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万秋 | 在校园里唱响《国歌》是最重要的美育浸润

文摘   2024-11-05 08:10   湖南  


这个星期一早上升旗仪式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学校的德育主任觉得我们学校的学生唱《国歌》的声音不够响亮,竟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说了一句:“请朱老师在音乐课上一定要教同学们把国歌怎么样唱得响亮。”

我听了这句话,当时心中觉得有点五味杂陈,这是在批评我音乐教学不认真吗?学生唱国歌声音小只是我一个音乐老师的责任?有的老师对我表达了同情。因为说完这句话之后,升旗仪式就结束了。后来我仔细想了一想,觉得这个事情我责无旁贷。在全民越来越重视美育的今天,怎样才能把以美育浸润学生、浸润教师、浸润学校真正落到实处,就从每一个中国人都应知应会的《国歌》开始吧!我是一名音乐老师,我一定要把这个任务完成好。因为《国歌》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德育无小事,我们真的是可以以此为契机,通过音乐课好好地教学生唱会《国歌》,唱好《国歌》,唱响《国歌》,以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唱响《国歌》,还能强化同学们的纪律性,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培养尊重与礼仪方面和提升音乐素养方面都是有莫大的好处的。

于是我说干就干。我希望在这周的每一节音乐课上,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学生了解《国歌》,并且能够唱好《国歌》,唱响《国歌》。周一就有三个班的音乐课,我认真地准备了一下,在原定的教学内容之前,加了一个唱《国歌》的环节。

我是怎么做的呢?第一个环节在师生问好之后,我就请同学们先不要坐下,然后我就说了,德育主任希望我们能够在升旗的时候一定要把国歌唱的响亮,唱出豪情。那我们今天呢,就来好好地学一下《国歌》,等会儿老师要拍一个大家演唱《国歌》的视频发给德育主任。下面老师就国歌提出三个问题,看哪个同学能够回答。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国歌》又叫什么曲名?它的词曲作者是谁?

当时就有很多同学说出了正确答案,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一些的同学张嘴就来说冼星海,词作者还有说是毛泽东的。我很严肃地教育了这些回答错误的同学,我说,《国歌》的作者是每一年艺术抽测必考题目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作者是田汉,曲作者是聂耳。这个大家一定要清晰的了解,并且把它记住。大家知道聂耳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非常有趣哦,聂耳是云南人,他原名叫聂守信。他有一项特殊技能,对音乐特别敏感,大家都说,只要能从耳朵进去的,都能从他嘴里唱出来,因此大家都叫他“耳朵”。在一次联欢会上,聂守信不仅表演了舞蹈,模仿了各种人说话,而且还能让两只耳朵一前一后地动,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引得在场的人大笑。总经理给聂守信送礼物时,称他为“聂耳博士”。聂守信笑着对大家说:“你们硬要把一只耳朵送我,也好,四只耳朵(“聂”的繁体字“聶”)连成一串,不像一个炮弹吗?”从此,聂守信就改名为聂耳。

然后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的国歌是怎么产生的?它产生于什么时期?它为什么叫《义勇军进行曲》?

很多同学都知道,我们的《国歌》叫《义勇军进行曲》。也知道《国歌》并不是产生于建国之后,我表扬他们说对了。其实从《国歌》的歌词中可以了解到,“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是什么时候?大家说说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发生了什么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侵略我们的东北三省,而《国歌》就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具体是在1935年。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一面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一面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共产党人的残酷杀害。《义勇军进行曲》最早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大家听老师唱一下国歌的前奏,

这个曲调,同学们觉得它象征着什么?表达了什么?然后,有些同学说它像子弹,像机关枪,也有同学说它很像一种号角。我就说对的,《国歌》的前奏 “以进军号般的前奏开始,铿锵的节奏、雄伟的气势,充满着战斗号角的旋律。” 这段前奏以其激昂和鼓舞人心的特点,为整首歌曲奠定了雄壮的基调,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奋起抗争、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和不屈精神。整首歌曲就仿佛是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义勇军”并不是指红军、新四军、八路军、解放军,而是指的是在东北以及全国为抵抗日本侵略者而自发组成的军队,他们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反抗精神。

1935年,《国歌》的词作者田汉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写在香烟盒包装纸背面的一段歌词,成为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原始手稿。聂耳得知后,主动要求谱曲并对歌词进行了三次修改,最终完成了这首歌曲的创作。反动派害怕聂耳的歌曲,原因在于聂耳作为一个非常有才华的音乐家,他写了大量的深受劳动人民喜爱的音乐。像这个《开矿歌》、《开路先锋》、《大路歌》、《码头工人歌》《铁蹄下的歌女》《金蛇狂舞》,《毕业歌》、《梅娘曲》、《卖报歌》等等。这些音乐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压迫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战斗精神。聂耳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不仅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情绪,还鼓舞了人民的抗战斗志,成为抗日救亡运动中的精神力量。这些歌曲对于反动派来说是一种威胁,因为它们唤起了民众的觉醒和反抗意识,动摇了反动派的统治基础。因此,反动派害怕聂耳的歌曲,并试图通过压制这些具有革命性的音乐作品来维护其统治。当时就是在这种白色恐怖之下,党中央为了保护聂耳,希望能够把他取道日本,然后转移到苏联去保护起来。没想到呢,聂耳在日本的鹄沼海滨游泳的时候,不幸溺水身亡了。聂耳去世的时候只有23岁,关于聂耳的死因,虽然一度有被谋杀的猜测,但是经过详细的调查和考证,包括日本学者冈崎雄儿教授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聂耳的死因是意外溺亡。冈崎雄儿教授在其著作《不愿做奴隶的人:聂耳传》中有力否定了“谋杀说”,并通过搜集当年的证词和水文、气候等原始资料,论证出聂耳的死因是意外。因此,可以确定的是,聂耳的去世是一次不幸的意外事故。

聂耳的去世是我们的重大损失。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们现在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我们的《国歌》却依然不变,要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和阻碍,中国人民都团结一心奋勇向前的。这就是《国歌》的意义所在。

第三个问题就是国歌是什么拍子的?

这个答案呢,同学们就五花八门,有的同学张嘴就来说是四三拍子。然后我就当着大家的面,跳起三拍子的圆舞曲,并问大家:“如果《国歌》是四三拍子,岂不是蹦恰恰蹦恰恰,像在跳圆舞曲一样跳着舞,如何去杀敌,如何上战场呢?肯定是不对的。”大家会心地笑了,纷纷说是四二拍子,我肯定了大家,因为《国歌》是一首进行曲,进行曲一定是偶数拍,而且是坚定有力,强弱分明,适于行进的一首歌曲。大家恍然大悟。

理解节拍的含义。我先把四二拍和四三拍的图示画在黑板上。提问:“哪一个是四二拍的图示?哪一个是四三拍的图示?什么叫四二拍?什么叫四三拍?”判断拍号,说出“四二拍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两拍”的含义,也是每一年艺术抽测的题目之一。然后,我就教大家如何划着图示去指挥国歌。边指边唱,然后选出一个动作最规范的出来担任指挥,带领大家唱,大家也是很有收获的。

唱《国歌》是一种表达对国家尊重和爱国情感的重要方式,了解唱《国歌》的基本礼仪不仅是对《国歌》的尊重,也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尊重。当《国歌》响起时,我们应该站立、肃静、注视国旗、跟随旋律唱出正确歌词、不可随意更改或省略歌词,应保持庄重的表情,不要嬉笑或做出不适当的动作,音量适中,不随意中断《国歌》。

最后,我播放了视频和音频,带领大家唱了两次《国歌》,孩子们一次比一次唱的好,又整齐又响亮。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振,那么后面的音乐课也自然就水到渠成上得非常的好。我再重温了一遍关于《国歌》的三个问题,同学们全部掌握,我非常的开心。

这一节音乐课的唱《国歌》环节,虽然是临时准备的内容,却有意外的收获,我深深地感觉到在校园里唱响《国歌》是一件非常重要的美育活动。同学们了解了《国歌》的历史和意义,通过唱《国歌》来传承和弘扬爱国精神,大家不但增强了国家认同感,学习了历史与文化,还学习了很多音乐知识,提升了音乐素养。特别是看到大家唱会《国歌》、唱好《国歌》时,那种注意力集中,精神振奋的样子,我相信他们会永远记住这一节课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东风实验学校


音为有爱
郭声健与音乐教育、艺术教育、美育志同道合者交流与交友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