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真的很烂吗?

文化   文化   2024-08-05 00:11   上海  

(一)我估计一辈子不敢去印度

如果你打开小红书搜索印度,那么,印入你眼帘的基本上全部是对印度这个国家的“负面评价”,最主要的点集中在下面四项:第一,肮脏不堪,恒河上漂的都是垃圾及粪便。第二,食物不卫生,吃了基本上会出问题。第三,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咖喱味,呼吸都有点困难。第四,强奸盛行,女生单独出门的风险系数极高。

由于中国未开放去印度的旅游,国人去印度的机会很小,因此,用以佐证上述“事实”的大都是国外一些博主“现身说法”的二度创作,其用意是很明显的,“不是我们故意要黑印度,你看外国人也都是这样认为的”。

看点赞数,都是过万的,这表明认同的人确实是极多的。

有网友表示:“通过小红书、抖音,我已经在印度旅游过几次了,够了,不用我亲自去了”;“我估计一辈子不敢去印度”。

(二)印度的标签“洋葱”

说到印度的食品及空气的味道,一定逃不掉一样东西,那就是洋葱,所以,我们先来聊聊洋葱。

洋葱对于印度来说,跟韩国的白菜、美国的牛肉、中国的猪肉地位相当,所以,当我们说到印度的时候,就喜欢用洋葱来比喻。

几乎印度所有的菜里都会放洋葱(做成的咖喱),当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那么,印度人为什么会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印度全境炎热,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中有4到5个月的雨季,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洋葱的优越性就一下子显示出来了。
洋葱中含有植物杀菌素如大蒜素等,有很强的杀菌能力,能有效抵御流感病毒、预防感冒。洋葱还含有葱蒜辣素,有浓郁的香气,可刺激胃酸分泌,增进食欲,促进新陈代谢。高温天气食品易腐坏、人会缺乏食欲,因此,洋葱的这两个特点可以说完全是为印度人量身定制的。
实际上,在中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也完全不一样,原因主要是因为各自的气候条件不一样,因此,就算在一个国家,很多人去了外地也会饮食不习惯,出现肠胃问题并不稀奇。包括国人去欧洲,绝大部分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几乎完全吃不惯,很多人都是带了国内的食品出去旅游。
可奇怪的是,唯独一说到印度,就异口同声地指责是印度的食品不卫生呢?
要知道,我们每个人体内的菌群是不一样的,如果换了一个地方进食,很容易引起肠胃不适及腹泻等症状,这在生理学上是一种常识。
据成书于1000多年前的《清异录》记载,洋葱有降胆固醇、软化血管、益胃利肠、抗寒杀菌等功效。食用洋葱还能使人精力旺盛,消除疲劳。印度人喜欢食用洋葱跟我国北方人喜欢食用大蒜、四川人湖南人喜欢食用辣椒、山西人喜欢食用醋,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都是人类为了应对各自不同气候作出的生存选择。
我相信,印度食品绝大多数并不适合国人食用,特别是本来就对西餐不习惯的,国人如果有机会去印度旅游,最好是自带食品,但凡你想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特别是小吃摊,就必须做好肠胃出现不适甚至中毒的心理准备。

(三)不可思议的印度

《不可思议的印度》是一本书,作者是前中兴通讯在印度分公司的CEO汪涛,2017年他在其公众号上发了一篇文章,标题是《让"印度通"告诉您中印对峙背后的惊天秘密》,由于国内对印度的真实情况了解甚少,因此,提供了一手资料的该文被很多人转发,并很快成为一款爆文,点击量达398万。此文后被编入不可思议的印度》一书,不过换了个名字《洋葱剥完了,里面什么东西也没有》。

“不可思议”其实是印度自己给自己打上的标签,在一个印度的官方广告片中,主打的就是这四个字“不可思议”。“洋葱剥完了,里面什么东西也没有”,这句话想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那就是印度这个国家,太多的事都不能按“常理”去思考去判断,换句话说,如果描述的是印度最真实的事情,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一定是很‘’惊奇的、无法理解的、不可思议的。

实际上,仅就东西方文化来说,彼此觉得“不可思议”都是一种常态,比如,前几年疫情期间,欧美年轻人搞“新冠”聚会,目的是让没得的也尽管得上,对我们来说很不可思议吧,当时,很多文章都写过这个事情,然后嘲笑他们是极其愚蠢、还没进化的人类。现在回过头来看,早得晚得都得得,早得相当于给自己先打了“天然”疫苗,不说一定是好事,也绝不能就认定是坏事、蠢事吧。

关键是什么?理解。
理解了就不会不可思议,不理解,一定会有很多的不可思议。
文化的第一属性就是“不同性”或者叫“差异性”,文化有差异是天然产生的,每种文化对应的是每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因此,其必然有较大的差异性。任何一个民族,只认同自己的文化,并自认为自己的文化才是最高大上的时,必然会对别的文化感觉“不可思议”,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种自豪,但更深层次看,这种自豪一定产生于浅薄,由此就会带来判断失误,以为自己已经天下无敌,最终一定会尝到苦果。

2004年出版的《惯于争鸣的印度人》是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一部发人深省的论文选集。从书名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此书想表达的主要思想,印度人喜欢“争鸣”,这不是造谣,而是事实。佛教的因明学说就来源于古印度的哲学,玄奘在那烂陀寺以“最伟大的辩论师”而闻名整个印度,在印度,绝大多数人都信奉宗教,他们之间经常会为了自己的信仰及理念互相辩论,这种习俗在藏传佛教中也普遍存在,其源头正是印度的宗教理念。这本书更详细的介绍请参阅:《公共知识分子的执念:我不效劳》。

中国文化最灿烂的就是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几乎在那个时间段全部成型,后面的2000年则进展极小,“争鸣”的积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2007年,日本NHK播出了一部记录片,片名叫《崛起的印度》,其中的很多内容都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在日本人看来,印度这个国家已经在崛起,并且对亚洲乃至世界将产生强大的冲击,不得不承认,日本的姿态是谦虚的,它们很少说自己如何强大,而只去研究别人如何在强大,对于亚洲的国家来说,这确实很难能可贵。
短短十几年,印度的经济就出现了快速发展,印度股市屡创新高,这一切都是不争的事实。
(四)我在印度住了五年

《我在印度住了五年》的作者是一个叫米兰达·肯尼迪的美国女记者,她在2002年只身来到印度,一直工作生活了五年,这本书是她这五年生活的纪实。


如果让我只推荐一本了解印度文化的书给大家,我一定会选这本《我在印度住了五年》。因为,这是一本外国人写的书,而且是一位年轻的美国记者描述的真实生活,她去到印度的时候是27岁(2002年),一个心智已基本成熟但仍具朝气的年龄,由于美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相去甚远,因此,这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就显得异常精彩,我在图书馆花了二个白天看完这本书,但仍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借回来准备二刷。

米兰达没写印度的标签“洋葱”,整本书中写的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印度人,主角是她的二个闺蜜及数个佣人,这些人都是她来到印度后认识的,她写了她们的婚姻、恋爱、家庭、信仰,里面充斥着印度的种姓制度及落后贫穷的生存方式,还包括印巴冲突、阿富汗问题及她自己的私人感情生活。

纪实的最大魅力无疑是真实性,虽然每本纪实都会受到作者的主观认知影响,但《我在印度住了五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确实是足够真实,加上作者的细腻描写,让我对印度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印度是个民主国家,新闻自由度极高,但不可思议的是,印度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种姓制度,而中国由于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即使经济发展极快,但等级制度仍然非常明显,不过,比起印度的种姓制度,我国等级的使用范围及影响力度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印度人无论是工作还是婚姻,第一要考虑的就是种姓,很多低种姓的人无论怎么优秀,也只能干很卑微的工作并只能跟与其种姓相当的人结婚。

然后就是“女性”问题了,在小红书上看到有人去印度旅游的帖子,女生留言最多的都是同样的问题:女生去印度安全吗?毕竟,我们的新闻里最多报道的,就是印度的强奸案了。

实际情况是,印度有强奸案,或许比有的国家多点,但并不是说女性去印度旅游就很不安全,事实上,由于印度经济整体上还比较落后,因此,印度人对外国人都会比较客气,只要不去那些平民窟,基本上是没什么旅游风险的,更关键的是,印度人对于女人穿得很性感会异常“感冒”,因此,女生尽量不要穿类似迷你裙、超短裙之类的服饰才是在印度确保安全最关键的要素。

不过,随着近些年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大城市,女性的穿着已经比之前开放很多了,女生去印度旅游的安全性越来越高,网络上充斥的,大都是仅仅以一个特例就对整体下判断的“言论”,其目的是不言而喻的。

其实,印度跟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同处东方,都是人口大国,都是农耕文明为主,中国有长江黄河,印度有恒河印度河,印度有刻入血液里的种姓制度,中国有根深蒂固的儒家等级文化。不同的地方,在印度办报纸办电台等都是开放的,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完全看齐西方国家,而我们国家管制就严格得多,经济方面,印度的贫富悬殊程度比我们更甚,印度人太执着于自己的宗教,以至于对发展经济始终犹犹豫豫,因此,整体上的发展速度跟我们比差了一大截。

(五)神秘的宗教大国
这里稍微聊一下印度宗教及佛教,印度大体上分为八大宗教,其中六种被归类于正统的印度宗教,二种归类于非正统的印度宗教,佛教就是非正统的二种宗教之一,另外一种是耆那教。
耆那教目前在印度还有不少信奉者,但佛教在印度基本上已不存在,除了一些佛教的历史遗迹。佛教为什么在印度消失,最流行的说法是被商羯罗所灭。商羯罗认为这个大千世界,实际上是梵借由“摩耶”创造的。梵是一切宇宙的终极存在,它超越了现世中的任何事物。而摩耶则是凡人一切虚幻的妄想,是梵用魔力创生出来的虚构存在。商羯罗在这个基础上,将梵分为上梵与下梵两个部分,而佛法只是属于下梵的那一部分而已。佛法经常提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认为现世存在的一切都是虚幻不真实的,是“空”的存在。但什么才是真实呢?佛法并没有特别对此提出回答。商羯罗正是在这一个关键点上击破了佛法,并将上梵视为一切真实不虚的存在。如此一来,不但自己的说法比佛法更加高等,还完美的将佛法包容与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

上面这段文字归属于印度宗教哲学的范畴,印度的宗教(哲学)异常发达,类似的表述在印度开国领袖尼赫鲁撰写的《印度的发现》、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撰写的《惯于争鸣的印度人》这二本书中均大量存在,印度人的哲学思维能力很强,这体现在印度人对于数学的热爱及习惯于“争鸣”,举个例子,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人发明的,而同样是十进位制,中国的是从1到10,而印度是从0到9,0的出现是有极大意义的,其实,老子的“道”就是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惜的是,后人并没能深刻领会老子《道德经》的深意,对0的缺失,使得中国在数理逻辑、精密逻辑上的发展相当缓慢。
个人浅见,佛教在印度的“消失”,最主要的原因是佛教不讲种姓制度,我们都知道佛教是最平等的一个宗教,最初的佛教是没有神的,修成无上正觉即为佛。我们前面说过,印度的种姓制度是被刻入印度人的血液中的,即使到现在,种姓制度依然被印度社会绝大部分人或多或少地认同,单看佛教的义理,我认为绝对不输给任何一家印度宗教,但佛教犯了一个大忌,那就是它推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在印度虽然其一度被大力发展,不过深层次看其仍无法动摇种姓制度在印度的影响力,这才是佛教在印度最终被消失的原因。
中国也讲等级制度,但比起印度却温和的多,这就是佛教在中国能生根发芽的主因,虽然,在中国也经历了数次灭佛运动。但由于佛教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有一个很好的补充,最终,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扬及光大。

说起争鸣(而不是争吵),印度人喜欢“争鸣”确实是事实。佛教的因明学说就来源于古印度的哲学,玄奘在那烂陀寺以“最伟大的辩论师”而闻名整个印度,在印度,绝大多数人都信奉宗教,他们之间经常会为了自己的信仰及理念互相辩论,这种习俗在藏传佛教中也普遍存在,其源头正是印度的宗教理念。中国文化最灿烂的就是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几乎在那个时间段全部成型,后面的2000年则进展极小,“争鸣”的积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2007年,日本NHK播出了一部记录片,片名叫《崛起的印度》,其中的很多内容都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在日本人看来,印度这个国家已经在崛起,并且对亚洲乃至世界将产生强大的冲击。妹尾河童说过:如果问我这世界上想住在哪里?我的答案是印度,因为那里有人类生存的原点,待在印度时是最幸福的时刻!

要真正了解自己的文化,必须去学习别人的文化,比如,我们应该去学习美国文化、欧洲文化、南美文化、日本文化、印度文化、非洲文化,通过比较去理清各种文化的来龙去脉,以此找出自己的优点及不足,唯有如此,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国情的康庄大道,而不是通过无限度地贬低别人的文化,来树立所谓自己文化的强大优越性,如果最终发展成为一个狭隘的民粹主义国家,那是及其危险的。


(六)无与伦比的古印度哲学


有些东西眼睛是看不到的,但它确实真实存在,比如“空”。以我的认知,印度是一个哲学非常丰富、超级厉害的国家,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后会专文表述。佛教讲“空”,印度教讲“梵”,都是看不见的东西,但都是最真实的存在。


印度古典哲学大致被分为八个派别,其中的六派为正统派,包括弥曼差、吠檀多、数论、胜论、正理论、瑜伽,另外二派为非正统派,包括佛教与耆那教。

又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事实:古印度哲学思想的发展是最发达的,远超被我们津津乐道的古希腊哲学,这就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学习研究古印度哲学成了全世界范围内众多哲学家、思想家的一种风尚的原因,而作为古印度修行方法论的瑜伽也走出了国门,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并喜爱,各种瑜伽馆、心灵修习中心遍布全球各地,堪称古印度文化思想成功输出的盛景。

我心目中排在前二名的书,第一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老子的《道德经》,第二是印度的《薄伽梵歌》,后者是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Ia)中的一部宗教哲学诗,在我的“分享私域社群”中,我曾说过,《薄伽梵歌》最好人手一本,时常翻阅,受益无穷。

近二年,我研读最多的书籍(之一)就是古印度哲学,我惊讶地发现,与笛卡尔的二元论对应的是数论哲学,与黑格尔绝对精神论对应的是佛教的大乘学说,西方的古典主义认识论,从开启到结束完全是古印度哲学的重复叙述,二者的核心观点几乎完全一致,只是在用词上、表述方式上有所不同。


也就是说,古印度哲学认识论的完成竟然提前了至少1000年,这是何等的“不可思议”啊!包括叔本华的意志论哲学及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都借鉴或者说采用了印度哲学的内容,东西方哲思出现了奇妙的碰撞,而结局则更奇妙。就我个人而言,叔本华成了我最喜欢的西方哲学家,荣格则成了我最喜欢的西方心理学家。


与印度哲学相关的内容之前写过三篇文章:《怛特罗瑜伽 | 瑜伽女 | 密宗及度母的由来》;《印度的“梵”与中国的“道”,本质同一》;《《量论》及佛教因明三大论法的简述及释义》,另外,包括《瑜伽经解读》等文章会陆续推出,本文就不多展开了。


(七)尾言


文章的最后,我想说的是,一个地方真正的美在于当地人的思想和文化,作为跟中国同处东方的一个大国,印度的思想与文化蕴含着分量极重的宝藏,是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参考系。


如果哪一天开放印度旅游,我想我一定会找机会去的,毕竟,印度有数量极多的保存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宗教建筑,还有独具特色的歌舞,印度的苦行僧,这些都是我极感兴趣的。


需申明的是,本文并非为印度“洗白”,仅仅是点滴的事实陈述,并不具备完整性与全面性。可以确定的是,印度这个国家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却一定不是用“很烂”这二个字就能概括的。


因此,对于标题问题,我的回答是:NO。


- End -

不一的奇谈怪论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


解毒针
不一的奇谈怪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