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马食堂:我的日本食器收藏与使用之道

文摘   2024-08-18 11:20   福建  

造物有灵且美。


杯盘碗碟、陶瓷漆木,平常餐食茶酒所用到的食器,愈来愈成为生活之美的表达,而近年来日本具有手工艺感的所谓「生活道具」,在中国不断受到热捧;一些知名陶艺家、木器师乃至漆器师的作品在中国市场上的价格也不断上涨。本期节目嘉宾就是一位日本食器的收藏专家:河马食堂。


十几年前,日本人将食器与当季食材搭配的美感深深打动了他,从此开启河马的收藏之路,至今家中食器柜已经塞满二三千件美物:有些用来装菜,有些用来盛饭,有些要插最新鲜的玫瑰,有些要烧最好吃的米饭。他也在日本食器收藏方面越来越深入,收藏名单也越来越长:小野哲平、川口武亮、细川敬弘、市川孝、石原稔久、石田诚、尾形笃、三苫修、鹤见宗次、熊谷幸治……河马也跟很多日本器物作家打过交道,他的最爱、陶艺家小野哲平曾为他的书《食器最高:来我家吃饭好吗》做序。他喜欢根据器物,来搭配自己的家宴菜式,也会在整理器物的过程中,获得放松和满足。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爱买日本食器?我们跟河马聊了聊他的器物收藏和使用之道,挑选和购买日本食器的方法,以及他所推荐的一些器物店。


将饮茶CHA

《Vol.5河马食堂:我的日本食器收藏与使用之道》 





由「将饮茶」出品的播客「得闲茶水间」已上线,欢迎大家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QQ音乐等各大平台订阅、收听。


 

+

三千食器:永无止境的恋物癖

+

 

我家里的食器,没有特别数过,但两三千个肯定是有的。

 

回想起来,我开始对食器产生兴趣大概是在2005年前。那时我第一次去日本,被日本餐厅食器与食物搭配所呈现的精致深深吸引。虽然去的只是普通居酒屋,但它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此我就开始了随时随地购买食器的欲望之门。

 

记得有一次去北海道,正值《非诚勿扰》热播,我们去了电影里的「四姐妹餐厅」用餐,我甚至想要买下在那里用到的一个盘子,但遗憾的是,导游问过老板,他们并不出售。

 

在中国,我也经常会在餐厅里看到一些吸引我的器物,比如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陶器。我曾在黔西南州的一个炒柴火鸡的店买过一个陶罐子,它原本是店里的筷筒,我买回来插花,才10块钱,真是物超所值。在杭州一家酒酿店,我看上了一个褐色的小陶钵,里边的甜酒酿呈乳白色,中间有个汪着甜酒的小窝,看起来非常诱人。店里的大姐居然很慷慨地让我带走了一个。杭州朋友特别推荐他们家做的酒酿馒头,每次我去杭州都会去吃,真是非常好吃。朋友们每次去吃的时候,我也不忘让他们再帮我带回几个钵罐。


河马家的食器柜一角


食器有增无减。比如土锅,我收了很多,木勺,基本上走哪买哪。最初看《海鸥食堂》里的一个场景,小林聪美第一次见到片桐入,给她做了一顿日式晚餐,好吃得让片桐入流泪。其实这顿饭很家常,就是土豆炖牛肉,但锅里有一个舀肉的木勺,让我一见不忘。为此我买了特别特别多类似的木勺,从东京到北海道到名古屋,但我还是没有买到跟它最像的。

 

最先接触到的日本食器,通常是日常生活中的工艺制品,也就是流水线生产的标准化工业品。当时去北京的特力屋,就有这些标准化商品。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影视、杂志书籍,你开始发现原来还有器物作家!我想这就是吸引力法则,从此食器大门彻底被我推开了。

 

去日本时,我会去一些骨董市场转转,去艺廊看一些器物展览,并发现更多的器物作家。我最早喜欢的器物作家是川口武亮,当时去日本时也会到处寻找他的作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不断遇到新的作者,自然而然地开始喜欢他们。遇到喜欢的作者,我就会一直关注。

 

在日本陶器这个领域,你的喜好与个人兴趣密切相关——你会在众多作者中不自觉地分辨出自己更喜欢谁。我在收集日本食器的过程中,慢慢发现了自己的趣味和喜欢的作家,比如小野哲平、石原稔久、細川敬弘等等。

 

小野哲平的杯子©utsuwa-shoken


另一个问题是地域差异,像有些器物作者在中国的知名度越来越大,他们来中国展览的机会以及产品可见度也会相对较高。据说日本陶艺作者有4万多人,但并不是所有作品我们都能看到。你的购买力、精力和金钱都是有限的,所以最终你还是会把重点放在你熟悉和了解的作者上。随着你收集的东西越来越多,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执着于自己喜欢的作者。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特定的目标说要收藏谁的作品,比如川口武亮,我最初很喜欢,但后来随着他创作的器物变成了亮釉风格,我就不那么喜欢了,慢慢的也就很少购买他的作品。

 

个人喜好的器物类型也会随着时间而有所改变。比如某一个时段我对片口很感兴趣,有两年我又对三岛器皿很感兴趣,过几年大概又会产生新的趣味。

 

买食器,这是一个漫长的收集过程,它不具有目的性或结构性,因为纯粹是个人在使用,像从厨房延伸出去的散步。

 

川口武亮陶艺作品 ©takeryo



相关名词

 

《非诚勿扰》四姐妹居酒屋:实际上是位于北海道东部钏路市阿寒湖湖畔的“滨子居酒屋”,由真野美智子老板娘经营。电影为了剧情需要虚构了“四姐妹”的形象,现实中的居酒屋是一家夫妻老婆烧烤店。店内还保留有当时拍摄电影时的花絮剧照,以及一些电影中出现的元素。

 

片口:日本陶瓷中是一种特定的器物设计形式,它指的是一种口部边缘向外翻卷,形成类似喇叭状的器皿。这种设计使得片口非常适合用来倒液体,比如茶、酒或汤等;亦可以作为花器或其他用途。在日本茶道中,片口也常被用作茶碗,特别是在江户时代,一些茶人会故意破坏片口的出水口部分,然后用金缮(一种用金粉修复陶瓷的技艺)来修复,这样做既增加了器皿的趣味性,也体现了一种对不完美的接纳和欣赏。

 

三岛器皿:日本三岛地区制作的陶瓷器皿,使用传统“三岛手”技术制作,这种技术涉及使用木片在素坯上刻上图案,然后用白色装饰土覆盖凹坑。

 

川口武亮:1974年生于日本佐贺县有田,家族有深厚陶瓷背景。曾远离陶瓷行业,后受传统工艺感动,回归学习陶艺。他的陶艺作品以白色为基调,采用传统的粉引技法,以及三岛、刷毛目、鎬等传统工艺制作,作品风格朴素、细腻,强调器皿随时间与使用者共同成长的独特美感。

 

石原稔久:1973年出生于日本福冈县直方市 。他在东京的武藏野美术大学雕塑科完成了学业,并在1998年从茨城县笠间窑业指导所完成学习,最终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福冈从事陶艺制作。他与同为陶艺家的妻子石原多见子一起,生活在福冈山林中,并在那里搭建了自己的柴窑,一边生活一边创作  。其陶艺作品借鉴了日本弥生时代的陶瓷风格,并将其与现代陶瓷艺术相结合,作品通常呈现大地色调,表面细微的变化是通过柴烧技法产生的,这种“偶然拾得之美”与土的质感和捏塑的手迹相融合,展现出一种粗粝稳重且充满生活气息的美感。

  

+

在日本寻觅食器艺廊的经验

+

 

作为一个常年收集日本各种器物的人,我可以分享一些我的经验。

 

如果你没有特别指定要买哪个作者的作品,我的建议是——去大型商场,比如新宿的伊势丹商场。日本的大商场内通常都有一层专门售卖器物,这些地方不仅卖工业化产品,也可能会碰到一些器物作者的作品,选择相对集中,也会举办一些器物作者的专门展览,我还在银座的商场里碰到过祥見举办的快闪店,当时就是小野哲平和尾形笃的器物合展。

 

祥見东京涩谷店 CIBONE ©utsuwa-shoken


神奇的是,我偶尔会在服装店碰到心仪的陶器。有一次在名古屋,我独自逛街,在一家服装店的橱窗里,看到店里几层木板架上面展示的全是稻吉善光的作品,还是我最喜欢的类似“橘皮”的釉面系列。我就把架子上的器物全买了。那两个店员估计都有点不知所措,可能觉得中国人这样买东西很不寻常。

 

稲吉善光 茶碗 ©copse


有时候寻访器物的旅程像探险,尤其是一些小地方的艺廊。有一次我去鹿儿岛找一家好友推荐的器物店,地址在郊区,光打车就花了400多块钱人民币。结果导航到的地方,就是一条公路,完全找不到店铺。

 

和好友视频询问也未果,所幸司机很负责,一直跟店家打电话确认位置,最后终于找到了——店铺藏在路边山坡后的一片竹林里,路面上完全看不到。整片竹林里只有这样一个店铺,独栋砖房小院,向阳处有一整面玻璃窗,当时窗外是夕阳晚照,翠绿竹海,店内是一位老太太,优雅等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一切仿佛仙境。我忍不住惊叹一声:绮丽!店太美,这趟车费花得值。店里的器物很多,我把三苫修的东西全部买下了,还收获了一个可爱的兔首黑陶小土锅,只有小号,我就拿来焖饭。


藏在竹林里的艺廊

 

有时我想真的需要克制一下自己的好奇心。上次去北海道,查到了一家店在札幌市中心,因为是朋友陪我去的,我不想给他增加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就决定打车去,结果那个司机非常认真地记下了地址,但最后把我们送错了地方。我们只好自己找,幸好不是太远,结果发现店已经搬走了。隔壁店的女店主很好,马上在Instagram上查新地址给我们。结果坐到地铁终点站,下来就是凄风残雨,本来我想返程,但看地图显示不远,就十几分钟路程,就决定走过去。结果又冷又湿,在便利店买了大伞,硬着头皮往前走。然而导航指示的位置总是不对,我们一直在那转。在日本问路很奇怪,每个人都特别认真帮你查,给你领路,但总是找不到。最后终于在Instagram上找到了提示说导航会导到一个错误的地方,然后才发现店铺就在隔了一条街的地方——但我买到一个特别喜欢的我谷盆,觉得一切都值了。

 

我喜欢去的日本器物店,现在很多也主要是以展览为主。有可能去的时候碰不到你喜欢的作品,他们也不会让你看库存的器物。但有时候去祥見在镰仓的老店里,店员偶尔会问你喜欢谁的作品,然后帮你拿几个出来。但大多数情况下,你看见什么就是什么,所见即所得。有一次去就碰到了小野的花盆特展,展出的全是巨大的花盆——不是插花的花器,是种花的花盆!我总不能背个花盆回来吧?!

 

相关名词


稻吉善光(稲吉善光):1967年出生于爱知县。他在茨城县笠间市生活和工作。他的作品展现了强烈而坚定的美感。巧妙而永不厌倦的设计能够适应现代生活。

 

我谷盆:一种日本传统木制器皿,名称来源于其产地福井县我谷村,其特点是内外都用刀削刻成,摆放餐具的地方刻有深深的条状沟痕,条纹排列均匀,外观非常优美 。我谷盆的制作材料通常是栗木,因为栗木容易沿着木纹裂开,适合制成板材。

 

+

我对小野哲平的推广,做了一定贡献

+

 

小野哲平算是我很早就开始喜欢的日本陶艺家之一,目前仍然是我的最爱。

 

那天我找出两个小野哲平的大钵,这种釉现在不多,铁绘的器物很多。不由让我回想起第一次跟小野哲平见面的场景。那是在北京的「失物招领」商店,正在举办“有土有布”小野家陶器/布作展,见面那天是纪录片《器之人小野哲平》观影会,我有幸与小野先生面对面交流。上台对谈前,我们先聊了一会,没想到小野先生和他夫人反而一直在问我问题,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没见面前,小野先生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一个很严肃的人,铁化妆及唐津烧的作品,也让人感觉有一股子粗粝的意味。赤木智子在书中也提到,他是个严肃的大哥。当你真正接触他,第一印象你会发现他的确非常认真,而且严肃。然而在第一次与小野家的接触中,我了解到他夫人由美女士是一位非常温柔的织物作家。这让我意识到,一个看似冷酷的大叔,与一个温柔的太太结合,使得他的作品在粗犷中又不失温柔。这种独特的风格,让我对他的喜爱更加深厚。


小野哲平夫妇与河马食堂

 

上次小野哲平和他夫人早川由美来北京参展,而我恰好去了北海道。我给负责联络的昌美发了微信,告诉她我无法参加他们的料理会。昌美说:小野先生觉得在中国,我是一个对于他来说有些特别的存在,在他还未大红大紫时,我就一直使用他的作品,并与他有很多交流,包括用他的器物做料理会。我出书时,他还特别帮我与大家交流,甚至为我写序言。

 

我对他的喜欢从未减少,我在策划第二本书时,就明确表达了自己是小野哲平的忠实粉丝,一直非常欣赏他的作品。他的作品之所以打动我,的确也是因为那种大家常说的「温度感」,那种与自然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温度感。


小野哲平 作品  ©utsuwa-shoken


河马收集的小野哲平杯子

 

相关名词

 

小野哲平:日本当代首屈一指的陶艺家。师从传奇陶艺大师鲤江良二,后独立,制陶的同时,巡游亚洲各国。1998 年将工坊搬于高知县山谷中,与家人在四周梯田环绕之处生活。小野哲平的器皿以带有强烈的泥土气息为特点,并受到村上隆、奈良美智等艺术家的喜爱。

 

早川由美:日本知名织品艺术家。1957年出生,26岁开始环游亚洲各国,并在旅途中创作布艺。1985年与丈夫小野哲平在日本爱知县常滑市山中展开农耕生活。1998年与丈夫及两个孩子移居到日本高知县谷相,在梯田里耕地、开辟果园,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农耕期间,她用草木染、泥染的布,及从亚洲各地收集来的布品缝制衣物、创作布艺,在日本各地及海外展出作品。

 

铁化妆:一种日本传统的陶瓷装饰技术,特别是在陶器制作中常见。铁化妆通常指的是使用含铁的颜料或釉料在陶瓷表面进行绘制或涂抹,然后经过烧制,形成具有独特质感和色彩效果的装饰。铁化妆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感,颜色可能从深褐色到黑色不等,取决于铁含量和烧制过程。

 

赤木明登:漆艺家。1962年生于冈山县。中央大学文学部哲学科毕业。曾任编辑,1988年转往轮岛,拜轮岛的底漆职人冈本进为师,1994年出师。此后,于轮岛制作漆器,并于日本各地开设个展。著有《漆涂师物语》《二十一世纪民艺》以及《形之素》等。

 

赤木智子:1962年生于东京都。自东京学艺大学毕业后,即在展售现代陶艺的艺廊里工作。1987年与赤木明登结婚,1988年共赴轮岛。2005年起,以将自己日常使用的餐具、衣物等展示贩卖的“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为主题,于日本各地艺廊设展。著有《漆器与饭菜》《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

 

 

+

用日本食器搭配贵州乡土料理

+

 

我这些年一直有个执拗的想法:用日本器物,来搭配我们贵州的乡土料理。


河马家宴:贵州辣子鸡

 

很多贵州朋友会问,这搭配吗?但当我做的菜真正呈现在日本食器中,端到他们面前,一个贵州老乡直接告诉我:噢,原来我们贵州的土菜也这么好看!我很高兴他的喜欢,因为老乡是很直接的人,他觉得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我让他感受到了这是一种美的东西。在那一刹那我知道,我努力的方向是对的。

 

很多日本陶艺家问我,究竟怎么使用他们的器物?毕竟日本料理和中国料理差别很大,尤其在烹饪方法上,日本更多冷食,中国基本是热食。


使用日本食器,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最初使用日本器物时,我有很多疑惑,比如铝锅,在中国已经淘汰,但日本还在使用,因为它传热快。我不断询问和寻找答案,比如铝锅的使用是否安全,是否适合存放食物。其实只要不煮强酸强碱的食物,铝锅是安全的。使用铜器也有类似的问题。我的建议就是避免用强酸,单一锅具保持单一用途。

使用陶器时,要做一些预处理,比如使用前用淘米水泡,有时还要用橄榄油预处理,减少渗透。像细川敬弘、二階堂明弘这些作家的陶器,都是柴烧,没有釉。在中国,装热食,尤其是油重的菜系,使用陶器要特别小心。一开始我得咬着牙用,因为一旦装过油,就很难清洗。后来我知道要立即清洗、擦干、倒置晾干,存放时要保持通风,避免潮湿。

 

如果去日本买器物,建议大家考虑买尺寸大的器物。首先是价格。小件作品因为溢价空间小,在中国买差价也不会太大,但大件作品因为运输过程中破损风险高,所以量少,溢价就高。我现在去日本,基本上只买大件,小件买的不多。另一个原因则是使用方便,在中国的饮食习惯中,小件器物的使用场景不多,不像日本餐食会配很多小菜。

 

有些人觉得片口不好用,但我特别喜欢。其实片口很好用,我买了很多不同尺寸的。当什么用都可以,非常实用,比如細川敬弘的大小片口,可以当菜盘,也可以当水果盘。


河马收集的一部分片口

 

看到这么多漂亮的器物叠在一起,觉得有点可惜。随手拿一个出来,每个都有它的趣味性。每次请朋友来,都想用不同的器物,这样更有趣味。

 

每当我觉得生活压力很大的时候,哪怕在家里边翻腾这些喜欢的器物,好像那种烦恼的劲儿就过去了。食器,完全构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用这些器物做饭,同样是一个解压的过程。现在人们的压力和焦虑往往无形,只有做点事情才能缓解这些压力和焦虑。如果你一直住在那个情绪里边,也很困扰。整理和做饭这两件事,尤其对解压有着特别的效果。

 

有人说,最高的款待就是家宴。尤其是疫情之后,更多人会选择在家里边让自己吃得更舒服,或者是变得享受做饭这件事。好多人觉得自己不会做饭,但只要愿意试试,到最后你会发现其实自己也能做。


河马的书《食器最高》

 

 

相关名词


二階堂明弘:日本陶艺家。1977年生于札幌,1999年毕业于文化学院艺术专科学校陶瓷科,2001年在栃木县独立开展陶艺创作。二階堂明弘以“錆器”系列闻名,该系列作品以含铁量高的土和以铁粉与铜为主的釉料层层叠加,创造出随时间变化的铁质效果。二階堂明弘每年都会举办多次个展,并在纽约、巴黎、伦敦、台湾、香港、北京、上海等海外地区展示他的作品。

 

細川敬弘:1979年出生于冈山县,1999年毕业于备前陶瓷艺术中心。跟随祖父竹村永乐学习陶艺制作。他的作品深受传统备前烧技艺的影响,擅长利用土壤的自然纹理来表现备前土地的作品。这是一种强大而充满活力的风格,不受备前烧传统表现形式的束缚,展现出自然质朴的美学特质。

 

+

日本食器正在中国走红

+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日本器物产生兴趣。

 

以前,很多女生去日本买包包和化妆品,但疫情之后,她们更愿意购买日本的餐具,陶器、玻璃器皿和木器等等。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而且我发现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开始大量购买这些器物,大买家批量购买或者愿意为高价器物买单,他们也会购买一些知名作者的作品,溢价就非常高。

 

我刚看了一个市川孝的器物展览,他的土锅还挺好看,但是每个售价都很高。大谷哲也的土锅,也好看,但售价也蛮高。我觉得土锅倒是没有必要一定去追知名作者的款,长谷园的土锅也足够好用,价格也不算贵,质量也很好。

 

现在小红书的日本器物代购市场非常繁荣,但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热销的其实只是那些最知名的作者的作品。比如小野哲平的陶器、三谷龙二的木器等等,这些作品总是受到追捧。知名作者的器物炒得都比较厉害,像山田洋次的展览,一开展网红款的作品差不多就会被抢购一空。


 

河马的藏品:

二阶堂明弘 细川敬弘 稻吉善光 小野哲平 村木雄儿 赤木明登


河马食堂之土豆沙拉:

碗,小野哲平;木勺,三谷龙二

 

我还记得香港明星余文乐之前去日本拍摄纪录片,拍了四位器物作家:黒田泰蔵、三谷龙二、花岡隆和内田鋼一,后来他们的作品也都陆续被炒起来了。比如现在三谷龙二随便一个木碗,都能卖到几千块钱。我自己有一个他的白漆茶盘,现在的市场价值据说要达到好几万的价位。对于我收集的器物来说,我的原则是只进不出,会舍不得。

 

这股购买日本器物名家的热潮,我觉得至少还会持续三五年,但之后也可能会有所波动。像安藤雅信、村上跃这些器物作者以前炒得非常热,但近两年市场已经平静了许多。虽然价格依然居高不下,但不会一件难求。

 

我想,这中间存在喜欢和爱的区别。喜欢可能只是一时的情绪,或者像潮流一样,总会有退潮的时候。但爱是每一天、持续不断的,它是一种持久性的东西,会持续产生吸引力。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审美会不断提升,使用方式方法也会有很多进步,你会学到很多东西。有时候和朋友聊天,他们会惊讶于我对料理知识的了解。其实这些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好的器物和好的料理结合在一起,给你的享受是双倍的。

 

看日本器物多了,也对中国创作者有了更多期待。NHK电视台有一个经典节目《美之壶》,是一档旨在介绍日本传统工艺的节目,我看了多年很喜欢。节目在2021年来国内拍过一次特辑,当时片方采访,问我对中国器物作者的看法,我说,中国的陶艺作者必然会不断进步,虽然之前可能有一些模仿的痕迹。但日本器物作者也模古,其中也模仿了中国古代很多器型。只是他们的审美趣味可能和我们不同,而一部分人可能正好喜欢他们的审美方式,这导致了目前的状态。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陶艺作者也会达到更理性,更具特色的创作范畴。

 

中国人越来越关注生活器物,越来越重视生活品质。我想,生命最重要的其实是生命的质量。这种关注可能从一餐一饭开始,从选择什么样的盘子和碗开始。


小野哲平家的水果盘 ©utsuwa-shoken

 


相关名词


安藤雅信:日本陶作家,茶人,“百草艺廊”经营者,生活工艺代表人物。1957年出生于日本岐阜县,祖辈是陶瓷器批发商。武藏野美术大学雕塑系毕业后,重燃对陶瓷的热情,因而转投陶艺界,致力于打破传统工艺与现代美术的壁垒。

 

三谷龙二:1952 年生,日本著名木器设计师,于松本市开设贩卖木工艺品和举办展览的综合性杂物商铺。以松本市为据点,举办手工艺展览会,组织不同地区的手工艺人积极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

 

市川孝:1967年出生于日本滋贺县。他最初学习的是雕刻专业,后来在森岡成好老师的指导下进入了陶艺领域 。1999年建立了自己的陶艺工坊,并在2009年于奥伊吹建造了半地下式的柴窑。他的作品以自然的色彩如黑、白、酱色和茶色为特点,表现出分量感和生活感,风格古朴稚拙,带有乡村的自然清新野趣 。市川孝也以他的茶车和茶道具而闻名,他制作了可以随处携带的茶车,以便在各种自然环境中泡茶和奉茶。

 

大谷哲也:1971年生于兵库县,毕业于京都工艺纤维大学工艺学部。他在2008年于滋贺县信乐町田代开设了自己的陶艺工作室,专注于手工制作简约而质朴的白瓷器皿。大谷哲也的作品风格鲜明,以其手工薄胎塑形、低调朴实的白色和干净温润的釉水而著称。他的创作理念着重于实用性和简约之美,追求器皿可以适用于洗碗机清洗、叠摞存放,并且即使个别器皿损坏,也能容易地补充完整。

 

山田洋次:陶艺家,1980年出生于滋贺县东近江市,2002年在滋贺窑学院完成小陶轮课程,2007年远渡英国,在陶艺家Lisa Hammond身边学习有关soda glaze(ソ-ダ釉)的陶艺。2008年返回日本,目前在信乐工作。作品主要以烧缔和软陶(装饰土)为主,开创了新的软陶做法,将『烧缔』技法、软陶低温成型技术相融合,创造出了新的软陶器皿。

 

村上跃:1967年出生于东京都,1992年从武藏野美术大学短期大学部工艺设计课程毕业后,于1998年开始以造型作家的身份进行陶器制作。村上跃的作品以砂化妆、黑烧缔、灰釉烧缔等多样的质感而著称。目前在神奈川县进行陶艺创作,并且出版了多部器物书籍。

 

长谷园:源自日本三重县伊贺地区的著名陶瓷品牌,创业于1832年,以其“伊贺烧”陶瓷而闻名,1982年“伊贺烧”被指定为国家传统工艺品 。长谷园拥有日本唯一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规模最大的“16连龙窑” 。长谷园的陶土锅秉承“餐桌亦是呈现艺术的地方”的理念,以质量好、锅身厚、加热时间稍长、保温性好而著称。

 

《美之壶》:日本NHK电视台自2006年4月7日起开始播出的一档艺术鉴赏节目,它以介绍日本传统工艺和生活中隐藏的美为宗旨,被誉为”艺术鉴赏手册”类的作品。节目名称中的“壶”在日语中既有“壶”的意思,也寓意着“要点、关键”。节目内容丰富,涵盖了从日常起居所用的家用器具、衣着、料理、建筑风物等各个方面,展现了日本对美的极致追求,以及许多起源于中国但已经发展成为日本独有本土文化的事物。




《Vol.5 河马食堂:我的日本食器收藏与使用之道》


河马食堂(微博小红书),食器收藏者,出版《食器最高:来我家吃饭好吗》

叶婷婷,十三年茶行业从业者

丛二,「将饮茶」编辑、资深媒体人


——————


时间轴


02:35 家里收藏的器物多达两三千种

06:17 什么时候开始正式做器物收藏?

10:54 食器的乐趣,在于做菜和招待的使用

14:11 想用日本器物,搭配贵州的乡土料理

18:29 小野哲平也一直问我,你为什么喜欢我的东西?

24:25 当一批有钱人开始进入器物收集领域

28:49 从流水线产品到器物作者,对日本器物的喜爱是渐进式的

37:10 在日本,购买生活化器物的指南

45:39 最近两年在国内最火的器物作者们有哪些?

48:37 河马推荐的国内器物专门店

52:47 我买任何器物都是看它能不能装菜

01:07:45 跟陶艺家们的交流

01:10:18 河马最有感情的一件收藏



「得闲茶水间」

用茶观察世界,以茶链接万物。我们讨论流动的时代精神、变迁的消费主义、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一切让我们获得力量的人和事物。


由「将饮茶」出品的播客「得闲茶水间」已上线,欢迎大家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QQ音乐等各大平台订阅、收听。






撰文 得闲茶水间

编辑/整理 丛二

图片提供 河马食堂

排版 薯饼


本文为「将饮茶CHA」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与公众号后台联系




将饮茶CHA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