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强 | 打造有感有趣的美育课堂——论成为合格高校美育教师的四个关键维度

文摘   2024-11-09 00:03   湖南  



- 理论探索 -


打造有感有趣的美育课堂

——论成为合格高校美育教师的四个关键维度


沙家强





摘要:近十年国家颁布的美育相关政策内容核心在于美育课程建设和美育教学改革,这离不开学校、教师、学生这三个主体的合力,特别是着力打造“有感有趣”的具有丰厚审美体验的美育课堂才是关键。其中,高校美育教师本身素养如何最终决定着高校美育实施的成败。当前,高校美育教师综合素养存在不少短板,高校美育课堂也存在诸多不理想境况。为此,要打造“有感有趣”的美育课堂,切实提高大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需要高校美育教师从扎实储备理论知识、善用艺术的语言解读艺术、创意教学设计、提升教研水平等四个方面做起,切实担当起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和责任。


关键词:有感有趣;美育课堂;高校美育教师;综合素养


【本文原刊于2024年第10期《中国大学教学》;基金项目:2022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山东省教改重点项目“新时代地方高校美育渗透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2Z2022270)”




作者简介

沙家强,河南固始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河南省优秀教师,中宣部“学习强国”《大学美育》慕课主讲人,国家第二批一流本科课程《大学美育》负责人,编著出版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大学美育十六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主要从事高校美育、文艺评论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研究。


一、引言


自《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1条”(2015)颁布将近十年以来,尤其是国家领导人对美育作了多次重要表述、发表相关文章,国家美育政策相继出台[1],可以说,学校美育迎来新时代发展的“春天”。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这已成为普遍共识。美育已上升为国家意志,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背后传递的政策情绪以及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紧张性。毫无疑问,新时代高校美育应以这些重要讲话和政策为根本遵循,积极开拓有效实施美育的新路径。再仔细研究近十年国家颁布的美育相关政策内容,我们发现其中突出强调两个核心维度,即美育课程建设和美育教学改革。进一步讲,顶层政策的制定和美育研究理论的生产最终是要落实到课堂教学创新改革及美育课程扎实建设上。而“改革”及“建设”本身离不开学校、教师、学生这三个主体的合力,特别是着力打造“有感有趣”(情感充盈、激发学生审美情趣、触动学生心灵)的具有“丰厚”审美体验的美育课堂才是王道[2]。可见,这里的关键还是在于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高校美育教师”主体上。

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美育教师本身素养如何最终决定着高校美育实施的成败。但客观地说,目前高校美育课堂恰恰存在诸多不理想境况——课堂教学上无感无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审美经验得不到真切提升。这里的重要原因还是在于高校美育教师的综合素养存在不少短板,如美学美育等理论知识储备贫乏、艺术阐释与表达能力欠缺、教学方法改革不到位、教学研究深度不足。总之,切实提高美育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和人格修养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是当前高校美育工作的关键一环。只有美育教师综合素养提高了,“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这一美育目标的实现才有基本的保证,才能真正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那么如何打造“有感有趣”的美育课堂,如何成为合格的高校美育教师?本文拟从理论知识的储备、经典艺术人文内涵的阐释与表达、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学研究等四个维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二、扎实储备理论知识


美育不是知识性教育,而是基于价值引领的智慧教育。但美育教师无论是通过美育课程建设,还是着力于艺术实践来育人,在此过程中均离不开形而上意义上的诸多知识。诸如审美感知力、审美兴趣、审美心理积淀、审美经验等生成的过程,实质上伴随着对艺术等感性形式的人文内涵上的深刻理解,是一种有一定理论深度的哲学思辨。所以,美育教师在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过程中,就要自觉储备美学美育、艺术史、艺术门类、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知识。唯其如此,以美育人才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实现预期的深度效果。

1.美学和美育知识

新时代高校美育实施迎来重要契机,也被赋予更多的时代使命。美育教师应自觉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不断追求审美化人生境界,增强培育时代新人的担当意识。在此前提下,更要深刻理解新时代美育目标及确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的学校美育观念与任务。其中,掌握基本的美学美育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而掌握和理解美学基本原理知识是作为称职的美育教师的前提。如关于审美本质知识方面,要弄明白西方美学注重从“理式”“整一”“直觉”“关系”“非功利”“形式”等方面探寻美的本质,而中国是从“仁”“善”道“无”“妙”“虚静”“气韵”“风骨”“意象”“境界”等范畴体悟美的精髓。所以中国美学从不问美的形而上本质,而注重的是美的体悟和美之境界,显现鲜明的生命关怀倾向,中国艺术精神的基因底色正在于此。关于审美类型知识,要掌握中西自然审美差异、社会美的判断标准、各门艺术的美学特征。关于审美范畴知识方面,要对优美、悲剧、崇高、丑、喜剧、沉郁、飘逸、空灵等范畴的基本审美意蕴有所理解。

关于美育知识方面,美育教师要清晰掌握和理解美育是感性教育、情感教育、创造力教育以及提高审美力或美商的竞争力教育,美育的根本宗旨在于塑造人们美好心灵,美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懂美、爱美、创造美,增强明辨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力,切实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所以,美育最终是为了使人和谐、均衡、健康发展。美育教师除了对席勒等审美教育理论有所了解外,尤其要注重弘扬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上的中华美育精神。学以成人、内外修炼、家国情怀、“中和”与“和谐”的价值追求等构成了中华美育精神的核心,是我们得以文化自信自强的根脉所在,更是我们以美育人、培根铸魂的重要资源。

但美育教师对以上美学美育知识的掌握,不是在于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对学生人生态度、境界及精神长相的培育,使大学生真正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美人”。总之,一切都是要落实到以美“育人”、以情“育人”的基点上。为此,美育教师应树立这样美育观念:以具有一定美学美育知识深度领悟能力,阐释和解读经典艺术作品或积极进行艺术实践,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判断力,丰富其审美体验,促进学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审美观的生成与发展,进而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的素养,因为“情感体验性是美育教学必须遵循的重要特点和规律”[3]。这就要求,美育教师本身在具体艺术课程教学或艺术实践中,以深度的审美智慧和充沛的审美情感,结合学生所处的现实文化境遇,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引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帮助学生理解和领悟经典艺术作品中的审美意蕴及人文内涵要义,积累审美经验,从而激发和提升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变得高雅、富有气质和竞争力。如果没有这些基于美学美育知识基础上的美育观念,美育教师很可能会把公共艺术通识课上成某种艺术技能课。这样的美育课缺乏情感、没有生命意义的深度把握,是一种僵化而缺乏人性的课堂。这样一来,以美育人的效果就难以达成,这应该引起我们美育教师的反思。

2.艺术史和艺术门类知识

美育教师知识结构中除了有一定美学美育内容外,还有必要加入艺术史的内容,即要掌握某门系统的艺术史知识。艺术史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史、审美史、心灵史的形象化缩影,是艺术人文内涵的根基。就学科意义而言,“艺术史是研究人类历史长河中视觉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并寻求理解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中视觉文化的应用功能和意义的一门人文学科”[4]。可见,艺术史是纵向的历史整体意义上艺术的视觉呈现史,由此经过历史长河及时代风云洗礼,某门艺术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语境会生成不同的风格史、理论体系及艺术特征。对此类艺术的属性、形态风格及价值意义等知识有了基本掌握后,美育教师或艺术欣赏者就能对此艺术获得较全面的认知和阐释。可以想见,艺术史给美育提供了理论资源和伟大的经典作品,艺术史为美育赋能,并将美育带入到历史语境中去,在时间的轨辙中寻找美的源头、发展、传承和未来。通过对不同时期经典艺术的欣赏和解读,能让学生提高艺术审美水平,陶冶情操,并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可以说,“艺术史在美育中最具潜力,既可以通达理论思考,又可以直击艺术品,理论和实践因此而融为一体”[5]。那么,在美育实施过程中如何讲活艺术史?我们知道,任何艺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其风格和意义的生成需要与传统过往发生密切的关联。如此,美育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艺术形式来分析了解其艺术法则、演变逻辑和美育价值。(1)艺术史让美育教师以历史的、文化的、动态的眼光去看待艺术、分析艺术、了解艺术,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存在于特定的情境和影响因素之中,不能孤立地去看待,需要放在历史的关联之中去理解和分析。(2)美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进入到当时历史文化情境之中去,让学生在这种历史的关联中去体会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独特意义。(3)艺术经典的继承和发展对艺术创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融会贯通、充分了解艺术史,才能更好地从审美、文化、技法、历史等方面理解当代艺术作品。

因此,艺术史作为艺术理论中的一门系统知识,对于美育教师具有较高的美育价值,是美育教师培养学生审美和人文内涵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美育教师,仅仅掌握一些艺术技能是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充沛的艺术史知识积累,以艺术史来训练学生感知能力,能够为学生打开理解艺术和阐释艺术能力的大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感受,配合美育教师的解释,能更好地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因此,美育教师需要多读书,尤其是艺术史以及美育学、教育学类的书籍,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储备,才能更好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另外,面对枯燥的历史内容,美育教师要学会情景导入、寓情于景,将固有的内容形象生动起来,更有利于学生的消化理解。

进一步讲,艺术是多种艺术形式的集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渠道,担负着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主要任务不同的艺术门类在美育课程中体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和美育价值,如绘画、书法、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文学等等,在诸多的门类之下又有不同的类别,因此艺术门类是复杂多元化的。美育教师应当对诸多艺术门类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虽然不一定要掌握所有的艺术技能水平,但是需要充分剖析各个艺术门类的艺术特征和美育价值。绘画、书法、雕塑具有较强的视觉性、艺术性和材料美感,并且是艺术家传达丰富的情感、生活、思想的重要媒介。相对于静态的艺术形式,音乐、舞蹈、电影往往以动态形式呈现,具有多重感官效果,在进行美育教学的过程中,教育的场景不再局限于教室以内,可以在音乐厅、剧院、电影院等多种场合进行综合的艺术体验,在多场景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评鉴能力甚至创造能力,更清晰直观地理解情感和文化的深层内涵。在具体美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挑选较为经典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最直观地欣赏和感受绘画、书法和雕塑。(1)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创作的基本信息、历史背景和演进逻辑。(2)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表现手法出发,分析作品在技术技巧上的运用,增加其艺术表现手法等技能方面理论知识。再次,教师指导学生从深层次挖掘艺术作品的情感表现、创作意图、社会意义等,阐释其中的人文内涵。(3)师生共同对作品进行综合判断评价,教师以艺术的语言阐释和补充其中的审美意蕴,积极引导学生做一个什么人,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

3.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

理想的美育效果还要求美育教师具备相关心理学知识,以此了解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认识不同学生审美意识生成历程的心理特点。因为这些与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掌握这些知识就能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审美需求,探索适合学生不同身心特征的美育教学方法,激发审美兴趣,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审美经验。如从学生的主体性特点来看,四个月婴儿即偏爱红色,能区分舒缓音乐和恼人噪音,3岁幼儿明显偏爱和谐声音、规则形体、协调动作。经过中小学阶段感知、推理等思维能力的迅速成长,小孩的审美情趣发生从静态到动态、从形式到内涵、从奇幻到科学、从单纯分享到合理公正的多样化转变。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审美意向,他们肯定客观真实的自然美,看重和谐统一的社会美,强调内在价值的艺术美,推崇发明创造的科学美,注重人格品德、崇尚理想事业的人生美。了解不同年龄下不同心理知识,能有效地帮助美育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主动投入到学习艺术等过程中,从而真正提高审美素养。

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往往相互交融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周全,就自然会调动教育学知识的运用和教育方法的革新。所以,掌握一定心理学知识尤其是西方经典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是美育教师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完形心理学认为大脑会自动将客观信息区分为对象和背景,依照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法则将对象视为不同的整体加以吸收和理解,产生整体大于部分的顿悟。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们的言行深受潜意识影响,同时产生潜移默化的内隐学习。对整体大于部分的强调、对无形却有效内隐学习的关注,意味着教师仪表、课件展示等目之所及,哪怕没有时间去详细阐述的教学细节,都会对学生产生美的影响。弗洛伊德、埃里克森强调童年经历对个体成年后的心理行为有重要影响,马斯洛提出在满足生理、安全、自尊等需求之后,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审美认知呈现鲜明的递进性。这意味着美育教师应该容许个体差异的同时,要坚信人人都有“追求美”的普遍动机和“体验美”巨大潜力,要基于学生当下的基础水平坚持不懈地给予引导和教育。总之,美育教师要具备一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并自觉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因为,在心理学层面了解个体审美发展的规律性,就有利于美育教学方法的针对性设计,大大提高学生审美兴趣,提升审美经验。



三、用艺术的语言解读艺术


美育教师在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后,关键的是要运用于具体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是非艺术专业出身,就要熟练掌握一项艺术技能,以自身的创作能力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以某一艺术技能来提升情感沟通技巧。对于那些艺术专业教师而言,最大优势是教学现场展演某项专门艺术技能,真正感染学生。但不管哪类美育教师,都应自觉具备这样的素养,即专注于以艺术的语言阐释和讲解经典艺术。这样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而不是把艺术课上成单纯的技能课。

1.掌握一项艺术技能以提升创作能力

就非艺术专业美育教师而言,掌握一门艺术技能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知道,艺术教育是美育课堂中最有效的实践路径。在人类的创造生产中,艺术品是我们审美意识最为直观的物态化体现。当我们具体谈论对于美的建构时,一般离不开艺术,具体说就是一件艺术品的美学呈现,一位艺术家的美学风格,一个艺术流派的美学风尚等。艺术以浓缩具象的方式反映生活,予欣赏者以感知觉盛宴。在课堂中美育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艺术呈现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增进审美经验。因此拥有开阔的视野、深厚的人文知识是美育教师必备的素养,掌握至少一项艺术技能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此,美育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某项艺术类别时,一定会把自己熟练掌握的艺术技能讲解得更系统、更生动、更清晰。通过艺术技能的现场展示,给学生带来直观的知觉触动,甚至可以在课堂中直接带领学生进行艺术实践,参与式课堂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艺术本身的魅力,以及美育课程的乐趣。学生也能够通过具体艺术技能的学习进而深入赏析,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领悟深层次的艺术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当然,艺术教育并不等同于美育,美育与智育所提出的知识技能性学习也有所不同。美育教学过程更偏重意象建构和情感共鸣,在课堂场域中师生以某一事物为媒介,沉浸式感受,并得到精神的升华。这便对美育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要求,美育教学需要有感知体验、情感交流,同时审美又具有个性化和多样性特征。如果说艺术专业教育的目标多更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创作者,那么美育教师在课堂中借助艺术教学的目标则是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丰富审美体验,同时也能增进和教师间的情感,融洽师生关系,充实校园生活。艺术技能的具备也意味着教师可以用更加艺术化的语言来解读艺术,达到审美教育的诗意化融合,让学生获得完善的审美能力,进而追求创造美的能力。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现实中的美并不是随时可以欣赏,但艺术中的美可以,因为艺术美具有物态永驻性。正如唐代诗人王维诗中所写: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是绘画对于风景的定格。受时空所限,我们在给学生进行审美对象介绍时,关于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人文思想等,常需要借助艺术品作为直接感性化的承载。音乐、书画、雕塑、影片、诗文等,无论是听觉艺术还是视觉艺术,都能带领学生沉浸式感受。例如在自然美的讲述中,可通过图片领略季节风景之美,可通过诗文了解人类自然观的发展,可通过视频欣赏一些人类难以企及的自然领域,感受自然界的广袤神秘。以上方式都是以艺术为媒介,如果美育教师掌握这些艺术技能便能够讲述的更加精彩,例如图片中光影的运用,诗文中韵律的节奏变幻,视频运镜视角的切换等。美育教师从专业的层面解读艺术内涵,能够使学生了解得更深刻,再通过艺术的语言来讲解,可以使学生在诗意的情境中感受客观世界与艺术世界的交融。

2.擅长以艺术语言解读经典作品

在美育课堂中艺术美育是最为活跃的。艺术品作为人类创作的有意味的形式,本身具有美的特质,艺术作品可以激发人的情感,振奋人的精神。在人类文明的长期发展中,每一门艺术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文学中的话语表达,音乐中的音符排列,绘画中的色彩运用,摄影中的光影结合等等。艺术美育的目的是通过富有感染性的经典作品,多样化的艺术形式,让欣赏者感受到不同的审美方式、审美趣味,也借助艺术路径提升受教育者慕美、创美的能力。美育教师在呈现艺术品的审美特征和人文内涵时应通过艺术语言来表达,除了拥有深厚的人文知识积淀,掌握至少一项专业艺术技能以外,能够以表情达意的艺术语言来阐释和讲解艺术作品也是非常必要的。艺术品进入课堂中,无论是视觉艺术还是听觉艺术,它首先带给欣赏者的多是感官上的简单认知,如需进一步领略,还需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专业知识,这时美育教师的艺术解读能力就凸显出来了。如何生动贴切地表情达意,通过艺术语言讲解,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我们每一位美育教师需要用心思考的。下面我们以书法、绘画等美育课堂中常见的艺术形式作简单说明。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类别,它以汉字为表现对象,通过毛笔、墨在宣纸或绢上以线条的形式进行呈现。在漫长的汉字发展演变史中,衍化出“真草隶篆行”五大字体。由于汉字特定的书写顺序,书法的创作具有流动方向的确定性和流动过程的不可复制性。书写者创作时将情感寄注笔端,尽情挥洒,点横竖撇捺中展现其思想境界。欣赏者在面对作品时,可通过线条的节奏,用墨的浓淡,笔势的起伏,感受创作者的创作心境。元代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有言:“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郁而字敛,乐则气乎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6]这里我们以《兰亭集序》《祭侄文稿》为例,来感受下文字中的情感涌动,以及能够带给学生的审美冲击。

众所周知,《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于晋穆帝永和九年同名流雅士在会稽山兰亭修禊畅饮后写下的绝唱,行文流畅,字字珠玑。一眼望去,章法统一,给人畅神悦目之感。仔细赏看,其用笔采取了侧锋取势的方法,有龙蛇游动之态,字形上正正奇奇,上呼下应,通篇疏密聚散,自然天成。这幅和谐优美的作品通过飘逸灵动的文字,带领赏析者神游那场一千多年前的聚会,感慨山水之美,感受众人之兴,感叹人生无常。

相较于《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常常会惊诧疑惑,为什么这篇涂涂抹抹,看似凌乱无序的文字会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这时我们就需要回到历史现场,讲述创作者其人及其写下这幅作品时的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联络其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后颜杲卿及儿子颜季明被捕,“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两年后,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亲人尸骨,在携归颜季明的尸骨后,写下了《祭侄文稿》。全文234字,蘸墨7次,涂抹之处甚多。章法自然天成,毫无雕饰。字里行间可见书写者情绪激动,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无法遏制,声泪俱下,痛彻心肝。学生了解这些故事后会对这幅作品认知得更加深刻。

在用笔、结字、章法中领略书法中的形神相应、虚实相称、动静结合,再通过相关的历史人文知识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文字的线条、布局的章法、行文的气韵,这些书法特有的艺术语言符号向我们传递书法的魅力及浓厚的生命美学色彩。我们的文化基因就是在这种艺术语言范式中形成的,优秀的艺术创作者们在历史长河中建构传承并持续创新着我们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书画诗文相辅相成,下面我们再通过绘画感受一下。

绘画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通过色彩、线条、形体在二度平面上创造具有三度空间的视觉形象。西晋陆机曾言“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7],杰出的画作是美好事物的写照,是现实世界的艺术化呈现,能够在视觉上提升人们对形式美的感知力,陶冶情操。中西绘画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上都涌现出很多经典的作品,他们各有其精彩之处。这里我们以《千里江山图》和《富春山居图》为例,作简要赏析。

这两幅作品在课堂中呈现时,学生往往先是惊艳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作为中国青绿山水巅峰之作,它的色彩非常绚烂夺目,以石青、石绿为主颜料,在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层层罩染,层次感强。以江南山水为取景对象,秉持着天下江山的理念,全画笔墨精妙,细致入微,庄严凝重,气势恢宏。在这幅长卷中可见作者为获得皇帝赏识而付诸的努力,也可见少年王希孟的胸襟抱负。构图、着色、意境、空间在这幅山水图以颇具冲击力的艺术语言与赏析者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被誉为“画中兰亭”的《富春山居图》呈现的又是另一种美学姿态,另一种人生哲学。黄公望从古稀绘制到耄耋,近乎十年的时光里他徜徉于富春江两岸观察山水,废寝忘食,如痴如醉。画上山水树木,间有渔人垂钓、茅亭独坐、江中行船者。构图疏密得当,笔调淡雅。这不是简单的自然风光描摹,而是画家精神世界的流露。八十多岁的黄公望作为南宋遗民,历经半生坎坷,及至晚年逸出江湖,浪迹山川,寻求到了生命的本质。

将这两幅作品放在一起分享,不仅可以领略不同技法、风格带来的视觉享受,也能从画家人生经历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帮助学生了解书画中蕴含的生命美学。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如展现“最富包孕性顷刻”的雕塑,追求诗意性栖居的建筑,抒发心灵之声的音乐,“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8]的舞蹈。美育教师皆可从艺术的专业层面解读出发,融入人文知识,丰厚美学内涵,使学生感受到艺术品的生命内涵对他们审美思想的提升,对他们精神的启迪。

3.艺术教师以专门艺术技能融入艺术实践

在实施美育过程中,很显然精通某门艺术技能的艺术专业教师更有优势提高美育效果。艺术专业美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能力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以自身现场展演来增强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尤其是在带领学生艺术实践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从专业技能领域感悟艺术作品的技术水平和精妙技法,从而加深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经验。2020年10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可见,国家美育顶层设计已明确提及让学生提升艺术技能专长的必要性。但单纯的艺术技能教学显然无法满足美育课堂的需求,机械化的艺术实践也不能达到美育的教学目的。因此,将艺术技能融入艺术实践、在实践展演活动中感染学生,是实现美育成效的重要一环。具体可以考虑以下路径。

(1)美育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展示,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力。美育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技能示,如绘画、乐器、雕塑、戏剧等艺术展演,并配合讲解,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如何运用艺术技能完成艺术作品。展示完成之后,学生运用所看所学到的技能技巧进行模仿跟练,及时实践操作以加深记忆,并通过练习掌握和提高艺术技能。教师通过课堂情境展示艺术技能,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在直接审美和悟道的过程中践行艺术素养教育,同时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生的艺术技能。比如较为常见的,在对绘画艺术开展美育课堂时,教师可以首先介绍绘画的工具和材料,然后在现场演示绘画过程,并配合讲解画面处理技巧,如构图、明暗、色彩、色调等等。在绘画展示情境之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绘画的方法和技巧,并且充分理解艺术作品中的技能技巧,加深对艺术作品的审美理解。

(2)开展专业技能实践练习,提高学生审美表达力。艺术技能的掌握和练需要不断的练习和思考,因此在学生理解了艺术技能的理论知识之后,还应当切身运用到实践中去。美育教师展示和教授艺术技能,学生在所见、所思之中有所领悟。此时通过实践的练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对技巧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技能。美育素养并非空泛地去谈论概念和理论,有了技能的加持,学生就有了审美表达的渠道,通过创作艺术作品来实践对艺术技能的认识。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等参观学习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讲解艺术技能在作品中的实际应用,之后再让学生进行艺术技能的练习,鼓励学生将个人的审美观点通过实践进行更为准确、高效的表达。

(3)所学艺术技能运用到创新表达,构建学生艺术创造力。坚持创新发展,以创新机制培养人才艺术素养是美育的重中之重。虽然艺术技能的学习在前期以模仿为主,这样能更快更直接地掌握所学的技巧知识,但最终目的还是需要于内进行审美的积累,并在此基础之上,激发和提升艺术实践的创新。教师要不断更新个人的教学理念,并运用到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中去,通过进修深造等方式不断提高个人的技能水平。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在运用技能进行创作时打破固有思维,从多个途径寻找创作灵感,进而增强其艺术创造能力。

总之,通过将专门的艺术技能融入到艺术实践之中,可以让师生一体沉浸式体验艺术的魅力,成为课堂共同体,进而使学生和美育教师之间产生共情,培养学生的情绪感受能力、情绪表达能力和情绪反应能力,从学生的情感本质上达到美育成效。



四、创意教学设计


自美育教师储存了较丰富的理论知识、阐释解读经典艺术作品,这为实施美育提供了一定基础,但关键的是某一美育课程育人的有效呈现,离不开艺术而规范的教学技巧,离不开基于理想教学方法的教学设计。有时我们看到,有些美育教师虽然在进行艺术教育,但没能把艺术真谛传授到学生内心深处,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和创造的激情,审美经验的生成收效甚微。这里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基于教学方法的教学设计不到位、不科学,直接影响到了学习者最终的学习成效。所以,美育实施的最后一公里,科学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技能不可忽视,更需要教师用心用力、自觉提升这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1.知识素养方面

教学设计有自身专门化知识,美育教师为此应自觉掌握。(1)教学设计理论知识美育教师不能简单地理解教学设计,应较全面地知晓中西教学设计理论知识精髓。教学设计理论受教育学、心理学和系统科学等深刻影响,涉及系统理论、教法理论、学习理论、视听理论,乃至媒体技术传播学理论等知识,学习理论方面的知识是其中重中之重。需要说明的是,美育教师不是要成为这方面理论专家,而是在获取这些知识后,成为一个美育教学有较高成效的合格的美育从业者,成为能更好地进行情感教育和创造力教育的具有较强理论创新思维的引领者。(2)课程与教材结构体系知识。无论是学科设计还是课堂设计,教学设计都要落脚到对课程本身的熟悉及相应教材内容的专研与重构上,对课程及教材内在结构体系的掌握,甚至亲自编撰,是设计的材料源头所在。课程改革、课程设置与教材编著是教育改革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的重点,美育教师对课程及教材知识的掌握让教学设计过程会更有底气、目标更明确。(3)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为目的,所以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此时,美育教师要掌握必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导向,适时洞察学生的审美心理需求及波动状况,进行有针对性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切实激起学生审美兴趣,提升审美经验。(4)新媒体技术知识。教学设计理论诞生之初,就在教育技术领域独领风骚受,学习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最优化的教学技术。所以,有时简单地把“教学设计”称之为“教学技术与设计”或“教学传播与技术”等。如今现代技术与教育教学正深度融合,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教学设计的质量,以技术为支撑,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核心,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应允而生。此时,美育教师就应主动求变,熟练掌握新媒体等教育技术知识技能,自觉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把技术与审美教育深度融合,提高学生专注力,提升学习成效。

2.能力素养方面

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就是这其中的系统设计者、组织管理者、情感沟通者和分析评价者,美育教师也应具备相应的能力素养。(1)系统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运用系统方法,搭建各要素间逻辑关联,最终找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所以,美育教师要具备系统的理论思维,以创新性规划视野,选定合理的设计模型,最终撰写出科学的课程大纲、课程教案或课堂设计。设计本身也是一种创意,具备了这种能力,教学设计方能跟上时代,激起个性审美兴趣,艺术化的教学设计在艺术教育过程方面更显得很要必要。(2)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设计从开始构想、材料准备、内容安排、策略确定、学习者的参与到最后的评价修改等多个环节或多个“事件”发生,都需要教师清晰的思维、有效的组织、适时师生交互的调动等,尤其是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对美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能力较高。否则,一旦缺乏组织,教学过程混乱无序,学习的有效发生就无从谈起,设计本身也变得毫无意义。(3)情感沟通能力。整个设计过程,以学生为出发点,教师要把握主体性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了解学生内在心理情绪变化,观察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倾向,以真情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方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效。那么,美育教师在以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的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就要情感充沛而真挚,积极善诱引导,让学生真正受触动,在艺术世界中陶醉,在审美世界中熏染,在智慧世界启悟,真正获取审美经验的提升。所以,这样的教学就是一种审美化过程教学,而教学艺术化正是教学设计的最高境界,美育教师的情感沟通和引导能力至关重要。(4)分析评价能力。教学设计最终对解决学习问题处理的是否理想,就要求对学习者的收效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主要是分析教学目标实现及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这涉及到最后的评价环节,依据交流访谈、问卷调研或定向测试等,设计者根据所收集的材料信息或数据统计对学习成效进行评判、调整和改进。所以,美育教师对于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提高成效如何判断,离不开较好的统计分析能力,美育教师应经常训练和提高教学实证分析能力,自觉查找问题,切实提高教学成效。



五、提升教研水平


美育教师在做好教学的同时,历经时间的沉淀,应直面美育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并带着鲜明的问题意识,从不同角度进行学术思考,在教改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上多下功夫,取得更多美育教研成果,美育教研能力得到提升。这是称职的美育教师所应具备的重要素养,也是更好推进美育实施的一个重要维度。

1.新时代美育实施存在的问题诊断

美育教师要想提高教研能力,做一个有学问的美育教师,首先要从对国家美育政策及相关重要教育精神熟知的基础上,对当前美育实施存在问题有一个较准确的诊断。即基于宏观广阔的政策理论,微观具体的实施过程或某个理论研究的有待补充,以问题为导向,找出其中经纬,方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确定理想的选题,这些是进行美育课题研究及论文写作的前提。总体上,美育教师应认识到当前美育实施存在着这些现实困境。首先,在深度与高度上,对美育的认识还存在欠缺。对美育内涵认识还较局限,把美育视同为艺术教育、德育或情感教育;重视美育理论知识,而美育资源利用不丰富;还存在美育无用、美与创新人才培养较远上等认识。其次,在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手段运用上,对美育教学的改革还不到位。课程体系设置还缺乏科学性,授课方式缺少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性,教材编制缺少时代独特性,时代特色和校本元素缺乏。另外,在领域与方法上,对美育理论的研究还不够丰富,这导致有关美育研究缺乏一定深度、广度、体系化和现时性,在研究方法上多是侧重抽象理论,扎实的实证研究不足。

就新文科理念而言,当前美育实施也存在较显著问题。如新文科理念滞后,跨学科融通新的育人模式目前还未能被广泛接纳,学科美育人才培养体系未能健全;美育模式单一,多为艺术教育、实践基地体验、校园文化建设等,未能在跨学科中深入推进课程美育;美育知识价值思辨引领不足,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教改创新不到位,现代技术与美育教育未能实现深度融合,无法更大程度满足广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上问题往往会导致美育课程质量建设不高、艺术实践活动缺乏品牌性、美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不足、美育资源利用不充分、高层次理论成果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理想等问题。对于美育教师来说,针对这些问题就可依托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教改课题研究和高质量论文选题的确定,这对推动美育成效的提升大有裨益。

2.美育教改课题探究

美育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这要求美育教师时刻怀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也要以学术敏感性开展美育教改课题研究。从广义上来说,做教改课题研究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来说,往往从教育政策、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建设等多层面,深入研究新时代下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措施和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以教学研究指导改革实践,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美育教改课题研究而言,根本任务是以立德树人,目的是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但要做好美育教改研究,需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即对国家美育政策、会议等精神的宏观把握。如党的二十大报告(2022)、全国教育大会(2018)、习近平给中央美院老教授回信(2018)《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2019《求是》)《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2023《求是》)《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9)《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2022)、《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2023)、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及中国大学慕课会议等等,这些都是做美育课题研究前要吃透的精神内容,视野要开阔,方可有清晰的背景分析。“立地”即立足本校或本区域教育教学实践,扎根现实生活,进行脚踏实地的有针对性研究。一般来说,教改课题从类型上可分为六大类,即综合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教育教学管理;从层次上分为三大类,即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美育教改课题研究可按这些类型或层次进行选题和论证。当方向、领域确定后,就可在精准选题、同类比较、科学论证、规范编写、充实支撑材料等方面下功夫,优秀的教改课题本子就自然会形成,当然有个课题研究团队更好。

3.美育学术论文的撰写

此外,美育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做个有心人,积累资料,既要做好教改课题研究,还要尝试完成较高质量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撰写学术论文既是完成美育教改课题的重要方式,也是推进高校美育发展创新的重要路径。相对于美育教改课题研究而言,美育学术论文的撰写更加聚焦,更加注重从教学实践脱离出来,以鲜明的问题意识,进行更具理论化、针对性和逻辑性的专题研究,学术论文的形成也是教改课题完成的阶段性成果。美育学术论文撰写同样离不开“顶天立地”这种思维模式,但在选题领域、体系建构、行文表述、研究方法、目的诉求上与教改课题研究存在很大不同。篇幅有限,这里不再评述。

那么具体如何撰写美育学术论文?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美育与国家育人宗旨和意识形态紧密相连,所以立意要高,立场要坚定,更要吃透国家政策有关精神。二是美育论文研究要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很有针对性,与学校育人实践或美学艺术学发展史密切相关。三是美育论文不仅仅在于纯理论的建构,还应运用实证研究,要丰富研究方法。四是因美育是个跨学科或多学科的领域,不同学科资源支撑了美育得以深入开展,因此美育研究论文往往体现更多学科交叉特征。最后美育论文应基本要做到选题富有创意、研究背景分析准确、逻辑框架科学搭建等。从具体过程或细节而言,美育教师应做到:学他人做优秀文章、自觉学术训练、多读书和读好书。我们相信,只有通过日积月累的研读,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



结语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高度重视美育,扎实推进保障工程、品牌工程、学科融合工程和教改工程,在提升美育教师综合素养上做出一番富有成效的探索[9]。学校坚持打造“金课”《大学美育》,制作高质量慕课。组建全博士化美育教学团队,定期开展经典书目读书分享,学深吃透中西经典美学思想,不断提升教师理论水平;轮流进行艺术精品赏析教学展示分享,下大功夫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科学运用情境体验法、PBL任务驱动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努力提升学生的课堂审美经验,真正让学生身心沉浸其中,“头抬起来,手动起来,大脑转起来”,将课堂打造成美的盛宴。如此,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多名成为校级教学名师。《大学美育》获批第二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多次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满意度每年均在95%以上。另外,编撰出版慕课配套教材《大学美育十六讲》,国内学生选修《大学美育》慕课人数已超100万。

在推进实施美育过程中,但诸多问题也引起我们思考:专业课程老师如何提升美育素养,积极开展专业课程美育[10]?如何呈现有趣有创意、美感十足的美育课堂,真正提升学生审美经验?如何遵循美育的浸润特点把美学美育理论知识真正落到“育人”的基点上,增强美育课堂的智慧深度?如何用艺术的语言阐释其艺术中的人文内涵,切实提高学生审美经验?如何深化美育课堂教学创新改革,以创意性教学及教师个人魅力让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并爱上课堂,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如何把现代技术与美育深度融合,利用数字化资源和技术支撑,真正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如何在实践中进行学术反思,提升教研水平,实现教学成果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分享?总之,美育最终是要落地育人的。为此,高校美育教师应自觉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培育更多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人才,这是高校美育教师神圣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 杜卫.高校美育教师手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24:1-32.

[2] 杜卫.美育三义[J].文艺研究,2016(11):9-21

[3] 杜卫.美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4.

[4] 汉斯·贝尔廷等.艺术史的终结[M].常宁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3.

[5] 周宪.论艺术史的美育功能[J].美术大观,2023(6):120-123.

[6] 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490.

[7] 陆机.晋唐五代画论译注[M].刘斯奋,校注,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1.

[8]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193.

[9] 杨宏志.关于新时代高校美育实施的几个策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2(5):19-21.

[10] 沙家强.新文科背景下学科美育交叉融合的内在理路与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3):16-19.


  - End -  


欢迎关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美育专业委员会”公众号

排版 | 刘潇

审核 | 刘强强

本文转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公众号


音为有爱
郭声健与音乐教育、艺术教育、美育志同道合者交流与交友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