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观—企业家的试金石

文摘   2024-12-26 20:01   上海  



过去20多年中国的房地产企业高歌猛进,然而“三条红线”、“房住不炒”政策一出,整个行业飘摇动荡,许多曾风光无两的巨无霸企业纷纷跌落神坛。二十大后短短一个月之中,2500亿发债、金融16条、多地核心城市对C端松绑……房地产业终于盼来了一场“史诗级救市”。然而暖风吹过,所有的地产企业都能重回快车道么?


房地产企业遭遇的困局只是一个缩影,很多企业的创始人们在早期产品或业务取得成功之后,孜孜不倦的追求增长——不断的攻城掠地,或尝试将过去的成功扩大到新的领域……随之而来的是组织也像滚雪球一样快速膨胀。尤其是一些新经济中孕育而生的公司,在资本的加持之下,业务和组织扩张的速度前所未有。


在顺境之下,即便bug满身,只要增速不减,这些似乎都是瑕不掩瑜的“小问题”…… 一旦遭遇资本寒冬,外部风口停歇,市场下行,或企业涉足不熟悉的新领域,老板桌上的麻烦开始越积越多:增速不及对手、投资进退两难、合规暴雷、坏账频出、恶意挖角、团队分歧、活力不再……一朝爆发,再也无法掩盖。






为何企业早期发展如此出色

成功却无以为继?



抛开外部环境的因素,企业发展遭遇瓶颈,最需要反思的恐怕是创始人或CEO本人。多数的问题都根源于企业快速发展引起“成长之痛”,换题型了而领导者的经营理念、解题思路没有切换造成的。


误区一:用经验思维和资源思维来管理公司


这在中国非常普遍。大量的中国企业都并非因创新而生,而是因为能够在已知的市场领域,凭借资源要素的占有而成长起来的。
当企业涉足新领域的时候,创始人总寄希望于同一做法再次奏效,甚至不惜大手笔投入,快速向规模化扩张阶段推进。但其实如果作为后进入者,市场中的“空窗机会”越来越稀缺了,想要占领用户的心智,改变格局,推出的产品服务必须拥有独特的竞争力;而如果指向空白市场,“资源和经验”就更非关键成功要素了,更需要有策略性的完成客户需求的验证过程和业务增长模型的验证过程。
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指出企业的本质——企业绝不是由“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这种传统模式的经济力量创造的。一家有能力实现盈利的机构能被称之为“企业”,而非一项投机生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企业能够有目的性的进行市场分析和顾客选择,创造性设计自己的产品服务支持自己独特的价值主张,并依托有效的运营管理持续兑现。
企业通过营销和创新来创造顾客,“因此企业的管理必须具备企业家精神,而不能只是官僚作风、行政作风,甚至决策工作”,否则所谓的企业主“只不过是收取中介费用的‘经纪人’罢了。”措辞苛刻,但直指本质。


误区二:执着于业绩贡献,把自身的管理责任甚至企业的发展目标设定简单化


多数的创始人都对市场或产品非常狂热,但对日常运营中的细节不是很感兴趣。他们更愿意雇佣专业人士来Get Things Done,而把自身的管理责任简单化、单纯化。
这种倾向是一个巨大的陷阱。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这也意味着他们都在一定边界内做事,企业中没有任何角色像一把手一样拥有全幅度的管理半径。当一个企业的规模不断成长,需要的价值功能越来越多,一把手的首要任务是必须要把公司的所有部门有效的连接起来,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而有机协作。
如埃里克·G·弗拉姆豪茨在《成长之痛》中所描述的那样:“创业型CEO已经习惯于作为‘乐队’中最多才多艺的人:可以拉小提琴、弹奏低音吉他、吹长号、击鼓或弹奏竖琴。他们甚至一个人就能做乐队。但是现在,CEO的工作角色更像是乐队的指挥。”
一把手对企业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定目标和做决策实现的。不少一把手喜欢用“舍九取一”的方式来为企业定目标,例如许多房企对“规模”曾经的狂热,看似是专注和聚焦了,但极有可能为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也有一些企业目标设定就是一个惯性的保持,在各维度上不断精益求精看似政治正确,但这样的企业经营很容易陷入到“做指标”和“内卷”的盲目之中。
还有一类“既要、又要、还要”型的一把手也很容易遭人吐槽,其实大家抱怨的本质是目标过多,缺少导向性,让人无所适从。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管理企业需要设法平衡各种需求和目标,包括长期短期、效率与创新,市场与成本,人才与社会责任等等。目标体系应该是一个平衡有机体,且保持矢量方向的一致——从企业的战略意图出发,构建核心竞争力。
这极为考验判断力、考验一把手驾驭复杂的能力和平衡多元需求的艺术。无论是否喜欢这个不熟悉的新角色,当企业成长并发生变化时,创始人和CEO们都需要能力上的成长。


误区三:责任一肩挑,渴望牢牢拥有对企业的掌控力


我们遇到过不少这种类型的创始人,对企业发展有着强烈的方向感和无限的奋斗精神。公司的每个人,包括自己都已经习惯于所有事交由他来决策。他的决策能力始终代表公司的最高水准,久而久之,创始人或CEO本人便成了公司发展的瓶颈。
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尤其是当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决策的复杂度越来越高,老板身上长久以来英明神武的“偶像包袱”难以卸掉,背负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其实是非常渴望能有人分担的。
但无奈管理团队长期以来形成了“老板决策,我干活”的执行模式,都是听命行事的行动派,想找个能商量事的人都难。于是不惜重金引入职业经理人或高手,但又在理念、对话频道上不一致,决策问题上不放心,带来大量“议而不决”的问题,导致高层团队信任关系受到了动摇,执行体系陷入观望、分裂的内耗状态。



做企业就是做系统



以上种种问题,皆反映出企业事实上仍处在“人治”的模式下。一个人的风格、意志、水平盖过了科学理性与开放,缺少有效的机制进行辅助和纠偏,对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如果说短期的增长核心要解决的是业务创新路径的问题,那么企业可持续的增长则是要建设一个战略一致性系统。做企业就是在做系统。这个系统包含战略决策子系统,组织执行子系统和领导力进化子系统。是用系统来打造健康企业还是靠资源、靠能人驱动企业发展,是区分企业家和生意人最重要的分水岭。
我们把企业比做一台车,战略决策系统就好比高精度雷达与智能导航,负责“找路”。要能帮助企业锁定最终目标,并扫描路况,不仅依赖自身对环境的敏感性,还要借助与卫星导航的交互看得更远,更宏观,这样才能规划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线。否则势必会走走停停,甚至走弯路错路,不得不走回头路。
在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的时候,一把手最需要用开放、理性、前瞻的决策体系来帮助自己打破短期视角和内向视角,用制度化的方式规范业务建立的过程,而不是靠个人慧眼。用差异化的管理机制为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的业务设定适合的目标和治理原则,而不是靠惯性经验。


选了路还要造合适的车,选山路造越野车,跑高速造超跑车。车造好也不是一劳永逸,路况有客观性,上路的时候也仍然需要有车辆参数调节系统,甚至不同路况要换轮胎,改悬挂,调刹车。这就是执行系统。执行系统打造核心竞争力,让企业有实力在所选择的赛道上跑得快,跑得稳。
执行系统必须要由战略目标做牵引,这就涉及前面所提到的“聚焦与平衡”,各个功能需要在保持内在一致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最适合的能效,而非各个都独领风骚。 
战略决策系统与执行系统之间并非单向传导,而是密切保持互动。在执行中将市场一线的反馈及时传导回来,环境的变化传导回来,对战略的判断形成反馈,便于过程中及时纠错调整。
最后是驾驶员,也就是以一把手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团队,看到路况、调试性能、踩收油门都要靠人来完成,因此必须要承载起认知进化和价值导向传递的作用。在越来越复杂的企业生存环境下,一人智脑很难比得过群体智脑的敏锐度和创造力,一个人的奋斗更是难敌群体奋斗的能量和整个组织焕发生命活力的状态。但前提是一把手与管理团队必须共同形成一套系统观的思想视角,用一套战略执行的逻辑语言来同频对话。
在房企中万科与恒大显然是两个流派,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抗周期能力。不得不提及两家公司的灵魂人物王石与许家印。一个始终致力于建构企业文化,通过一系列的体系制度打造了现代化、职业化管理体系,紧密绑定了职业经理人的奋斗与企业发展的同频,确保了企业经营的开放性和进化力,保证了企业不会成为满足老板欲望和野心的存在。而另一位,掌舵人权力过大而缺少体系制度的约束,在加杠杆的路上一路走到黑,空有其“大”,直到此路不通才开始终点纠错。创始人跳楼的传言一度沸沸扬扬,“恒”成笑谈。
归根到底,作为企业家,标准不是通过企业来成就自己,证明自己有多成功,可企及何种高度。而是通过建系统,约束个人的欲望,突破个人的天花板,打造企业决策的理性开放,建构与执行体系强大的内在一致性,用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文化和机制带给企业更大的想象力和成长空间。让自己成就企业,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领导力的不断破圈和认知能力的进化。



本文作者


段 颖
万为瞻卓咨询总监

段颖女士,万为瞻卓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咨询总监,曾任LG化学中国人才开发总监、神州优车集团神州学院总监。在组织变革、创新能力建设及领导力转型方面积累了丰富理论和项目实践经验。


《领先的密码》

BLM红宝书:《领先的密码:BLM方法论全面解读与应用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已上线微信读书,除了读书还可以听书啦

这本书对BLM方法的系统介绍和阐述,融合了大量中外案例,深入浅出,期待可以给更多企业管理者和战略从业者带来启发

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或者微信读书搜索《领先的密码》听书,也可以直接点击链接,带书回家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万为瞻卓咨询
万为瞻卓咨询是业界领先的战略与转型咨询实战专家。为企业提供战略规划、战略解码、战略落地管理、运营转型、组织变革等高度定制化咨询服务。万为瞻卓拥有十余年咨询实践积累、数十位资深行业专家、精英咨询团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