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全中国钻研茶配餐最深的人

文摘   2024-06-07 17:28   福建  



林贞标

潮汕人,茶痴,食家。

对各地食事、食材有深入的研究,

对烹饪方法有大胆的创新。

善行,好友。

无论饮、食、为人,皆奉自然、真实之旨。

国家一级营养师,创办简烹工作室,

用简单烹饪的方式创造原味健康的菜肴。

著有作品《玩味潮汕》《玩味简烹》《玩味茶事》

《玩味上海》《粤菜师傅的粤菜地图:好食汕头》

《玩味餐配茶》等。


——————



林贞标的办公室在一幢大楼里占据了整一层,里面堆满了茶叶,将之称为茶仓库也没有不妥,但比起一般的仓库又多了些什么,茶仓库之外,还有间餐室,一般的餐厅他现在已经不去了,觉得油腻且不健康,只是自己监督着手下几位大厨和自己一起做菜,奉行他的“简烹”理论,潮汕地区的食材本就丰富,外面的能做宴席的餐厅也颇为多样,但“简烹”一扫繁琐,用简单的调味方式和烹饪节奏,做出一桌菜,每道菜更是搭配了不同的茶,代替了以往餐桌上必然出现的酒,照他的观点,就是未来的饮食模式,越来越健康,越来越享受食物的真味。



外面的茶仓库也着实丰富,近些年他自己去山头看茶找茶,加上之前的收藏,从七十年代的老茶一直到近些年的名茶,均有标本,对于单丛发展的历史,以及潮汕的茶饮系统,林贞标均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茶,他是个特立独行的人。



也恰恰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才硬生生创作出以茶配餐的一个系统,虽然现在还不主流,但确实有吸引人的地方。


+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

潮汕品茗史

+


办公大楼的整整一层的面积实在不小,但林贞标租下来存茶,还是因为他喜欢的茶品种丰富,品类多,加上不同年份维度,茶就堆起来了,认知上,林也和一般人不一样,比如潮汕很多人只存单丛,但是林这里除此而外,还有大量的岩茶标本,铁观音标本,虽然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喝铁观音了,他觉得每个茶,在历史上都有意义,尤其是铁观音曾经影响全国人的口腔,所以也存放了大量他觉得好的铁观音。



他的单丛也并不是大路货。在林贞标看来,单丛之所以叫单丛,就是因为是“单株”,他在凤凰山找了很多大树,这种树并不出名,价格也没飙升,制成品很有特点,特意找当地农民采摘老树青叶,多付报酬,自己制作和储存。这些茶,都是他认可的好茶,配餐极为可口,在这个楼层,抽烟是绝对被禁止的,因为他认为,烟和酒,实际上都是美食的大敌,会让人味觉明感度逐渐降低。“喝酒到一定地步,肯定就吃不出敏锐的味道了,厨师做那么好有什么用?”


餐配茶于是成了新选择。


先问我们喝什么茶,因品种实在丰富,可任性挑选。我一直听说潮州的石鼓坪乌龙不错,提出来想喝,林贞标觉得这并不是一种好茶,说做出来也一般;朋友前两天喝过单丛里的“雷扣柴”,觉得口感丰富,说想喝这个,他也否定。“潮州的很多名茶,名字起的似是而非,你比如就说’雷扣柴’,传说中是雷劈了茶树,然后劫后余生,茶也变得好喝,都是故事,真实的茶世界并非如此。”



潮州当地的名人介绍茶文化,喜欢讲茶树的历史,以及当地历史上名人与茶的关系,最常见的溯源到南宋末代皇帝身上,传说中帝王流落到此,喝了本地茶解渴,本地茶因此而知名,林贞标觉得这些都是“死去的历史”,茶是活生生存在于当下日常生活中的,丛科学角度来说,咖啡因提神,儿茶素,茶多酚,茶红素,茶多糖都对人体有不同的作用,越是台地茶,土壤越贫瘠,内含物质就越差,但潮州的茶多为山地茶,内含物质丰富,丛口感上,就能够胜过一般的茶。


口感的锐利和厚度,是林贞标觉得潮汕人爱茶的一个原因。最早潮汕人喝茶未必是品,我们都以为潮汕饮食系统丰富,口味清淡,所以茶系统也适应了这一饮食系统,变得芳香,独特,林贞标反对这一说法,觉得这完全是美化了潮州的喝茶历史。


“潮汕之前是不喝单丛的,这里很贫瘠,贫困的地方,不品茶,只是喝茶,我们小时候喝什么?根本喝不起凤凰单丛这样的好茶,好茶都是出口,或者广州等大城市饮用,我们本地人喝安溪茶,那时候的安溪茶非常粗糙,也不像今天的精致,怎么说呢,有点像四川一带运往藏区的边销茶,主要是浓,里面有大量的粗纤维,不是为了品,是为了日常的需求,帮助消化。”


潮汕地区水产品丰富,但由于山地多,肉类少,粮食少,水产品吃多了,容易蛋白质过剩,他说自己小时候不少小孩中了“鱼毒”,头上长脓包,这时候就需要动物脂肪,或者浓茶来解毒,浓茶不仅解毒,还能冲淡口腔的腥腻之气,粗纤维帮助消化。他的童年时代,真不流行品茶,就是喝各种碳焙火的浓茶,追求的是口腔刺激,而不是细腻的味觉体验,林贞标说自己从不美化本地的饮食文化系统,潮汕茶在漫长的年代里追求的并非精美,而是“城市大茶馆”,菜场里,公交车站头,建筑工地,处处就是饮茶之人,这些群众就是昔日追求口腔刺激的标本。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供销社可以买到“两泡茶”,纸包装的粗茶,之后是安溪出产的“正溪茶”,125克一包,上面印刷这红字,俗称二两半,家家户户流行喝茶,但并非家家户户都有茶具,林的父亲有一套相对正规的茶具,邻舍都会来借,万一摔碎了茶杯,要被家长打,喝完的茶还要拿去晒干,然后过一阵再拿出来泡,其实已经没有味道——简直和我们想象中的茶乡背道而驰,但细想,特殊的年代,确实也没办法讲究。



潮汕地区被称为“侨乡”,恰恰不是因为富裕,“穷大家才出走去当华侨。”到了1980年代,除了铁观音,附近的饶平开始出产“岭头白叶”,走清香路线,不像之前的茶经过了过浓炭火烘焙,已经成了酱油色,这种茶异军突起,带来了整个清香型乌龙茶的重新发端,这时候大批台湾茶也进入大陆,并且相应工艺也开始进入,清香型的茶遍地开花,从下往上改革了茶叶制作工艺,但一下子,就走上了高度商品化的道路:烘焙变浅,越来越清淡,发酵时间变短,乌龙茶特点开始丧失,当然最根本的变化,是漫山遍野开始种植茶,过去的不适合种茶的区域也种茶树,此时铁观音已经风靡全国,这一局面到2000年代,基本就开始崩塌了。


还是因为这一类型的茶急功近利,原材料不行,工艺也偷工减料,大家觉得这些茶不好喝了,这时候,云南的普洱茶,包括潮汕当地的凤凰单丛开始出现在茶叶市场之上,也是因为大家开始追求口腔感受的丰富性了,相比起铁观音的单薄,那时候的单丛有铁观音的香,又有铁观音没有的厚度,所以林贞标的印象里,单丛的成名史,是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


2000年之后,早已成为经济特区的潮汕开始迎来了喝茶模式的又一次变化,林贞标解释,传统功夫茶在大批台湾人带来的新茶具,新品饮模式的刺激下,开始精细化,并且由于这一阶段大家开始尊重传统文化,潮汕古老的功夫茶饮系统被挖掘出来,越喝得仔细,向上追溯的源头的制作工艺就越仔细,凤凰山上的茶树本来就流行单株制作,现在更是放大了这一传统,这些单株茶树近乎乔木,内含物质丰富,也正适合此时的人们需求——营养过剩的年代,大家要“能去油”的茶,这点也和普洱茶异曲同工,这可能是凤凰山的单丛的正式出山机会,内含丰富,香气猛烈,品饮时代需要新的茶饮样本,单丛应运而生恰在此时。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潮汕品茗史,林贞标说的相对清晰,去除了不少暧昧的神话,确实不同社会条件下,喝茶的需求不一样,但潮汕的茶文化系统绝对不是无本之木,更早的,无论民国,还是明清,我们大概只能从留下来的茶具遗迹中去猜测了,至少,潮汕的茶文化,相比起中原来说,要丰富细腻,可能奥秘还是这里这里的茶,凤凰单丛的好,毋庸置疑,这样的好茶,要是按照绿茶的品饮模式,可能喝不出来复杂度——那些蒙臣壶,若琛杯,包括烧橄榄炭的风炉,绝对不是对付粗制滥造的茶的。


+

好茶与坏茶的标准很简单

+

 

整层楼的空间里,不仅放了多种类的茶,还有大量的检验仪器,林贞标喜欢用仪器检测茶的各种内含物,他每天大约喝五六种不同品类的茶,这也和很多潮汕茶客不同,一般人,会标榜自己只喜欢单丛。



他归结为自己的爱好。“茶好喝在哪里,肯定有自己的原因。就拿最初级的来说,一个老茶,要是喝起来刺激喉头,很可能就因为发霉过,黄曲霉素超标,那就应该检测。”对茶叶的描绘千变万化,他觉得万变不离其宗,甜,是因为什么含量高?香,是因为什么含量高?韵味来自于哪里,内含物丰富的点在哪里,现在有各种仪器,检测起来,没有那么难。


不仅新茶,他收藏的陈老的茶叶,也都拿去专业机构检测,一个1987年的老丛水仙,他就有一份专门机构给出的报告,茶多酚的含量多少,黄曲霉素存在与否,一一标注。“等于这款茶的体检报告。”体检合格,才能拿给朋友们喝。这种检测一次的费用也并不低,很多人舍不得出这个钱,检测了,他才有底气拿给朋友们去喝。


也恰恰是因为他这种纠缠之心,导致很多人喝了他的茶,赞不绝口,他拿自己满意的一款茶给一个朋友喝,朋友早上喝这个茶,然后吃早餐,工作,下午还抽了雪茄,结果说晚上一回味,居然还能感觉到这款茶的韵味,朋友赞不绝口,这这款茶的饱满度很强,林贞标说,这不是好茶,还有什么是好茶?


这种检测之心,也是源起于凤凰单丛的复杂度。“我在茶山的时间多。很迅速发现,凤凰单丛要保持质量稳定很难,今年是这个味道,明年不再是这个味道,慢慢的,我就固定在几个地方采茶,单株的足够好,就是单株;单株的味道难以保持,就采用附近的一批树来拼茶,要达到去年的,或者更早年份的那种口感,希望每一年的味道保持一致。不能说今年是这个香,明年没有了。”


市场上的消费者,其实很多说不出来什么是好茶,林贞标试过很多人,但大家一般表达困难,只有基本需求:需要浓郁,需要刺激口腔,潮汕人喜欢用通俗的说法,茶要有肉,有力度,林贞标说,仅仅有力量,还是不够,他真的不赞成潮汕人的通俗说法。结合自己的上山经验,包括多年喝茶的经验,他总结出来:好的茶,要清香甜美,喝起来没有不舒服,不会有强烈的刺激。“强刺激是特点,而不完全是优点,人们喜欢的好茶,应该是有共性的,而不是只有一部分人喜欢。我经常泡茶给孩子喝,孩子都喜欢,那可能真是好茶了。“


潮汕茶的香味体系复杂,林贞标也做了减法:任何植物都带有自然界植物的香气,他不太喜欢按照潮汕习惯,用一种植物的香气去给茶叶命名,那样简直无边无际,他喜欢的单丛,都重新给了名字:比如他最喜欢的“天谷幽兰”,一款极香的单丛,他觉得没有缺点,但也就笼统地说是高香茶。凤凰山的茶叶,采摘时候如果天气好,在阳光里自然晾晒几小时,基本都有很好的香气,持久性和耐泡度也很好,这点上,林贞标觉得,好的单丛也有点像普洱生茶。


包括铁观音,他也有自己的追求,在安溪,他有一小块茶园,几亩地,稀疏种上了铁观音,追求小乔木效果,周围的人都嘲笑他,茶树最高的地方,超过了三米,采摘非常困难,一年产量也只有几斤,但喝起来非常醇厚干净,属于他界定的好茶。“其实我觉得,好茶与坏茶区分很简单,看身体反应,喝起来苦涩,有杂味,喝之后身体不舒服的,绝对不好,但是喝起来甜美,清香,身体感受是愉悦,没有不舒服感受的,就是好喝的茶。好喝的茶里面,我们再追求高级感,比如丰富性,耐泡度。”


在潮汕,大家都喜欢追求香型,耐泡度,各种口腔感受,因为与其他人对单丛的品鉴标准不同,审美的追求不同,林贞标玩茶的模式也渐渐不同,他开始追求的,是与他自己的另一爱好搭配,与菜搭配。


+

以茶配餐

他是全中国钻研最深的人

+


如果说,在单丛的好坏上,包括品饮的模式上,大家的追求不同是见仁见智,但以茶来搭配餐,在这点上,基本上没有人比他研究透彻,算得上是林贞标的独一份研究。他甚至自豪地说,全中国钻研最深的,也就是我。


起因还是爱好,爱茶之外,他的一大喜好,就是烹饪,经常去各个酒店给大厨们上课,指点他们如何做好菜,并不是富丽堂皇的手艺展示,而是和他喝茶的爱好有点像,是研究食材以及烹饪的方式,怎样做出让人吃了舒服的一餐饭,很多大厨因为喜欢他的烹饪方式,就请他四处上课,林贞标趁机建议大家放弃在吃饭的时候喝酒,改用茶来搭配。



“我自己不能喝酒,也讨厌在酒桌上喝了乱闹,很多时候精心准备的一桌菜,喝了酒之后,前三道,大家还能吃出味道来,后面就忙着喝酒了,上什么菜,压根大家不关心,什么味道,喝酒后都是胡说。我自己喜欢做菜,就提议,大家用茶来配菜,这样吃的舒服,吃的也风雅。”他认真思考过,众多餐桌的酒水系统中,茶配餐是有道理的,光吃菜,难免单调,如果是饮料,与好的菜肴也不配,茶配菜就应运而生。


2017年开始,租下这层做茶仓,做厨房,就带了这样的心。做了很久的搭配实验,开始还比较随意,后来越来越有章法,逐渐发现了乐趣,现已经有一套自己的模式了,一般想来他这里吃饭的人,还要经过他的考察,如果是一定要闹酒的宾客,基本就拒绝了,来的,必须是对佳肴,对健康有追求的人。


来的客人,基本都不会主动提出喝酒,林贞标说,自己观察了这几年的餐桌,发现餐厅的聚餐餐桌上,往往一半人是不喝酒的,就是举杯凑热闹,表示礼仪敬一下杯中酒,一个杯子里的酒,从头到底都不换,但手边的水杯会不断加水,这表明,茶配餐的机会就来了,尤其是出品不错的餐厅,包括这两年的高价餐厅,一道道菜上来,可以搭配不同的茶,满足人人吃的舒服的需求。


琢磨了这个道理,开始用西餐的酒杯上茶。“我这里不像很多餐厅,号称会用茶配菜,其实就是安排几个茶艺小姐在边上泡茶,泡完给你加水,有时候还推销自己的茶,那不是喧宾夺主?我这里,茶是为菜服务的,什么样的菜,要配什么样的茶,是一点点琢磨出来的。”



茶都放弃了茶杯,而是用了西餐桌上的酒杯,比如白茶,绿茶,多用香槟杯;岩茶则用红葡萄酒杯:清香型的乌龙茶,用白葡萄酒杯;浓香型的乌龙茶,用勃艮第杯


菜肴呢,则是主角,不是以食材来区分如何搭配茶,而是考虑两个因素,滋味加食材。


就拿豆腐来说,清淡的普宁炸豆腐,配的是白茶,而浓艳的麻婆豆腐,则用浓郁的乌龙茶,配茶的目的,是让人清口,吃下去舒服。



我们吃的潮州的豆酱焗蟹,他取名”蟹蟹有你“,搭配的茶是岩茶,因为螃蟹属于重口,腥腻,需要用正岩肉桂解决这个问题;江南吃大闸蟹配绿茶,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他看来,绿茶的丹宁高,也能冲刷口腔的腥气,只是江南的餐桌没有往深度钻研。



在他这里吃一些猪肉菜,比如竹笋炖猪蹄,清汤肉片,他会选择搭配生普,他解释说,很多人觉得生普烈,其实好的生普清香甜美,内蕴丰富,收敛性很强,能去除掉肉腥气,热茶能让口腔迅速恢复舒适。



本地的蔬菜众多,他经常做青瓜,茄子,包括清淡的豆芽,基本都用白茶和单丛搭配,以清香对清香,两者相得益彰。


本地常吃的鱼饭,他改良成了鱼冻,基本用碳焙铁观音来搭配,冷荤的腥气被热茶的浓香一扫而空,老年人特别喜欢。



即使是汤菜,他也经常搭配各种茶。常做的酸辣汤,他会搭配黑茶,黑茶充分发酵过,丹宁少,果糖多,有时候微酸,和酸辣汤相得益彰;他比较得意的一个菜,也是自己发明的菜,叫“相煎何太急”,是用西洋菜梗炖猪黄喉,炖完后加西洋菜叶,不加任何调味品,浓香满口,也是用黑茶搭配,这一桌菜,符合他的“简烹”概念,不是一桌白水煮菜,而是有起伏,有高低的一桌大餐,大餐出来再琢磨茶,确实有种钻研的乐趣。



最后的甜品,往往选本地常见的花胶炖莲子,饱满感很强,这时候端上来茉莉花茶,茉莉花茶一般以绿茶为茶底,收敛性强,然后茉莉花的香味又足,让人口腔满足,又有残留的花香,就像乐章的终结,有回味的空间。


这样琢磨,实验了几年下来,林贞标已经形成了自己喜欢的餐配茶的规则,茶是配角,餐是主角,但茶又是重要的配角,能让餐更加舒服,更加被人记住。


最近有西班牙的火腿世家的朋友来潮汕拜访,他们家族热爱喝茶,往往吃饭的时候都会推上一个小茶车,里面装了紫砂壶,各种茶叶,包括烧水壶,这是这个家族几代人的习惯,林贞标有个朋友拜访,送他们几罐林贞标监制的单丛,他们一喝,异常满足,知道林贞标喜欢用茶搭配餐,更感兴趣,第六代少庄主特意跑来中国,和他一起研究怎么用茶来搭配火腿,这家火腿是从小到大,用真实的橡实喂养的,香味十足,用热红茶搭配,无论滇红还是正山小种都很合适,红茶特有的甜润感正好对冲火腿的咸香,他和到访的西班牙朋友都觉得比酒好。并不是空口得出结论,冷吃的火腿有点腻,用酒来对冲,有时候口腔会觉得油脂感太强,但是用热烈的红茶搭配,正好合适。


这是近期最让他兴奋的搭配,不管餐配茶这件事多么的初步,多么的需要逻辑自洽,他的热情很能好感染很多人,会和他一起,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投入的游戏。




采访、撰文 王恺

摄影 李松鼠、刘小柱

排版 薯饼



本文为「将饮茶CHA」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与公众号后台联系





将饮茶CHA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