实且比较容易“上火”的人,误用大温大补的红参、鹿茸之类,则反而助热,甚至伤阴。
总而言之,入冬进补,应因人而异,不宜过度追求贵重药物,更不宜过度温补,以免后患。
罗颂平教授简介
罗颂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届全国名中医,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全国著名妇科学家罗元恺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岭南罗氏妇科诊法”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学科带头人;全国中医妇科联盟首席专家,全国首批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级一流课程《中医妇科学》课程负责人。在中医药调经、助孕、安胎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编辑:王 然
责编:郜 洁
审核:罗颂平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门诊预约挂号详情
请关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