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温州市音乐学科“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获奖课例展播:小学组(五)

文摘   2024-10-09 08:07   中国  


个人简介

高乐丹,一级教师,乐清市柳市镇第一小学音乐教师,乐清市优秀教师。曾获温州市论文评比一二等奖,乐清市团队赛课一等奖、个人上课一等奖,乐清市演讲比赛一等奖,乐清市课件比赛一等奖,承担市级公开课10余节,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市艺术节比赛获一、二等奖。

单元整体教学理解

通过整合单元内容、目标、活动和评价,设计连贯、递进的教学活动,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习的整体性,实现能力的综合提升。


《家乡美》

——人音版四上第二单元


【单元内容综述】

1.内容简介

本单元以“家乡美”为主题,选取江苏民歌《杨柳青》、鄂温克民歌《大雁湖》、小提琴曲《牧歌》和京剧风味的戏歌《故乡是北京》,将这四首作品进行整合,分为“江南丝韵”“北方牧歌”和“多彩家园”三个课时,展现了我国音乐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在“编创与活动”环节中,设计“唱家乡”“创家乡”和“赞家乡”三个探究实践活动,不仅深入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更能借此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进一步增强民族意识,表达对家乡和祖国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2.作品联系


2.1 教材纵向联系

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很多地方民歌(见上表),其中包括歌唱家乡的民歌单元,如一下第二单元《放牧》、二下第四单元《美丽家园》以及三下第八单元《家乡赞歌》。此外,本课将要学唱的歌曲《杨柳青》也曾在三下第四单元中民乐合奏欣赏过。虽然学生对民歌学习有一定的体验基础,但他们的学习还缺乏辨析性,尚未能根据地域差异正确判断与表现不同的音乐风格。


2.2 教材横向联系

本单元围绕“家乡美”这一主题,其中,江苏民歌《杨柳青》以其温婉细腻的旋律,展现了典型的南方音乐特质;而其余三首歌曲则源于北方,其粗犷豪放的风格,彰显了北方音乐的独特魅力。作品相互之间有共通之处,又风格各异。通过作品的学习,学生感受并体验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及风土人情,展现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为实现教学目标,学生需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知识,并结合课时内容与自身知识储备,进行知识的整合与构建,形成递进式的学习路径,以达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 教学价值

第一课时为歌唱课《杨柳青》,更注重民歌的演唱与表达,学生在欣赏——感知——演唱-——表达的过程中,深入对民歌的了解,感受歌曲的韵味,理解音乐来源于生活。通过复习南北方民歌的对比,了解到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展现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力量。

第二课时学唱鄂温克民歌《大雁湖》》,欣赏小提琴独奏《牧歌》,通过聆听音乐、识读乐谱及演唱的过程中,感受北方音乐粗犷豪放的风格特点,与第一课《杨柳青》在音乐风格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感受到因地域环境和人文习俗的不同,各地方民歌的特点也不相同,激发学生对民歌及其人文背景的兴趣。

通过前两课时欣赏、感知、演唱和表达,学生在唱好歌曲的基础上,第三课时《故乡是北京》更注重对于学生创编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单元关注音乐听觉,抓住作品中民族元素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唱家乡”“创家乡”和“赞家乡”三个探究实践活动,自主学唱、感受体验、展示交流等形式,在感受歌曲风土人情的同时,了解地区民歌的音乐特点,体验民歌的艺术魅力。


【单元学习目标】

1. 感知民歌以及中国风味的器乐曲不同的音乐要素、艺术形象、风格意蕴、情感表达等,激发学生对家乡和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之情。(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文化理解)

2. 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杨柳青》,并尝试用方言演唱歌曲,感受江苏民歌的风格。(艺术表现  文化理解)

3. 通过演唱《大雁湖》和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牧歌》,了解蒙古风土人情,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艺术表现  文化理解)

4.聆听《故乡是北京》,了解戏歌的基本知识,学习了解我国各地极富特色的音乐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艺术表现   文化理解)

5. 通过聆听、演唱与音乐实践活动,联系生活,挖掘民族音乐作品、激发灵感,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展现个性和创意,进行创造性表演。(艺术表现  文化理解  创意实践)


【单元教学安排】


【单元学习评价】

1.评价任务

本单元我们将深入探索南、北方的音乐特色,通过“唱家乡”“赞家乡”“创家乡”的评选大赛,一起来体验家乡音乐的魅力。我们设计了以各地代表花卉为主题的评价卡片,期待着大家的参与,加油哦!

2.评价量表

茉莉花卡:江苏省的省花——茉莉花,香气清幽,象征着江南音乐的细腻与柔美。

马兰花卡:内蒙古自治区的特色花卉——马兰花,坚韧耐寒,象征着北方音乐的豪放与粗犷。

月季花卡:北京市的市花——月季花,四季常开,象征着家乡音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3.评价方式

自评:学生在完成“唱家乡”“赞家乡”“创家乡”的任务后,根据任务要求和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估。自评内容应包括任务的完成情况、个人表现的亮点与不足等方面。

互评:学生选择一位同伴进行相互评价。同伴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同学的表现、创意、合作精神等方面。

师评: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专业点评和反馈。教师评价将关注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文化素养、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

根据学生的综合评价结果,填写相应的评价卡片(茉莉花卡、马兰花卡、月季花卡)。卡片不仅是对学生表现的认可,也是对学生努力与进步的鼓励。


《家乡美》单元学习评价总表


【单元教学建议】



江 南 丝 韵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演唱《杨柳青》

【教材简析】

歌曲《杨柳青》这是一首江苏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它以衬词“杨呀杨柳青”而得名。歌曲通过对党的赞颂抒发了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歌曲的曲调为五声宫调式,全曲欢快活泼热情风趣,抒发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深情厚爱。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培养学习能力、意志能力、形成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他们正逐步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学习,对于地域文化与音乐风格之间的联系,具备一定的研究兴趣,尽管如此,他们在分析歌曲文化的能力还略显不足。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学过的民歌,从单元视角进行铺垫,让学生初步感受南北方音乐风格的不同。(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2. 引导学生用活泼、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杨柳青》,并尝试着用江苏方言演唱歌曲,感受南方民歌风味。(艺术表现)

3.编创活动“唱家乡”,加深对民歌音乐的喜爱。(创意实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地方民歌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用方言演唱歌曲《杨柳青》。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竹板

【教学过程】


活动主题一:探词识曲体会民歌

(一)活动目标:复习学过的课本民歌,感受民歌音乐风格。

(二)活动步骤

环节1. 引入主题  

师:听说大家都喜欢旅游,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文化深厚,我们都为之自豪。那么,你们知道吗?不同的地域除了自然环境不同、生活习俗不同,长期以来也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我们学过的民歌都有哪些?

(课件出示)

环节2. 重习归纳

选择三年级学过的其中几首,民歌:《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放牛山歌》等唱一唱

环节3. 感受风格

南方民歌:《摇船调》《一只鸟仔》《山里的孩子心爱山》等

北方民歌:《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放牛山歌》等

(三)活动评价

(四)设计理念

通过民歌基础知识的复习与补充,为学习民歌作好铺垫,通过不同地域民歌风格的对比,产生继续探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音乐作品的愿望,也为接下来的引入新歌学习与探索做好感性层面的铺垫。


活动主题二:体验南方音乐风格

(一)活动目标:用活泼、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杨柳青》,感受江苏民歌的特点。

(二)活动步骤

环节1. 初听歌曲

师:歌曲是南方的民歌还是北方的民歌?

歌曲简介:《杨柳青》它既是这首歌曲的名字,又是具有江苏特色的一种曲牌形式。曲牌就好比一首歌,大家都觉得它的曲调好听,便填上了不同的歌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都可以统称为‘杨柳青’。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环节2. 学唱新歌

(1)初听歌曲,了解歌词内容,体会歌曲情绪。

(2)复听,引出衬词

师:听一听歌词有什么特别之处?

师:“杨柳叶子青啊虐……”是什么意思呢?

(3)按节奏读衬词(边拍手边按节奏读歌词)

(4) 聆听歌曲,找出相同的旋律“11  10 ” 。

(5) 师生接龙演唱衬词部分,熟悉歌曲旋律。

(6) 完整学唱歌曲

(三)活动评价

(四)设计理念

教师根据南方民歌独特的音乐风格,抓住旋律和节奏的特色,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歌曲的学唱,体会这一单元的主题:家乡美。为更好的下一个环节的歌唱做好铺垫。


活动主题三:以声传情“唱家乡”

(一)活动目标

1.能用江苏方言演唱《杨柳青》

2.编创活动“唱家乡”,加深对民歌音乐的喜爱。

(二)活动步骤

环节1.  亲近方言

(1)说一说用方言演唱歌曲有什么妙处? 试着说出一两个江苏方言的 特点。(江苏方言特点:发音靠前、前鼻音较重、多为平舌音)

(2)尝试用轻快、活泼的江苏方言演唱歌曲《杨柳青》。

(3)歌曲中衬词的作用是什么?(    )  (多选)

A、烘托气氛  B、活泼风趣  C、更具地方风味

环节2. “竹板”伴奏

(1)为下列旋律选择最为合适的伴奏型(    ),

 (2)  加“竹板”为歌曲伴奏。

环节3.  细节处理

师:请你用轻快、活泼的声音加入江苏方言演唱《杨柳青》!

小提示:在加入方言演唱时,请注意“晨”“水”“实”“山”这些字的发音哦!

 (三)活动评价

 (四)设计理念

通过用方言完整演唱的体验,让学生深入感受江苏民歌独特的风格韵味。在此过程中,我们运用创意的音乐场景表现,逐步提升学生的肢体感悟、音准把控能力,以及民歌表情与音乐的协调感,同时加强音乐听觉与联觉反应,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民歌的特点。这一系列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自发地去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表达音乐,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

【板书设计】






草 原 牧 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演唱《大雁湖》聆听《牧歌》

【教材简析】

歌曲《大雁湖》是一首蒙古族民歌。曲调悠扬动听,富于歌唱性。曲调中“切分节奏”的运用,使音乐富有动感。特别是第二乐句衬词“啊哈嗬”的运用更增添了歌曲浓郁的地方风格。第三乐句采用换头重尾的手法,以及上下八度大跳,刻画了蒙古族人民的粗犷豪放的性格,抒发了人们热爱家乡的真切情感。

《牧歌》是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是由沙汉昆根据蒙古族民歌改编而成,它保留了蒙古族长调的典型特征。乐曲分为三段,以民歌《牧歌》旋律为主题,旋律低回婉转,把草原蓝蓝的天空和洁白的羊群徐徐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表达了牧民的幸福和希望。加深对音乐的了解。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对民歌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对小提琴的音色较为熟悉,但还未能精确地表达出来;对于本单元中江苏民歌和鄂温克族民歌的风格特点,他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同时,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许多学生觉得欣赏课单调乏味。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深入学习并贯彻新课标的理念,以便更好地突出教学目标,解决重难点,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大雁湖》和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牧歌》,了解蒙古风土人情,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审美感知   文化理解)

2.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大雁湖》,通过辨别歌曲的节奏、旋律等,能识别北方地域音乐风格;能唱准切分节奏和衬词等特点。(艺术表现)

3.编创活动“创家乡”,扩大艺术视野,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创意实践   文化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雁湖》

教学难点:唱准切分节奏5 5.|5 6 i|“哦哈嗬”的节奏掌握

【教学准备】 微课视频、钢琴、响板

【教学过程】


活动主题一:载歌载舞唱响民歌

(一)活动目标:能用悠扬动听的歌声演唱歌曲《大雁湖》,初步感受

   北方音乐风格。

(二)活动步骤

环节1. 舞蹈导入

(1)律动蒙古族舞蹈(《大雁湖》伴奏)

师: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师:你对蒙古族了解吗?(生回答:代表乐器、歌手、歌曲等)

(2)蒙古人有三件宝:草原、骏马和蒙古长调。

环节2. 自主学唱

(1)听范唱,歌曲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2)介绍蒙古族民歌。

(3)识别音高,聆听寻找“一只迷失的大雁”用科尔文手势辅唱一唱。

衬词“啊哈嗬”表达出了蒙古人的豪放、粗犷以及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

(4)有节奏的吟诵歌词(师用响板打节奏)

(5)唱曲谱(要求:唱出乐句的呼吸,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演唱)

(6)再次完整有感情的唱歌曲。

师:自由舒展的曲调充满了浓郁的山野气息,如同湖面的波光,灵动而自由。让我们用歌声来表达鄂温克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

(7)下列哪种旋律线更能体现北方音乐的奔放。(   )

 (8) 运用肢体语言表现蒙古族旋律的特点。

师追问:“对比《杨柳青》曲调,它们分别有何特点?”

师:江南民歌起伏较小,体现的是柔美细腻的性格;鄂温克族民歌大跳多,体现的是粗犷豪放的性格。

环节3. 改编拍号

用三拍子演唱规律    师:旋律发生了什么变化?(节拍和节奏)

师:歌曲情绪有什么变化?(更为抒情)

(四)活动评价

(五)设计理念

此歌曲结构短小,因有切分节奏的反复运用,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通过“寻找一只迷失的大雁”反复聆听旋律,再有节奏的吟诵歌词,在吟诵中继续巩固难点节奏,从而解决歌曲中的难点句;在教唱新歌环节引导学生运用肢体语言表现乐曲旋律的特点,感受大雁湖美丽的风光,升华家乡情。整个教学过程我和学生的合作较好地完成各教学环节。此过程是:教师---设计情境,学生---见境生情;学生---进入情境,学生---入境悟情。


活动主题二:体验北方音乐风格

(一)活动目标

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牧歌》进一步感受北方音乐特色。

(二)活动步骤

环节1. 感受发现

(1)聆听乐曲《牧歌》

师:乐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辽阔、悠扬)

师:你能听出它的演奏乐器都有什么吗?(小提琴主奏,钢琴伴奏)

(1)介绍乐器——小提琴

(3)乐曲主题旋律共出现了几次?(3次)

师:根据内蒙古民歌《牧歌》改编的小提琴曲,具有典型的蒙古族长调的特征。

环节2. 巩固练习 

(1-3题为纸笔内容)

  1. 这首乐曲是由(   )乐器演秦的? 

它是如何演奏的?(     )

E. 拉奏       F. 吹奏      G. 打击

2. 《牧歌》是蒙古族音乐的哪种风格?(   )

A. 长调            B.  短调

3. 这首乐曲的主题旋律一共出现(   )次?哪次音区最高(  )?

A.  1               B.  2           C.  3

4. 聆听不同表现形式的《牧歌》,进一步感受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说说你

 更喜欢哪一种形式?

5. 用“呜”哼唱主题,感受两个乐句在音区上的音低不同,画旋律线,感受音乐上下乐句的特点。

(四)活动评价

(五)设计理念

教师巧妙地运用微课辅助教学,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内容,使学生的音乐视野得以拓展。《牧歌》这首小提琴曲以民歌旋律为创作素材,揉弦长弓成为表现其独特韵味的主要手段。通过微课,同学们得以直观地观察到小提琴的演奏方式,使小提琴的独特特点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脑海中。这一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还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活动主题三:探曲达意“创家乡”

(一)活动目标:编创活动“创家乡”,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培养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步骤

环节1. 拓展延伸

观看微课视频——介绍我们美丽的家乡

环节2. 知识迁移

(1)创编一句带有切分节奏的旋律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美在哪里?(生答)

师:让我们用音乐来夸一夸我们自己的家乡吧!(生创编)

(2)微课展示自制小乐器

师:利用生活物品自制民族小乐器,编创一条带有切分节奏的旋律,让我们一起感受生活中的音乐,音乐就在我们的身边。

环节3. 感受创作

师:课下寻找身边的物品,通过编创节奏型为本单元学过的歌曲伴奏。

(一)活动评价

 (二)设计理念  

民歌植根于古代口头传统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智慧,更是他们情感与价值观的传声筒。这些歌曲以朴实无华的词句和流畅的旋律著称,易于人们接受与共鸣。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本课精心设计了“创家乡”环节,旨在使其成为学生间情感交流的桥梁,同时,这一环节也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对家乡的深厚爱意和人文主题的探讨。

    【板书设计】





多 彩 家 乡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故乡是北京》

【教材简析】

《故乡是北京》这首歌曲巧妙地融合了戏歌的元素,描绘了北京古城的传统风貌与现代都市的繁华景象。其旋律汲取了京剧和京韵大鼓的音乐素材,赋予歌曲浓郁而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歌曲分为三个部分,表达了北京人们对乡土怀恋的情绪。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音乐知识,有了一定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能够乐于参与音乐,表现音乐。他们可以通过聆听、模仿、体验、探究、合作,了解歌曲和乐曲的简单结构以及所表达的情绪,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其次,四年级的学生能听辨戏歌,但不能完全区分戏歌的种类;能积极主动参与歌词和旋律的编创,具备了一定的编创能力。

【教学目标】

1. 聆听戏歌《故乡是北京》,感受戏歌中的京腔京韵,体会作曲家对自己故乡的依恋之情。(审美感知 文化理解)

2. 通过京剧唱腔、京韵大鼓等音乐风格的认识,能识别北方京韵戏歌的音乐风格,在教学活动中体验中国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艺术表现 文化理解 )

3. 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演唱并分析歌曲,对比辨析,找出表现南北地域特点的音乐要素。(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

4. 编创活动“赞家乡”,激发对美丽家乡的热爱之情。(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比辨析,初步了解南北方民歌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体验戏歌中的京腔京韵

【教学准备】 微课视频、钢琴

【教学过程】


活动主题一:京腔京韵体验民歌

(一)活动目标:欣赏《故乡是北京》,通过京剧唱腔、京韵大鼓等音乐风格的认识,能识别北方京韵戏歌的音乐风格。

(二)活动步骤

环节1. 体会韵味

(1)聆听《故乡是北京》,初步感受戏歌特点。

师:它和我们平时听到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交流感受:曲调既有京腔京韵,又有现代歌曲元素。

(2)介绍戏歌

歌曲和戏曲唱腔结合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既有戏曲元素又有现代歌曲元素,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

(3)复听品味“歌词内容”

聆听思考:歌词唱了什么?为什么最爱我的北京?

讨论交流:歌曲描述了北京古城的景物,也展示了现代都市的风貌。触发了积淀于心中的乡情。

环节2. 参与体验

(1)师生配合打节奏读词,体验“一板一眼”;

(2)跟老师学绝招(手势律动和旋律图),学唱一句“甩腔”

环节3.  发现特点

(纸笔内容)

1.《故乡是北京》是取材于下列哪种戏曲?(    )

A.  黄梅戏       B. 京剧        C. 豫剧

2. 选择合适的音填入括号,并唱一唱,哪种更能凸显音乐地域特色?

(三)活动评价

(四)设计理念

教学中设计了对比聆听、演唱等体验活动,意在让学生品味戏歌特点及北方音乐的特点,感受民歌的多样性,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注重民族音乐的多元文化融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表现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的音乐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活动主题二:区别南北音乐风格

(一)活动目标:对比辨析,区别南北地域的音乐特点。

(二)活动步骤

环节1.  答疑解惑

师:上节课老师给大家留了课后探究作业,利用各种学习途径了解《牧歌》和《大雁湖》,为何在音乐风格上有如此大的差别。今天,谁愿意和大家分享?"

学生一:介绍蒙古族和鄂温克族的居住地、服饰、习俗等风土人情。

学生二:介绍两首歌曲的主要不同特征:《牧歌》是长调歌曲,因为它的曲调悠长、节奏舒晨、气势宽广;《大雁期》的曲调紧凑,节奏鲜明,悠扬动听。

学生三:虽然它们的体裁和风格不同,但都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

环节2.  对比辨析

师:你觉得《故乡是北京》这首歌与《杨柳青》、《大雁湖》、《牧歌》它们的音乐风格一样吗?

师:怎样辨别北方地域的京韵戏歌?

师:怎样辨别北方地域的音乐风格?

全班交流,梳理出南、北方地域的不同音乐风格特点。(板书)

(三)活动评价

(四)设计理念

将四首民歌的音乐特点与地域风格的差异进行对比总结,加深记忆和理解。本单元教学紧紧围绕“家乡美”为主题,挖掘地域文化的内涵,学生从中更加明确真正要学的是什么,不单单是会正确演唱,更深层次的是解读音乐文化,由文化的理解再到艺术表达。

活动主题三:借曲抒情“赞家乡”

(一)活动目标:编创活动“赞家乡”,激发对美丽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步骤

环节1. 感受风格

(1)请听一听下面三首歌曲的音乐片段,说一说哪段音乐具有家乡民族音乐特色?

A. 《凤阳歌》   B. 《春天草青青》  C. 《少先队队歌》.

(2)根据教师播放的旋律,辨别是南方音乐还是北方音乐,并说出你是通过哪些音乐风格来辨析的。

A. 《对鸟》     B. 《太阳出来喜洋洋》  

(3)谈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一赞自己的家乡吧!

环节2. 合作分享

师: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家乡民族音乐作品?请利用周末或假期,搜集聆听,并有感情的演唱,下节课以视频形式分享给大家吧!

环节3: 树立自信

师: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习了祖国各地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无论是器乐作品还是声乐作品。都真切地表达了对家乡、对相国的热爱之情。我国幅员辽阔、民族民间音乐更是百花齐故,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还会接触到更多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假如你感兴规,可以在课后搜索了解,去好好品味多姿多彩的音乐世界!

(三)活动评价

(四)设计理念

在听辩活动中,采用多种活动方式,不仅调用了学生已有的实践经验与能力,加强了他们的欣赏体验,还丰富了表现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基于自己的选择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最终,师生共同随音乐表现,既是对合作实践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本环节教学效果的综合反馈与检验。

 【板书设计】


【单元教学反思】

“家乡美”单元包括学唱江苏民歌《杨柳青》和鄂温克族民歌《大雁湖》,以及欣赏戏歌《故乡是北京》和蒙古族风格的乐曲《牧歌》。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各自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歌唱课往往侧重于用自然的声音和感情去演绎歌曲,而欣赏课则更多地关注作品的风格和作曲家的背景,对音乐要素的学习和分析则相对较少。然而,在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我们采用了大观念统领下的单元教学,将这四首乐曲作为一个整体来教授,打破了歌唱课与欣赏课之间的界限。本单元的教学紧密围绕“家乡美”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究了南方音乐与北方音乐风格背后的地域文化内涵。学生从中更加明确真正要学的是什么,从课堂中真正要带走的又是什么,以及将这种理解转化为艺术表达的能力。为了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本单元设计了“唱家乡”“创家乡”“赞家乡”等一系列创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需要根据所播放的音乐,辨别并展示不同的音乐风格,从而实现学习与应用、应用与发展的相互促进。这样的设计始终以音乐风格为明线,以地域文化为暗线,“一明一暗”、彼此呼应,实现了深度学习,满足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


【单元设计亮点】

1.深研文本,融合民族音乐

本单元设计以“家乡美”为主题,将四首音乐作品依据从南到北的地域特征,进行整合重组,设计三个主题:“江南丝韵”——南方民歌;“北方牧歌”——北方民歌;“多彩家园”——南北方民歌。通过学家乡的歌(乐)曲,感受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特点,学生不仅学会了正确演唱,还深入理解了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有效提升了艺术表达和创造能力。

2.创意实践,体验民歌文化

本单元围绕“家乡美”,设置“唱家乡”、“创家乡”和“赞家乡”三个教学活动,分别对应基础型、实践型和探究型学习任务,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唱家乡”为基础型:让学生加入方言、边舞边唱,准确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和情感,激发对家乡、民族的热爱之情;“创家乡”为实践型:让学生通过自制乐器、编创歌词等形式对歌曲进行改编,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激发创造能力;“赞家乡”为探究型:让学生通过深度挖掘民族音乐作品、理解民族音乐文化、拓展音乐视野,全面提升音乐素养

3.强调主题,融合多维评价    

本单元设置花卉评价卡,单元各课时中各地的代表花卉制成学生喜爱的评价卡:“江南丝韵”采用江苏省的省花茉莉花;“北方牧歌”采用内蒙古族自治区的省花马兰花;“多彩家乡”则选取北京市的市花月季花。教学评价以“家乡美”为主题,设计多种生动活泼,以学生喜爱的形式,在课堂上通过歌唱、乐器听辨、合作编创等方式,全面考察本单元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核心素养达成情况。深度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热爱,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家乡、爱民族、爱祖国的家国情怀。

4.借助媒体,精准高效教学

本课的两首音乐欣赏教学,教师采用微课来辅助教学。微课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多元化音乐世界的窗口,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视角欣赏和分析音乐作品,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微课的教学下,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教师能够搜集到更多类型的音乐曲目,应灵活运用,结合课前预习、课堂互动和课后练习等环节,实现小学音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极高的价值。

 5.注重拓展,进行音乐探索

本单元每一课时之后都留下实践作业,将课堂中学习的内容延续到课下,让学生感受家乡之美。音乐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中,也可以延伸至课下。课堂上已经有部分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课下寻找身边物品进行伴奏,并创编节奏型,感受生活中的音乐。通过编创节奏型、用身边的物品为歌曲伴奏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的核心素养。


 

(该课例荣获2024温州市中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小学段一等级)



文稿终审:钱瑞华

版面编辑:孙璐璐



本文转自“温州教研MY音为有爱”公众号

音为有爱
郭声健与音乐教育、艺术教育、美育志同道合者交流与交友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