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天的荒谬,到底是如何来的?

文化   文化   2024-08-07 00:14   上海  
(一)事实陈述≠事实≠真相

事实陈述≠事实≠真相,这是认知的一个基本原则。

其可以用纯哲学的推导方式给出完整的论证,不过,说哲学太枯燥了,我们还是以曾经极其火爆的一个大瓜说起,那就是2021年年底王力宏与李靓蕾的“网络舆论大战”,由于当时舆论的一边倒,开战仅三天时间,王就举了白旗,李靓蕾大获全胜。

回头看,靠小作文就能“获胜”其实早有先例,毕竟,真正有辨别力的人已经是少数派了。现在二人的事基本已水落石出,但由于缺乏流量价值,也就无人讨论了。

我们来看看当时在小红书上的一个热帖。


这个叫“四夕人青”的女生第一句话是:公布真相就叫作狠?那。。。

我们来解析一下这句话,显然,这位女生包括绝大部分站队李靓蕾的女生,都把李靓蕾发在微博上的文章(小作文)当成“真相”了,这是一种很明显的低级逻辑错误。

李靓蕾发在微博上的文章,只能被称作“事实陈述”,任何一个事件中作为争斗的一方,不管是先发制人还是被迫回击,他们写的文章、说的话,都只是他们各自的“事实陈述”,而并非就是事实

我们在法庭上经常能看到这种“事实陈述”,控辩双方会提出各种“证据”,来证明他们说的是事实。显然,他们自己是无权来宣布自己说的才是事实,这个权力归法官,最终是法官来做决定,西方大部分国家是陪审团做出判决,最终会支持一方,获胜的一方,他的“事实陈述”才被确认为“事实”。

事实主要是靠逻辑推理得出的,其中还是有人为的因素,所以,事实并非一定是真相,但大部分情况下,或者说现代社会中,我们一般追问到事实就结束了,毕竟,很多事情的真相,也许永远是一个迷。

大部分情况下,具备基本认知原则的人,是不会轻易说真相二个字的。实际上,我们在网上、在报纸上、在电视里等等这些媒介上看到的东西,都只能称为“信息”,这些信息是要经过思维系统处理后,才能被认定为事实或者虚假。

并且,我们能推导出的仅仅是事实,并非真相,但通常情况下这足够了,因为,我们的生活并不需要对任何事情都了解真相。


如果许许多多的人轻易把“事实陈述”作为真相,会发生什么?

一定是成批量的“荒谬”被制造出来,比如上面这个视频。

(二)味道的故事 | 全称判断 | 特称判断

有一个厨师做了一道菜,端上了餐桌,餐桌旁坐着四个食客,他们分别品尝了这道菜。

第一个食客说:味道好极了。

第二个食客说:这就是家常菜的味道,一般般。

第三个食客说:这菜太难吃了。

第四个食客说:这菜没味道。

四个人吃出了四种味道,那么,谁说对了呢?


事实上,四个人都说对了,因为他们都没撒谎。


第一个食客饿了一天了,给他一个馒头,他一样会说美味无比。第二个食客就是一个普通人,几乎每天只在家里吃饭,这个菜跟他母亲烧的味道是一样的,他能接受,但不会觉得很特别。第三个食客只喜欢吃辣的,所谓的无辣不欢,但这道菜是酸甜味的,他自然会觉得很难吃。第四个食客因为以前太喜欢吃了,于是尝遍天下美食,到现在他已经失去了味觉,所有的菜都是一个味道,于是,他说这道菜是没味道的。


如果让这四个人展开一番争论,最终得出这道菜好吃还是不好吃,就算争的面红耳赤,一定也是不会有结果的。

因为,他们每个人作的都是“特称判断”,而我们在生活中大都用的是“全称判断”,“味道”就是一个全称判断,特称判断无法直接导出全称判断,这就是休谟不可知论的两大论据之一(另一个是归纳法无法穷尽)。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不用哲学表述也是一目了然的,当然,用了哲学表述,则可以表达得更为清晰。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大都用的都是“全称判断”,但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却在用“特称判断”来直接代替“全程判断”,然后,争吵声不绝于耳,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也只能不了了之了。

这道菜究竟好不好吃,从特称判断是不可能得出结论的,如果要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只能先确定一个“全称判断”,由此引出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定义”,只有给出一个确定的判断标准,才能有一个统一的结果,这就是“定义”的重要性。

定义的确立,是构筑人类知识的一个基本点。我们学到的任何知识,从某个角度讲其实都是在“做定义”,有了定义后,判断很容易就产生了,统一的结果就会呈现,这也是科学诞生的基础,换句话说,不定义,科学则根本无从谈起。

那么不做定义可不可以呢?当然也是可以的,不做定义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随意变换定义,然后就可以随意变换判断,所谓的全知、全对、永恒正确都是这么出来的。

在中国,不做定义是一门最高深的学问。。。

西方文化思想在做阐述时,第一件事就是先“定义”,否则,绝不会展开表述。

从这个角度做个对比,就很容易明白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定”与“不定”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最基本的方法论,由此导出的文化一定是天壤之别的,于是,我们看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中西方文化都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内涵及外延,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三)不要跟荒谬打架,远离它


这个世界本没有真理,这个世界充斥着虚假,这个世界被谎言占据,但这些都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这个世界被荒谬统治。

我们的感性为求存而生,我们的虚假为求存而造,我们的谎言为求存而撒,细想下来,这并不算过份,唯独我们的荒谬,纯粹是为了欺骗而存在,这才是最令人窒息的东西。

所以,就有了出世之法,中国的道家,最终选择去到深山野岭修身养性,他们哪里是去修仙的,他们去到终南山,或许仅仅是为了远离荒谬而已。


人可以活在假象中,活在谎言中,甚至活在焦虑中,但人一定无法活在荒谬中,因为,在荒谬之地,你根本无法呼吸。

人类这种高级动物,最终还是离不开由两个氧原子组成的氧分子,纵然你本事再大,没有了氧气,生命则必将终结。


所以,求存意志逼迫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它。

(四)学习哲学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能识别荒谬

我们学习哲学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能识别“荒谬”,从而第一时间避开“认知陷阱”,这不一定能使我们永葆快乐,但至少可以让我们避免(绝大多数的)痛苦。

如果仅仅把哲学作为一门分科之学,其内容也是极其广泛的,那么,作为一个哲学爱好者,或者说有朋友想深入“学习哲学”,该怎么展开这项“艰巨的任务”呢?对此,我提出如下七点建议。

1,要明确哲学是一门纯精密逻辑的学科,其跟数学、物理一样,是最“纯粹”的理科,所以,在决定学习哲学或者说深研哲学前,先要考量一下自己的精密逻辑思维能力,通常情况下,中小学数学、物理成绩优秀好的人,是最有资格做这件事的,否则,难度极高,换句话说,学习哲学其实就是在锻炼自己的精密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件非常枯燥且费脑子的事情。

2,学习哲学要达成的是建构自己的底层逻辑,我们每个人都有底层逻辑,但大都是直观的、实用的,哲学的深刻性在于其能透过表观层面,挖掘到更深层次的逻辑架构,因此,从表观层面看,其一定是虚幻的、无用的,这就是我们把哲学说成是“无用之学”的原因。所以,如果你总是想着实用,比如怎么让自己变得很厉害,怎么让自己快速致富,那么,还是不学哲学的为好。但是,如果你“学成功”了,也即建构起了深刻及完整的底层逻辑架构,其“实用性”之大,一定远超所有别的学科,只是,再聪明的人,没有3年以上的深入学习,是不可能达到这样一个目标的。

3,哲学有很多分类,在我这里,我把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古典哲学,另一类是(后)现代哲学,其分割的标志就是尼采,时间点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尼采以“上帝死了”为口号一举砸碎了理性,于是,我们看到二十世纪开始后,缺失了理性的哲学,比如存在主义、解构主义、语义论哲学、诠释学、新宗教主义、后现代哲学等等蓬勃而出,但由于缺失了理性这个“灵魂”,这些所谓的哲学大都以混乱的、单一的、前后矛盾的、破坏性的面貌出现,个人认为,这些东西学得越多思路越混乱,根本不可能建构深刻而又完整的底层逻辑,因此,不建议去学习这些东西,而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学习古典哲学上,也即古希腊哲学及认识论哲学方面,尤其是从笛卡尔开始一直到黑格尔结束的古典主义(认识论)哲学,乃重中之重。

4,哲学是一门精深的学问,低于3000字的文章一般很难表述清楚一个基本的理念,更别提心灵鸡汤了,所以,不要寄希望在自媒体上学到哲学的深刻思想,除非你只是想在朋友圈炫耀一下自己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如果没有三年以上的深入学习,不建议在自媒体上发相关的内容,也没必要去评论哲学自媒体的内容,记住,如果你想在哲学方面有所“成就”,读书是唯一的方式,而且要读经典,并且要反复读,哲学书是不可能读一二遍就读懂的,反复读、反复思考是学哲学唯一正确的方式。

5,哲学虽然是纯理性的,但分析对象往往仍然是以感性要素开始的,这就需要更广泛的知识面,只有在大信息量的铺垫下,哲学的深刻性才能真正显露出来,因此,除了哲学书,别的种类的书也要多读,特别是当感觉到哲学学习进行不下去的时候,不妨放下哲学书,而去看一些“毫不相关”的东西,底层逻辑的建构类似树的年轮,是一轮一轮叠加上去的,基本上每一轮都会有迷茫期、困惑期、清醒期,只有经过许许多多次这样的“轮回”,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才有可能建构深刻的底层逻辑。


6,由于中国文化太注重人伦,因此,国学的哲学部分,主要以阐述人伦为主,其属于社会学范畴,而我所说的哲学,是指运营精密逻辑思维方式进行推演的狭义哲学,两者区别很大,很多人只在国学内钻研,往往不能窥见其精要,而如果能加上西哲的视角及方式,很多事就豁然开朗了。欧洲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之后,哲科思想突飞猛进,认识不到这一点,盲目地自信自大,开口闭口中国哲学最伟大、最精深,这种说法是很幼稚的,把二者结合起来学习,在彼此中寻求通恰,这才是正确之道


7,如果有人看了这篇文章有所醒悟,然后希望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但觉得系统学习哲学难度实在太大,那我还是可以给一个建议的,那就是去学习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逻辑学很复杂,也有很多门类,但最基础的最实用的也是最容易学的,其实就是形式逻辑,基本上可以解决绝大部分的思辨认知问题,强烈推荐一下。

- End -

不一的奇谈怪论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


解毒针
不一的奇谈怪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