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温州市音乐学科“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获奖课例展播:小学组(七)

文摘   2024-10-24 06:56   浙江  

个人简介:

      胡丽丽 文成县第三实验小学 教坛新苗


单元整体教学理解:

教学永远要站在学生立场,以单元视角来思考,将相关联的知识有机整合,再适度拓展延伸,为学生探究学习搭好脚手架,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单元内容综述】    

一、内容简介

  月夜、梦境,都能给人们带来许多美好的遐想和体验。《甜梦》选自人音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课的四首音乐作品:日本歌曲《愉快的梦》,台湾歌曲《月亮月光光》;欣赏曲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小夜曲》及德国舒曼的《梦幻曲》。都和月夜、梦境有关,充满着浓浓的诗情画意和丰富的想象力。既能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好,也为学生的音乐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教学价值

从教学内容看,旋律的进行是本课教学关注的重点内容;本单元教材着重夜晚、梦境这两块内容的表现,强调作品所表达的意境美;从作品元素的角度看,本单元主要训练学生对旋律感的认知与把握,对旋律色彩的感受。通过旋律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从知道与能力结构分析,学生从三年级的音乐基本技能——音准,音高方面建立了一定的概念与能力。到了四年级,需要在感受旋律,听辨旋律,表现旋律的能力等方面加以提升,为培养学生综合的音乐感知能力与歌唱表达能力作铺垫。

【单元学习目标】

审美感知:在音乐中体验月夜带给人们梦幻般的美好意境、激发音乐想象力,并学会用轻柔的声音深情地表现这一特点情境。

文化理解:结合乐曲欣赏,感受音乐旋律进行的特征;能够听辨出乐曲的主奏乐器,并感受小提琴、大提琴的音色特点及其表现力。

艺术表现:能用轻柔、连贯、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二声部合唱的独特魅力,表现歌曲的情绪和意境。在学唱歌曲中掌握旋律下行、连线的音乐知识,并运用于音乐实践活动。

【单元教学安排】

【单元学习评价】

     【单元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1.通过听辨,律动,歌唱等方式感受旋律的不同行进,级进跳进等在歌曲中的表现,能有意识地听准,唱准。

2.理解不同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表现力,并用律动与歌唱的方式表现作品;

教学难点:

能将旋律的不同行进,级进跳进等内容,具有一定情感性的通过歌唱表现,律动表现。展开联想和想象。

一、重难点 

二、基于作品特征的音乐活动设计

创设情境,在聆听、律动、歌唱、表演等活动中体验感受旋律的不(学生:“流畅、欢快、浪漫……”)

同行进,级进跳进。

三、前后单元关联:

本单元以《甜梦》为主题的内容,有两首欣赏曲,两首歌唱曲。重点抓歌唱曲的歌曲旋律感的体验这一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中西方调式调性,音区等元素也包含在其中。

四年级的学生对音阶有了一定的了解,歌唱能力和体验能力在前三年有所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旋律感,表现力的教学活动,进行这方面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第一课时】      

 愉快的梦之旅——《愉快的梦》《梦幻曲》

 【教材简析】

《愉快的梦》是一首抒情优美的日本童声二声部合唱曲,F大调,七声大调式。它描述了儿童在梦中那神奇的想象,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生活、对自然景象的认识和理解。歌曲具有摇篮曲的特点,6/8拍,速度较慢,节奏平稳,无太多变化,表现了恬静优美的意境。第一段旋律进行具有下行的倾向,使音乐显得优美而带有神秘的意味,第二段旋律进行转为上行,音区移高,前乐句的后半部分以模进的方式将前半部分的音型带入歌曲的最高音 (la),和声上构成下属调,产生了明亮的色彩,使人好像听到孩子们在看到了幻境中的神奇景象时发出惊喜的呼喊。歌曲反映了儿童对新奇而美好的事物所怀的向往和追求。

舒曼的《梦幻曲》,F大调,单三部曲式,是世界著名钢琴作品中篇幅最小的钢琴曲。全曲仅有一个主题,不计反复,总共才4个乐句。曲子每一句的第一小节的旋律完全相同,但作者巧妙地运用和声,把每一句后面旋律进行做的非常丰富多彩:第一乐句的旋律四度跳进,落在主音上,作者使用主和弦与属和弦,使之显出较为平静的情绪。第二乐句的旋律是六度跳进的,落在三音上,比前一句显得开阔明亮。第三乐句旋律是小三度进行,落在降七级音上,作者使用了小七和弦,并将中声部半音下行,低声部则上行了二度,使整个感觉不但紧缩了,而且显得更含蓄。第四句的旋律再次六度跳进,但和声用的是重属,色彩明亮,向外扩张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但音乐欣赏课还是缺乏耐心的倾听,学生最喜欢律动与音乐活动,在这两方面表现非常好,乐谱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仍不是很感兴趣。学生情况有所差异,有的乐感较好,学习能力强,模仿能力好;有的'上课纪律差,表演时不活跃;有的性格内向,不敢表现自己。在教学中,要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培养,利用生动活法,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教学目标】

一、通过演唱《愉快的梦》和欣赏《梦幻曲》,体验音乐带来的美好情感,感受乐曲优美抒情的情绪,想象梦境中美好的生活。

二、能用轻柔、优美、连贯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愉快的梦》,感受二声部合唱的独特魅力。

三、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掌握旋律下行,连线的音乐知识,用多种方式体验6/8拍的节拍特点。

【教学重难点】

一、用轻柔、优美、连贯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

二、掌握旋律下行、连线等音乐知识。

【教学准备】钢琴、ppt、

【教学过程】

活动主题一:追寻梦的旋律

(一)活动目标:

1.节拍感知,知道并能听辨旋律的上行与下行;

2.感知旋律中的组成:大跳与小跳;

(二)活动步骤

1.导入一一说“梦”

在《愉快的梦》伴奏音乐中,学生进教室。

教师:“每当闪烁的星星洒满夜空的时候,城市变得一片寂静,人们都会进入甜美的梦乡。同学们,你做过梦吗?”(请1-2个同学说梦)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闲谈式的聊梦,此过程中一直萦绕着轻轻的歌曲伴奏旋律,将学生带入优美宁静的梦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熟悉歌曲的旋律。

2.感受歌曲一听“梦”

(1)初听歌曲。

教师:“在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有个孩子也做了一个奇妙的梦,他迫不及待地想和我们一起分享!让我们闭上眼睛,随着优美的音乐进入他的梦乡吧!”

(2)交流揭题。

教师:“他的梦是怎样的?”(梦之船、椰子岛、小矮人……)这首歌曲叫《愉快的梦》。 

(3)复听歌曲。

听歌曲,边听边看教师在黑板上画歌曲旋律线。在歌曲播放第二段歌词时,教师用另一种颜色的粉笔在第三、四乐句下面画低声部的旋律线。

教师:“请同学们看看,歌曲大部分乐句是怎样的走向?”(学生:“往下”)教师:“我们把这样的旋律走向叫作旋律下行。”

(学生:“流畅、欢快、浪漫……”)

 设计意图:

四年级学生应该在音乐课堂中逐步对各种音乐要素加深印象,复听歌曲过程中,引导学生边仔细聆听边观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的歌曲旋律线;结合合唱歌曲的特点,在演示第二段歌词的旋律线时,教师则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低声部的旋律线,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了高低声部的三度音程关系;当教师画旋律线学生边听边看时,也同时把歌曲旋律行进的特点展示给了学生。

3.聆听体验歌曲第一乐段。

教师:“同学们,坐着梦之船,听海浪拍打着船儿是多么美啊!我们一起用手中的纱巾来表现出旋律的下行,感受一下这样的旋律带给你怎样的意境?”

(1)感知旋律走向

出示纱巾,请学生手拿纱巾跟着音乐的节拍甩动,两小节一次,从高往下甩,体验旋律下行的特点。

 (2)节拍感知

教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学生:……)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是6/8拍。”

3.聆听体验歌曲第二乐段。

体会节拍强弱规律的活动:邀请学生聆听音乐,两个同学一组,面对面拍击双手,在6/8拍强拍和次强拍处拍击对方手掌,其余四个弱拍处自己轻轻击掌,边拍边体会梦中开心快乐的情景。

4.明确乐段。

教师:“甩纱巾是柔和静谧的,互相击掌是开心快活的。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2个部分)一(有些同学根据前面的甩纱巾和拍击活动进行区分,有些则根据演唱形式、歌曲内容和情绪变化等) 

(三)活动评价:   

(四)设计意图:

第一乐段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甩动纱巾的方式,体验旋律下行的特点,既改变了传统知识点教学的枯燥,又借助于纱巾传递时柔美的特点,进一步体会了歌曲的亲切柔美的情绪、领悟到歌曲神秘梦幻的特点;在第二乐段的学习中,则设计了简单的拍击活动,通过强拍对拍,弱拍自拍的方式,让学生既全员参与了感知体验活动,又对鲁拍的强弱特点有了直观清晰的认识;而第一乐段甩动纱巾,第二乐段拍击手掌,则让学生对歌曲的乐段一目了然。

活动主题二:唱享梦的乐曲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对歌曲B乐段低声部的学习,感受歌曲旋律的行进,深度体验旋律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2.在整体音区中进一步体验歌曲情感的表达。

(二)活动步骤

学唱歌曲一一唱“梦”

1.学唱A乐段。

(1)教师范唱A乐段。

(2)请学生用“lu”哼唱(提醒学生要轻声唱,换气记号的处理要自然,不刻意)

(3)唱一唱歌谱,发现有什么特点?(学生:“歌曲的节奏、旋律走向完全相同”)

(4)纱巾律动感受延音线。

教师:“请大家听音乐,跟随老师来舞动纱巾。”

(5)教师带领着学生在每一乐句最后延音线处把手中的围巾慢慢展开。

(6)区分延音线和连线。

教师:“你发现了吗?刚才我们在什么时候把围巾展开了?”(学生:“每一句结尾、有连线的地方、而且这个连线处的音高是相同的……”)

讲解区分:连线是异音相连,圆滑连贯;延音线是同音相连,时值相加。 

教师:“请问这个小朋友梦中的大海是平静的还是汹涌的?(学生:“风平浪静”)

(7)那让我们用悠然的心情,学唱A部分歌曲。 

设计意图:

学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轻声唱,不刻意强调换气记号、延音线和连线等知识点,而是采用跟随教师边听音乐边在延音线处展开纱巾的游戏活动,去掉繁琐的知识讲解,让学生在聆听、体验中区别两种线条的不同意义。而两种看似一样实则完全不同意义的线也让学生感觉到神奇又有趣,使得这一知识点轻松区分并熟记于心。

2.学唱B乐段。

教师:“同学们,在梦中,可爱的小矮人正在唱着歌呢!”

(1)教师出示小矮人(低声部)旋律。

请学生观察音符贴,感受三度音程。 

(2)学生在教师即兴指导下进行三度音程的准确歌唱。

(3)学生跟琴歌唱高声部旋律。

(4)填词演唱

(5)教师出示B乐段的低声部旋律

(6)请学生唱B乐段低声部旋律,并自行画出四乐句的旋律线。

 学生跟琴歌唱旋律线。从视觉与唱觉上感受旋律的走向。

(7)聆听B乐段的合唱范唱,感受两声部旋律同时进行的听觉特点。是否同时向上和向下? 

(8)指导学生跟琴进行二声部歌曲的学习,并唱唱。

(9)填词演唱低声部。

3.合作演唱二声部

(1)师生合唱

教师:“美丽的白雪公主听到了小矮人们的歌声,她也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动听的歌。”

在学生陶醉地演唱低声部歌曲时,教师巧妙加入高声部旋律与学生形成二声部。(二声部合成)

(2)生生合作二声部。

4.完整演唱歌曲。

(三)活动评价: 

(四)设计意图:

为了避免合唱教学中高声部旋律的先入为主,在设计中,我将梦境中出现的人物小矮人和白雪公主作为高低声部的形象;先带领学生学习小矮人演唱的低声部旋律,在反复学唱建立音感的基础上,再进行白雪公主演唱的高声部旋律学习,并注重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两声部旋律的区别。整个过程中,不仅有师生合作,也有生生合作。这种合作是建立在声部统一协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声部间的相互倾听,尝试从单声部的演唱过渡到另一声部的加入,逐步形成和声。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既不枯燥乏味,又充满了挑战,收获了知识技能,也收获了快乐。

活动主题三:感知梦的美丽

(一)活动目标:

1.能感受乐曲旋律中的大跳,理解大跳所表现的情感;

2.感受乐曲的乐句,理解每一乐曲旋律的起伏,听清每一乐句。

(二)活动步骤:

欣赏《梦幻曲》一-寄“梦”

1.初听感受。

教师过渡:“同学们,我们的美梦不仅可以唱出动听的歌曲,还可以谱成优美的乐曲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德国作曲家舒曼的《梦幻曲》,请大家认真欣赏并说说感受。(学生:“优美的,轻松的、舒服的……”)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美丽的星空,飞翔……”)

2.音色感知。

教师:“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学生:“大提琴”)“大提琴的音色特点是什么?”(学生:“浑厚……”)“与小提琴比较,给你什么感觉?”

3.复听表现。

教师弹奏5(低音) 1,学生歌唱并感受四度音程。

教师请学生聆听全曲,找找这样的音程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感受?

聆听完教师总结,共有6次,每一次好像袅袅上升的梦的思绪。

提示:音乐有6乐句,每一乐句都很长。

4.哼唱体会。

教师:“我们一起用‘lu’轻声哼唱一下,把背挺直,口形圆圆的。复听表现。

教师:“老师也觉得这首乐曲给人无限的遐想,我的脑海中犹如浮现了一个个蒲公英的种子。 

教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蒲公英飘荡时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先往上,然后慢慢下来”)速度?(学生:“慢速”)“这六朵蒲公英完全一样吗?”(学生:“有高有低”)

5.分析乐段。

结合刚才的活动,请学生思考音乐的结构。(三段体)第一乐段主题旋律两个乐句旋律平行;

第二乐段旋律转调变化,情绪保持温馨柔和;第三乐段是主题旋律的变化再现,留下无限遐想。

 6.总结乐句的曲式与结构。

(三)活动评价:

(四)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聆听感受大跳,四度音程等乐曲中重要的音乐元素,着重用律动聆听的方式加强对旋律构成元素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元素所表达的意境。

活动主题四:感受梦的律动

(一)活动目标:

1.能用律动的方式表达乐曲元素。

2.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

(二)活动步骤:

1.请学生一边哼唱一边用手上的纱巾动作表达旋律的起伏。

2.请学生感受梦与纱巾的关系。

学生可将纱巾蒙在脸上,有朦胧的感觉。

师问:你在音乐中是否可以找到这种朦胧的感觉?

请学生边听边感受。

3.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哪张图的色彩与线条更有符合乐曲的感受。

小结:这是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 ——音乐与美术是相通的。

4.律动活动。

教师示范音乐的律动,手拿纱巾,以乐句为单位向前行走,第二乐句换方向。手上纱巾根据音乐的起伏旋律,跟着高低起伏,每一句尾音上律动脚步停,下一句开始时换方向走。

教师请学生在音乐声中围成圆向中心行走,

最后一乐句的尾音,学生集体静止不动,甚至可以躺下来,倦缩身体,纱巾盖住脑袋。在静止中感受音乐意境。

(三)活动评价:

(四)设计意图:

运用体态律动的理念进行音乐的体验,可以加强学生对旋律的记忆,律动中音乐的旋律起伏变化,也随着动作,从视觉上得以呈现。用律动参与音乐的表现,用纱巾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形象,让音乐的表达变得有色彩冲击效果。学生会更有兴趣参与音乐,也使得音乐的欣赏更高效。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月夜下的梦——《月亮月光光》

【教材简析】

歌曲 《月亮月光光》这是一首以台湾童谣为歌词的创作歌曲。由于歌曲旋律汲取了台湾地区的音调特点,因此 歌曲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它们节奏基本相同。音调抑扬起伏,优美流畅,勾勒出一幅月夜美 景。充满乡土气息的歌词更是给人以亲切、温馨之感。

合唱的两个声部在音程关系上以纯四、纯五度为主,具有柔美、谐和的和声效果及我国的 民族风格。

【学情分析】:

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经过三年的音乐学习,学生对学习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对音乐知识有了一些积累,具备了一定的编创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地学习,来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个阶段的学习,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更要保护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感情。

【教学目标】

一、用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歌曲中抒情、甜美的意境。

二、通过不同音程的合唱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多声部听觉感知力和对不同和声音程的感觉。

【教学重难点】

用和谐优美的声音进行二声部的演唱。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音符卡

【教学过程】

活动主题一:嬉戏月夜

(一)活动目标:气息的练习与声音的练习,为歌唱作好准备。

(一)活动步骤:

1. 律动导人——“嬉”月

(1)播放《月亮月光光》伴奏音乐,师生随音乐律动。

律动方法:在弱起拍上吸气(月),双手收于胸前,第2小节第一拍的重音时(亮)双手伴随着呼气打开,一手低一手高,与一组的小伙伴在高处合掌,并保持两拍,然后在第三拍的后半拍击掌一次(“5”音松开,“6”音击掌)。到句尾的三拍长音时,两人边上前三步边绕个圈停下,吸气准备第二乐句。

(2)此处,运用体态律动把音乐的情绪及四个乐句中的弱起、两拍半节奏及句尾的三拍长音让学生参与体验。学生通过律动感受歌曲的情绪,解决了节奏中的难点,同时也熟悉了歌曲的旋律,放松了肢体,为后面的歌表演做了铺垫。

2.发声练习——“戏”月

(1)模唱(课件出示旋律) 

(2)教师用柯尔文手势,引导学生继续模唱并律动,形成卡农的效果。(注意声音轻柔,长音时值要唱足三拍。

(3)师生合作,教师加入二声部演唱。教师:“柔美的月亮倒映在湖水中,现在老师和大家来合作,你们唱天空中的月亮,我唱水中的倒影。”例: 

(4)二声部合唱。例:

(三)活动评价:

(二)设计理念:

声部教学需要循序渐进,从一个声部模唱开始,提醒学生注意音准和好听的声音,气息状态。再加入卡农,并在卡农的基础上进行三度的二声部合唱,这样层层递进地进行旋律的叠加,降低了二声部学习的难度。

活动主题二:唱享月夜

(一)活动目标:唱准二声部的歌曲,能准确表现歌曲意境。

(二)活动步骤:

1.学唱高声部。

(1)师生接唱,学生唱每个乐句开头的音符,教师从两拍半长音后接唱。 

(2)学生哼唱歌谱,教师用“Ia”加入高声部。注意:最后一个高声部尾音,教师隐藏不唱。

(3)请学生帮忙确定高声部的结束音。(视班级程度给予3个或者2个选择音,最终找到最稳定的“do”作为结束音) 

(4)学生用“la”哼唱完整的高声部旋律。

(5)学生完整演唱高声部旋律,注意弱起和长音的保持。  

(6)观察对比高低声部的旋律。(节奏相同、音高不同) 

2.学唱低声部。

(1)出示低声部歌谱,请学生唱谱(关注连线和延音线)。 

(2)教师:“大家觉得这旋律怎么哼唱更好听?”学生:“轻柔连贯”。教师:“有没有发现力度的变化呢?你们能模仿一下吗?弱一强一弱”(反复引导学生用闻花香的方法来优美地演唱,注意坐姿、声音、气息控制)

 3.试唱二声部

学生分成两个圆站开,一个圆的学生坐下,一个圆的学生站立。

(1)站着的学生跟随音乐伴奏演唱代表月亮的高声部旋律,坐着的学生听教师与他们合作演唱的“倒影”二声部旋律。

(2)坐着的学生边划旋律线边唱二声部。

(3)高低声部的对唱。 

4.二声部合唱。

(1)高声部演唱,钢琴弹奏低声部

(2)低声部演唱,钢琴弹奏高声部。 

(3)两个声部合起来,提醒学生唱自己的声部,耳朵要聆听对方的声部。

(4)填词。与唱谱一样的方式先分声部练习,后两声部合起来唱,始终提醒学生在唱准音的同时用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

(三)活动评价:

 (四)设计理念:

歌曲主旋律的学唱从学生已经熟悉的旋律音开始,师生旋律接唱也是锻炼学生听觉和记忆能力。用高低声部旋律对唱,既让学生用有趣的对歌方式参与练习,也利于他们互听各自不同的旋律,为接下来的二声部合唱做好铺垫。

二声部合唱教学中,必不可少也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互听,唱高听低,或唱低听高都能够锻炼二声部的听觉能力,为更好地合作打下扎实基础。

活动主题三:创新月夜

(一)活动目标:加入合适的打击乐器,能为歌谱选择合适的结束音

(二)活动步骤:

1.乐器伴奏。

(1)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伴奏?(三角铁、碰钟.…)

(2)伴奏加在哪里更好听?(长音处,每乐句尾音……)

小组讨论合作,上来展示。

3.选择合适的结束音唱一唱。

4.表演歌曲——“梦”月

(1)《月亮月光光》完整律动演唱表演。

(2)《愉快的梦》完整律动演唱表演。

(三)活动评价:

(四)设计理念:

二声部的学习对于本年段的孩子还处于比较困难的状态,时间久了,会乏味,枯燥。在最后的拓展环节,让他们拿出自己擅长的部分,打击乐器的加入,让整堂课变得轻松起来。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梦的旋律线——小夜曲

【教材简析】

本曲为海顿所作《F大调第十七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乐曲分为两个部分。首先由第一小提琴带上弱音器奏出呈下行的柔美、活泼的主题旋律:其他三个声部由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用拨弦奏法奏出曼陀林伴奏的效果。第二个主题由于运用大跳和变化音,使人感到更为活跃:第一部分反复一遍以后,进入乐曲的第二部分。这里的主题是第一个主题的变化和发展:由于大跳和装饰音的运用,使这段音乐显得热情而富于生气。接着出现了平稳柔和的另一段旋律。乐曲在渐弱和渐慢中结束,留给听者是一派宁静、安详的气氛。

这首小夜曲色彩明朗、节奏轻快、旋律优美,具有典雅质朴的情调,深受人们喜爱。此曲也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小提琴曲、钢琴曲和吉他曲。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聆听习惯,对音乐有了一定的记忆、听辨能力,对乐曲的情绪有了一定的感受能力。在教学中充分采用视听结合,加上唱旋律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乐曲、记忆乐曲。

【教学目标】

一、在音乐中体验月夜带给人们梦幻般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愉悦的体验。

二、通过听、唱、演、奏等形式主动欣赏体验音乐,熟悉该作品的主题音调,感受乐曲悠扬典雅的特点。

三、借助图形谱,通过聆听欣赏,感受音乐旋律下行的特征,了解主奏乐器小提琴、弦乐四重奏、小夜曲等知识,并了解音乐家海顿。

【教学重难点】

一、感受旋律进行的特点。

二、记忆音乐主题。

【教学准备】

橡皮筋 彩色丝带

【教学过程】

活动主题一:月夜回忆录

(一)活动目标 :表演唱《愉快的梦》《月亮月光光》

(二)活动步骤

1.复习《愉快的梦》

跟随《愉快的梦》伴奏音乐边唱边律动进教室,围成圈坐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教室后按照高低声部分成两个半圆)。

2.编创活动

(1)出示课本中的谱例,学生根据学过的旋律进行的知识,来判断教师演奏的钢琴旋律是上行还是下行。

(2)跟随钢琴唱一唱并划一划旋律的进行。

(3)听教师弹奏旋律,学生选择合适的音作为结束音。

3.复习歌曲《月亮月光光》

(1)播放《月亮月光光》伴奏,第一遍提示高声部学生用“hm”哼唱歌曲主旋律,第二遍低声部同学哼唱低声部旋律。

(2)二声部合唱,用“hm”哼唱,体会轻柔、静谧的歌曲意境。

(3)唱歌词,跟随伴奏音乐演唱全曲。

(4)表演歌曲:请五对伙伴到圆心,两人一组完成前一课学过的律动,其他同学按照声部演唱歌曲;第二遍可以换人到圆中央表演。

(三)活动评价

(四)设计理念

以两首合唱歌曲导入,巩固之前所学知识,并通过简单的编创活动,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

活动主题二:月夜旋律线

(一)活动目标

了解主奏乐器小提琴及弦乐四重奏的音乐知识,感受旋律下行的特征。

(二)活动步骤

1.聆听《小夜曲》主题A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新的音乐,你能听出它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吗?”(学生:“小提琴”)

教师:“小提琴的音色有什么特点?”(学生:“音色明亮、优美、悠扬”)

请学生模仿演奏动作,让学生在丝带和皮筋中选择哪一种更适合表现乐器的音色或旋律特点。(学生回答:“小提琴,用丝带表现主题的旋律线。”)

2. 再次聆听,你还能听出别的演奏乐器吗?”(学生:“大提琴”)

3.欣赏弦乐四重奏《小夜曲》主题A视频。

教师:“让我们从视频中寻找答案吧!”(学生:“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4.了解伴奏乐器。

教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一次大提琴还是在演奏主旋律吗?它和另外几个乐器是如何演奏的?”(主旋律由第一小提琴演奏,像人声在唱歌,其他几种乐器用拨弦的方法演奏)

5.简介“弦乐四重奏”。

它包含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以及一把大提琴,是目前最主要和最受欢迎的室内乐类型。 

6.体验弦乐四重奏。

出示弦乐四重奏的演奏形式图,四人小组分别用橡皮筋与彩色丝带跟随音乐进行体验。(学生可以把橡皮筋套在两根手指上进行拨弹,或用彩色丝带舞动出音乐的旋律进行;也可以有学生扮演大提琴手,并将皮筋一端用脚固定踩住,另一端用手拿另一只手来拨动“琴弦”等)

(三)活动评价

   (四)设计理念

通过对音乐的几次聆听和感受,了解小提琴音色的特点,并学习演奏姿势;(学生:“流畅、欢快、浪漫……”)

配合弦乐四重奏的视频和插图,直观地感受到有哪些乐器参与了演奏,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到知识。聆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聆听大提琴等乐器在不同作品中的不同表现方式:在《梦幻曲》中,大提琴演奏旋律,音色低沉柔美;而在《小夜曲》中,大提琴、中提琴等是作为伴奏乐器,用拨奏的方式表现音乐明朗、轻快的特点。

活动主题三:月夜律动操

(一)活动目标:通过聆听《小夜曲》,让学生在体验月夜的美好意境中,激发音乐想象力。并借助图形谱让学生划一划、哼一哼、说一说,

(二)活动步骤

1.听辨第一乐段

呈示主题A乐谱,反复学唱。

教师:“我们来看看刚才演奏的这段旋律,边看谱视唱,边划旋律线。”

2.感受旋律的走向。

教师:“你能说说这样下行的旋律给你什么感受吗?”

3.聆听第一乐段。

教师:“老师播放整段音乐,听到我们刚才演唱的主题A请举手并划旋律线。” 

2.复听乐曲,师生共同体验。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边听音乐边律动。大家在教室中随意选择方向按着节奏走,在旋律下行的时候与碰面的同学或教师互相弯腰行礼,在句末的时候再换个方向行走。

3,分组表现音乐。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聊到,伴奏乐器采用拨奏的方式,你们能来表现一下吗?”活动A:在听到主题A时划旋律线,听到主题旋律外的其他音乐时,由另外三组同学分别模仿(大提琴、中提琴、第二小提琴)伴奏乐器拨弦。此过程中要引导三组同学分别用正确的演奏姿势加以区分乐器。

活动B:请左边两组的同学哼唱主旋律声部,右边两组同学手指在凳子上或者书本上轻快地用八分音符敲击,模拟伴奏乐器的拨弦动作。 

4.完整聆听,分享感受

1.全曲聆听。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听到的音乐来自于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顿创作的《小夜曲》。”

2.简介海顿。 

3.分享聆听感受。

教师:“除了主题旋律外,你还对音乐当中其他哪些地方感兴趣?”(学生畅所欲言)

4.闲聊“小夜曲”。

教师:“听了这首小夜曲后,你觉得小夜曲有什么特点,你的心情怎么样?”(老师结合学生的感受简单归纳“小夜曲”)

(三)活动评价 

(四)设计理念

旋律的下行无疑是本乐段主题音乐的重点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反复模唱、边唱边划旋律线的方式,让他们不断地感受旋律下行带来的流畅、轻松的音乐感受。在随后的两个活动里,一个通过对主题旋律的哼唱,对其他旋律的拨奏来进一步感受弦乐四重奏的特点;另一个则是用哼唱和手指拨弦来表现作品的和声效果。这些活动都让学生在聆听时更加地全神贯注,积极参与活动体验。

在多次聆听和感受主题音乐后,让学生完整聆听音乐,并充分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表述对所听音乐的感悟;海顿和小夜曲的知识点。

【板书设计】 

单元教学反思】

《乐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说的是音乐发自人的心灵。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比其他艺术更直接诉之于人的感情,作曲家正是用旋律动机、音色、节奏、力度、曲式等音乐要素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的。本课的四首音乐作品都和月夜、梦境有关,充满着浓浓的诗情画意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始终营造一种优美、抒情、安静、甜美的氛围,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充分关注音乐本体,突出音乐的特点,用音乐的语言(速度、力度、节奏、旋律、调式等音乐要素)来启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在设计中应在巧妙一些,不急于一时,引领学生在探寻、感受、模仿、体验等层层递进的音乐活动中去读懂这些语言,了解了他们的变化,深入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从而获得音乐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本课《愉快的梦》《月亮月光光》两首歌曲均是二声部合唱歌曲,结合月夜的意境,用优美和谐的声音唱好两个声部,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教师来说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二声部歌曲的教学设计中,应从易到难,层层递进,扎实有效,巧妙地安排声音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才能较好地完成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单元设计亮点】 

(该案例荣获2024温州市中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小学段一等奖)

文稿终审||钱瑞华

版面编辑||孙良寿



音为有爱
郭声健与音乐教育、艺术教育、美育志同道合者交流与交友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