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温州市音乐学科“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获奖课例展播:中学组(三)

文摘   2024-11-13 07:39   中国  

个人简介:周洁清,乐清市柳市镇第六中学音乐教师,高级教师,民盟盟员。

教学成果:

乐清市优质课一等奖;

乐清市教育论文一等奖;

乐清市教学案例一等奖;

浙江省教育论文三等奖;

乐清市中小学艺术节指导师奖;

浙江省教师合唱比赛金奖。

多次承担乐清市公开展示课和讲座。

教学荣誉:

乐清市第二届初中音乐学科骨干教师;

乐清市第四届教坛中坚。

单元整体教学理解:跳出来看自己,音乐教育可以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效。

《乐海泛舟》选自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该单元以“乐海泛舟”为标题,富有浪漫的色彩,比喻音乐为一片广阔的海洋,而学生则像是在其中划船探索,通过赏析和演唱活动深入体验音乐的魅力。

通过这个单元,学生将有机会赏析并演唱西方著名音乐家创作的三首雅俗共赏的音乐作品:室内乐作品——“音乐神童”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和“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的《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摇篮曲》,另外还有一首我国作曲家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创作的标题性大型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跨越了时间和文化的界限,成为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经典。

《乐海泛舟》不仅仅是关于音乐的教学单元,更是一次关于文化、历史和艺术的综合教育的交流平台,它鼓励学生通过音乐来连接不同的文化,增进对不同音乐风格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基于本单元的学习反馈,通过对不同音乐体裁的学习和积累,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拓宽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并增进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通过对学生的正面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可以通过更多优秀的同类作品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和艺术表现。

  《摇篮曲》是勃拉姆斯创作的一首德国传统民歌风格的抒情歌曲,作于 1868 年。歌曲通过强弱拍子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摇摆、晃动的形象。歌曲的旋律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情绪亲切、 温柔、恬静、细腻,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歌曲为 D 大调,3/4 拍,在弱拍上起始,单二部结构。全曲由两个乐段组成,呈方整性结构形态。这首歌曲虽为3/4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3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把舞曲性格的节拍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舒缓的叙事语气,也更适于歌词的语义内容。

    八年级的学生在歌曲演唱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而且学生已经在小学四年级就接触过摇篮曲的体裁了,所以对这种体裁并不陌生,但由于他们正处于变声期,由于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等因素,学生对歌曲情感的把握不到位,因此歌曲教唱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力度、速度,并带着学生有感情的去演唱歌曲。


1、能够对摇篮曲的体裁感兴趣,知道摇篮曲的音乐体裁和特点,认识勃拉姆斯及其作品。

2、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能够用连贯、流畅、甜美、柔和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能在演唱中表现歌曲的艺术内涵。

3、通过欣赏和演唱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的母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4、演唱二声部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的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


1、重点:能用连贯、流畅、甜美、柔和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能在演唱中表现歌曲的艺术内涵。

2、难点:简单的二声部合唱。

  多媒体教学工具、母亲哄宝宝入睡的图片

(一)活动目标

复习摇篮曲,能够对摇篮曲的体裁感兴趣,体验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内容及文化内涵,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活动步骤

1、爱的温馨回忆

(1)多媒体播放妈妈哄宝宝入睡的的画面,背景音乐舒伯特《摇篮曲》

提问:刚才聆听到的歌曲曲名叫什么?(《摇篮曲》)

(2)什么是摇篮曲?它有什么特征?(速度、力度、意境)

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所唱的歌曲,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摇篮曲。

特征:速度徐缓,力度较弱,一般为三拍子较为常见,表现温存、亲切、安宁的意境。

(三)活动评价

能够说出“摇篮曲”的基本特点

(四)设计理念

用学生熟悉的作品,亲切而自然直接导入,开门见山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活动目标

能够对摇篮曲的体裁感兴趣,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体验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内容及文化内涵,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活动步骤

1、开启爱的音乐之旅

(1)聆听勃拉姆斯《摇篮曲》,要求学生和着音乐做一个你认为合适的动作。

(2)再次聆听,请学生跟着音乐哼唱,手指随着PPT星星的流动旋律线,感受歌曲的旋律走向带来的情感体验。(通过旋律线可以看出,前两个乐句比较平稳舒缓,充满温柔和亲切,后两个乐句有一个八度的大跳,起伏较大表现一种激动的情绪)

(3)乐曲结构

歌曲是由几部分组成的?(由四个乐句组成A+B 两个乐段——结构方整)

2、揭开爱的音乐魔法

教师:《摇篮曲》的音乐语言为什么能抚慰婴儿安静入睡呢?让我们一起用歌声揭开作曲家爱的音乐魔法吧。

(1)学唱A段——感受节拍、节奏和旋律特点

设问:歌曲是几拍子?(三拍子)复习三拍子的指挥图示,提醒学生注意歌曲是从第几拍开始唱的?(第三拍,即弱起拍)对歌曲情绪有什么影响?(更温柔)

设问:在演唱时感受音乐的节奏有什么特点?(具有弱强弱弱的圆舞曲风格,这种节奏模式给人以摇摆的感觉,仿佛是母亲轻轻摇晃婴儿的摇篮。)

教师:音乐中的旋律线条徐缓而优美,充满了叙事性,仿佛在讲述一个温馨的故事。

(2)学唱B段——感受装饰音的魅力

注意第三、四乐句,老师在演奏钢琴时增加了什么?(装饰音——前倚音)对比感受装饰音在音乐中的艺术魅力:增加音乐色彩,丰富了旋律的表现力,使得整首歌曲更加细腻和充满感情。

(3)爱的温情抚慰——感受歌词的美好

教师:歌词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诗,而作曲家将这首诗转化为了音乐的语言,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安详。让我们用最美的心境轻声吟诵,感受歌词的美好。

(4)爱的柔声吟唱

设问:用什么样的力度、速度、情感来表现歌曲的意境。(学生分组讨论并记录)

教师小结:一二乐句是平缓的诉说,温柔而亲切,你们小时候是妈妈的宝宝,长大了同样也是妈妈的宝宝,三、四乐句妈妈呼唤了几次小宝贝?(4次)除了妈妈对你们深深的爱意,还有殷切的希望和祝福,所以情绪要略显激动,力度稍微强一些。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注意前后两个乐段的情绪变化。

(5)爱的深沉守护——感受和声的抚慰

a、 聆听合唱版的《摇篮曲》

教师:摇篮曲展现了作曲家的精湛技巧。和声的选择增强了音乐的表达力,使得这首曲子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摇篮曲,而是一幅充满无限温存和慈祥的音乐画卷。

b、学唱B段低声部

c、师生合作唱二声部

d、生生合作:角色扮演——女生唱高声部(母亲的旋律)

男生唱低声部(父亲的旋律)

(6)爱的完美诠释——加入B段合唱,完整演绎歌曲。

3、认识爱的音符魔法师

(1)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作曲家,欧洲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欧洲音乐文化史上,他曾与巴赫、贝多芬齐名,被称作“德国三 B”(因为三人的姓氏第一个 字母都是“B”)。由此可见勃拉姆斯在欧洲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2)爱的温情故事

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摇篮曲》,是勃拉姆斯为了祝贺他的好友法柏夫人诞生的第二个男孩而创作的,他从《德意志儿童绘画读本》中选了一首诗,将它改成歌词。又因为法柏夫人非常喜欢圆舞曲,所以他就将圆舞曲体裁稍加变化,采用弱起节奏,这首世界著名的《摇篮曲》就诞生了。

(三)、活动评价

1、能够自主设计动作

2、能够根据歌曲的旋律特点,感受和表现A、B乐段的不同。

3、能够在二声部环节,表现与他人合作的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

(四)、设计理念

通过画旋律线、复习指挥图示等肢体动作,感受旋律及弱起拍以及装饰音的特点,并在唱准、唱好的基础上解决二声部的难点,通过角色扮演来加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最终达成本课的目标。


(一)活动目标

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形式的代表性的《摇篮曲》欣赏,让学生在多元文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拓宽音乐文化视野。

(二)活动步骤

1、声乐作品

(1)东北民歌《摇篮曲》

这首歌曲不仅是辽宁地区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民间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在当地广为流传,也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

(2)动力火车《摇篮曲》

动力火车的《摇篮曲》是一首温暖人心的歌曲,表达了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与守护。

2、器乐作品

(1)小提琴版《摇篮曲》

随着摇篮曲的发展,许多声乐摇篮曲因为旋律动听、平易近人,常被改编成器乐独奏曲。小提琴独奏版本保留了原曲的旋律和情感表达,同时利用小提琴丰富的表现力和技术特点,将这首曲子的抒情性和温暖的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由世界当红小提琴演奏家、指挥家安德列演奏的《摇篮曲》。

(2)钢琴音诗《摇篮曲》

19世纪是欧洲音乐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这时期的器乐摇篮曲更多的是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刻划宁静而富于诗意的精神境界。下面欣赏浪漫乐派“钢琴诗人”肖邦的一首意境深远的钢琴音诗《摇篮曲》,乐曲表现手法极其单纯,左手从头到尾是主属两个和弦的不断反复,描写摇篮的摆动。右手是一个乐句的不断变奏,全曲根据一个乐句的旋律,用变奏的手法连绵不断的展开,乐曲始终保持着安静的气氛,同时又充满微妙的色调变化。

3、作业布置

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融合了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与古典主义的结构严谨,这首《摇篮曲》也不例外,它将温情脉脉的感情与精心构造的音乐形式完美结合。那到底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分别有什么艺术特征呢?请同学们回家上网查找资料。

(三)活动评价

能够通过不同形式“摇篮曲”的欣赏,体会不同时期的摇篮曲的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四)设计理念

通过拓展欣赏器乐版的《摇篮曲》,了解摇篮曲的发展过程。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查找和收集资料,为更好地去学习和掌握本单元下一个课时,关于浪漫主义音乐和古典音乐的艺术特征做好知识的储备。

   《G 大调弦乐小夜曲》是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中颇具影响力的一首代表性作品。首先,这首乐曲带有明显的清新典雅、乐观向上的音乐情绪,作品结构严谨,艺术手法简洁、洗练,这些特点对于学生认识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来说,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再者,它不仅在世界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今天人们的音乐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A 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作品,而歌曲《鳟鱼》正是《A 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的创作素材之一。这首歌曲和《A 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均借由描述小鳟鱼遭遇的不幸,来抒发作曲家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压迫者的憎恶之情,表现出浪漫主义音乐多沉浸于表达个人情感体验的鲜明特征。他们往往表现出不满社会现实又远离社会现实的生活状态,因而采用一种迂回的方法影射对统治者的不满。可见,这首乐曲对学生认识、 理解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流行音乐的热爱。对于古典音乐,他们可能会觉得距离较远有些复杂,不太容易接受,但这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相对较高,也可以理解一些较为复杂的音乐概念和技巧。他们虽然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不高,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只要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还是愿意尝试接触和欣赏古典音乐的。

1.通过对比感受与欣赏《G 大调弦乐小夜曲》和《A 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这两首经典的音乐作品,能让学生了解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及其区别。

2.能够用演唱、律动、分析、讨论、游戏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了解古典乐曲的形式美和浪漫乐曲的情感美。

3.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能让学生对室内乐作品感兴趣,更能激励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1、通过对比感受与欣赏《G 大调弦乐小夜曲》和《A 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这两首经典的音乐作品,能让学生了解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及其区别。

2、能够利用多元表现手段来感受和体验音乐,了解古典乐曲的形式美和浪漫乐曲的情感美。

多媒体教学工具、收集相关音乐资料

(一)活动目标

通过学习《G大调弦乐小夜曲》,激发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对古典音乐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文化修养。

(二)活动步骤

1、藏在《猫和老鼠》中的古典音乐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唱了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这首歌不仅在音乐上具有特色,还在文化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融合了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与古典主义的结构严谨,同学们不要觉得这些音乐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她就在我们的身边。(观看《猫和老鼠》中猫和老鼠之间的追逐戏码与莫扎特的古典乐曲相结合片段)

有人说:《猫和老鼠》才是我古典音乐的启蒙老师,在这部动画片里,引用了大量的古典音乐,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欢乐的同时也使得这些古典音乐作品以更加轻松的方式被更多人所熟知。古典音乐到底有什么独特的艺术魅力呢?老师今天就带着大家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段优雅迷人的岁月,首先,我们来认识刚才这段动画片里的音乐大师——莫扎特。

2、认识“音乐神童”——莫扎特

(1)莫扎特的生平和他的音乐故事,以及辉煌成就。

(2)介绍《小星星变奏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

3、聆听夜曲,掀开音乐奇才的古典面纱

(1)初听《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

(2)设问:你有什么感受?(激昂、有力)

(3)练习:用“BENG”哼唱A段旋律(让学生从“LA”、“WU”和“BENG”选择并说明理由),教师钢琴伴奏。

(4)单独请男生演唱(用低沉的声音模仿大提琴的音色)

(5)出示第一乐句的图形谱,感受古典音乐的对称美。

(6)播放第二乐句,设问:和第一句比较有什么变化?(柔婉轻盈的旋律)

这个主题让你想到18世纪的什么画面?(庄重典雅的宫廷舞蹈)

(7)从谱子上找一找是什么音符让旋律变得轻盈?(前倚音和八分休止符)

(8)练习:学生选择用La哼唱B段旋律,并思考:哪几个音符传递出积极向上的音乐风格?( 10 20 30的旋律走向)    

(9)单独请女生演唱(用柔美的声音模仿小提琴的音色)

(10)双声部配合演唱:男:A主题用“BENG”女:B主题用“LA”(教师手势指挥)

(11)《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是莫扎特用奏鸣曲式写成,结构严谨,这两段音乐组成是作品的主部主题,与呈示部的副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带有浓郁的维也纳风格(优美、抒情、富有青春的气息)副部主题也有两段音乐组成。

(12)播放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旋律辨识挑战——哪段旋律更能表现18世纪绅士的邀舞动作?请学生随音乐设计一个与音乐相匹配的舞蹈动作(再次感受古典音乐节奏的对称美)

(13)再次播放第四乐句,思考:这句旋律给你什么感受?(欢快、俏皮)是哪个音符施的魔法?(颤音)请学生用肢体动作来表现。

4、完整欣赏,感受古典的艺术魅力

(1)完整聆听时,要求学生加入之前的声律,创造属于自己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版本。

(2)总结古典音乐的艺术特征。

5、小结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典音乐就是优雅与智慧的交响,是情感与艺术的华章。《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尽管篇幅不长但结构严谨,使人听后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更是凝聚了古典主义音乐的精华,那继古典主义音乐之后的浪漫主义音乐又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精彩继续。

(三)活动评价

1、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讨论和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能够参与实践,自主设计动作,来感受和体验古典音乐的高雅和精致。

(四)设计理念

本环节承上启下,复习巩固了上节课的知识,并以学生喜爱的动画片为切入点,拉近学生与古典音乐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通过对《G大调弦乐小夜曲》的欣赏,引导学生通过唱、律动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体验和感受古典音乐的美,延伸出以莫扎特音乐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时期的音乐特点。

(一)活动目标

欣赏《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让学生能够通过作品了解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感受并体验乐曲中各种音乐要素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及其生动深刻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室内乐的基础音乐知识。

(二)活动步骤

1、邂逅浪漫时期的奇妙音乐故事(欣赏歌曲《鳟鱼》)

教师: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到底有什么独特的艺术魅力呢,我们先来听听这时期一条鱼的音乐故事。(欣赏歌曲《鳟鱼》)

2、认识音符背后的诗人——“歌曲之王”舒伯特

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欧洲浪漫乐派代表人物之一。由于生活贫困又不愿依附于权贵,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年仅31岁就离开了人世。在短短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遍了不同体裁的大量音乐作品,其中包括600多首,有“歌曲之王”的美称。著名的音乐的作品有《鳟鱼》、《摇篮曲》、《小夜曲》等。歌曲的创作背景。

3、简介《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创作背景

《鳟鱼》是舒伯特在1817年仅有20岁时根据诗人舒巴特的浪漫诗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舒伯特用音乐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叙述和同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迫害者的憎恶,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作品。《鳟鱼》问世两年后应朋友之邀创作一部室内乐作品即《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

4、捕捉舒伯特的音乐灵感,探索音符中的浪漫情怀

(1)认识室内乐和钢琴五重奏

(2)聆听主题:思考:主奏乐器是什么?(小提琴)音乐情绪如何?(欢快、活泼)表现了怎样的音乐形象?(小鳟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形象)

(3)跟随钢琴,用“LA”哼唱主题旋律 。

(4)欣赏变奏三:主奏乐器发生了什么变化?(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请你跟唱主题,别让它溜走!

提问:音乐情绪变得怎样?(阴沉、有些压抑和不祥的感觉)

提问:哪件乐器促成了这种情绪?(低音提琴)

提问:是谁拉扯着你离开主题?它表达了怎样的心情?(钢琴。它快速的演奏,显得很焦急。)

(5)欣赏变奏一和变奏四:音乐的力度和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ff的强音,让人紧张,仿佛看到小鳟鱼的挣扎)还有什么音乐要素在起作用?(旋律、节奏、和声等)请学生自主设计身体律动来表现小鳟鱼被渔夫捕捉后的挣扎。

(6)欣赏变奏五:告诉我你此刻的心情。(伤感)这种情绪是因为哪个音乐要素使你感到忧伤?(大小调色彩的变化)

(7)欣赏结束段,体会作者的创作初衷。

教师:虽然歌曲中叙述的故事已经讲完了,但舒伯特还是意犹未尽地写下了结束段。他想借助结束段的情绪告诉我们什么呢?

师生共同讨论:黑暗将过去,善良永存。

5、古典的严谨挑战 浪漫的传承超越

教师:浪漫主义音乐革命可以说是对古典传统的挑战与超越。对比古典主义音乐特点,总结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特点。

(三)活动评价

1、能对相关音乐知识的学习和学习过程积极参与,感受和体验浪漫主义音乐。

2、能够总结出浪漫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并能根据所学知识学有所用。

(四)设计理念

这一环节通过体验和感受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手法,感受不同时期的音乐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并增进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一)活动目标

聆听融入古典与浪漫时期音乐元素的现代流行音乐作品,激发学生聆听古典音乐的兴趣和意愿。

(二)活动步骤

1、古典新韵,浪漫复古

(1)《不想长大》和莫扎特的《g小调第40交响曲》的副歌部分

这首歌曲由台湾女子演唱组合S.H.E演唱,歌曲的曲风融合了流行与古典的元素,特别是副歌部分突出了古典音乐的韵味,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歌曲在华语乐坛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周杰伦的《琴伤》:该曲改编自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和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歌曲以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贯穿全曲,弥漫着神秘浪漫的气氛

(3)皇后乐队(Queen)的《波西米亚狂想曲》

歌曲结合了摇滚乐与古典音乐的元素,尤其是钢琴独奏部分具有明显的古典风格。

2、跨越古今,传唱未来

这种跨风格的融合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新鲜的听觉体验,也显示了音乐的无界限特性。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音乐家们的创新精神,也使得古典音乐得以以新的形式继续在现代社会中传播和发展,让经典继续在我们的生活——跨越古今,传唱未来!

(三)活动评价

能够总结出浪漫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并能根据所学知识学有所用。

(四)设计理念

通过拓展聆听融合这些时期的音乐元素的跨界流行音乐,更能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听觉体验,也更能激发学生去感受和体验古典音乐的魅力的愿望。通过这种方式,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结合不仅为听众带来了新鲜的听觉体验,也使得古典音乐的元素得以在现代流行文化中传承和发扬。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由我国作曲家何占豪、陈钢创作的一部大型音乐作品。其音乐题材取之于我国的民间故事,音乐素材也来自于我国的民族音乐  ——尤其是戏曲音乐,其创作手法既有我国民族音乐的因素,也汲取了西洋音乐的一些创作形式和方法,从而成就为一部具有中国音乐风格的、家喻户晓的优秀管弦作品,其音乐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组成。是一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作品,被我国广大听众称作“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并被国外音乐家称誉为“非常迷人和神奇的音乐”, 其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被认为“是我国管弦乐创作的第一座里程碑”。

   八年级学生在经过前两个课时的学习,音乐知识和音乐素养等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对分析音乐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自身音乐基本素养和对艺术的审美还有待加强。

1、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协奏曲这一体裁知识并记住乐曲中的音乐主题及长笛、大提琴和小提琴的音色。

2、通过听唱、讨论、联想等学习方法和手段,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领略音乐作品的韵味。

3、感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艺术魅力以及交响民族化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获得音乐情感的体验。

   多媒体教学工具、收集相关音乐资料

(一)活动目标

复习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特征,了解《梁祝》作品的艺术特征。

(二)活动步骤

1、复习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特征

学生回顾上一课时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

教师小结:上节课我们跨越时空跟着“音乐神童”莫扎特聆听并体验了西方古典主义音乐的高雅和结构美,也随着“歌曲之王”舒伯特领略的浪漫主义的富有想象力的艺术魅力,那这些经典创作手法给我们国家的艺术家们有什么启发和创作灵感呢?

2、《梁祝》的交响音乐民族化的神秘导入

教师:有一部作品堪称是这方面创作的经典中的经典,它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音乐领域,它不仅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还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迷”,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符号。这部作品是当时还是学生的两位青年才子创作的,他们将东方古老的爱情故事以西方的古典音乐美和浪漫主义色彩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尝试,创造了一个独特的音乐风格,被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这部作品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下面让我们跟随经典的脚步一起来聆听这个音乐故事吧。


(三)活动评价

能够说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

(四)设计理念

通过复习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特征,承上启下,神秘引入课题,了解《梁祝》作品的文化特征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活动目标

通过听唱、讨论、联想等学习方法和手段,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领略音乐作品的韵味。

(二)活动步骤

1、欣赏“引子”

《梁祝》的音乐故事首先向听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作曲家用了什么乐器?(长笛奏出的散板表现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祝英台缓缓走出绣房的画面和场景。随后,双簧管缓缓地奏出由下行模进构成的主题。)

2、欣赏“爱情主题”

(1)故事的主人公出场,用的是什么乐器呢?(小提琴独奏,作品中小提琴代表祝英台、大提琴代表梁山伯)

(2)思考:这段主题旋律有什么特点?(旋律动听,委婉细腻,带有越剧韵味。)

教师:《梁祝》最为大众所熟悉的,就是这段“爱情主题”,越剧是《梁祝》中吸收运用最多的戏曲音乐,据作曲家回忆,他曾多次观看越剧大师尹桂芳演出的《红楼梦》,尹桂芳饰演贾宝玉。每当她给林黛玉演唱大段的唱腔之前,她都会先唱一句起腔:“妹妹啊!”这一句起腔饱含了贾宝玉对林妹妹的无限深情。每次她唱起这句起腔,台下就会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为什么这一句起腔会这么受观众的喜爱?于是,作曲家进行了记谱,从这一素材中获得了灵感创作出了优美、抒情、令人难忘的“爱情主题”。这个乐汇也成为全曲的核心。

(3)请学生跟着音乐唱唱第一乐句旋律,并用手指划出旋律线条,有什么特点?表现什么情感?(抛物线的旋律形态)

(4)学唱“爱情主题”

请学生讨论并感受“爱情主题”乐段结构特点,(音乐借鉴越剧"起承转合"的四句体结构与落音)并填入流行元素的歌词演唱。

3、欣赏“三载同窗”和“共读共玩”主题

(1)“三载共窗”部分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共读共玩的欢乐时光。这部分素材出人意料地来源于京剧音乐。这也是《梁祝》运用戏曲音乐的高明之处。这同时也表明京剧音乐在全国的广泛影响,即便像《梁祝》这样明显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创作音乐,也受到过京剧音乐的启发。

(2)“共读共玩”

在梁祝同窗期间,两人经常一起嬉戏游玩,音乐又是如何来表现的?感受音乐要素(速度、力度、节奏、情绪等)的特点。

4、欣赏“长亭惜别”

(1)三年的同窗生活很快就过去了,梁祝二人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离别,下面,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如何设计这段音乐。

(2)学生参与合作,试着为“长亭惜别”设计音乐速度、节奏、情绪。

(3)讨论归纳,并聆听作曲家创作的“长亭惜别”,(特别注意休止符在此处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情绪表达)

5、欣赏“抗婚”

(1)“抗婚”"主题素材部分来自与“共读共玩”,同样的旋律为什么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情感变化呢?是什么音乐魔法在起作用呢(切分节奏——通过节奏重音的改变,使“共读共玩”主题轻松、愉快的情绪,转变成了向封建势力反抗)

(2)聆听封建势力主题

思考:封建势力的形象是以哪些乐器来表现的?(铜管乐)

(3)教师小结:作曲家用铜管乐形象的表现出凶暴残忍、不可抵抗的封建势力。

6、欣赏“楼台相会”(课件展示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奏)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最悲伤的一段音乐是“楼台会”,表现的内容是梁山伯满心欢喜地来到祝英台家提亲,祝英台却被许配了马文才,他感到万念俱灰。楼台会是梁山伯和祝英台见的最后一面,从此生离死别,这也是全曲最令人感到痛心的一段。

(1)音乐是怎样表现这个标题的?(由小提琴和大提琴来演奏,运用“对话”的形式,贴切地描述梁祝二人在楼台相会,互诉衷肠的情景。)

(2)创作手法:复调

(3)聆听“楼台会”主题第四句

哭是人们表达痛苦情感的主要方式,其形态有很多种,有泣不成声、撕心裂肺的大哭,也有隐忍克制、默默抽泣的小哭。作曲家又是怎么用音乐来塑造祝英台小声哭泣的情感状态呢?

西方乐理中,四拍子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但按照这个力度规则演奏无法表现出祝英台哭泣的状态。因此,在演奏时,需要打破这种强弱规律,(感受乐句前两小节的前两拍要弱奏,后两拍强奏)表现了既融合又突破的创新。

(4)视频欣赏

教师:如何将西洋乐器民族化,也始终是中国音乐家探索的方向。(观看视频,注意小提琴借鉴二胡的滑音技巧)

7、欣赏“哭灵、控诉、投坟”

(1)教师:《梁祝》中的祝英台既有小声的哭泣也有大声的痛哭。“哭灵”部分表现了祝英台得知梁山伯去世,到他坟前祭奠时号啕大哭的情景。那作曲家在这个主题中又借鉴了什么作曲技巧呢?

(2)聆听“哭灵”思考:音乐加入了什么特色乐器?(单皮鼓、板)其节奏有什么特点?(紧打慢拉)

(3)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此部分借鉴了京剧的摇板和越剧的【嚣板】中紧拉慢唱的唱腔手法加上急促不安的鼓声,形象地渲染了祝英台呼天喊地、悲痛欲绝的情绪。作曲家还借鉴了越剧跪步和甩发等人物的表演特点表现哭灵的悲痛情绪,最后,在锣鼓齐鸣中,祝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高潮。

(4)感受小提琴民族化的技术创新

《梁祝》中的小提琴还借鉴了二胡的性能和弓法特点来模仿戏曲演员的哭腔。

8、欣赏“化蝶”

(1)教师:中国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梁山伯和祝英台如此坚贞的爱情,即便去世了也希望他们化成蝴蝶在一起。因此,《梁祝》又称为《蝴蝶爱情》(《 Butterfly love 》)。“化蝶”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内容,那作曲家用什么乐器使音乐具有超脱的色彩?(竖琴)

(2)欣赏“化蝶”,思考:主题反复了几次,每一次有什么不同?(3次、先弦乐组再小提琴独奏,最后乐队全奏)

9、聆听“尾声”(首尾呼应)

尾声由独奏小提琴主奏,音乐力度有什么特点?作曲家为什么这么处理?(在极弱的力度中结束,令人深思、遐想。)

10、介绍作品的结构:奏鸣曲式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需要一个精心设计的结构,一个良好的结构不仅帮助听众理解和跟随音乐的发展,也为作曲家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来展现他们的创意,作曲家用的结构就是古典时期的音乐精华——奏鸣曲式。(边听标题音乐边板书,最后呈现出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奏鸣曲式结构)

农民听不懂西方古典音乐中“奏鸣曲式”的发展思维,但他们能听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能够按照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来领会音乐的内涵。作曲家旨在通过文学标题启发观众理解和想象,使听众对《梁祝》这部作品有沟通和交流的情感基础。可以说《梁祝》的创作初心是出于人民,让农民听得懂小提琴曲,其创作尊重了中国百姓的音乐思维习惯,具有"大众化、民族化"的特点。

(三)活动评价

使用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要素对情感的表达所起的作用,通过变化的音乐,检测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程度,来感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艺术魅力以及交响民族化的特点。

(四)设计理念

这个环节是本课最重要环节,通过聆听、演唱、自主讨论、设计等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有机结合,领略音乐作品的韵味。

(一)活动目标

知道这首经典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步骤

1、认识将“梁祝”故事赋予音符生命的作曲家

何占豪(1933— ) 作曲家,浙江诸暨人。1957 年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进修班学习,后转入作曲系学习作曲。作品有 :小提琴齐奏曲《姊妹歌》;弦乐四重奏《过节》、《烈士日记》;交响诗《刘胡兰》、《龙华塔》;民乐合奏曲《节日赛马》;越剧《孔雀东南飞》配乐等。

陈 钢(1935— ) 作曲家,上海市人。从小跟随父亲陈歌辛学习音乐。10 岁从匈牙利 钢琴家伐勒学习钢琴。1955 年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作曲,毕业后留校任教。作品有:小提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金色的炉台》、《我爱祖国的台湾岛》、《苗岭的早晨》;交响诗《屈原》;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合作)等。

2、作品音乐地位和价值

《梁祝》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伟大之处在于,完美地实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创造性转化,将这些传统音乐的素材融会贯通,中西合璧,创造出了符合新时代审美特色又深受大众喜爱的管弦乐作品。在那个历经百年战乱、人们思想深受重创、迎来新中国诞生的年代,《梁祝》优美、凄凉的旋律抚慰了多少人的心灵,它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又何尝不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使然呢?它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交流,也是对中国音乐传统的一种创新和发展,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代表作之一。

 3、作业布置

这部作品长达27分钟,篇幅很长,我们今天聆听了当中一些经典的片段,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去完整聆听这部中西合璧的伟大作品。

(三)活动评价

通过观察和师生对话评估学生对作品的地位以及影响。

(四)设计理念

通过总结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美好继续,让经典继续!

《乐海泛舟》这个单元标题意指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单元选取的几个经典作品《摇篮曲》(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过渡时期)、《G大调弦乐小夜曲》(古典主义时期)、《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浪漫主义时期)、以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国的民族元素和西方的古典主义音乐形式的成功融合),旨在让学生领略不同时期音乐作品带来的美好体验,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畅游。

但现在的学生热衷于流行歌曲、偶象歌星,对这时期的音乐不屑一顾,更不会也没有具体的了解或深入研究,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需要我们老师挖掘教学内容的审美性,遵循教学方法的审美性,积极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

(一)“流行”融入,促进探索意愿

流行音乐通常反映了当下的流行文化和时尚趋势,因此它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群体的注意力。相比之下,古典音乐可能不会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学生的广泛关注,这可能是因为古典音乐作品通常更为复杂且需要一定的音乐知识背景来欣赏。然而,古典音乐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艺术价值,一旦学生们开始接触并学习古典音乐,他们往往会被其内在的美感和情感深度所吸引。而当下流行的“跨界”音乐就是连接“古典”与“流行”的最好桥梁,打开学生学习这些音乐的切入口,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二)“故事”结合,激发音乐想象

在赏析主题较为鲜明的音乐过程中,可以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中的情感变化,将其转化为视觉或语言表达的故事线,同时还能够起到为学生提供想象载体的效果。例如,在欣赏《梁祝》时,教师通过“梁祝的爱情故事”将每一段音乐所展示的不同形象,通过“故事剧情”的发展传达给学生,再辅以音乐相伴,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情感。

(三)“律动”体验,提高感知能力

音乐本身能够结合动作来展现,在配合相应动作展现时,学生的感觉也会变得更加敏锐,对音乐中所要表达的非常细微的含义和主题更加敏感。例如,聆听《 G 大调弦乐小夜曲》,古典音乐的对称性结构和节奏时,仅靠听是无法有效解决该问题的,这时教师将不同的律动进行分析和感受,就能够很形象地把握住赏析音乐的关键,进而不断提高感知能力来理解音乐作品的美妙。

(四)“游戏”"强化,增强学习热情

如今的学生有着独特的思维模式,在他们的成长中,科技的发达带给他们更加宽广的世界,他们的思想更加新潮,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局限他们的思维,他们也不乐于接受,为此,将“游戏”元素带入到教学中,引导他们在边学边玩中感知音乐,提升音乐学习热情。例如,在聆听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时,将音乐听力游戏带入到教学中,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走入变奏曲的曲式风格中,使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主旋律的变化。

总之,课堂教学的是一门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的艺术,更是一种理念。我们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情感态度,突出学生愉悦学习和情感体验,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该课例荣获2024温州市中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初中学段一等奖)



文稿终审:钱瑞华

版面编辑:施爱芬

音为有爱
郭声健与音乐教育、艺术教育、美育志同道合者交流与交友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