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迎新
出生于云南普洱茶文化人世家,研究员。
幼承家学,茶学及茶文化师从父亲王树文先生。
中国人文茶道首倡者、人文茶席创始人,普洱茶“兰若九式”、“兰若莲华”炙瀹法、“兰若守一”碗泡法版权人,
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国家人社部茶艺实训师教材编委、西南林业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景德镇江南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华煎茶道协会导师、中国花道传承协会顾问、云南紫陶研究会副会长。
——————
如何冲泡茶是一门学问,但是是一门需要耐心探索的学问,云南茶人王迎新向我们详细展开了普洱茶冲泡的心得。在诸种茶类中,普洱茶的冲泡尤为复杂,因为普洱茶比一般的茶耐储存,新老茶的冲泡也完全不同;除了投茶量,水温,冲泡器物,手法,天气等诸般因素之外,还要考虑存茶这个维度。生长在昆明的王迎新有二十多年的冲泡普洱的经验,值得耐心倾听。
+
2005年至今
普洱茶冲泡法:山头、产区、年份与仓储
+
早期成名的山头茶很多,除了勐海,还有大量临沧的茶,当时还有哪些山头茶让你印象深刻?是不是在研究这个茶之后,就会去茶山看相应的环境?环境不同,风味不同,是不是刺激了你用不同的方法冲泡?记得冰岛茶也是不久后声名鹊起的。越来越多的山头茶成为人们的追求品。你印象深刻的还有哪些?
王迎新:我对临沧茶应该接触比较早。我当时在《云南日报》社,负责茶的刊物。当时的临沧市政府就跟我们合作,宣传临沧茶,我给他们写了本《勐库茶来了》,我们去勐库大雪山去看3000多岁的茶树,还有冰岛,到昔归到邦东。
临沧地区稍微知名一点的山头我们都跑遍了,印象特别好。喝完冰岛茶,感觉锐度特别好,有劲道。最早时才就80块钱一斤的毛料,后来到了100、150元。泡冰岛的时候我喜欢用高水温,能够把冰岛的香气,还有锐度,第一泡就可以打开,中间能保持一个平衡的饱满度,到尾水的时候,能让它的冰糖甜的感觉呈现出来。
最多差不多可以泡到12次,一开始水温高,第二、第三泡的时候,降降温,因为二三泡的时候茶叶是打开的,这时候如果水温太高,出来东西太快,所以会稍微降一点温,注水会缓一点,缓会让茶汤的粘厚度更好。
这个时候其实已经在根据不同的山头茶叶来泡茶,在手法上,特别在温度上调整。这个阶段有两三年,大概从05年开始的。
因为每个茶产区都有涉及,所以就会观察当地地貌。茶树风味和环境关系太大,比如说像邦东区域,土壤里有很多的石头混在一起,有人说是这是云南的岩茶,这里的茶有岩韵,确实它的茶香气滋味很饱满;像昔归,在临沧产区它属于低海拔,茶山中间有一条河,茶的香气是非常有魅力的,一开始头香跟景迈的头香有点点像,但它的持续度比景迈的好,涩味可能在第三泡到第四泡的时候出来一点,但会有迅猛的回甘感,喝到后面你会发现喉咙特别甜,喝口白开水都是特别甜的。
这里面有个有趣的问题,就是当时你的泡法研究完全是全新的体系,你当时是当作科学实验在做?还是个人随意玩耍?当时心态如何?
王迎新:当时我在负责《滇茶大观》刊物,我觉得作为媒体来说,你也有责任去倡导大家对于普洱茶有一些心得讨论和研究。当然也不是仅限于普洱茶,各种茶都会涉及到。我觉得这个才是对大家负责的。
当时也没有感觉孤军奋战,我周边有很多老师,中茶公司的,农业大学的,临沧地区茶科所的老师,都把很多东西没有保留地告诉我。自己虽然不是学茶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找到很多人专业的支持。
就拿冰岛来说,还没有被承包之前,冰岛茶农就说哪些树会比较好,哪些树比较大但滋味一般。我喝了以后,就会找当地茶科所的李所长,他跟我说这个山头的品种是什么样的,茶农的种植习惯是怎么样,茶会是什么特质……他们在这里十多年,特别有研究,我就会在做笔记记录。
茶树有几百年历史了,也会存在一些变异,偶尔会出现一个紫芽,或叶片发红。他们在茶山工作,就会有很多年的经验在观察。身边的老师朋友在帮助我学习。
不过就冲泡来说,更多的是我自己在钻研。当时大家对冲泡不太关注,科研工作者对于环境和生产重视,他们可能忽略掉冲泡,不像我在城市里更重视。
冲泡还真是有系统的,也会溯源上游。比如说我冲泡的时候,觉得茶的青味重,本来正常三个月青味散掉,但一年后气味还是很重,我就会去反思茶叶在初制的阶段存在哪些问题,可能是杀青的时候温度不够,我们就会自己去上山炒茶。
每年上山自己会去炒几锅茶,研究高温或低温炒的时候,茶会出现什么状况;样茶放上两年,出现的状况是不同的,我们从冲泡可以去追溯它的初制工艺的缺陷或者优点或者是缺点。也会跟初制所工人交流,不过多数人并不重视,他们只是做完了事。
去茶山看到茶的生产,茶树的品种,茶树的生长状态,这些知识非常影响冲泡:你需要有发散性的思维,比如看到土壤结构有这样那样的特征,就会联想到茶的口感可能是会比较饱满的、浓烈的,或者是比较柔和、甜美的,冲泡时候会做调整。
稳定的冲泡法需要研究多久?一年之内肯定是不行的吧?我们知道普洱茶不仅产地不同,存放时间不同也会有变化?
王迎新:当年确实不太试得出来,最多是看茶的初制工艺是否正常。炒制的时候,温度不够的话,可能有青味,或者比较甜,但不一定是好事,普洱茶生茶浑汤浑液,反而是它的揉捻度比较充分的一个表现。
所以当年我们来试的主要是新茶的工艺,尝试转变则在一条线上追踪,三年,五年,十年,我觉得才会客观,我们现在的课程里面,都会让大家按这个年份来冲泡。
一年的时候,三五年的时候,截然不同。在三到四年的时候,生茶会非常不好喝,是一个尴尬期,在氧化的过程中,有些物质已经出来了,有些可溶性物质没有表现力,茶汤可能又苦又涩又闷,香气不够。
翻过五年这个坎,茶汤好像突然就变化了:明亮起来,平衡度也好了,该有的东西都出来了。所以普洱山头茶,还是要做线性观察。
新问题来了,不同年份的,同一区域的茶,是不是泡法完全不一样?
王迎新:对,不一样。新茶炒制以后揉捻,揉捻是让细胞破壁,让茶里面汁液充分渗透,这个时候如果是高温直接冲泡,茶的刺激性比较强,在你的口腔里不一定很快能够化,一二三泡很浓烈,到四五泡马上就跌下来、就衰减掉,因为茶内蕴物质还没有转化,这样泡就不行。
它陈化三年以后,在尴尬期,太高温的沸水会让不太好的东西释放,就会对茶的印象非常不好;到了5年以后,第一泡用稍微高一点的温度,二三四泡保持一个平衡,然后到了五六七泡慢慢提高水温,再往后旋转注水,冲击力很大,把水线拉起来,这个茶能够把最后的物质都释放出来。
存茶的年份不同,冲泡是一直都在变的。
普洱确实是最复杂的茶了,产区不同,冲泡方法不同;存储时间不同,冲泡方法也不同;您说道不同地区储存,冲泡也不同,那就有第三个维度了?
王迎新:确实,还有一个维度就是仓储。仓储特别重要,昆明,广东,还有河北存放的同一批茶,泡法也不一样。
我们归纳的一个方法叫“十四鉴茶法”。我冲泡的地方、天气、海拔不一样,水温和气压就不一样,茶汤的香气,和茶里面释放出来的饱满度都会受影响。
这里面仓储也重要,广东仓储的话,我们云南人喜欢的阳光的味道就会没有了,但是它的茶汤的粘厚度和润感会更好。存贮在昆明的茶香气很好,饱满的日晒青的那种味道,但会觉得茶汤味干,湿度不同带来了转化的走向不同,就是喉咙的那种回甘感反而会弱一点,这也是仓储带来的一个影响。
因为影响冲泡的因素多,大家泡茶的时候就需要专注,不说话,专注是让你专心地去观察你的茶叶,从撬茶开始,起出来的是块状的、条索状的还是碎的茶,都会影响你的茶汤。
润茶的时候开水进去,茶的香气出来,就可以闻,是有杂味、有湿仓气呢?还是有非常好的转化的香气?或者是花蜜香?你就会知道这个茶曾经经历过一些什么,它的工艺缺陷,仓储的缺陷,心里面就会明白一点了,因此,第一泡正式冲泡的时候,会知道水温怎么调整,哪些东西上扬,哪些东西控制下去。
我们说的是个性的冲泡手法,那么冲泡山头茶有共性的方式嘛?
王迎新:有共性,也有个性。我们没有必要要求每个人冲泡出来的普洱山头茶是一模一样的汤感。如果这样的话,就买个泡茶机来泡了。
茶的个性,其实在冲泡里,就变成人的个性,每一个人的性格,在茶汤里面可以喝得出来。有的人柔柔的,茶汤是柔柔的甜甜的;有的人就很烈,茶汤就刚猛,性格决定肌肉的记忆,手拎起壶注水的时候,个性就带在里面。
茶的个性,加人的个性,就变成茶汤作品的个性。
共性,是愉悦度和饱满度。不管是任何一款茶,泡出来,你自己喝了或者其他人喝了,觉得这个茶是快乐的,你的身体快乐、心里快乐,那么愉悦度是茶给到我们的。若是过于苦过于涩,过于平淡、寡淡,愉悦度都会受影响。
在愉悦度和饱满度的基础之上,又会允许它的个性的存在。
但不管你是用什么水,用多长时间,出来的茶首先饱满度都要够,不能过浓过强或者是过于寡淡。再加上对气温,气压的敏感考察,每天训练自己,在共性之中你把你的个性泡出来,在个性之中你要把共性体现出来,二者并不矛盾。
这么多山头茶中,有没有特别容易泡的?或者特别难泡的?您举例说明一下。
王迎新:冰岛茶是比较容易泡的,它的个性很强。只要一个正常的手法,就能够把优点充分体现出来了。只要仓储好,初制工艺比较好,不需要特殊的方式。越好的茶它就越容易冲泡。
易武茶也比较容易泡。思茅茶区的茶会相对难泡一点。有些区域的茶有涩度和苦味,你要把它泡得很平衡,就需要在水温上、注水上很多讲究了。
不同季节泡茶也有讲究,在春天、夏天的时候,昆明空气湿度大,很多茶的香气是闷住的,一立秋,感觉就越来越好了,天高气爽,一下茶的香气打开了。在雨季的时候,我们有时候就喝个绿茶,或者喝个熟茶,生茶我们放到立秋以后再泡。
平衡度好的茶,释放过程会比较稳定,有的茶的释放过程不稳定,不容易泡,比如说有一些野生茶。有的人特别去追这种茶。其实野生茶在人类进化的过程当中已经被淘汰掉了,没有把他选成培育对象,但是野茶它本身可能有一些物质不是那么稳定,有些地方当年的野生茶有野花的香气,很迷人。我都收回一些样本,慢慢研究。
+
2023年
泡茶的美好、折磨与挑战
+
说说泡茶的美好经历吧。
王迎新:有一年在九华山的寺院里用山泉水泡茶,这山泉水取出来以后,并不是特别好,有一点点泥土腥味,泡生茶特别不好,我们养了一下,放到晚上冲泡,把水放在一个景德镇定做的莲花状炉子上加热。一个学生帮我起汤,他管火,我就用220cc的大壶泡熟茶,当时的投产量是5克茶,我用“兰若九式”的冲泡方法,用了三次注水的方式来冲泡。
那天晚上我们总人数差不多有20个人,很多学生,我一个人冲泡。泡的状态特别好,自己泡茶时,我有个习惯,特别专注也不会说话,我跟助泡也会很默契,我一抬手他就知道,我是水要多少度,要降温,还是要加火,都会很清晰。20多个人就喝一壶茶,每个人可能喝到了6泡,虽然杯子很小。
担任摄影的学生喝的是最后一杯茶,他依然觉得茶厚度很好,很饱满,喝下去浑身发热,一下就出汗了。
我自己在冲泡的时候,整个过程,身心非常愉悦,身体特别温暖,那是个冬天的晚上,自己在茶汤中,沉浸在里面,整个身体会非常的愉悦。
我们经常会到一些寺院或者敦煌附近的沙漠上去做一些茶会,在莫高窟、在阳关,在榆林石窟都做过。不会有太多的外人参加,我觉得整个环境气场,会让你专注于茶。
有一天在阳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地方。那时候整个沙漠里没有其他人,我们带着炭炉,升起火来,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开始冲泡,正好太阳要慢慢落山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耳朵旁边风声呼呼的,天气也很冷,但茶汤是特别温暖的。
沸水注下去,茶壶里面倏地升腾起的茶氲,与注水壶倾倒而下的水汽合二为一,在大漠与落日之下融为一体,那一刻,我真的体会到,这就是茶,茶在天地当中。
特别不好的经验是不是也很多?
王迎新:2020年春天因为疫情,大家就不出门,到了4月份的时候,我们就还是忍不住上茶山了。好多茶山干旱,地下的落叶都是枯叶,感觉随时会冒烟冒火,不敢带明火上去,即用暖水壶里面的水来冲泡,水温不够。在老班章村的时候,我泡了一个冰岛茶,那天随身带了几个茶,我们说来泡个冰岛茶,泡出来特别寡淡,觉得非常可惜,没有让茶体现出他本身的价值感来。
还有的时候,人多嘴杂,很多人不能够沉浸到茶的氛围里,有的人跟你的气场不能够融合,他游离在外,有的时候会影响到你。但是我们会提倡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你要守住。有时候也守不住,我特别讨厌旁边有很多人拿相机、拿手机拍你泡茶。泡茶就是认真的泡就行了,你要在旁边看可以,真的一直拍摄会让人分心。
普洱茶相比起别的茶类的冲泡,就你目前的感受,难度是最高的吗?还是说跟乌龙茶也差不多,因为乌龙茶大家也会泡得很认真很仔细。
王迎新:我觉得普洱比乌龙茶要难。乌龙茶的品质特征和茶汤表现,会有一个概念或者标准,但是普洱茶是没有标准的。每个山头有不同的点,你如何来把它表现出来,是仁者见仁,我们在共性之中要找个性,就要需要你对茶和冲泡要有充分的了解。
茶,有头调、中调、尾调,可能在第一泡的时候,它有花香;第二泡、三泡的时候,有梅子香;到第四泡、第五泡的时候,它可能有菌子香气,可能氨基酸含量比较丰富;尾水的时候也出现了其他的一些香气。
泡普洱茶好玩,需要把茶每个时间段的最好的东西表现出来,它不是一条线,是一个波浪的波浪起伏,高潮迭起的一个过程。
这是它的品质特征来造成的,本身是大叶种茶,内含物质特别丰富,芳香物质有几百种,也不是固化的,这些物质根据你的水的沸点释放。不同水温又释放不同物质,要全部掌握就非常难了。加上我们前面说的时间的维度,仓储的维度等,更难。
包括现在的古树茶,每年的天气给到茶树的影响都不一样,就像葡萄酒的审评。比如说去年可能有干旱,或者春天特别短,雨季来得早,头波茶产量就是少,年份带来的影响我觉得也是蛮大的。
2021年我们做了一个活动,叫“茶山田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发送给我们所有的学生,观察所在地绿茶的产区,普洱茶的产区,或者是铁观音的产区,今年的茶跟去年有什么区别?和天气有关系吗?跟前年有什么区别?这样做下来,每年是有区别的,从茶叶的外形到它的内质,到它的香气,都会不同。
2020年因为干旱,春天的时候下雨下得特别晚,勐海是4月13号才下了第一场雨,我们看到老班章那些茶树特别干,要发芽的时候没有水,茶芽干枯,很难看。它采下来做出来的茶,黄片、老叶片就会多。这样的茶它的外形不好,但可能香气会好。这样的年份,茶的香气反而更饱满,在树上孕育的时间长,采摘的时间往后延长了。
泡茶真实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在这里面是差不多二十多年,还是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东西出来,都要去学习去观察。
泡茶还改变了我的人生体验,以前年轻的时候,会比较矫情一点,非要去追求一个什么样的好茶,才能够把它泡好,到后面可能会变得不是特别纠结。当我拿到一个茶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思考,从哪些程度上把茶改善,泡得更好。
越难泡的茶,对自己来说,越有挑战的空间。
*本篇为王迎新《普洱茶三十年冲泡进化史》下篇
+
人文茶席行茶手法七式
+
1.烧水
泥炉起炭,或用炉具煮水。水需利茶。第一次煮水,生水可放茶壶四分之三,待水开后停火备用。再次煮水,生水放茶壶二分之一,水沸后可供二至三次注水即可,注水后加入生水。避免加满壶水,令水长期处以沸腾状态。
2.净具
以沸水注入壶、盖碗,倒至匀杯,再分到品杯里。清洁主泡器、品杯。因行茶前茶具一般都是用生水清洗过的,这个过程可洗去生水味道及灰尘;也可提高壶、盏的温度。为行茶做准备。
3.投茶
将茶叶从茶罐或茶袋子中放到茶则里,取量适中。一些特别品类的茶叶可以给客人品看干茶,但需提醒观者忌讳直接呼气到茶叶上面,以免污染茶叶。
4. 润茶
将需要润茶的茶叶投入壶中,迅速以沸水沿壶(盖碗)壁注入,并盖盖后将水倒出。不需要润茶的茶叶可直接进入冲泡。
5. 浸泡
润茶后根据茶类以不同的手法注水,盖盖或开盖浸泡。时间长短视茶类而定。
6. 出汤
将茶汤均匀地分到茶盏中,每杯注四分之三。
7. 奉茶
以单手示意、微笑和眼神示意,请嘉宾品饮茶汤作品。
以上为行茶七式。在沖泡茶品时,茶人的肢体语言亦是人文茶事礼仪的一部分,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性。
采访、撰文 王恺
编辑 丛二
供图 人文茶道
排版 薯饼
本文为「将饮茶CHA」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与公众号后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