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禅入茶,白牛居士是一位妙人。作为北京著名的黑珍珠&米其林法餐厅老板,她因为爱茶,拜了中日两位师父:中国师父是禅宗大师、对禅茶有精深研究的传明法师,同时也拜入日本茶道表千家,几乎每个月从北京飞到日本教室,进行茶道稽古(练习),一学就是七年。
我们很好奇,茶这个原本从中国传入日本的物种,经过了种种演化之后,在日本茶道里的演绎,跟中国茶道有什么区别?它的学习过程会是怎样的?为什么说学茶就是修心?日本三千家茶道流派中,表千家的弟子据说都是贵族,这是真的吗?神秘的家元日常都在做什么?学习日本茶道贵不贵?当下中国流行的「茶会」、「茶人」相比日本有哪些不同?
将饮茶CHA
《Vol.4 日本茶道更高贵?法餐厅老板告诉你中日茶道的区别》
由「将饮茶」出品的播客「得闲茶水间」已上线,欢迎大家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QQ音乐等各大平台订阅、收听。
+
由禅入茶:
在茶道中国修理自己
+
我学茶的渊源,是禅。
从小我就非常好奇,寺院楹联上面讲的佛法,究竟在说什么?及长,我去终南山学禅,因缘之下接触了我的师父:传明法师。师父的禅宗修为深湛,对中国茶,也很有研究。我便也开始跟随师父学习茶修,从此正式开始喝茶。以前在国外生活,我只喝白开水,连咖啡都不喝,茶也不喝,所以我可以说是「由禅修入茶道」。
传明法师给我们上禅茶课,跟外面的茶课不一样。每次他会找到一些非常稀有的,品质很正的茶,亲自泡给大家喝。茶这个东西,它很活。茶不一样,存储的环境不一样,泡的人不一样,甚至给你分茶的人不一样,个人体质差异,乃至当下饮茶时的身体状态不同,感受都会截然不同。
每次十几个学生,一起打坐,打坐后老师给我们讲一些喝茶的基础规则,然后就停下,什么都不再说,开始喝茶。他开始冲泡,一道一道喝,让我们去体会茶在每一道之间的变化,从体感出发,分辨茶给身体带来的反应。这就像学禅,先不讲概念和知识,先坐下来,把专注力回到自身,让你去感受。
师父在讲禅修时,也会讲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当时我已经开始学习日本花道,有机缘能够接触到日本茶道。为什么日本要把茶和禅放在一起?我就想试试看,于是开始了日本茶道学习。
「你为什么来学茶?」
当你开始学习日本茶道,你的老师第一句都会问你这个问题。
我的答案跟别人不太一样:「我很想学习怎么样去款待别人。」因为我从小是一个不太能够知道怎么样去招呼朋友的人。其实这是款待之道,我们中国人喝茶,就是很自然的一起坐下饮茶,不太会想着怎样从不同方面去关照到客人的不同需求。对于款待之心,是相对欠缺的。我会希望通过学茶,给予别人奉上一杯好茶。
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很想去学「怎么干活」。日本茶道有很多的工作是客人来到之前,主人要准备的:壁龛中的挂轴、床之间的花作、当日会使用的器物,全部都是为能更好款待的宾客而去考量的。哪怕是在客人看不到的地方,你精心的准备,打扫也是严格而用心的。比如擦一叠榻榻米,哪只手是干布,哪手是微湿的布,用什么手势。又比如清洗道具,什么样的顺序、洗几次、洗完擦几圈、怎么放置,这些都有要求。我想学会干活,以后去寺院里干活,也能够井井有条,不会做错。
日本茶道比较打动我的就是,在茶道当中修理自己。修行是什么?修行其实就是修理你自己,你不是去修理别人的,是要向内去检视自己。当你在干活、在奉茶的时候,你就是在修理你自己,可以照见自己。很多人觉得是不是有点太玄乎了?其实我觉得不要讲那么多,如果我们真的有机会,哪怕用三天、五天的时间去教室里体会,当你跪在那里去点一碗茶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噢,那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东西,那就是让你静下来,落地,安安静静面对自己,用你自己最真诚的心去奉上给客人的一碗茶。当你跪在那里 40 分钟,做完这一套,你的体会就会不一样了。
茶到底能不能趋向于道?你自己会有判断。我没有办法说「道」是什么,就像我们没有办法去定义禅到底是什么,当你用「说」去定义,其实永远不够准确,但当你在「做」,也许你会越来越趋向于「道」。
茶是一种途径,是一种方便之门。
我的茶道老师说,在传统的茶道教室中是不可以拿笔和纸的。我们一个星期去一次道场,有些人下一周再来可能就忘掉了,但是那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在的时候全身心投入。当你专注的时候你会记住,你不会记错。当时我是同时学茶道和花道,花道对我而言是很辛苦的,要动脑子,要去构思,但茶道不同,当你专注的时候,真的是脑中一片澄明,只是专注地用这个姿势,专注地去泡茶。我上完茶道课之后,真的跟我打坐完毕一样,身心轻盈,神思清明。
日本茶道的魅力不仅体现在仪式本身,还与其教学空间和建筑环境紧密相关。当你走进一间茶道教室,里面的光线、空间的密闭性以及落座后的视线高度,都会让你有不同的体验。日本茶室通常采用传统的推拉纸门设计,使得室内光线相对柔和而昏暗。这样的环境会帮助你沉浸于一个静谧而稳定的氛围中,安心观察和体会。空间内没有耀眼的光源,而是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让你去感受那些茶道具在这种光影中的神秘美感。这种体验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需要你亲自坐在那里,打开五感去体验。这是日本茶道非常独特的一面。
同样是学茶道,但是每一个人关注的点不一样。在我学习的教室当中,有些人对茶道具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日本各个窑口了如指掌,能够一眼识别出茶道具的来历,如数家珍,甚至能够讲述它们背后的家元故事和传承。另一些人可能专注于茶怀石料理,或者对茶室中的其他元素,如挂画等进行深入研究。每个人可能都会选择一个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学习。而对于我而言,我更关注我在点这碗茶的时候,我的身心状态。
在日本茶道中,那些看似复杂的流程和仪式实际上也是一种修行的方式。这与佛教中的禅修仪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百丈清规也规定了一套严格的礼仪和行为规范。茶道中的每一个动作,从端碗的手势到进入茶室的方式,从跪坐的姿态到开门关门的礼仪,再到行走的步态和在特定点位的停留,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旨在引导参与者通过这些严谨的行为,收摄心神,培养一种内在的平静和专注力。
茶道,即是修行。
+
在日本学习茶道:
门槛、老师与学费
+
日本茶道主要有「三千家」,即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我学习的是表千家。
表千家门迹
传说表千家是以服务贵族阶级为主,在当代这可能已经是相对刻板的印象。实际上我们在教室当中不会去聊这些事情,也不会去问任何一个同学的职业。
表千家比较特别的,是内部推荐制。推荐制意味着,你如果想要学习,通常需要一个已经学习过表千家茶道、并且值得信赖的朋友或老师的推荐。这种推荐不仅是基于个人的技艺,也是基于对学习者品行和性格的了解。一旦你被推荐给某位老师,你通常不会更换老师,因为这是一种长期的承诺和关系。日本人在这件事情上是非常谨慎的,一旦跟定一位老师,就要追随很多很多年。
拜师另外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教室的远近。我们一般遵循就近原则,人们通常选择在自己居住地附近学习茶道,以便于持续参与和学习。如果有人搬迁到另一个城市,他们的老师可能会提供帮助,协助他们在新居住地找到合适的茶道教室,以继续他们的学习。这种内部的「转师」是可以的。
里千家在这方面是非常了不起的,对于任何想要学习茶道的人都非常欢迎,这一点对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日本茶道非常有利。北京的里千家教室「青交庵」也是国内首屈一指、师资强大的教室之一,很推荐大家去学。
我现在基本是每隔一个月飞过去,连续上几天的课,尽可能跟老师确定好时间。通常参加家元讲习会和正规茶会,要求穿着正式和服。在平时的茶室稽古(练习),是允许穿便服的。其实穿着和服,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着装对体态的要求更高,和服袖子的长度也会让你在练习的过程中,动作要更加精准、稳定;其次,是为了放东西,比如帛纱、怀纸(用于擦拭茶具等),还有扇子等,如果穿现代服装可能会有一点麻烦,把扇子绑在衣襟上会有点难看。
我们教室里学茶的人,男生还蛮多的。其实大部分学茶的是女性。我上个月在日本参加家元讲习会,就全部是当地女性,基本五十岁以上了。年轻人也有,但不是那么多。日本同样面临传承和艺道老龄化的问题,他们的茶道、花道,现在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在日本学茶,其实比中国便宜。你的花费包括,一是「稽古」(keiko)的费用,就是日常练习会,大概是几百块人民币,每个教室因为老师不同收费也不同,便宜的大概两三百块。另一块是你参加茶会的费用,一般就是几百到几千(我参加的最贵茶会目前也就是2000块人民币)。还有一些高级别的鉴赏古器物茶会,那就比较贵。你会在茶会当中看到一些非常罕见的、博物馆级别的茶道具,有时候主办方自己就是古董商或拥有自己的美术馆这类的,大家一起去用这些器物去点茶、品饮。
在日本茶道中,采用一种「月谢」制度。基本上,一个月有四周,通常三周有课,而在这三周中的某一次课上,学生会将这个月的月谢费装入特定的信封,写上自己的名字,或附上对老师表示感谢的话。然后优雅地放在自己的折扇上。在日本茶道中,扇子更像礼器,是用来行礼而非拿来扇风的。在一些场合,也有盛盘的作用:放置要交给他人的物品,如月谢信封。以礼貌和优雅的方式递过去后,老师会取下信封,将扇子折好归还。这是一种非常风雅的交流方式。
即便有时候一个月内没有上满三天课,学生仍会完整地交上月谢费。实际上,茶道在日本的学费并不昂贵,这些费用就是你买茶粉、吃果子的钱,并不会是成为一个老师真正收入的来源。
与中国学习一些雅道相比,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可能需要支付较高的费用,而在日本,除非是参加高级别的茶会或购买大量器具,否则学习茶道的费用是相当合理的。如果你爱好茶道,其实是可以一辈子学下去,不会因为经济问题而拦住你。
在日本学茶道会被认为是一个更精英化、贵族化的表现吗?我只能回答:你不能说出来。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单一维度地去看待,比如我现在的这位老师,既是一位政治人物,担任某区区长,同时还经营着一间日本特色料理店。这位老师在本区内拥有广泛的社交网络,是一个多身份的人物。尽管如此,老师从小学习茶道,并且没有让这些身份之间产生冲突。老师的教室不仅提供茶道教学,还包括怀石料理,甚至有时还会有来自里千家人前来交流学习。在日本茶道文化中,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来限制一个人必须如何,不能如何。
我个人的理解,茶道真正的门槛不在财富或社会关系,其实最重要的门槛是一个人是否愿意花一生的时间去真正的深入茶道事业。甚至当你在学习很多年后,你是否能够持续的投入精力和坚持,成为茶道老师去接棒这件事情,这才是我认为能够长久学习茶道真正的门槛。
+
终身学习的日本茶道
+
日本茶道中有一句话,茶道学习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无论你是从多少岁开始进入学习,就是一辈子的事情。在现代社会学习茶道,每周都去上课,跟着同一个老师,周而复始,学到最后,你学的是什么?这是我常常自问的一个问题。
日本艺道的学习,像我们古代的师徒传承制,这与现代西方的学院制度和课程制教育模式形成鲜明对比。现代教育模式当然也有好处,包括我们中国的一些艺道,像花道、香道也是如此:同时收 三十个学生,大家一起上课,上完毕业证一发,你就可以结业走人。日本师徒制则是你跟随一位师父学习,像禅宗师徒,即便你开悟了你都不走,还要在师父身边侍奉很多年,为什么?
为什么你要留在师父身边?为什么师父一定要把你搁在这儿?师父要每周看到你,师父真正对你的指点,不仅是在你点这一碗茶的短短几分钟内,他还要看你的状态、知见,看你有没有走偏,去给你正确的一个引导。所以实际上你真正去选择一个茶道老师,他教授给你的不仅仅是点茶,他是伴随着你人生走下去的一位长者。
我记得我有另外一个同学,他是学霸,每一次都很焦急,急于知道我都要学到什么、要用多长时间学、明年要教给我什么?他就去问了老师这样的问题。老师当时的回答也很有趣,禅宗有一个说法,「初地不知二地事」,你没有到那个状态,你也体会不到,跟你讲你也不能真正知道在说什么。老师如果觉得你这个地方不过关,绝对不会教你后面,就是一直要打磨你,让你六个月都打一个茶,看你烦不烦?你腻不腻?学习是一个逐步体会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老师会根据学生的体验和心境来教授新的内容。
学生也都不可能一模一样。日本茶道中有一个字叫「间」,就像是一个留白,每个人在动作之间的空间和节奏是不一样的。你会有自己的一个韵律,这个韵律的美是没有办法让别人告诉你的,这是这是寻找自己、自然流露的一个过程。又比如,茶道当中有个把水勺拿起来的动作,这就是照镜,在举起水勺那一刻看你自己。日本茶道中有很多这种茶与道的连接,让我这个学禅的人觉得很喜悦。
+
中日茶道的区别
+
日本茶会,会要求你是一名经过训练的客人。
中国的茶会,即便是规格较高的,一般也只要求参与者不喷香水、穿干净的袜子、衣着整洁,以及在茶会前吃素,避免食用味道过重的食物。相较之下,日本的茶会或茶道教室的要求更为严格,参与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成为合格的客人。
在日本茶道中,主客一定要互动。双方即使不用语言,也能了解彼此的需求和动作,配合默契。例如,当客人看到亭主将清洗完的水从茶碗倒入建水的时候,客人就要主动告诉主人:请您收拾吧。否则主人就会继续为客人,再点一碗茶。这种节奏和配合,需要客人也具备一定的茶道知识。
主人也要了解如何为客人提供更佳的体验。这种细腻的关怀体现在茶会的各个细节之中,如为让客人感到凉爽而准备的冰块,以及风扇的设置,这些也同样能够体现出主人的「茶之心」。主人也要提前考虑客人的喜好和需求。例如,如果知道客人喜欢书法或习禅,主人可能会准备一幅珍藏多年的大德寺高僧书写的字画,挂在壁龛中,迎接客人。
这种体贴和周到,不仅仅是日本茶道的特色,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也曾存在。过去,中国人在家中接待客人时,也会根据客人的喜好来准备相应的物品,如换上客人最爱的兰花。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讲究可能已经逐渐减少,但在日本的茶道中,这些传统依然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又比如,在表千家有一条特殊的点式,叫「花所望」,指的是亭主将茶室中侍花的乐趣让渡给宾客。比如今日到访的客人,有一位是极擅插花的人物,亭主会精心为之准备花材,拜托他来完成茶室壁龛中的花作,这位客人也会从容地当众完成这个作品。这种互动让每位客人都能参与到茶道的环节中,也体现了以客为尊、体贴入微的待客之道。
为什么中国茶道没有这些固定的、繁复的仪轨?我会觉得中国自古,文人都是比较「隐」的状态。各种款待客人的事务,无论是准备花、字画还是琴等,其实主人都能够照顾周全,无需将其变成固定的仪轨。在古代,文人之间普遍具备这种能力,并没有将其文字化或规范化,没有规定必须要学多少条、几个式。中国古代在茶事上,其实拥有更大的自由,他们主客之间都很自信,你来饮这杯茶,对我而言是是信手拈来之事,我不需要那些东西。文人能够自然而然做到周到的款待,而无需依赖固定的规矩。茶事,就是他们的日常。
回到当下,我身边很多朋友参加各种中国的茶会,大家会像众星捧月一样去看到一个茶人,像明星一样坐在茶桌中央,会有一系列漂亮的姿势,为大家美美地点茶。那反而不是我想要的一个状态。茶人,是更应该知道怎样去照顾他人的人,茶人之心是款待别人的心,这是茶人最内核的东西。
我希望中国现在不要出现所谓的「茶道宗师」,我们己经见过太多的所谓「大师」。大家都很着急,都希望自己能是那个人,所以大家都非常敢于表现表达自己,这是很可怕的。
中国人是非常聪明、灵活而务实的,所以我们的「茶人」诞生得很快,可能他学习一些知识,自己有一个空间,就可以冠以茶人之名;当他有了一定数量的弟子,就成为一个组织或门派。但我希望大家不要着急,大师是时代筛选出来的,而不是大家自己去成就、塑造出来的,我们就是因为太擅长这件事情了。我会希望大家都不要着急,想学茶的人不要着急,已经成为茶人的也不要着急成为宗师。
在中国茶的世界中,想得财的人可以从中得到财富,想得名的人可能很迅速得到名气,想美美的小姐姐们也可以拍到大量让她们欢喜的照片。这是茶的广博和包容,它不拒绝任何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那有没有可能,我们中国的茶文化、茶圈能很快进入下一个阶段?我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茶中获得更多内在的平静和滋养,而不仅是把茶作为满足我们欲望的媒介。
我学习日本茶道,其中的仪式和动作设计都是经过理性规划的,例如茶道具的摆放顺序和位置,都是为了让动作更高效、避免重复,减少多余动作。为什么先拿这个茶道具?它一定是让你的手走最短的路线。水勺、盖置要如何摆放,阴阳关系如何?又譬如夏季选择用硝子器物,里千家要在水指(水切,みずきり)上盖一片非常青翠的叶物,都是为了求一清凉消暑之意。这种东西是非常细腻的。
中国的茶道发展应该自然而然,而不是刻意模仿,茶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美学和哲学思想,让动作自然连贯,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中国有很多有天赋的年轻人,只要沉下心来,中国茶将来一定会慢慢走回我们审美的正途。
相关名词
日本茶道「三千家」:指的是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它们的历代掌门人均是日本茶圣千利休的血亲后代,但经历了近400年的岁月变迁,在细节上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特点,形成了三大茶道流派:
表千家:由利休之孙千宗旦的三子江岑宗左所继承,以往历代侍奉御三家之一的纪州德川家,与大财阀三井家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作为千家家督继承了千利休传下的茶室和茶庭“不審菴”,风格相对正统,点茶风格要求形如流水,绵延不绝。男女做法在细节上有一定的差异。
里千家:由千宗旦的四子仙叟宗室继承,继承了千宗旦隐居的茶室“今日庵”,曾侍伊予松平家,加贺前田藩等大名。自十一代以来,应对不同的场合和条件,创设了许许多多新式的点茶做法,且最早开展女性茶道和学校茶道,因而被认为是开放的流派,拥有最多的茶道人口。
武者小路千家:由千宗旦的次子一翁宗守所创,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与两位弟弟不同的时,宗守因为早年的经历并没有继承祖先的茶室,而是从高松松平藩辞官后隐居于武者小路,建立茶室“官休庵”,流派也因此而得名 。虽然点茶做法上和表千家类似偏于传统,但近代以来在欧美道具选用及立礼家具,茶室建设等方面也颇具创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茶风。
传明法师:广东曹溪佛学院常务副院长、南华寺首座,曾在厦门大学开设禅茶课程。
▲
《Vol.4 日本茶道更高贵?法餐厅老板告诉你中日茶道的区别》
白牛居士,茶道研习者
叶婷婷,十三年茶行业从业者
丛二,「将饮茶」编辑、资深媒体人
——————
时间轴
01:24 入门日本茶道的时间和因缘
10:40 日本茶道不只是茶艺表演,还包括「干活」和「修心」
18:53 上完一堂日本茶道课,如同打完一场坐
23:36 表千家的贵族传统,和日本拜师学茶的门槛
30:05 茶道课上的男女性别比
37:04 每个月从北京飞日本学茶,学费大揭秘!
41:50 日本茶道对客人也会有「要求」?
46:22 在日本学茶,竟然会被认为是贵族化和精英化的表现?
50:55 每周都去上茶道课,学到最后是在学什么?
55:27 日本茶道中「家元」的作用
01:00:02 送先生去学茶的初衷
01:05:36 不希望中国茶领域太快出现大师
01:10:17 中日茶行业职人的差异
01:19:11 白牛居士参与过的那些有趣茶会
01:23:45 如果不考虑经济压力,白牛居士想要开的茶馆
「得闲茶水间」
用茶观察世界,以茶链接万物。我们讨论流动的时代精神、变迁的消费主义、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一切让我们获得力量的人和事物。
由「将饮茶」出品的播客「得闲茶水间」已上线,欢迎大家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QQ音乐等各大平台订阅、收听。
撰文 得闲茶水间
编辑/整理 丛二
图片提供 白牛居士、老关
排版 薯饼
本文为「将饮茶CHA」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与公众号后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