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丽娅
中学一级教师,温州私立第一实验学校初中音乐学科备课组长。多次获温州市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多次在省市艺术节比赛中获优秀指导师,多次承担市直、市中小学音乐公开课展示。
美育格言
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单元内容综述】
应着八年级学生多热衷于流行音乐这一特点,笔者在教授本单元原有的六首歌曲外还加入了两首具有中国与印度特色的拓展流行乐。
作品联系
一、通览教材 纵向梳理
通过梳理初中阶段全册教材可发现,以世界音乐为出发点的单元有七年级上册“欧洲风情”、七年级下册“美洲乐声”、九年级下册“非洲灵感”,本单元为八年级下册“亚洲弦歌”,选取了日本民歌《樱花》,伊朗民歌《像花儿一样》,印度尼西亚民间乐曲《班内》,菲律宾民间器乐曲《鹦鹉》,印度乐曲《深情》、《小河的呼唤》。它们集齐了亚洲具有代表性与创新性的歌、乐、舞,充分体现亚洲不同地区的民族传统元素,将学生对世界民族音乐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为接下来九年级下册“非洲灵感”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聚焦单元 横向联结
教学价值
亚洲是人类古代文明最悠久的地区之一,是世界上四大文明的发源地,而亚洲灿烂的音乐文化是人类音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将五个国家的六首具有代表性、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亚洲民间音乐提炼出来供学生了解与学习。
例如印尼“佳美兰”音乐中的戏剧性、舞蹈性、即兴性、音响的丰满性,这些不仅是印尼人们生活中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更是印尼音乐的瑰宝。例如日本邦乐中所依托着神秘而古老的日本传统文化。例如印度乐曲《深情》《小河的呼唤》中使用的著名节奏圈“汀塔拉”,表现出东方对节奏循环性特征的重视,其音符和音程比西方音乐更为琐碎,同时也更注重表现音乐与舞蹈的联动性。这些音乐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风格和审美趣味,对青少年的美学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教师则通过音乐这个载体,将这些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容向学生传递,帮助学生们加深对亚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审美眼光,拓宽学生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可见,本单元是学生了解亚洲音乐的重要素材。
【单元学习目标】
审美感知
1. 从节奏特征、旋律进行、乐句结构、音阶调性等方面探究亚洲各国音乐特色。
2. 在视听的联觉体验中,了解日本邦乐的种类和形态,理解邦乐的宁静幽玄。
3. 通过分析歌曲和歌唱片段旋律,了解伊朗音乐与印度音乐中的微分音概
念。
4. 感受西塔尔独有的音色,以及印度传统音乐合奏中互为跟腔、拖腔的独特韵味。
艺术表现
1. 敢于表现各地区传统舞蹈中的特色眼神与手势。
2. 能以二声部长音伴唱形式演绎日语合唱版《樱花》。
3. 能用各种方式进行“16拍汀塔拉节奏循环圈”的律动。
创意实践
1. 能在了解完佳美兰乐曲结构后,完成“唱、演、奏、舞”的多层合作。
2. 能运用pelog音阶编创节奏旋律层。
3. 能对中国风流行乐《青城山下白素贞》 旋律做“日本式”的变化。
4. 认识现代印度五声调式,能编创简单印度风旋律。
文化理解
在聆听、演唱、分析、创编音乐作品中感受亚洲各国音乐特色,激发学生对各个国家传统乐器的探索欲以及丰富对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的感知。
【单元教学安排】
【单元学习评价】
【单元教学建议】
重难点解决
以“跨文化”“跨时间”“跨情境”为线索,以“听、唱、奏、演、创”为途径,将亚洲音乐从传统乐器、调式调性、节奏节拍、文化内涵等多个角度切入,以音乐来揭示世界音乐的多样性。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经验积累,从“知道”到“理解”再到“能做”最后到部分学生能“做好”的迁移运用,用系统的认知论与表现性评价来串联每一课时,加深对世界音乐大理论的认知与理解。
基于作品特征的音乐活动设计
本单元对于音乐活动设计存在三处共同特征,
一、对亚洲地区民族乐器的介绍:印度尼西亚的安格隆和佳美兰乐队;日本的筝、三味线;印度西塔尔和坦布拉鼓;伊朗的凯曼恰和达甫;通过对这些乐器的介绍了解国家、不同地区主要乐器的音色及其音乐的基本韵味,为其后进一步学习该地区的音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对亚洲各地区调式调性的分析:印尼pelog音阶;日本都节调式;中国五声调式;印度五声调式;通过调式的分析与编创深层次的学习到亚洲各地区的音乐特性。
三、将歌唱课与欣赏课有机地结合,突破了课型固有的单一模式,从各地区音乐“味儿”的感受体验来认知亚洲音乐,并结合“唱、演、奏、舞、创”的形式来表达音乐。
笔者在设计学习亚洲音乐、接受新知授课中注重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沿用,也尝试更多的创新手法,融启发性、知识性、实践性于一体,使师生的互动与学生的参与在自然中实践进行。
前后单元关联
“亚洲弦歌”作为八年级下册的世界音乐大单元,与七年级上下册“欧洲风情”“美洲乐声”的学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聆听、歌唱、舞蹈的基础上加入了对多元文化理念的辨别、欣赏、分析的能力,从教学角度做到课内理论知识与音乐鉴赏相结合,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多元文化视角认知世界音乐,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为九年级下册的“非洲灵感”的综合性音乐学习做好铺垫。
【第一课时】
东南亚风情·印尼《班内》、
菲律宾《鹦鹉》
【教材简析】
《班内》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民间乐曲,原来是在节日或有尊贵客人来到时,由宫廷乐师演奏的欢迎曲,现已成为佳美兰乐队的保留曲目。乐曲以“复音层叠”结构将各不相同的旋律层串联,表现了佳美兰的音乐特色与调性。
《鹦鹉》原为一首印度尼西亚民歌,歌曲轻快活泼,后流传至菲律宾,被改编成用安格隆演奏的乐曲。此曲为3/4拍,两段体结构。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能力比较强,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这个年龄段又比较羞涩,不愿展示自我和表达,因此,我想多让他们聆听音乐也是一种学习,在聆听的基础上加强音乐知识的学习,扩大学生音乐视野,并结合“说、唱、奏、演”等形式培养学生们独特的艺术感觉和合作意识。通过对不同国家音乐的学习,让他们了解和喜欢世界音乐。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班内》、《鹦鹉》能对亚洲不同国家的民间音乐产生兴趣,并喜欢它们,认识学习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意义,培养学生对世界音乐的兴趣。
聆听《班内》通过五声调式来了解异域调性,并在了解完佳美兰乐曲结构后,完成“唱、演、奏、舞”的多层合作。
通过了解印尼文化,学习雷贡舞,来让学生敢于表现特色眼神与手势。
聆听《鹦鹉》,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认识安格隆,了解摇奏的演奏形式与方法,多方位了解东南亚的音乐乐队形式与编制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印度尼西亚民问音乐风格,初步了解佳美兰音乐相关知识。
难点:歌唱、体验、探究的同时完成“唱、演、奏、舞”的多层合作。
【教学准备】
钢片琴、铃鼓、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活动主题一:异域气息、神秘带领
(一)活动目标
在聆听中感受异域气息,通过五声调式来了解异域调性的同时,展开对佳美兰音乐的认识。
(二)活动步骤
1.营造氛围,走进异域
(1)播放视频,生讲述视频带来的音乐感受
2.解析调性,了解异域
(1)师弹奏不同国家的五声调式音阶旋律,并对中国民族调式做“阴化”效果,让生在听觉变化中体验调式的魅力
(2)介绍东南亚的pelog五声调式并唱一唱pelog音阶(注意提醒学生有升记号的唱名变化)
3. 结合异域,初识佳美兰
(1)聆听乐曲《班内》
提问:乐曲演奏形式是独奏、齐奏还是合奏呢?
(2)师介绍佳美兰的起源、由来及乐队形式(佳美兰用印尼话叫做gamelan,gamel意思为打,所以佳美兰中的乐器大多都是打击乐)
(三)活动评价
因学生在小学三年级就有接触过《樱花》这首歌曲,故在五声调式的回忆环节较为顺畅,同时为下一课时《樱花》的深入学习埋下伏笔。生在感受五声调式魅力后,紧接着从聆听到对比再到演唱,一步步跟随音乐了解印度尼西亚的异域风情。
(四)设计理念
课伊始,趣已生。以孩子们感兴趣的流行乐为开端,创设出异域氛围,再运用对比聆听来打开孩子们的听觉感受,引导捕捉特色音色。
活动主题二:“复音层叠”、体验佳美兰
(一)活动目标
在实践与合作中进一步感受、体验佳美兰的音乐结构与演奏乐器音色及特点。
通过学习《班内》能够用悠扬神秘的歌声演唱旋律层,用稳定有力的节奏拍击出节奏层,并做歌唱与节奏的二声部合作。
(二)活动步骤
1.初步解析“复音层叠”结构
(1)师讲述结构特点
师:在今天学习的乐曲中有四个旋律层组合成了这一结构,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层次有自己特定的节奏,有的层次有自己独特的旋律,你们能不能听出歌曲中的层次感吗?哪层音效你听的特别有感觉,特别清晰呢?
(2)生自主聆听乐曲片段,分辨结构层
师:你能打击出乐曲中特定的节奏或哼鸣出印象深刻的旋律吗?
2.解析节奏层,创编旋律
(1)请生打击出节奏层,并写出节奏型
(2)配合原曲循环打击节奏层
(3)生运用印尼pelog音阶为节奏编创旋律
师:有谁愿意尝试用pelog音阶给节奏添几个音符呢?发动我们的音乐我们可以用音阶中的任意三个音、两个音或者一个音来创造一段属于我们班的节奏旋律层。
(4)请钢琴手弹奏编创的节奏旋律层,全体同学边唱旋律边打击节奏。
3.深入旋律层,了解乐器
(1)解析装饰旋律层(乐曲中最先出现的旋律)。
(2)观看演奏视频,从乐器音色与演奏手法来对比选择出演奏装饰旋律层的乐器。
沙隆:运用木制或水牛角制的榔头击奏,它的打法比较特殊,一般是用右手敲击的同时左手用拇指与食指或手腕等接触音板,让它没有那么多延音。它声音非常好听,有种蜻蜓点水般的晶莹剔透感。
根德尔:运用轮形槌敲击,外圈有一圈橡胶,其他部分又是木质结构,因此既有软的部分也有硬的部分,打击出来的声音比较悠长。
(3)师敲击钢片琴,请生唱一唱装饰旋律层(在拖音处演唱出悠扬的感觉)
师:钢片琴与沙隆在音色上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敲击的声音都是很清脆的,钢片琴也有些许延音来展现出歌曲的神秘感。
(4)在准确位置加入节奏层,体验二声部的初合作(请一位节奏稳定的学生敲击铃鼓来带领敲击队)。
(三)活动评价
在自主聆听结构层与编创节奏旋律层环节给予学生开放性的思考方式,每个班级反馈的情况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有的学生先听出乐曲开始就出现的单旋律装饰旋律层,有的学生对乐曲中的节奏层层比较敏感,大部分学生能准确打击出节奏层的节奏变化并书写节奏型;学生对于沙隆与根德尔两种印尼特色乐器很有兴趣,在课堂中只是播放了一小段的演奏视频,学生观察入微;学生可以很好的把握住歌唱与节奏的二声部合作。
(四)设计理念
课进行,趣正浓。本环节为下一主题的深入打下基础,在以学生为主题的理念下,将乐曲中稍清晰地装饰旋律层与节奏层先做学习,结合聆听、敲击、创编、歌唱的多种方式来初步体验佳美兰。
活动主题三:“眼神交汇”、深入佳美兰
(一)活动目标
孩子们在了解完印尼文化,学习了雷贡舞后,敢于表演出舞蹈中的特色眼神与手势。
学生能够在了解完佳美兰乐曲结构后,完成“唱、演、奏、舞”的多层合作。
(二)活动步骤
1.雷贡舞之,福运来
(1)讲述雷贡舞的传说
师:《班内》这首民间乐曲来源也很神秘,因为古代的印尼人非常相信佳美兰是和神明有很大的关系,传说巴厘岛上有一位王子,在的重病时时常梦见仙女为自己跳舞祈福,所以在等他病好后就找乐师谱曲编舞,而充满地域特色的雷贡舞就这样产生了。
(2)观看视频,观察雷贡舞的眼神与手势特点
(3)请女生来扮演仙女,尝试表演简易版雷贡舞(左右忽闪的眼神与模仿扇子摇动的手势)
2.演之,奏之,唱之,合之
(1)生做装饰旋律层、节奏层、舞蹈三种元素结合表演(装饰旋律层:全体演唱部分旋律;节奏层:节奏组负责拍击;雷贡舞:舞蹈队负责表现)
(2)师用钢片琴敲击出核心旋律层,生跟随节奏做眼部动作
(3)生分析并听辨、补充核心旋律层中的第二、七、八小节中的do、fa、sol音(级进)
(4)生演唱熟悉核心旋律层后,请一位学生循环敲击出核心旋律层(出现在装饰旋律层第五小节的第三拍)
(5)全曲合作演绎:核心旋律层:钢片琴循环敲击
装饰旋律层:全体演唱部分旋律
节奏层:敲击手负责敲击铃鼓来带领全体节奏队
节奏旋律层:钢琴手负责弹奏
雷贡舞:舞蹈队做片段展示
(三)活动评价
学生对于雷贡舞的特色眼神与手势的展示还有所放不开,师需进一步的调动,本环节落实不够,这就使得最后的全曲合作环节差强人意,师无需着急,可调整状态,进一步的调动学生的表演欲。
(四)设计理念
课深入,情更深。本环节设计从印尼文化的带入使得学生对于印尼音乐与舞蹈产生欣赏、理解的情感,并在多次聆听、实践练习中潜移默化的完成“唱、演、奏、舞”的多层合作。将孩子们带入佳美兰音乐的空幻、迷离多彩的听觉感受中。
活动主题四:感知不同、欢愉结尾
(一)活动目标
聆听《鹦鹉》,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认识安格隆,了解摇奏的演奏形式与方法。
(二)活动步骤
1.拓展了解,音乐转变
师:菲律宾在16世纪开始被西班牙殖民统治了300多年,菲律宾的音乐从被殖民开始就有很多的外来音乐进入,比如西洋古典音乐,基督教咏叹调,各地区的民间歌舞,而鹦鹉这首乐曲其实是来源于印尼的一首民间歌曲《鹦鹉之歌》
(1)对比聆听印尼民歌《鹦鹉之歌》与菲律宾器乐曲《鹦鹉》
(2)认识安格隆,师讲解摇奏这一演奏形式与方法(与钢片琴中的滚奏如出一辙,同音快速连奏)
(3)奏唱安格隆主题旋律,(生探索如何在歌唱中表现同音连奏)
(4)与佳美兰做对比:都属于小型敲击乐队
(5)介绍印尼音乐与菲律宾音乐中的想通性与历史变迁
2.结语
在这个信息化快速更新的时代,有人喜欢朋克摇滚,有人喜欢民谣,有人喜欢爵士音乐,同学们,尽情感受和体验绚丽的世界音乐吧,这些披着神秘面纱的民族音乐之花在世界文化骄阳的沐浴下盛开,怒放,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探寻。
(三)活动评价
通过调性与听觉感受来准确判断歌曲《鹦鹉》的情绪;了解印尼音乐总以乐队形式来表现乐曲;了解印尼音乐文化的变迁。
(四)设计理念
课已毕,趣尤存。通过观察调性与听觉感受来直观的体会乐曲情绪,通过探索与了解历史变迁来初步认识印尼音乐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同时在轻松的乐曲氛围中结束课堂。
【第二课时】
东亚邦乐·日本《樱花》
【教材简析】
《樱花》是一首古老的日本民谣,歌曲为一段体,只有14小节,由日本民间独特的“都节调式”(3、4、6、7、1)构成,四四拍级进的旋律朴实无华,其中主句重复的手法加强了情绪与语气,即感叹樱花之美又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哀愁,民谣非对称性的曲式结构,充分体现了东亚音乐自由的节奏节拍和渐变的音乐结构特点。
《青城山下白素贞》 耳熟能详的中国风流行歌曲,以中国民族五声调式谱写,歌曲琅琅上口。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乐理知识,有一定的编创构想能力,能模仿创作简单的旋律。
大部分学生对日本传统音乐了解甚少,部分学生通过日本动漫接触到日本现代音乐,对日本的音乐风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懂得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
【教学目标】
了解日本邦乐寂·幽玄(残缺美、幽暗、朦胧)的审美特点,了解日本传统音乐文化。
能用柔和的音色演唱日文歌《樱花》,并表现其哀婉美、余韵美。
通过聆听、欣赏、分析、演唱、舞动、对比等形式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日本民歌的风格特点。
通过日本传统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对比,了解不同音阶构成的不同风格,尝试运用都节音阶来改编《青城山下白素贞》的部分旋律。
【教学重难点】
通过聆听、欣赏、分析、演唱、舞动、对比等形式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日本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活动主题一:世界之大,渐入邦境
(一)活动目标
在视听的联觉体验中,了解日本邦乐的种类和形态,理解邦乐的宁静幽玄。
对日本邦乐追根溯源,了解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关系。
(二)活动步骤
1.走近日本邦乐
(1)师讲述:亚洲是世界上古代文明最悠久的地区之一,而亚洲灿烂的音乐文化是人类音乐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的音乐文化区分为: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及北非。亚洲的音乐文化当中蕴藏着千百种色彩斑斓的音乐形式,它们都具有和西洋音乐明显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
(2)观看日本宫廷雅乐、歌舞伎视频,生讲述音乐感觉。
(3)问:表演的形式?
出现的乐器类型?
—— 羯鼓(jiegu)(唐代乐队中的王者)、太鼓、钲鼓、琵琶、筝、笙、龙笛、筚篥(bili)、三味线
(4)重点介绍弦乐
三味线:一种三弦乐器,是日本传统歌舞伎的主要伴奏乐器,其声色清幽而纯净,质朴而悠扬。
日本筝:13根琴弦运用丝线制成,所有琴弦相同粗细,用前三指弹奏,音乐表现更为细腻、含蓄,音质清脆,曲调压抑,风格低沉。
(5)介绍日本雅乐的文化历史背景(雅乐意为雅正之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随着日本和中土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公元五世纪开始雅乐从中土和朝鲜半岛传入了日本,日本朝廷为雅乐特别设立了雅乐寮,掌管【文舞雅曲正舞】)
(6)雅乐与歌舞伎属于传统音乐还是现代音乐?
(7)追溯日本邦乐的种类与起源:日本传统音乐的总称,雅乐、民谣、歌舞伎都属于日本邦乐,
2.初识《樱花》
(1)筝曲《樱花》的视听联觉体验
第一次:辨别乐器音色
第二次:分析旋律,感受音乐情绪
(2)乐曲具有寂·幽玄的特点,蕴含着日本特有的物哀文化。当人们看到盛开的樱花,既赞又叹,因为樱花只有七日的花期,边开边落,而欣赏者只能含蓄地表达内心的哀伤。
(三)活动评价
本环节从单元整体宏观角度来了解亚洲音乐的文化区,紧接着提供大量的邦乐相关信息,包括语言,图片,文字及音乐片段等,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听赏日本传统音乐的情景,为之后的表演实践打下基础。
(四)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活动主题二:唯美赏花,合唱共鸣
(一)活动目标
感知歌曲韵律,分析歌谱,进一步认知都节调式。
感受并演唱合唱版《樱花》的唯美意境,体会日本民谣的余韵悠长及所要表达的哀婉情感,理解声部之间的统一融合会使风格更为立体的作用。
(二)活动步骤
1.分析歌谱
(1)听唱乐谱,分析断句,认知都节调式
( 师先后弹奏都节调式音阶 3 4 6 7 1 和中国五声角调式音阶3 5 6 1 2 )
问:两个音阶都是五声调式,《樱花》采用的是哪一个?
( 樱花采用的是日本邦乐五个调式中的都节调式,都节调式包含了两个不协和音程小二度和增四度,因此使音乐带着一种玄妙的色彩,且给人以哀伤的感觉。第二个调式是中国民族调式,日本邦乐中雅乐音阶源自中国,也采用这样的调式。)
2.学习日本民谣
(1)聆听日语版《樱花》
问:歌曲更多的是一字一音还是一字多音,一音多字?(一字一音)
(2)学生朗诵《樱花》中文歌词,理解日语歌词含义,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3)学唱日语版单声部《樱花》
生参照罗马拼音念歌词,师纠正发音,将日语歌词填入旋律。
注意缓吸缓呼的方式,高位置,柔线条发声方法来表现歌曲。
结合前境对日本音乐文化的理解,对歌曲《樱花》进行力度上、速度上、情绪上的调整。
(4)欣赏合唱版《樱花》
师:樱花这首歌也很适合合唱的形式表现,请同学们来欣赏Tiankong合唱团演绎的《樱花》,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
属于什么类型的合唱?(无伴奏合唱)
合唱版比单声部的独唱曲更余韵悠长,空灵的和声音响体现出音乐的余韵美,让人感觉仿佛身在樱花林中,周围一片寂静,纯美的樱花就在眼前边开边落,心中带着点点忧伤。
(5)二部长音伴唱版《樱花》实践
师: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二部长音伴唱的音型来把《樱花》唱的更美一些,使音乐更具层次感。
二部长音伴唱(指一声部唱主旋律,另一声部唱长音的方式。长音用作主旋律的背景,有衬托、渲染、辅助的作用。)
二声部伴唱注意运用循环呼吸的方式来做到长音保持的效果
(三)活动评价
在本单元第一课时对《樱花》初步分析调式的基础上,本环节学生通过对比、聆听、不同语言学习和演唱的方式对《樱花》进行二度创作,更深入的表现出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及对风格的诠释,二部合唱培养加强学生合作的能力。
(四)设计理念
本环节的全部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活动主题三:手舞飘花,传意山下
(一)活动目标
学习日本传统舞蹈手势,对比印尼雷贡舞,找出共通点。
通过日本传统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对比,更多的认知都节调式,了解不同音阶构成的不同风格,尝试运用都节音阶创作旋律。
(二)活动步骤
1.回顾日本手舞(歌舞伎)
(1)再次观看第一环节中的歌舞伎视频,仔细观察舞者手部动作
(2)学习日本手舞中的基础手势(大拇指收于掌内,四指并拢)
(3)对比印尼雷贡舞手势,找到手势共通点
(4)做落花式手舞(注意手指力量中带着柔软,有樱花飘落之感,正反变化时速度也有所变化)
(5)配合歌曲《樱花》体验手舞飘落之美
2.花落青城山
(1)师弹奏《青城山下白素贞》片段旋律,生回顾中国五声调式
(2)樱花传意,调式改变,青城变富士(运用都节调式特点将旋律改为日本风格)
(3)生尝试书写旋律(改变各别音得出《富士山下白素贞》)
师:民族的调式音阶就像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密码,只要我们运用民族音符来写作就可以创作出独属于各自民族的旋律,《青城山下白素贞》是一首中国五声调式的旋律,我们把旋律中的re、sol去掉,加入fa、ti,就可以送白娘子去日本啦。
(4)师任选几份改编旋律,用钢琴弹奏音乐效果,请生互相评价改编是否有了日本味道。
学生课堂作业 →
3.结语
艺术的细流不会放过任何一处角落,日本的樱花飘落各处,今天我们有幸听到、看到、体验、创编,乐哉乐哉,让我们期待下节课西、南亚,伊朗与印度音乐所带来的的音乐洗礼。
(三)活动评价
经过第一课时“唱、演、奏、舞”多层合作的体验,本环节学生对手舞的学习与歌谱创编都充满着浓厚兴趣,完成度也很高,个别学生不仅改编了旋律还对歌词进行了修改,使编创环节更加趣味化,无形中推动着部分音乐后进生的积极性。学生们开始自主了解探寻日本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
(四)设计理念
应着八年级学生多热衷于流行音乐这一特点,将中国风流行乐《青城山下白素贞》带入课堂,并交于生的手里做改编,这样的尝试将音乐之间的共通性、多元性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充满趣味的学习并运用音乐知识。
【第三课时】
西、南亚音律·伊朗《像花儿一样》,印度《深情》、
《小河的呼唤》
【教材简析】
《像花儿一样》伊朗民歌,具有鲜明的阿拉伯音乐风格特色。伊朗音乐经常环绕着骨干音进行拖腔,同时音乐中经常出现像阿拉伯花纹一样的颤抖音,旋律乐器凯曼恰对声乐进行模仿演奏。
《深情》印度西塔尔演奏大师拉维·香卡与美国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共同演奏的一首著名乐曲。该曲的演奏以小提琴模仿西塔尔琴为主线,标志着西方音乐家对神秘的东方音乐的热爱与学习以及对东方音乐家的尊重。
《小河的呼唤》一首以被印度古典音乐风格为基础的现代混合音乐乐曲,作为一个声乐主唱的乐曲,它加入了外来乐器——吉他的表演,同时加强了西塔尔的演奏份量。
【学情分析】
经过两课时世界音乐知识的灌输,大多数学生对世界音乐的兴趣正值浓厚,愿意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旋律、节奏、节拍、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的基本特征。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多数热衷于流行音乐,本课时依旧会加入流行音乐的加持来更好的了解印度音乐的氛围感。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歌曲和歌唱片段旋律,了解伊朗音乐与印度音乐中的微分音概
念。
通过由简入繁的层层律动体验,了解印度音乐节奏特点,用各种方式进行“16拍汀塔拉节奏循环圈”的律动,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感受西塔尔独有的音色,以及印度传统音乐合奏中互为跟腔、拖腔的独特韵味。
在视听的联觉体验中,了解印度与伊朗音乐中常用的民族乐器及其特征。
【教学重难点】
通过由简入繁的层层律动体验,了解印度音乐节奏特点,用各种方式进行“16拍汀塔拉节奏循环圈”的律动。
感受西塔尔独有的音色,以及印度传统音乐合奏中互为跟腔、拖腔的独特韵味。
【教学准备】
坦布拉鼓、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活动主题一:微分引入,感受乐律
(一)活动目标
通过分析歌曲和片段歌唱了解伊朗音乐与印度音乐中的微分音概念。
在视听的联觉体验中,了解印度与伊朗音乐中常用的民族乐器及其特征。
(二)活动步骤
1.聆听赏析《小河的呼唤》与《像花儿一样》歌唱片段
(1)寻找两首曲子中存在的相似乐律
印度、伊朗音乐:重视横向旋律线思维,多用微分音(钢琴上没有的音程关系),常用拖腔,通常围绕骨干音进行,行腔常用颤抖音。
(2)师带生唱一小段拖腔,表现微分音的颤抖感与声乐中的鼻音色彩。
2.乐器跟腔,“味道”拉满
(1)观看演唱视频,加强对歌曲伴奏乐器配置的认识(弦乐+鼓),了解乐器音色特点及其特征
弦乐器:在表演过程中对声乐进行模仿,当声乐出现时它是跟腔,当声乐停止时它就是歌唱。
西塔尔(印度):拨奏弦鸣乐器,形状为木制长颈的琉特琴,是印度北方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琴声呈梨形,由掏空的木头或葫芦和木制的音板组成。西塔尔适于演奏装饰滑音,音域达到三个八度。
凯曼恰(伊朗):有四根琴弦的拉弦乐器,它是用起共鸣作用的半个椰子壳制成,以羊皮蒙面,下端有一细长的支脚。
打击乐器:在音乐中把握节奏和速度,同时能够营造热烈的氛围
坦布拉鼓(印度):膜鸣乐器,是一对可调节音高的鼓,属单面鼓。右边的小鼓称“坦布拉”,发音较高,用手指拍击;左边较大的鼓称“巴亚”,发音较低。印度北方传统音乐中主要的打击乐器,节奏复杂多变,表现力丰富。
达甫(伊朗):阿拉伯鼓的一种,鼓的周围装有铁环,发音清脆响亮,力度变化幅度较大,技巧灵活,携带方便。演奏时以左手执鼓,右手击奏,因在击奏时发出“达”和“甫”的不同音响,而称之为“达甫”。
(三)活动评价
在听唱的联觉体验中,对印度与伊朗音乐的感受由浅入深,直至产生兴趣。
(四)设计理念
印度与伊朗音乐实则有许多共通点,比如微分音的唱法,乐器合奏中互为跟腔、拖腔的独特韵味。本单元以世界音乐为出发点,故本环节将印度与伊朗的歌曲片段做对比与分析,让学生感受音乐相通的魅力。
活动主题二:深入印度,听唱念打
(一)活动目标
感受西塔尔独有的音色,以及印度传统音乐合奏中互为跟腔、拖腔的独特韵味。
通过由简入繁的层层律动体验,用各种方式进行“16拍汀塔拉节奏循环圈”的律动,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二)活动步骤
1.东西相遇,印度味道
(1)聆听《深情》片段,寻找除西塔尔、坦布拉鼓以外的乐器音色(小提琴)
(2)观看拉维·香卡与梅纽因的视频演奏片段
(3)观察西塔尔的演奏方式,直观感受装饰音的呈现
(4)了解印度古老的音阶
师:印度音阶与西方大小调音阶体系不同,根据印度的音乐神话,音阶中的7个基本音来自鸟兽的叫声,并能唤起人们对特殊色彩的感知,Sa相当于C为孔雀叫声,荷叶绿色;Re相当于D为云雀叫声,红色;Ga相当于E为山羊,橘红色;Ma相当于f为鹤的叫声,白莲花色;Pa相当于G为夜莺的叫声,黑色;Dha相当于A为马的叫声,黄色;Ni相当于B为象的叫声,综合所有颜色。
(5)加上装饰音唱一唱印度古老的音阶
(6)完整聆听乐曲a部分
问:小提琴与西塔尔的演奏有怎样的联系?
(印度古典音乐在合奏中多为跟腔式,此曲中小提琴在开始时的拨弦就是在模仿西塔尔的演奏,小提琴与西塔尔演奏的旋律形成一种互为跟腔、模仿的关系。)
2.韵律节奏,听指念打
(1)聆听乐曲b部分
问:加入了什么乐器?(坦布拉鼓)
(2)认识印度节奏圈 —— 汀塔拉
师:节奏被称为音乐的骨骼,它在音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印度音乐中,节奏节拍的运动总是以某种相对固定的模式而反复地进行,忧郁这种模式鱼油循环的特点,因此被称为节奏圈——“塔拉”,这种节奏圈是印度音乐的节奏基础与灵魂。
问:为什么印度的16拍节奏要围成一个圈?(印度的文化价值观——生命的“轮回”,音乐的“循环”)
(3)手指节奏体验
“右手”指“左手”数16拍节奏圈(慢速)
“左手”单手数16拍节奏圈(慢速→快速)
双手数16拍节奏圈(快速)
学习“汀塔拉节奏”的节奏读法
配合《深情》音乐片段,边读“汀塔拉节奏”的印度发音,边用手指数节奏
运用坦布拉鼓学习双手敲击节奏(注意运用手指)
16拍teental节奏:
(三)活动评价
本环节着重介绍“印度节奏圈”中的指向性乐器——“坦布拉鼓”,并让生亲身体验“汀塔拉”,“左手”2、 3、 4、 5指,每根手指有三条线,从最上面开始数,每根手指可以数4拍,四根手指总共可以数16拍。从让右手数左手、左手单手慢速到加速数拍子,再到加上背景音乐单手过渡到双手数拍,最后运用坦布拉鼓敲击,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可以清楚、明了的学习,且有乐趣。
(四)设计理念
从节奏入手深入了解印度音乐,当生了解了印度音乐中节奏圈的含义,并亲身参与到实际操作中时,才能真正对印度音乐有所体会。
活动主题三:变化情绪,调式编创
(一)活动目标
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并能用不同的律动加手势变化来表达情绪的变化。
认识印度西塔尔演奏大师拉维·香卡与当代著名小提琴演奏大师梅纽因。
认识现代印度五声调式,编创旋律。
(二)活动步骤
1.即兴舞动,手势加持
(1)聆听乐曲c部分,感受不断重复的旋律以及印度音乐演奏的即兴性
(2)学习印度古典舞中部分基本手势
(3)生自主挑选基本手势组合,并配合身体律动来表现音乐中越来越热烈的情绪。
师:在印度演奏音乐中,存在即兴成分,所以这就使他们每次演奏都是“独一无二”的。
2.东西交流,变化传承
(1)完整观看《深情》演奏视频,介绍演奏大师拉维·香卡与梅纽因,点题《深情》
师:1966年,在英国Bath音乐节上,印度西塔尔演奏大师拉维·香卡与当代著名小提琴兖州大师梅纽因进行了一次称为“东方与西方相遇”的西塔尔与小提琴二重奏表演。演奏的作品就是拉维·香卡根据印度传统音乐《早晨的拉格》所创作的《深情》,当时在世界音乐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东西方音乐交流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2)聆听现代印度音乐《我在东北玩泥巴》,了解印度五声调式
(3) 生运用印度五声调式编创印度味道旋律,师任选部分作品,生生互评是谁的“咖喱味”更浓。
学生课堂作品 →
3.总结
师:常言道,推陈才能出新。继承是基础,而继承与创新的只有不断换化才能成为自然而永恒的经典。
(三)活动评价
经过前两课时的手势学习,在本环节的手势学习中,学生的接受度,学习力有了更显著的提升,并且开始自主探索印度与印尼、日本手势舞中的相似与不同之处;编创环节更加认真专注,音乐感知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四)设计理念
用“身体”进行音乐律动是很有趣而简单易获取的律动方式,通过引导生对旋律的探究,从前两环节指念节奏再到本环节的手势律动与现代调式学习,带领生从印度音乐的“味儿”(感性),过渡到领略印度音乐的“道儿”(理性)
【单元教学反思】
《亚洲弦歌》是一个充满音乐多元化的单元,人们总会通过书本或影视作品等接触、了解日本、印度等地区的文化和历史。尽管如此,因文化差异、审美心理距离等因素的影响,让学生主动去领略、体验亚洲各地区音乐文化内涵及独特的艺术魅力仍非易事。因此本设计更多从学生的审美心理与学习能力的角度考虑,强调教学方法选择和过程设计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一、气氛活跃,体验感悟
在课时导入部分,笔者总是通过聆听,感知,对比的学习,抓住学生进教室那一刻的好奇心,紧接着设计乐器认知、节奏模仿、合唱歌曲、多层次表现、调式调性分析、创编等环节,以参与为主线,以体验、感悟为核心,以理解探析为升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在表现各个地区歌舞性,例如日本手舞配合二声部《樱花》、印尼佳美兰乐队“听、唱、奏、演”多层次演绎等环节中,综合了节奏、歌曲、律动的环节,伴随音乐分组一起展示,不仅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融合与建构,升华学生对音乐文化的体验与感悟。
二、创意新颖,激发兴趣
在学唱日语版《樱花》环节,运用汉语拼音标注日语的方式引导学生学唱日语歌曲,能巧妙化解学生歌词学唱难的问题;在印度与伊朗歌曲微分音的颤抖感与声乐中的鼻音色彩学习中,笔者通过视听联觉体验后再进行歌唱的实践;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真切地体会、感受亚洲各地区音乐文化,同时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实现对音乐特有演唱风格特点的理解。
同时笔者还加入了少量流行乐元素,从课堂反馈的效果可得出,将学生喜爱的流行乐加入教学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这样的尝试需要在选材上更花心思,找到适合课堂,适合学生年龄与审美的歌曲,不然就会适得其反。
三、联觉互动,教法多样
在本课教育中,笔者设计一系列音乐活动,使学生在视、听、唱、动、奏、演、创等联觉互动中充分调动身体各个感官来感觉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表达音乐、创造音乐、获得音乐能力的发展。
【单元设计亮点】
一、彰显育人本质的人文观
“学科综合”和“理解多元文化”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两大重要理念,本单元在内容上强调音乐与社会生活、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本单元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每个课时的呈现都不仅仅是承载音乐本身,而是培养学生对亚洲音乐文化乃至世界音乐的理解与认同。
二、“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的教学方法
“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的教学方法,多元、综合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维空间,使学生形成对音乐知识的立体认知与全面感受,并在全面的知识背景下体验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从而完成音乐课程目标,既培养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
笔者能有效的运用“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的教学方法,来解决在大单元中所展现出的知道、理解、能做、做好层层递进的能力体现并形成表现性评价,更好的对学生学习水平做出精准的评价。
(该课例荣获2024温州市中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学段一等奖)
排版:孙璐璐
审核:钱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