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知足常乐”是如何被曲解的?

文化   文化   2024-08-09 00:22   上海  

知足常乐,汉语成语,意思是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对已经取得的成就感到满足并取得快乐。出自先秦·李耳《老子》。


这段文字出自百度,应该说,这是一个“标准”的说明。这个解释对不对?我肯定不能说不对,毕竟,知足常乐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个成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上面的解释是得到公认的,也是“深入人心”的,全盘否定它,是肯定要“犯错误”的。


但这个解释是一种曲解,完全没有表达出中国哲学第一人老子说这个词的深意,其真正的“释义”如下。



我们来看看老子的原话:《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显然,老子并没说过知足常乐这四个字,这个成语,应该是后人重新组合的结果。跟其意思接近的二个词,其实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说的是知足不辱,如果用知足常乐的“标准解释”来释义的话,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知道满足就不会受辱了。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不是“孔乙己”吗?这不是精神胜利法吗?一个人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满足了,就不会感到受辱了,孔乙己也许是这样认为的,但老子绝对不会这样认为,老子是谁,是中国哲学第一人,因此,他这里说的知足不辱,表达的一定是另外一层含义。

这里的关键,其实在这个“知”字,知足常乐中,把这个知解释为知道,但是,实际上,这里的知是“知识”或者“认知”的意思。

知足不辱的意思是,当一个人的知识或者说他的认知充足(足够多)以后,他就不会被羞辱了。

这个知是精神层面的东西,绝非物质层面的,也就是说,物质并不能确保一个人不受到羞辱,起决定作用的一定不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的“认知”。

与老子同时代的印度则出现了《量论》,这里的“量”跟老子的“知”的含义完全一致。所谓的“量”,其实就是知识+逻辑,也就是说,印度的“量”与老子的“知”都不是单纯指知识,而是符合逻辑(老子用的词是“道法”)的知识,这才是真正的“认知”,或者我们称其为“真知”,相关阅读:《《量论》及佛教因明三大论法的简述及释义》。

这一点至关重要,能避免我们不受侮辱的并非广义概念上的知识,而是“真知”。

再来解释一下“知止不殆”,中文“止”的最初含义,其实就是“足”。

我们来看一下“止”的标准解释: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模拟人足,本义是足,引申指脚趾,这些意思后来写作"趾"。足在人体的最下面,故又引申指地基,字后作"址(址)"。通过脚可以去任何地方,故引申为至、临义,由至、临引申为停止、静止义,进一步引申为停留、逗留义。由停留引申为居住、处所义。由停止义引申为禁止、去除义。由本义亦可引申指人的举止、容止。

我们现在用“止”这个字,大都用的是其引申的含义,那就是“停止”,但其最初,也就是老子那个时代或更早,“止”就是“足”的意思,也就是说,“知足”与“知止”根本就是一个意思,这在中国古代的文字表达中是经常可见的一种现象。

殆的含义很清晰,是“陷入困境”的意思,那么,知止不殆的释义就是,当一个人的知识或者说他的认知充足(足够多)以后,他就不会陷入困境了。

所以老子说:故知足之足,恒足矣。也就是说,只有知识或者认知的充足,才是长久的充足,引申一下,也就是长久的满足。

概括一下,老子关于知足的论述,合起来就是: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故知足之足,恒足矣。不辱不殆,遂得乐,这也许就是知足常乐的真实含义。

我们稍加引证。魏王弼曰:天下有道,知足知止,无求于外,各修其内而已。

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人。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明察聪慧,爱好老子,通辩能言。” 曾任尚书郎,文名盖世,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老子》的《老子注》 《老子指略》及解读《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易略例》 四部。其中《老子指略》 《周易略例》是王弼对《老子》《周易》所做的总体性分析的文章。

王弼说,老子的“天下之道”,知足知止,其实这是重复的说法,知止就是知足,也就是知识、认知的充足,这是内在的东西,所以无求于外,这里的外是指外在,也就是物质层面的东西,知足是无需求外的,只需各修其内而已,也就是说,精神层面的东西,只能从内在修得。

王弼的注解,完全合乎老子的本意,同时,也佐证了老子“知足”的含义,并非是知道满足的意思,而是内在知识、认知层面的充足。

总结一下,老子没说过知足常乐这个成语,并且,老子所言的“知足”,其内在含义的层次远高于我们现在的通常解释,虽然从一定意义上说,知足常乐也并非没有一点道理,但如果要溯源求本,知足的意思跟外在的物质拥有没任何关系,纯粹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即拥有极强的“真知”,这一点是一定要明确的。

- End -

不一的奇谈怪论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


解毒针
不一的奇谈怪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