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温州市音乐学科“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获奖课例展播:中学组(二)

文摘   2024-11-06 07:51   中国  

1

甘晓芬:温州第三十中学,高级教师

荣    誉:温州市教坛中坚,浙江省中小学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2

单元整体教学理解:基于单元大观念统领,将相关音乐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进行有机整合,构建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的教学单元。

附:获奖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设计思路】

                     ——基于大观念的统整


【单元综述】——研读单元文本特





【内容简介】

       亚洲是人类古代文明最悠久的地区之一,而亚洲灿烂的音乐文化是人类音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选取了五个国家的六首具有代表性的,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亚洲民间音乐。其中,有歌曲日本民谣《樱花》;《深情》是香卡根据北印度的“拜拉夫”拉格创作的西塔尔与小提琴重奏曲;《小河的呼唤》是以北印度古典音乐风格为基础的现代混合音乐,;《班内》原是宫廷迎宾曲,现为佳美兰乐队的保留曲目;《鹦鹉》原为印尼民歌,后流传至菲律宾,成为安格隆演奏的乐曲;《像花儿一样》伊朗民间歌曲。




【作品联系】

       本单元作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些作品都围绕着亚洲地区丰富的音乐传统和文化特色展开。它们之间,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又能在个字历史发展的延流与碰撞中,寻找道相互之间影响、继承、变化和发展的脉络。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展现了亚洲音乐的多元融合。




【教学价值】

【单元目标】

       ——基于学生素养能力的进阶发展


【单元安排】——单元内容结构化





【单元教学建议】

                   ——基于学情任务驱动





1

【重难点解决】

1. 通过听、唱、念、动等音乐体验方式,比对中国音乐,探究日本音乐的形式美、旋律美等特点;理解中日两国的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通过识乐器、探节奏、创演奏等学习任务,探索印度音乐特点,体会中西方音乐的融合之美。

3. 通过抓住典型特点的唱、奏体验,体会“复音层叠”音乐结构特点,感受亚洲音乐的多元化。

2

【基于作品特征的音乐活动设计】

3

【单元前后关联】

《亚洲弦歌》单元是继七上的《欧洲风情》、七下的《美洲乐声》的学习之后,呈现的又一个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单元——亚洲各个民族的音乐,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基础上,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也为九下《非洲灵感》单元学习奠定基础。

【单元评价】——教、学、评一体化





 第一课时《乐承·弦歌——樱花、茉莉花》


【教材分析】

     《樱花》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日本民谣,属于是日本传统音乐---邦乐的范畴,具有日本传统民歌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歌曲运用都节调式音阶创作,4/4 拍,中庸的速度。整首歌曲是一个非对称性的结构:前两小节是引子,具有呼唤性,接下来的四小节是主句,然后主句重复一遍,加强了情绪与语气, 既感叹樱花之美又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哀愁。最后四小节是尾声,材料来源于引子,使得整首作品前后呼应。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比较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理解、探究的基础。大部分学生对日本传统音乐了解较少,部分同学通过日本动漫接触到日本现代音乐。通过七上《欧洲风情》、七下《美洲乐声》单元的学习,对于世界音乐文化的学习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自然、舒缓的声音演唱歌曲《樱花》、《茉莉花》。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日本音乐风格上“一脉相承、和而不同”的融合与传承。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巧导入

出示世界地图,出示课时主题。

1. 聆听《茉莉花》,观看江南水乡的视频。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音乐之旅的第一站是什么地方吗?

一、授新课,乐探究

活动一: 游中国,品特点

(一)活动目标: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探索兴趣。

(二)活动评价:能否通过聆听、演唱、律动,感知音乐特点。

(三)活动步骤

(四)设计理念:基于大概念,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品味中国音乐特点,为对比探究日本音乐特点奠定能力基础。

活动二: 游日本,探特点

(一)活动目标: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探索兴趣。

(二)活动评价:能否通过对比聆听、演唱、律动,感知日本音乐特点。

(三)活动步骤

(四)设计理念:在大观念的统整下,设计学习任务,以“问题链”的方式,将教学内容结构化,引导学生探究日本音乐特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发展。

活动三:经对比,寻联系

(一)活动目标:创设真实情境,完成学习任务,发展高阶思维。

(二)活动评价:辨析乐器音色及历史发展、感受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三)活动步骤

1. 进入剧院,对比观看

2.衣食住行,对比文化

(四)设计理念:在大观念的统整下,学习任务情境化、生活化,教学内容结构化,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日本音乐文化之间的传承与融合,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课总结,浓升华


 第二课时《乐融·印度——深情、小河的呼唤》


【教材分析】

      《深情》是根据印度北方“拜拉夫”拉格创作的。在清晨时间演奏,是用于祈求上天神灵的音乐。该曲由印度西塔尔演奏大师拉维·香卡与美国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共同演奏的一首著名乐曲。

       乐曲开始部分为阿拉普,这是一种类似引子的、速度较慢、节奏自由的散板,由一种长颈的弹拨乐器坦布拉奏出持续的长音为背景。西塔尔自上而下拨奏,其共鸣弦奏出一句下行经过句,预示乐曲的开始。首先,小提琴在低音区奏出了雄浑有力的、问寻式的旋律。紧接着,西塔尔奏出仿佛与小提琴相应和的曲调,随后小提琴和西塔尔共同奏出了委婉曲折、发自内心的音调,让听者似乎置身于古印度的阿陀石窟中,聆听虔诚的印度人向神袛诉说他们苦难的生活。

      《小河的呼唤》是一首以北印度风格为基础的现代混合音乐乐曲,乐曲使用卡玛加拉格进行即兴表演。卡玛加拉格是印度古典音乐中十分常用的,主要辨析爱情。作为一个声乐主唱的乐曲,与纯印度古典音乐风格不同,加入了外来乐器吉他的表演,同时加强了西塔尔的演奏分量。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于印度音乐有一定的聆听基础,但是对于印度音乐风格与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通过七上《欧洲风情》、七下《美洲乐声》单元的学习,对于世界音乐文化的学习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欣赏音乐作品《深情》《小河的呼唤》,感受印度传统音乐独特韵味,理解东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

【教学难点】“汀塔拉”节奏圈的学习,并能在其他印度音乐中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一)活动目标 :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感受印度音乐魅力。

(二)活动评价:视听结合,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印度音乐文化学习的兴趣。

(三)活动步骤

【1赏】来到音乐文化节,观看印度电影、歌舞视频。

【2思】同学们知道是哪个国家的电影和歌舞吗?

【3论】刚才的音乐使用什么点燃了你们的热情?(节奏)

        音乐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四)设计理念:教学情境化,有利于学生的真实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 欣赏《小河在呼唤》,关注旋律特点、认识特色乐器,探印度音乐特点

(一)活动目标:能够辨别旋律走向,了解特色乐器,感受印度音乐魅力。

(二)活动评价:是否跟随音乐画出旋律线,辨认乐器,感受音乐特点。

(三)活动步骤

1. 聆听乐曲《小河的呼唤》,思考:音乐旋律有什么特点?

2. 跟着音乐,画出旋律走向

3. 关注乐曲中的演奏乐器

(四)设计理念:通过抓住作品“旋律”的典型特征,以及印度的特色乐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特点,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能力。

活动二:欣赏《深情》第一部分,关注乐器、旋律特点,探究东西方融合之美

(一)活动目标

视听结合、关注乐器、探究旋律间的关系,感受东西方音乐的融合之美。

(二)活动评价

      能否关注乐器特色、旋律关系,体会东西方音乐的融合。

(三)活动步骤

1. 聆听乐曲《深情》的第一部分,辨别主奏乐器是什么?

2. 了解作品背景以及演奏家          

3. 聆听音乐,感受小提琴与西塔尔是如何交流的?

4. 关注旋律走向,画出旋律走向。

(四)设计理念

通过抓住作品“旋律”和印度“特色乐器”的典型特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特点,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能力。

活动三: 观看《深情》第二部分,关注乐器、体验“汀塔拉”,探究印度音乐文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塔布拉鼓。

2.能在聆听、学念汀塔拉等音乐活动中感受和体验音乐风格和特点。

(二)活动评价

能否积极参与体验,模拟演奏,跟着音乐拍出“汀塔拉”的节奏圈。

(三)活动流程

1. 聆听《深情》的第二部分,这段音乐加入了什么特色乐器?

2. 了解乐器:塔布拉鼓。

3. 聆听音乐,关注节拍、节奏特点。

4. 学念“汀塔拉”

5. 探“汀塔拉”节奏特点,找出重拍、虚拍位置。

1. 聆听音乐,体验“汀塔拉”节奏圈

2. 体验“汀塔拉”节奏圈,了解印度宗教文化。

(四)设计理念

通过抓住作品“节奏圈”、印度特色乐器的典型特征,结合印度社会文化,提升学生文化理解能力。

活动四: 欣赏《小河在呼唤》,迁移“汀塔拉”,探印度音乐古典、现代的融合

(一)活动目标

      通过聆听、节奏律动体验,体验印度风格特点。

(二)活动评价

      能否运用“汀塔拉”节奏特点,在乐曲中找出每一节的重拍。

(三)活动步骤

1.  聆听《小河在呼唤》音乐的开始部分,运用“汀塔拉”,拍出每一节奏循环的第一拍。

2. 观看舞蹈视频,聆听现代音乐《吉米,来吧》,探究古典、现代之间的融合。

(四)设计理念

通过节奏律动体验,运用与迁移所学知识,促进学生音乐核心能力的发展。

三、归纳总结

(一)活动目标

通过对印度音乐特点的总结学习,提高学生对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能力。

(二)活动评价

     能否用不同形式表达音乐特点与学习感受。

(三)活动步骤

【1谈】同学们谈一谈对印度音乐学习的感受。

【2结】通过思维导图,总结印度音乐的特点。

(四)设计理念

总结印度音乐风格,加深对印度音乐的文化理解。



第三课时 《乐韵·椰风——班内、鹦鹉》



【教材分析】

      《班内》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民间乐曲,源自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器乐合奏形式——甘美兰。原来是在节日或有尊贵客人到来时,由宫廷乐师演奏的欢迎曲,现已成为佳美兰乐队的保留曲目。在演奏过程中,多种乐器合作演奏,形成丰富而复杂的音响效果。《班内》是一部集音乐、文化、历史于一体的作品,它不仅是印度尼西亚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鹦鹉》原为一首印度尼西亚的民歌,歌曲轻快活泼,后流传至菲律宾,被改编成了用安格隆演奏的乐曲版本。作品结构为二段体,3/4拍。在实际演奏中,采用第二段的第二乐句作为引子,完整演奏两遍之后,从第二段反复并加快速度演奏至结束。此作品采用夕阳大调式创作而成,演奏乐器是在印度尼西亚与菲律宾广泛流行的竹质摇击类民间乐器——安格隆。此曲属西洋音乐调式、音阶体系与东南亚特色乐器的结合,因此别有一番风味。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七上《欧洲风情》、七下《美洲乐声》单元的学习,对于世界音乐文化的学习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如节奏、旋律等基本概念,但对其音乐风格,以及文化背景差异都相对陌生。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 聆听感受印尼佳美兰音乐,学唱并记忆乐曲的核心旋律层和装饰旋律层。

2. 欣赏了解“安格隆”的音色及其演奏特点。

【教学难点】

合作体验并理解“复音层叠”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打击乐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具体流程】

活动一: 欣赏《班内》视频,探究乐器材质,了解佳美兰,感知音乐特点

(一)活动目标:视听结合,结合印尼人文背景,了解佳美兰音乐特点。

(二)活动评价:能否辨认乐器材质及特点。

(三)活动步骤

(四)设计理念:通过视听结合,了解“佳美兰”,提升音乐核心素养能力。

活动二: 聆听乐曲《班内》,关注旋律、体验节奏,体验“复音层叠”的结构

(一)活动目标:体验“复音层叠”音乐结构,探究印尼音乐特点。

(二)活动评价:能否辨认乐器材质及特点;能否合作进行演唱与节奏体验。

(三)活动步骤

(四)设计理念:

抓住作品典型特征,探究音乐风格,促进深度学习,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活动三: 欣赏《鹦鹉》,了解“安格隆”的乐器和演奏特点,感受音乐多元融合

(一)活动目标:了解“安格隆”、学唱旋律,感受印尼音乐魅力。

(二)活动评价:能否辨认乐器材质及特点;能否演唱旋律。

(三)活动步骤

(四)设计理念

抓住作品典型特征,探究音乐风格,提高音乐素养能力。

四、课堂小结

(一)活动目标:通过检测,了解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二)活动评价:是否能够正确判断音乐类型。

(三)活动步骤

1. 课堂检测。

聆听两段音乐,判断哪首是佳美兰?哪首是安格隆?

2. 回顾总结。

(四)设计理念:通过检验与归纳,促进深度学习,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单元反思】

       本单元通过《樱花》《茉莉花》的演唱,亚洲各地区多首具有地域风格代表性乐曲的欣赏,单元的教学难点在于:基于八年级学生的学情,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亚洲各地区之间音乐文化的传承、融合、多元,以及对世界音乐的影响。

       为解决教学难点,主要以在基于单元大观念的统整下,创设“音乐旅行”的情境,以“作品典型特征”为抓手,设置“关键问题”,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唱中悟”、“听中赏”、“赏中鉴”、“鉴中思”、“思中创”,去探究亚洲各个地区的音乐风格特征,以及对于单元大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高阶思维的能力。

【单元亮点】


       跟着音乐游亚洲,创设情境,探究亚洲音乐特点、感受各地风土人情以及音乐文化的理解,以期达到“以美育人、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本单元从单元设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这四个方面来实施音乐单元整体教学的“四化”路径。

1. 单元设计统整化:基于大观念的统整,形成“教学主线”。

第一课时:探传承。《乐承 弦歌——樱花、茉莉花》

第二课时:探融合。《乐融 印度——深情、小河在呼唤》

第三课时:探多元。《乐韵 椰风——班内、鹦鹉》

2. 学习目标进阶化:关注学生素养能力的进阶发展

3. 学习内容结构化:根据音乐特点与学生素养能力的发展,抓住作品典型特征,将单元教材进行结构化处理,进行“一课多曲”的教学。

4. 学习过程问题化: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提炼“问题链”,促进深度学习与素养能力的发展。

(该课例荣获2024温州市中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初中学段一等级)


文稿终审:钱瑞华

版面编辑:陈欢欢

音为有爱
郭声健与音乐教育、艺术教育、美育志同道合者交流与交友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