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估计一辈子不敢去印度
如果你打开小红书搜索印度,那么,印入你眼帘的基本上全部是对印度这个国家的“负面评价”,最主要的点集中在下面四项:第一,肮脏不堪,恒河上漂的都是垃圾及粪便。第二,食物不卫生,吃了基本上会出问题。第三,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咖喱味,呼吸都有点困难。第四,强奸盛行,女生单独出门的风险系数极高。
由于中国未开放去印度的旅游,国人去印度的机会很小,因此,用以佐证上述“事实”的大都是国外一些博主“现身说法”的二度创作,其用意是很明显的,“不是我们故意要黑印度,你看外国人也都是这样认为的”。
看点赞数,都是过万的,这表明认同的人确实是极多的。
有网友表示:“通过小红书、抖音,我已经在印度旅游过几次了,够了,不用我亲自去了”;“我估计一辈子不敢去印度”。
(二)印度的标签“洋葱”
说到印度的食品及空气的味道,一定逃不掉一样东西,那就是洋葱,所以,我们先来聊聊洋葱。
洋葱对于印度来说,跟韩国的白菜、美国的牛肉、中国的猪肉地位相当,所以,当我们说到印度的时候,就喜欢用洋葱来比喻。
几乎印度所有的菜里都会放洋葱(做成的咖喱),当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那么,印度人为什么会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呢?
(三)不可思议的印度
《不可思议的印度》是一本书,作者是前中兴通讯在印度分公司的CEO汪涛,2017年他在其公众号上发了一篇文章,标题是《让"印度通"告诉您中印对峙背后的惊天秘密》,由于国内对印度的真实情况了解甚少,因此,提供了一手资料的该文被很多人转发,并很快成为一款爆文,点击量达398万。此文后被编入《不可思议的印度》一书,不过换了个名字《洋葱剥完了,里面什么东西也没有》。
“不可思议”其实是印度自己给自己打上的标签,在一个印度的官方广告片中,主打的就是这四个字“不可思议”。“洋葱剥完了,里面什么东西也没有”,这句话想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那就是印度这个国家,太多的事都不能按“常理”去思考去判断,换句话说,如果描述的是印度最真实的事情,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一定是很‘’惊奇的、无法理解的、不可思议的。
实际上,仅就东西方文化来说,彼此觉得“不可思议”都是一种常态,比如,前几年疫情期间,欧美年轻人搞“新冠”聚会,目的是让没得的也尽管得上,对我们来说很不可思议吧,当时,很多文章都写过这个事情,然后嘲笑他们是极其愚蠢、还没进化的人类。现在回过头来看,早得晚得都得得,早得相当于给自己先打了“天然”疫苗,不说一定是好事,也绝不能就认定是坏事、蠢事吧。
2004年出版的《惯于争鸣的印度人》是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一部发人深省的论文选集。从书名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此书想表达的主要思想,印度人喜欢“争鸣”,这不是造谣,而是事实。佛教的因明学说就来源于古印度的哲学,玄奘在那烂陀寺以“最伟大的辩论师”而闻名整个印度,在印度,绝大多数人都信奉宗教,他们之间经常会为了自己的信仰及理念互相辩论,这种习俗在藏传佛教中也普遍存在,其源头正是印度的宗教理念。这本书更详细的介绍请参阅:《公共知识分子的执念:我不效劳》。
《我在印度住了五年》的作者是一个叫米兰达·肯尼迪的美国女记者,她在2002年只身来到印度,一直工作生活了五年,这本书是她这五年生活的纪实。
如果让我只推荐一本了解印度文化的书给大家,我一定会选这本《我在印度住了五年》。因为,这是一本外国人写的书,而且是一位年轻的美国记者描述的真实生活,她去到印度的时候是27岁(2002年),一个心智已基本成熟但仍具朝气的年龄,由于美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相去甚远,因此,这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就显得异常精彩,我在图书馆花了二个白天看完这本书,但仍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借回来准备二刷。
米兰达没写印度的标签“洋葱”,整本书中写的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印度人,主角是她的二个闺蜜及数个佣人,这些人都是她来到印度后认识的,她写了她们的婚姻、恋爱、家庭、信仰,里面充斥着印度的种姓制度及落后贫穷的生存方式,还包括印巴冲突、阿富汗问题及她自己的私人感情生活。
纪实的最大魅力无疑是真实性,虽然每本纪实都会受到作者的主观认知影响,但《我在印度住了五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确实是足够真实,加上作者的细腻描写,让我对印度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印度是个民主国家,新闻自由度极高,但不可思议的是,印度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种姓制度,而中国由于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即使经济发展极快,但等级制度仍然非常明显,不过,比起印度的种姓制度,我国等级的使用范围及影响力度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印度人无论是工作还是婚姻,第一要考虑的就是种姓,很多低种姓的人无论怎么优秀,也只能干很卑微的工作并只能跟与其种姓相当的人结婚。
然后就是“女性”问题了,在小红书上看到有人去印度旅游的帖子,女生留言最多的都是同样的问题:女生去印度安全吗?毕竟,我们的新闻里最多报道的,就是印度的强奸案了。
实际情况是,印度有强奸案,或许比有的国家多点,但并不是说女性去印度旅游就很不安全,事实上,由于印度经济整体上还比较落后,因此,印度人对外国人都会比较客气,只要不去那些平民窟,基本上是没什么旅游风险的,更关键的是,印度人对于女人穿得很性感会异常“感冒”,因此,女生尽量不要穿类似迷你裙、超短裙之类的服饰才是在印度确保安全最关键的要素。
不过,随着近些年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大城市,女性的穿着已经比之前开放很多了,女生去印度旅游的安全性越来越高,网络上充斥的,大都是仅仅以一个特例就对整体下判断的“言论”,其目的是不言而喻的。
其实,印度跟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同处东方,都是人口大国,都是农耕文明为主,中国有长江黄河,印度有恒河印度河,印度有刻入血液里的种姓制度,中国有根深蒂固的儒家等级文化。不同的地方,在印度办报纸办电台等都是开放的,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完全看齐西方国家,而我们国家管制就严格得多,经济方面,印度的贫富悬殊程度比我们更甚,印度人太执着于自己的宗教,以至于对发展经济始终犹犹豫豫,因此,整体上的发展速度跟我们比差了一大截。
说起争鸣(而不是争吵),印度人喜欢“争鸣”确实是事实。佛教的因明学说就来源于古印度的哲学,玄奘在那烂陀寺以“最伟大的辩论师”而闻名整个印度,在印度,绝大多数人都信奉宗教,他们之间经常会为了自己的信仰及理念互相辩论,这种习俗在藏传佛教中也普遍存在,其源头正是印度的宗教理念。中国文化最灿烂的就是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几乎在那个时间段全部成型,后面的2000年则进展极小,“争鸣”的积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要真正了解自己的文化,必须去学习别人的文化,比如,我们应该去学习美国文化、欧洲文化、南美文化、日本文化、印度文化、非洲文化,通过比较去理清各种文化的来龙去脉,以此找出自己的优点及不足,唯有如此,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国情的康庄大道,而不是通过无限度地贬低别人的文化,来树立所谓自己文化的强大优越性,如果最终发展成为一个狭隘的民粹主义国家,那是及其危险的。
(六)无与伦比的古印度哲学
有些东西眼睛是看不到的,但它确实真实存在,比如“空”。以我的认知,印度是一个哲学非常丰富、超级厉害的国家,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后会专文表述。佛教讲“空”,印度教讲“梵”,都是看不见的东西,但都是最真实的存在。
印度古典哲学大致被分为八个派别,其中的六派为正统派,包括弥曼差、吠檀多、数论、胜论、正理论、瑜伽,另外二派为非正统派,包括佛教与耆那教。
我心目中排在前二名的书,第一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老子的《道德经》,第二是印度的《薄伽梵歌》,后者是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Ia)中的一部宗教哲学诗,在我的“分享私域社群”中,我曾说过,《薄伽梵歌》最好人手一本,时常翻阅,受益无穷。
近二年,我研读最多的书籍(之一)就是古印度哲学,我惊讶地发现,与笛卡尔的二元论对应的是数论哲学,与黑格尔绝对精神论对应的是佛教的大乘学说,西方的古典主义认识论,从开启到结束完全是古印度哲学的重复叙述,二者的核心观点几乎完全一致,只是在用词上、表述方式上有所不同。
也就是说,古印度哲学认识论的完成竟然提前了至少1000年,这是何等的“不可思议”啊!包括叔本华的意志论哲学及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都借鉴或者说采用了印度哲学的内容,东西方哲思出现了奇妙的碰撞,而结局则更奇妙。就我个人而言,叔本华成了我最喜欢的西方哲学家,荣格则成了我最喜欢的西方心理学家。
与印度哲学相关的内容之前写过三篇文章:《怛特罗瑜伽 | 瑜伽女 | 密宗及度母的由来》;《印度的“梵”与中国的“道”,本质同一》;《《量论》及佛教因明三大论法的简述及释义》,另外,包括《瑜伽经解读》等文章会陆续推出,本文就不多展开了。
(七)尾言
文章的最后,我想说的是,一个地方真正的美在于当地人的思想和文化,作为跟中国同处东方的一个大国,印度的思想与文化蕴含着分量极重的宝藏,是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参考系。
如果哪一天开放印度旅游,我想我一定会找机会去的,毕竟,印度有数量极多的保存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宗教建筑,还有独具特色的歌舞,印度的苦行僧,这些都是我极感兴趣的。
需申明的是,本文并非为印度“洗白”,仅仅是点滴的事实陈述,并不具备完整性与全面性。可以确定的是,印度这个国家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却一定不是用“很烂”这二个字就能概括的。
因此,对于标题问题,我的回答是:NO。
不一的奇谈怪论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