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为有爱,因你而来,老师们好!
接着上期的话题,分享当时我给小柯老师写的三句话:
第一句:费力不讨好。这里所说的费力,不是对教师的教学投入而言,而是就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感受而言的。一堂课上下来,让自己感到费力的课,一定不是什么好课,或许学生出于对老师的尊重而全力配合着,但他们内心深处是不会领情的,是不讨好的。相反,轻松的教学,师生都享受着教学的过程,45分钟一晃而过,那样的课一定是好课。所以,公开课一定要首先尊重自己和学生的这份切身感受,不要被评委们的几句话而全盘否定了自己,要理解评委工作的特点,你的课上得再好,评委永远都是有话要说的,故而公开课不必为了迎合讨好评委与观摩者去上。能真正记住、崇拜、爱戴、感恩我们的是谁?一定是学生。要记住:不管是什么课,常规课、公开课、研讨课、比赛课,统统都是为学生而上的!因而,多想想学生需要和期待怎样的教学与课堂,让自己和学生都感到快乐和享受,那才是硬道理,那才是真正的让学生和自己都受益。概言之,费力不讨好,用心是王道。
第二句:复杂不高效。一堂好课,一定是师生之间自然、轻松、和谐的交往,尤其是音乐课,教学本身就应该是一种自我享受。如果把教学设计得复杂纷繁,把学生搞得云里雾里,那一定是低效的,相信这一点大家都不会有什么异议。反观我们的一些公开课设计,恨不得把一堂课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要解析到位、落实到人,这一分钟做什么那一秒钟做什么,你干什么他干什么,都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这哪是教学啊,这是在搞科学实验或是艺术表演。表面上看我们也设计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你放一段他听一段,你唱一句他唱一句,你问一句他答一句,学生配合老师真是天衣无缝,可这哪是师生交往啊,这不过是老师为自己个人铺设的单向轨道,这样我们就可以驾轻就熟,让学生跟着自己跑,丝毫没有他们反弹或转向的机会,这样的交往显然是单向的虚假交往。这里我想说的是,一堂课设计得越复杂越精细,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学生越被动忙碌,越不可能越轨和“生事”,课堂上就越见不到学生主体,教师就越能主宰整个课堂及其教学,最终的后果就是:教学效率低,学生收获少。那么,我们的课堂,能不能给学生让出一点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时空呢?就当是画作的留白吧,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考虑一下让学生别永远跟着我们气喘吁吁地跑,割让出一点点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让他们反过来“设计”一下我们老师自己,真正体验一下作为教学主体主宰课堂的滋味?
第三句:好看不好玩。公开课基本上都是观赏性强的课,这也是老师们喜欢参加教学观摩活动的原因之一,就像去欣赏一场场精彩的文艺表演。不过,这种好看可能更多地体现于教学的表达形式上,教学设计的眼花缭乱,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我们享受到了一次次视觉上的盛宴。自然,这种观赏性不只是对于评委或观摩者而言,对参与公开课活动的学生也是如此,这便是让我们心安理得地认为学生也是公开课受益者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从学生的角度审视,实际上公开课上的他们既是授课对象,更是表演者,他们是在和教师联手为评委和老师们进行教学艺术的展示和表演。但我们知道,一旦当学生给自己定位为供人观赏的表演者时,卖力的表演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成为了讨好别人的过程,就不再可能是自己享受的过程了。我在想,学生在公开课上到底在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在音乐教学中他们觉得好玩吗?或许个别有当众展示机会的同学会感觉不错,但为了公开课教学的完美,大部分学生充其量也就是做一个默默无闻的群众演员。对学生来说,音乐本来是最好玩的,潜意识里他们走进音乐课堂就是要去“玩音乐”的,如果我们的音乐课堂能真正成为学生玩音乐的地方,那该多好!音乐与音乐教学不能停留于好看的层面,必须要学生亲身参与,亲自去玩,在玩中学,玩中体验与享受音乐。所以,我们的音乐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如何提供给所有学生玩音乐的机会,而不能为了教学展示的所谓完美效果,仅仅让个别学生去玩,而让绝大部分学生做看客,当群演。一堂音乐课,好看没有错,但一定要好玩,好看又好玩的课当然是难得一见的音乐课,而不好看却好玩的课那也挺不错。
上面这三句话,是我多年前随性写给小柯老师的,有些信口开河,甚至有些极端,现在的公开课肯定是好多了。现在看来,三句话都加上“往往”一词,表达会准确一点。即:费力的课往往不讨好,复杂的课往往不高效,好看的课往往不好玩。
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