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温州市音乐学科“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获奖课例展播:小学组(二)

文摘   2024-09-20 00:01   湖南  

曹者


  温州市建设小学 硕士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 曾荣获2021年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初中音乐)一等奖;2019年江苏省第九届中小学(小学组)音乐优质课评比活动一等奖;2022年江苏省中小学音乐学科单元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一等奖。


单元整体教学理解

立足课标,以生为本,素养导向,以评促学。


《家乡美音乐寻根》

——人音版四年级上册第2课单元设计


【单元大观念】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音乐文化,音乐的风格差异产生于其独特的地域环境与文化语境

【单元基本问题】

1.音乐风格差异与地域环境有怎样的联系?

2.不同的文化语境对音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如何激发学生对家乡音乐文化的热爱以及传承与发扬?

【单元内容综述】


内容简介

本单元选自人音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课,单元的主题为《家乡美》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也创造了不同的文化。本单元安排了六首作品:戏歌《江山无限》(苏少版)、《前门情思大碗茶》(人音版)、《故乡是北京》(人音版)、两首江苏民歌《杨柳青》(人音版)、《姑苏风光》(苏少版)、蒙古族长调作品《牧歌》(无伴奏合唱)、小提琴独奏《牧歌》;短调作品《森吉德玛》(歌曲)、管弦乐《森吉德玛》。通过听、唱、动、舞、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感受中国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了解地方文化与音乐的相互关系,体验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无限赞美与热爱。


作品关联

本单元的六首作品,其实代表了三个不同地域的典型作品,北京戏歌的京腔京韵,戏歌这种将传统艺术与古代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新型艺术形式,歌词是反映当代人的生活内容,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而曲调则采用了中国传统戏曲唱腔的旋律,它既有中国的戏曲元素又有现代歌曲元素,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听起来别有风味;江苏民歌的吴侬软语,体验、品味姑苏委婉、细腻的音乐风情,同时用方言学唱歌曲,进一步突出方言在民歌艺术表现中的重要性。蒙古族传统民歌,采用不同形式、风格特征的歌曲为载体,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渗透歌唱能力和欣赏能力,向学生传递多层次、多维度的蒙古族音乐文化。


教材之外

六首作品中,有三首作品《故乡是北京》、《杨柳青》、《牧歌》是来自于人音版四年级上册的第2课,另外三首作品《江山无限》、《姑苏风光》以及《森吉德玛》均来自于苏少版教材,其中重组歌曲《江山无限》的加入对于四年级学生的学习是有难度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只作为第一课时的导入部分,通过师范唱,让学生感受与之前歌曲的不同,简单学唱歌曲的拖腔部分,体验纯粹的京腔演唱,感受京剧这一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进而激发学生了解戏歌的兴趣。

再以蒙古族作品为例,链接二、三年级学习过关于蒙古族作品作为知识铺垫,复习管弦乐曲《森吉德玛》后加入苏少版歌曲《森吉德玛》,同时欣赏小提琴独奏曲《牧歌》以及选取了无伴奏合唱《牧歌》,这样相同曲调但不同形式的作品,多角度,更加深入的学习蒙古族的音乐文化特点。


教学价值

从教学内容看,希望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逐渐从“知识记忆”走向深度理解,单元表现性任务与评估直指单元“大观念”,所以除了对原有教材中的三首作品外,又加入了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戏歌《江山无限》、江苏民歌《姑苏风光》、无伴奏合唱《牧歌》以及齐唱歌曲《森吉德玛》等教学素材进行重组再构。

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将作品运用对比分析,深入探究等方式,了解各地区音乐文化特点,并将学会的民歌唱给身边的家人听,将你了解的民族音乐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成为一名小小音乐传承人。


【单元学习目标】

在听、唱、舞、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们感知蒙古族的民间音乐特点,体验江苏的民歌风格,积累音乐经验,理解江苏民歌的风格差异是在其独特的地域环境与文化语境中产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了解戏歌的基本知识,体验戏歌中的念白与拖腔,感受京腔京韵,并能在听赏、演唱等实践中表现其特征,探寻北京这一地域文化下的音乐风格。(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感受中国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了解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联系文化与音乐的相互关系,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审美感知、文化理解)

能选用合适的打击乐、编创声势动作为歌曲伴奏,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作品的表演。(创意实践)

【单元评价设计】

单元表现性任务

1.在真实情境中,能够运用适切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

2.如果你是小小音乐传承人,你将要带领学生们感受、体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环境下的音乐,同时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以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单元表现性任务评价表


【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第一学时 音乐寻根——京腔京韵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江山无限》是苏少版教材中的戏歌,也是赵季平先生创作的电视连续剧《康熙微服私访记》的主题歌,旋律风格具有京剧戏曲特征。歌曲以夸张的、戏剧性的旋律进行,唱出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与责任情怀。

《前门情思大碗茶》是一首具有浓郁老北京风格的现代创作歌曲,作曲巧妙地吸收了北京单弦和北京琴书,使得歌曲的京味,作品通过归国华侨对儿时北京生活往事的回忆及大碗茶的情思,表达出远方游子祖祖辈辈对祖国故乡北京的无限爱恋之情。

《故乡是北京》是人音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欣赏歌曲,这首歌曲是一首创作歌曲,歌曲的旋律吸取了京剧和京韵大鼓的音乐素材,赋予了歌曲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歌曲倾吐了生长于北京的人们对于乡土怀恋的情绪。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比较强,处于逻辑性思维发展的高峰期,学生能够通过对三首戏歌的对比聆听,感受、体验、总结戏歌的特点,感受作品的京腔、京韵、京魂,特别是能够学会欣赏不同地域文化下的不同风格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民间音乐之情。其中戏歌《江山无限》的加入对于四年级学生的学习是有难度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只作为第一课时的导入部分,通过师范唱,让学生感受与之前歌曲的不同,简单学唱歌曲的拖腔部分,体验纯粹的京腔演唱,感受京剧这一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进而激发学生了解戏歌的兴趣。

【学习目标】

1.聆听戏歌《江山无限》,了解戏歌的基本知识,模唱歌曲中的拖腔片段,感知纯粹的京腔。

2.欣赏戏歌《前门情思大碗茶》,感知歌曲中装饰音及依字行腔的特点,用念白的方式体验及表现作品。         

3.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板式、节拍、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深入探究歌曲《故乡是北京》三部分,聆听过门乐器,感受北京这一地域文化下的音乐风格。

4.欣赏、聆听和演唱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其独特的文化语境,同时激发学生对家乡和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戏歌的基本知识,通过模唱歌曲中的拖腔片段以及用念白的方式体验及表现作品。

2.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板式、节拍、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深入探究歌曲,感受其独特的文化语境与音乐风格。

【学习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评价】

【学习过程】

课前学习任务

通过网络平台搜集关于戏歌的作品资料,简单了解戏歌。

活动主题一:初听戏歌,感知京腔

(一)活动目标

1. 聆听戏歌,了解戏歌的基本知识。

2. 模唱歌曲中的拖腔片段,感知纯粹的京腔。

(二)活动步骤   

初次聆听,感受体验

1.初听戏歌《江山无限》,由教师范唱,设问: 

①说说歌曲给你什么感受?

②它和我们平时听到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感受歌曲伴奏中浓浓的京剧过门,体会歌曲采用的京剧唱腔的典型音调。)

2.小组交流课前所查找的关于戏歌的资料,结合听赏,了解戏歌。

(戏歌就是把戏曲唱腔和歌曲结合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歌词是反映当代人的生活内容的,而曲调采用了一些中国戏曲唱腔旋律,它既有中国的戏曲元素又有现代歌曲元素,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听起来别有风味。)

3.复听音乐,生用“啊”模唱歌曲中的拖腔部分,体验纯粹的京腔演唱,感受京剧这一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活动评价

 小组交流搜集关于戏歌知识,学生自评,教师即时评价;

 模唱歌曲中的拖腔部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

(四)设计理念

 先由师范唱戏歌,并设问歌曲与平时听过的歌曲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感受戏歌的歌曲伴奏中浓浓的京剧过门,体会歌曲采用的京剧唱腔的典型音调。在模唱歌曲中的拖腔,体验纯粹的京腔,感受京剧这一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活动主题二:学唱戏歌,体验京韵

(一)活动目标

1.欣赏戏歌《前门情思大碗茶》,感受歌曲中装饰音及依字行腔的特点。

2.用念白的方式体验及表现作品。         

(二)活动步骤

合作演唱,知识拓展

1.“小小音乐”传承人京京带领同学们来到他的家乡—北京,开启今天的音乐寻根之旅

欣赏戏歌《前门情思大碗茶》,联结刚才了解的戏歌,

思考:①歌曲都描述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什么情感?

通过归国华侨对儿时北京生活往事的回忆及对大碗茶的情思,表达出远方游子祖祖辈辈对祖国故乡北京的无限爱恋之情。

2.复听歌曲,感受歌曲中大量的装饰音“倚音”、“波音”以及歌曲依字行腔的特点。

3.用北京方言朗读歌词,体验北京话“儿”话音的特点。

4.用念白的方式感受作品调门高、咬字真切、先抑后落的艺术表现。注意念白时候把握字头、字腹、字尾的音。

4.邀请部分学生到前面来念白比赛,学生互评。

5.简介词曲作者:闫肃、姚明

(三)活动评价

能用北京方言朗读歌词,教师点评

能够用念白的方式感受作品,学生互评

(四)设计理念

本活动主要通过对北京方言的朗读,体验北京“儿”话音的特点,同时用念白的方式感受作品调门高、咬字真切、先抑后落的艺术表现。体验歌曲中的京韵。


活动主题三:了解戏歌,探寻京魂

(一)活动目标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板式、节拍、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深入探究歌曲《故乡是北京》三部分,聆听过门乐器,感受北京这一地域文化下的音乐风格。

通过欣赏、聆听和演唱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其独特的文化语境,同时激发学生对家乡和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之情。

(一)活动步骤

深度感知,探究学习

1.聆听戏歌《故乡是北京》,与《前门情思大碗茶》对比欣赏,感受两首歌曲的异同。

2.复听歌曲,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歌曲可分为几个部分?体会板式、节奏、旋律、中的歌曲京韵。

3.探究乐段中的过门,你听到了京韵最浓郁的乐器是什么?(京胡)

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之间的间奏严格运用了京剧中的行腔、韵脚、一板一眼进行创作,京味十足,很好的过渡到第二段。

4.一边手划旋律线,一边学唱拖腔部分,深度感受京腔中的京韵。

5.学唱最后一乐句,“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

(一)活动评价

 ☆     能够了解戏歌知识

☆☆    能够了解戏歌知识,积极体验拖腔感受戏歌

☆☆☆  能够了解戏歌知识,体验拖腔感受戏歌、对比欣赏探究欣赏戏歌的韵味

(一)设计理念

通过小组探究的形式,体验拖腔的演唱,感知节奏、音调、韵律中的京魂,感受着歌曲中字里行间对北京的喜爱与自豪之情,浓浓的北京韵味让人一听便浮现出种种景象,心生向往之情。

 

小结: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其形成和发展与北京紧密相关。京剧的表演风格、音乐形成等都是北京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首曲调采用了浓郁中国戏曲唱腔旋律戏歌的作品,感知京腔、体验京韵、探究京魂,了解北京这一地域文化下的独特音乐风格特点。

传承与发展:戏歌这种将传统艺术与古代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新型艺术形式,歌词是反映当代人的生活内容,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而曲调则采用了中国传统戏曲唱腔的旋律,它既有中国的戏曲元素又有现代歌曲元素,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听起来别有风味。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时代感吸引着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在提升流行歌曲品味和韵味的同时,也间接促进了传统戏曲的复兴。要继承与发展必须与时俱进,让大众更容易接受,这样既发展弘扬了传统音乐文化,又得以传承与创新。

第二学时 音乐寻根—苏韵流唱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姑苏风光》是苏少版的教材,是民歌套曲《大九连环》中的一段,曲调源自“码头调”。整套《大九连环》是用五首江南流行的时调联结而成的民歌套曲,歌唱了江南名胜苏州一年十二个月的美妙景致和风情民俗。“九连环”原指有九个套曲,经整理的这一套曲共有六段。“码头调”又称“剪靛花”调,是整个套曲的序引。曲调委婉动人,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俗话赞美苏州的风光。

《杨柳青》是江苏扬州地区最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因歌词中有“杨柳叶子青啊”而得名。全歌活泼风趣,曲调变化较自由,旋律起伏大,节奏比较跳跃,具有较浓的地方特点。曲调为五声宫调式,衬词在曲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形成乐曲活泼诙谐的风格。歌曲抒发了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们,其实在一至三年级期间,也欣赏学唱了部分不同地区的、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如:一年级下册湖北民歌《牧童谣》、二年级上册湖南民歌《唢呐配喇叭》、三年级上册广东民歌《落水天》、三年级下册江西民歌《我们的山歌牛毛多》、《小牧童》等,本节课需要学生感受、体验同为江苏的两首民歌,苏南的《姑苏风光》与苏北的《杨柳青》,他们一刚一柔,相互映衬,风格异同。

【学习目标】

1.走进苏南,体验、品味姑苏委婉、细腻的音乐风情,用方言学唱歌曲,进一步突出方言在民歌艺术表现中的重要性。

2.能用自然、优美的音色去演唱歌曲《姑苏风光》,借助纱巾这一道具进行艺术编创,体味江南民歌的独特韵味。

3.用轻快、自然、活泼的声音表现江苏扬州民歌《杨柳青》,并用方言演唱,了解与感受衬词在歌曲中的重要地位。加入拍手、拍腿的声势,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

4.能通过节奏、旋律、咬字发音等音乐要素的对比,欣赏两首江苏民歌,感受苏南苏北一刚一柔,音乐风格的异同。

【学习重点】

1.能用自然、优美的音色去演唱歌曲《姑苏风光》,借助纱巾这一道具进行艺术编创,体验、品味姑苏委婉、细腻的音乐风情。

2.用轻快、自然、活泼的声音表现江苏扬州民歌《杨柳青》,了解与感受衬词在歌曲中的重要地位。

【学习难点】

1.能分别用吴语、扬州方言去演唱歌曲,进一步突出方言在民歌艺术表现中的重要性。

2.能运用节奏、旋律、咬字发音等音乐要素对比欣赏两首民歌,感受其音乐风格上的不同。

【学习准备】

钢琴、多媒体、纱巾

【教学评价】

【学习过程】

1.“小小音乐”传承人京京又带我们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先观看《秦淮景》视频,与上节课学习的戏歌相比  ①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②这是哪里的民歌?

(这是一部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插曲,曲调来自于江南民间小调《无锡景》改编而来)

2.提到江苏,你都知道哪些城市呢?你去过无锡吗?苏州吗?结合刚才你所听到的音乐感受,你觉得那里大概是什么样子的?

3.跟随着音乐传承人京京,去了解苏州的人文风情,探寻其音乐的风格韵味。

活动主题一:吴侬软语  情境体验

(一)活动目标

走进苏南,体验、品味姑苏委婉、细腻的音乐风情,用方言学唱歌曲,进一步突出方言在民歌艺术表现中的重要性。

能用自然、优美的音色去演唱歌曲《姑苏风光》,借助纱巾这一道具进行艺术编创,体味江南民歌的独特韵味。

(二)活动步骤

1.初听音乐《姑苏风光》,体验歌曲抒情优美的旋律

2.复听苏州方言版《姑苏风光》,由于这种语言具有“软糯”的特点,所以也被人们称为“吴侬软语”,这也是我们江南地区的语言特色,其语调平和,语速适中,发音靠前,运用苏州方言来学唱歌曲,理解“依字行腔”的民族特点

3.介绍歌曲

(这首《姑苏风光》是民歌套曲《大九连环》的一首序引歌曲。《大九连环》用五首江南流行的时调联结而成,歌唱了江南名胜苏州一年十二个月的美妙景致和民俗风情。)

4.感知旋律

苏州之美,美在小桥流水。作曲家非常巧妙地把苏州的小桥流水融进了歌曲的旋律中,作品多用节奏紧密的级进构成起伏较大的波形线条,运用一字多音的方法使得歌曲听起来如潺潺流水般延绵婉转。让我们把他们找出来。借助运用纱巾这一道具,随乐划旋律线并哼唱旋律,感受、表现苏州民歌的柔软与细腻。

5.跟随音乐,一边用苏州方言演唱歌曲一边继续用纱巾划旋律线,体味江南民歌的独特韵味,并思考:旋律与方言的发音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活动评价

☆     能够演唱歌曲

☆☆    能够用方言自信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  能够用方言自信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能用纱巾等表达表达歌曲的情绪和情感

(四)设计理念

通过学习苏州方言,感受江南地区的“软糯”的语言特色,体会歌曲中小桥流水的旋律,借助纱巾道具,感受苏州民歌的柔软与细腻,体味江南民歌的独特韵味。

活动主题二:扬州小调  民歌传唱

(一)活动目标

用轻快、自然、活泼的声音表现江苏扬州民歌《杨柳青》,并用方言演唱,了解与感受衬词在歌曲中的重要地位。加入拍手、拍腿的声势,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

(二)活动步骤

1.聆听歌曲《杨柳青》,思考:①歌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

②你能听出歌词的内容是什么吗?

2.复听方言版《杨柳青》,这首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你听的懂吗?与《姑苏风光》的方言有什么不同?

3.简介歌曲:《杨柳青》是江苏扬州地区最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因歌词中有“杨柳叶子青啊”而得名,歌曲活泼风趣。

4.歌谱中的哪些词出现的次数最多呢?他们是什么呢?

(衬词,歌曲中的“嗬、啊”等这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这些衬词在歌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添加衬词在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

5.师去掉衬词唱歌曲,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

(了解衬词虽然不表达具体意思,但是能够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歌曲因为有了这些衬词,所以显得活泼风趣,也更具有地方风味了)。

6.《杨柳青》音乐爽朗,旋律也直来直去,常出现同音反复 “1  1  1  0 ”

思考:①这样的曲调出现了几次?

②你认为这些地方应该采用怎样的力度演唱合适?

7.用扬州的方言演唱歌曲,想一想如果在田间劳作时唱起这样的歌会有什么感觉?

8.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杨柳青》并加入拍手、拍腿的声势,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

(一)活动评价

 ☆     能够演唱歌曲

☆☆    能够用方言自然、轻快的演唱歌曲

☆☆☆  能够用方言自然、轻快的演唱歌曲,加入拍手、拍腿的声势去表现歌曲

(四)活动设计

通过加入衬词演唱、去掉衬词演唱了解衬词虽然不表达具体意思,但是能够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并加入拍手、拍腿的声势,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

活动主题三:对比欣赏  文化延伸

你觉得扬州的民歌在旋律、节奏、歌词、咬字、发音等方面有什么独特之处吗?同为江苏民歌,思考:与刚才学唱的《姑苏风光》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课后任务:①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今天的学习以及课后搜集各类资料,思考探究扬州与吴语地区的民间音乐有着难分难离的亲缘关系。

②争当“小小民歌”传承人,利用课余时间,用吴语、扬州方言分别演唱《姑苏风光》与《杨柳青》,唱给身边的家人与朋友听。

 

小结:两首歌曲虽然同为江苏的民歌,但苏南的《姑苏风光》与苏北的《杨柳青》,他们一刚一柔,相互映衬,内容上一个是城镇小调,一个是田间劳动,风格上一个委婉细腻,一个明快有力。本节课通过尝试用两种方言来学唱民歌,体验了音乐的文化语境,同时体会了地域文化的特点,为探寻民歌的“根”与“魂”做了铺垫。


第三学时 音乐寻根—草原放牧


【教学内容】

本课将两首富有蒙古族特点的音乐作品,采用不同形式、风格特征的歌曲为载体,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渗透歌唱能力和欣赏能力,向学生传递多层次、多维度的蒙古族音乐文化。

【教材分析】

《牧歌》是一首曲调悠扬宽广的蒙古族长调特征的歌曲。小提琴曲《牧歌》是沙汉昆于1953年根据内蒙民歌改编的,其音乐舒展优美,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乐曲可分为三段,第一段G宫调,行版;第二段转向下属方向C宫调,第三段为再现段;

《森吉德玛》歌曲是一首蒙古族著名的短调民歌。森吉德玛是传说中的一位聪明而美丽的蒙古族姑娘。相传她爱上了一位勤劳的青年,但两人却不能在一起,后来森吉德玛不幸去世,这个青年就编写了《森吉德玛》一歌来纪念她。教材中采用的是不带尾衬的主干部分,由三个乐句组成,歌词也简化为一段。

《森吉德玛》(管弦乐)是贺绿汀1949年根据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一带的民歌《森吉德玛》索创作,基本保持了原来民歌的旋律和特点,音乐主题鲜明,旋律优美流畅,民族风格强烈,管弦乐曲共由五个乐章组成。

【学情分析】

链接已学知识

梳理教材中学过的关于蒙古族的音乐作品:二年级下册:《吉祥三宝》(对唱)、《我是人民小骑兵》(木琴独奏)、《草原就是我的家》;三年级上册:《森吉德玛》(管弦乐)、《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牧民新歌》;

早在二年级、三年级学生们对于蒙古族的音乐便有了一定的了解,如何感受与体验蒙古族的音乐文化,通过听、唱、舞、奏、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初步感受蒙古族这一地区的音乐民族风格。本节课以蒙古族音乐为主线,链接二、三年级学过的知识作为铺垫,选取了无伴奏合唱《牧歌》、重唱《牧歌》、小提琴独奏曲《牧歌》以及齐唱曲《森吉德玛》、管弦乐曲《森吉德玛》等五首相同曲调但不同形式的作品,多角度,更加深入的学习蒙古族的音乐文化特点。

【学习目标】

1.聆听小提琴独奏《牧歌》,了解蒙古族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小提琴的音色美与丰富的表现力

2.欣赏管弦乐《森吉德玛》,运用比较的方法,感受由于速度的变化使音乐产生不同的情绪,熟悉主题并听辨主题几次出现

3.学唱感受蒙古族短调《森吉德玛》、蒙古族长调《牧歌》,对比音乐风格与演唱形式,总结蒙古长调与蒙古短调的区别,感受少数民族独具风格的音乐文化,提升审美情趣;

4.通过听、唱、创、舞等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调,体验这一地区音乐的民族风格

5.了解蒙古族文化,感受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别,尊重文化多样性,传承和弘扬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1.复习欣赏《森吉德玛》,感受由于速度的变化使音乐产生不同的情绪,聆听小提琴独奏《牧歌》,感受小提琴的音色美与丰富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学唱蒙古族短调《森吉德玛》、蒙古族长调《牧歌》,对比音乐风格与演唱形式,总结蒙古长调与蒙古短调的区别,感受少数民族独具风格的音乐文化。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手串铃、双响筒、碰铃、小鼓

【教学评价】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评价前置

1.组建小组学习共同体,各组自主收集有关蒙古族音乐文化的资料,为课堂交流做准备

二、课堂学习

(一)知识链接,温故知新

1.小小传承人京京今天有带我们来到了哪里呢?请小组交流学习过的蒙古族歌曲,介绍蒙古族的风土人情与相关文化

2.链接三年级上册第2课,复习聆听管弦乐《森吉德玛》,

(1)了解作者和乐曲创作背景: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先生根据民歌改编的管弦乐作品

(2)感受歌曲风格?蒙古族短调

(3)聆听乐曲,启发学生说出每段乐曲的速度是怎样的;想到了怎样的情景,表现了怎样的情绪,感受与体验蒙古族音乐的风格;

(4)说出乐曲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并随乐哼唱主题旋律,为“唱蒙歌”做铺垫

活动主题一:合作演唱,编创实践

(一)活动目标

学唱《森吉德玛》,感受蒙古族短调歌曲特点,了解音乐风格与演唱形式,感受少数民族独具风格的音乐文化。

(二)活动步骤

学唱与表现蒙古族短调歌曲《森吉德玛》(齐唱)

1.初听歌曲,随乐哼唱旋律

2.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注意附点节奏,结合歌词内容把握节奏、速度与情绪的关系,感受蒙古族短调歌曲的特点。

3.复听歌曲,随乐画旋律线,感受曲调起伏较大的音乐线条。

4.演唱时要注意抓住蒙古族歌曲中典型的大跳音程唱准。

5.分句学唱,用赞美的口吻完整齐唱歌曲。

6.感受蒙古短调歌曲特点。

6.选用合适的打击乐、编创声势动作为歌曲伴奏。

(三)活动评价

 ☆     能了解蒙古族短调特点,

☆☆    能了解蒙古族短调特点,自信的演唱歌曲

☆☆☆  能了解蒙古族短调特点,自信的演唱歌曲并选用合适的打击乐、编创声势动作为歌曲伴奏

(四)活动设计

链接已学过的管弦乐《森吉德玛》,复习主题并学唱蒙古族短调歌曲《森吉德玛》,感受蒙古族短调歌曲的特点,用赞美的口吻自信的演唱歌曲,并选用合适的打击乐、编创声势动作为歌曲伴奏

活动主题二:听赏评述,知识拓展

(一)活动目标

聆听小提琴独奏《牧歌》,了解蒙古族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小提琴的音色美与丰富的表现力,通过听、唱、等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调,体验这一地区音乐的民族风格

(二)活动步骤

听赏与评述小提琴曲《牧歌》、蒙古族长调歌曲《牧歌》(无伴奏合唱)

1.初听音乐,与蒙古族短调歌曲《森吉德玛》对比,感受乐曲的音乐风格有何不同?

2.乐曲的演奏乐器是什么?它的音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学生跟琴用“呣”哼唱旋律,说一说你的感受?(曲调悠扬婉转,抒情宽广,速度较慢)

4.随乐感受蒙古族长调,了解其悠扬宽广的特点。

5.结合蒙古族长调宽广、悠扬的音乐特点,说一说优美的旋律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展示内蒙古草原、蓝天、白云、羊群等美丽风光图片)

6.复听音乐,感受音乐上下句的特点,边哼唱主题边感受两个乐句在音区上的不同,并能用图形谱表示音乐的这一特点。

7.加入无伴奏合唱《牧歌》欣赏,说一说与小提琴曲《牧歌》相比,有什么异同?

8.学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演唱形式,了解“无伴奏合唱”这一演唱形式。

(三)活动评价

☆      能了解蒙古族长调特点

☆☆    能了解蒙古族长调特点,对比欣赏两种不同形式的作品

☆☆☆  能了解蒙古族长调特点,对比欣赏两种不同形式的作品,感知演唱形式

(四)活动设计

学唱《牧歌》(无伴奏合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演唱形式,了解“无伴奏合唱”这一演唱形式。了解蒙古族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小提琴的音色美与丰富的表现力,感受少数民族独具风格的音乐文化


对比欣赏,深度感知

通过体裁、形式、内容、音域、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对比欣赏蒙古族短调《森吉德玛》、蒙古族长调《牧歌》,感受少数民族独具风格的音乐文化。

拓展学习

(1)介绍并欣赏蒙古族特色乐器——马头琴,了解其构造与感知音色特点。

(2)链接已学知识:二年级下册学习的歌曲《吉祥三宝》中,配器就使用了蒙古族特有的乐器马头琴。感受蒙古族特色乐器,感受其感受少数民族独具风格的音乐文化。

(3)介绍并学跳蒙古族舞蹈,学几个蒙古族舞蹈的典型动作(如硬腕、揉肩),能够表现蒙古族舞蹈动作韵律,感受蒙舞韵味,展现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

小结: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如下:

1.旋律优美、气息宽阔、感情深沉,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这是蒙古族音乐最鲜明的民族风格。

2.长调:牧歌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之一,音调悠长、节奏自由,能够表达情感和诉说历史

  短调:节奏规整、旋律简洁,通常用于表达欢快和激昂的情感

3.音域宽广,大跳音程使得蒙古族音乐旋律更加富有活力和张力,与草原的辽阔环境相得益彰

4.内容丰富多样,蒙古族民歌的歌词内容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爱情婚姻、自然风光、英雄人物等等,生动地反映了蒙古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同时,通过歌唱牛马、草原、山川河流等元素,也充分展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单元教学反思】

俗话说一方水土孕育一方音乐文化,从《艺术课表(2022版)》中提炼大观念,本单元以音乐的风格差异产生于其独特的地域环境与文化语境中为大观念,提取音乐风格差异与地域环境有怎样的联系?不同的文化语境对音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激发学生对家乡音乐文化的热爱以及传承与发扬?为基本问题,以基本问题打开学生的理解之门。通过单元表现性任务:“小小音乐”传承人,在单元学时设计中,以音乐传承人京京为人物主线,带领学生们感受、体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环境下的音乐,同时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以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存在的不足:素养导向,评价为先。评价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始终要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整体教学观,要保持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习评价目标一致性,本单元的课堂设计评价中多为学生自评,教师即时评价,但其实每个孩子对于民间音乐文化的了解程度都不一致,所以应该在学习前除了让学生搜集资料外,应该设计一份课前评价量表,直观的了解学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程度,从而设计更符合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正真做到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单元设计亮点】

1.从单元整体出发,重构教材内容

本单元主题是“家乡美”,首先确定了教学目标,在梳理教材内容时候,发现本单元仅四首作品,分析学生的学情以及制定单元整体构架后,逆向思维设计最终确定大观念,整合教学内容,故将本单元分为三个学时,分别探究北京地区的戏歌、江苏地区的民歌以及蒙古族民歌。最终确定六首作品:戏歌《江山无限》(苏少版)、《前门情思大碗茶》(人音版)、《故乡是北京》(人音版)、两首江苏民歌《杨柳青》(人音版)、《姑苏风光》(苏少版)、蒙古族长调作品《牧歌》(无伴奏合唱)、小提琴独奏《牧歌》;短调作品《森吉德玛》(歌曲)、管弦乐《森吉德玛》。让学生们感受中国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了解地方文化与音乐的相互关系,体验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从音乐实践出发,体验音乐风格

本单元从真实情境出发,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精心设计音乐学习活动。如:用北京方言朗读歌词,体验北京话“儿”话音的特点,接着用念白的方式感受作品调门高、咬字真切、先抑后落的艺术表现;借助纱巾这一道具,一边用苏州方言演唱歌曲一边继续用纱巾划旋律线,体味江南民歌的独特韵味。通过听、唱、舞、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感受蒙古族的民族民间音调,体验音乐的民族风格。

3.从文化语境出发,加强音乐传承

本单元探究不同地域的音乐与其所在文化语境的紧密联系,通过对比欣赏等方式,感受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特点以及表达方式,为接下来继续深入探寻民歌的“根”与“魂”做了铺垫。以小小音乐传承人京京作为主人公,带领同学们走进戏歌、江苏民歌以及蒙古民歌,去感受中国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了解地方文化与音乐的相互关系,体验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加强民间音乐传承,保护民间音乐是我们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必须探究的话题,最终希望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都能够成为小小音乐传承人,将所学唱给身边的家人、朋友去听,去传播我们的民间音乐,一个人不管走到哪里,依旧觉得“月是故乡明”,希望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深深的热爱之情。

(该课例荣获2024温州市中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小学段一等奖)




文稿终审:钱瑞华

版面编辑:彭美娟



音为有爱
郭声健与音乐教育、艺术教育、美育志同道合者交流与交友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