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其实是道家的化身

文摘   2024-09-20 16:10   福建  


禅与茶的关系是众所周知的。我们已经叙述了茶的仪式是由禅的仪式发展而来。老子是道家的奠基者,也与茶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关风俗习惯的起源的中国教科书中写道,献茶给客人的仪式源于老子的高徒关尹,他首先在函谷关把一杯金色的仙药献给了这位“老哲人”。我们先不去讨论这个故事的可靠程度,尽管道家很早就证实饮茶这一事情有价值,我们对道和禅的兴趣主要在于它们体现在茶道中的生活观和艺术观。



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外语充分地表述了道和禅的教义,尽管我们已经做过了多次值得称赞的尝试。

翻译常常是不忠实的,就像一位明代作家所发现的,最理想的也就是看到了锦缎的反面——所有纵横的丝线都很清楚,只是没有色彩和匠心的微妙之处。然而,哪里又有这样一种伟大的教义,轻而易举就可以说明得了呢?古代的圣贤从来不把自己的教义编成系统的形式,他们只说反论,因为他们害怕说出不完全的真理。

相关名词 

道家,作者于全书中,并未区分学派意义上的道家,以及宗教意义上的道教,一概使用 Taoism/Taoist,译文在此稍有调整。—译者注

关令尹喜,又名关尹子,是春秋战国时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关尹子》九卷。根据《史记》的记载,老子见周朝衰败,西出函谷关,当时守关的令尹喜仰慕老子的学问,盛情款待,向他请益。老子为他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便骑牛而去。

锦缎的反面。此句似应出自宋代僧人赞宁(919 — 1001)《宋高僧传》卷三《译经篇》“翻锦绮”之说:“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由是翻译二名行焉。”天心误为明代。—译者注

他们开始说话的时候就像傻子,然而当他们说完的时候,却使听众变得聪明了。老子用他那奇僻而幽默的口吻说:“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道”,按字义讲是“路径”的意思。它被译成道路(Way)、 绝对(Absolute)、 法则(Law)、 自然(Nature)、至理(Supreme Reason)、模式(Mode)等等。这些翻译都不错,道家信徒们根据探究的论题不同,区别地使用这一术语。关于“道”,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译为“通路”(Passage),强于译为“路径”(Path)。它是宇宙变化的精神—为了产生出新形式而自我回归的永恒的生成(the eternal growth which returns upon itself to produce new forms)。

相关名词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出自《老子 · 上士闻道第四十一》。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出自《老子 · 有物混成第二十五》。


它像道家喜爱的象征—龙那样可以应变,又像云那样隐现变幻。“道”也许可以叫作“大变迁”(e Great Transition)。主观地说,它是宇宙的气,它的绝对正是它的相对。首先,不应忘记的是,道就像它的嫡出者禅一样,表现了与以儒家为代表的北方中国的集体主义截然相反的南方中国精神的个人主义的倾向。广袤如欧洲的中国,具有由横贯中国的两大水系所造成的不同的特质。长江和黄河可以相应地比作地中海和波罗的海。即便现在,经过了几个世纪的统一,中国南方人 的思想和信仰仍然不同于他的北方的兄弟,正如拉丁民族异于日尔曼民族一样。在古代,交通远不如今日发达,特别是在封建时代,思想上的这一差异则更为显著。一方的艺术和诗歌所呼吸的空气与另一方截然不同。我们在老子及其门人和长江流域自然诗人们的先驱者屈原身上发现了与他们同时代的北方作家们散文式的道德观念绝不相容的理想主义。老子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


道家思想的萌芽在老子(别号老聃)出现很早以前就已经产生了,中国的古代文献,特别是《易经》,即是老子思想的先兆。但是,在以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朝的建立为顶峰的中国文明的古典时期,人们只对法律和风俗习惯倾注了大量的关心,个人主义的发展却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因此,直到周朝瓦解,许多独立王国纷纷建立,自由思想之花才吐露芬芳。老子和庄子都是南方人,他们都是新学派的最伟大的倡导者。另一方面,孔夫子和他的大量门徒则志在保持祖传的习俗。如果没有一些儒家的知识便不能理解道家,反之亦然。

相关名词 

“长江流域自然诗人们”即辞赋家。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朝,英文版原文“前十六世纪”,当为作者手误,周朝(公元前1046 —前256年)建立于公元前十一世纪。


我们已经说过,道家的绝对即是相对。在伦理学方面,道家痛斥社会的法律和道德准则,因为在他们看来,对与错只不过是相对的词汇。定义总是作为限定来使用—“固定”和“不变”只是表现成长停止的词汇。屈原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渔父》)我们的道德标准是过去社会需要的产物,但是,难道社会是永远不变的吗?墨守共同的传统包含着为了国家而不断地牺牲个人这一内容。为了持续这个大骗局,教育便鼓励一种无知。不是教人们真的具有德行,而是教人们行为合乎体统。由于我们的自我意识太强,我们便成为不道德的人。由于我们知道我们自己不对,因而便不再原谅他人。因为我们不敢对别人讲实话,我们便有了良心。因为我们不敢对自己

相关名词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此句出自《楚辞 · 渔父》,是渔父对屈原所说。渔父劝屈原“与世推移”,不必“深思高举”,展现的正是道家的哲学思想。而屈原回答“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誓要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这种刚毅的精神与《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的精神是一致的,与道家则异趣。


讲实话,于是便心安理得地找到了一个避难所。如果这世界本身如此荒诞,那么谁还能严肃地对待它呢!到处是做交易的灵魂。什么道义!贞洁!请看零售善和真的春风得意的商人吧。一个人甚至可以买到一个所谓的宗教,而这种宗教却正是用花和音乐神化了的共同道德。掠去教会的附属品,那么剩下来的是什么呢?真理令人难以置信地四处繁衍,因为它的价值便宜得惊人—它是祷告者进入天堂的一张门票,它是成为良民的一纸凭证。快收起来吧,如果你的真才实学为世人所知,那么你立刻就会在公开拍卖时为出价最高的买主所有。为什么男人们和女人们如此热衷为自己大做广告呢?这难道不是起源于奴隶社会的一种本能吗?

道家的生命力不仅表现为冲破了“同时代的思想”,而且表现为主导了继起的一系列运动。秦朝开始了中国统一的新纪元,从那时起,有了“中国”这一名词,而道家正是这时期活跃的力量。如果我们有时间来注意道家对当时的思想家、数术家、法家、兵家、阴阳家和炼金术士,以及后来长江流域自然诗人们的影响,那将是一件饶有兴味的事情。我们更不应忽视那些实在论的思想家,他们因为白马之白,或者因为白马之坚,而怀疑白马为马。还有六朝的清谈家们,像禅的哲学家们一样,他们沉迷于讨论关于“纯粹”和“抽象”的问题。不仅如此,我们还应高度评价道家对中国国民性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它使这种国民性具有一种节制而又文雅的力,即如“温如玉”这句话所表现的。中国历史充满了包括王侯和隐士在内的道家信徒遵从着他们的信条而做出了各种各样有趣结果的事例。

相关名词 

思想家、数术家、法家、兵家、阴阳家和炼金术士,以上关于秦汉时期各学派的提法,皆依据《汉书 · 艺文志》。

实在论的思想家,指公孙龙子等名家。

他们因为白马之白,或者因为白马之坚,而怀疑白马为马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子的主要命题为“白马非马”和“离坚白”,“坚”指石头的质地而言,此处天心将二者混说了。故此句的更确切的说法应为:“他们因为白马之白,而怀疑白马为马;或者因为坚石之坚,而怀疑坚石为石。”


这些故事既是教诲,又是娱乐,其中有大量的逸事、寓言和格言。我们愿意与那无所谓生,因而也无所谓死的快乐的皇帝谈玄论道。因为我们就是风,我们可以和列子一起御风,而发觉这风即是绝对的寂静。或者和既不属于天,也不属于地,而生活在天地之间的黄河老人一起生活在半空中。我们发现甚至在当今中国的那些假冒道家的怪诞作品中,那些在其他任何教派中都不能发现的大量形象也能够使我们着迷。

但是,道家对亚洲生活的主要贡献是在美学领域。中国的历史学家们常常称道家为“处世之术”,因为道家是针对现世,即我们自身的。只有在我们的身上,神与自然才能相遇,并且昨天与明天才能分开。“现在”是运动着的“无限”,是“相对”的合法的领域。“
相对性”寻求“调整”,而“调整”即“艺术”。生活的艺术在于针对着我们的环境做不断的调整。道家原封不动地接受俗世,与儒家和佛教不同,它试图在我们这个令人悲叹的世界中发现美。宋代有“三人尝醋”这样一个寓言,生动地说明了三种教义的倾向。释迦牟尼、孔子和老子曾经站在一坛子醋—生活的象征—面前,每个人都用手指蘸醋,放在嘴里品尝。注重事实的孔子说,醋是酸的;佛祖说,它是苦的;而老子说,它是甜的。


道家主张,如果所有的人都保持统一,人生的喜剧就会更加引人入胜。即保持事物的均衡状态,让地方给他人而不失去自己的位置,这正是在俗世的戏剧中成功的诀窍。为了充分地扮演我们的角色,我们必须知道全剧;在个体这个概念中,整体这一概念永存。老子用他的“虚”这一得意的隐喻说明了这个道理。他认为真正的实在存在于虚之中。例如,屋子的实在即在由屋顶和墙壁围成的空间之中,它既不存在于屋顶之中,也不存在于墙壁之中。水罐的用处在于它有可以盛水的空虚,而不在于水罐的形式或制作水罐的材料。虚可以容纳一切,因此它是万能的。只有在虚之中,运动才有可能。一个人只有使自己空虚,其他东西才能自由地进入这空虚之中,这个人也才能成为一切场合的主宰。全体永远能够支配部分。这些道家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我们所有的行动理论,甚至于剑道和相扑的理论。日本的自卫术—柔术便是由《道德经》中的一段文字得名。在柔术中,人力求用不抵抗,即虚,来消耗对手的力气,同时节省自己的体力,而在最后的搏斗中取得胜利。

相关名词 

黄河老人,疑即河上公。根据东晋葛洪的记载,河上公不知姓名,常年居住在东海之外仙人所居的天台山。汉文帝时,结庐于黄河之滨,故人称河上公、河上丈人。—译者注

三人尝醋,这一宋代寓言的主人公,一般为苏轼、黄庭坚和佛印三人,分别代表了道、儒、释三家。后世的民间艺术中有“三酸图“,常以此为题材,描绘三人尝醋时的神态。

水罐的用处在于它有可以盛水的空虚,而不在于水罐的形式或制作水罐的材料。出自《老子 · 无用第十一》:“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一原理的重要性在艺术中通过暗示的价值而表现出来。留下一些没有说尽的东西,因而给观者以完成作品思想的机会,伟大的作品总是这样不可抵抗地抓住你的注意力,直到你实际上变成了作品的一部分。虚使你进入其中,并使你达到美感的极致。掌握了生活艺术的人便是道家所说的“真人”(e Real Man)。他的出生便是梦的开始,而到死时,他才领悟人生。他柔弱自己的光芒,为了隐身于世人的幽暗之中。他如老子之言,“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对他来说,生命的三件宝是“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出自《老子 · 显德第十五》。

“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出自《老子 · 三宝第六十七》:“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如果现在把注意力转向禅宗,我们将发现,禅宗强调的是道家的教义。“禅”字来源于梵文中的 Dhyana(禅那)一词,意指沉思冥想。禅主张通过专心致志的思想而达到自悟的极致。冥想是成佛的六种方法之一。禅门弟子断言释迦牟尼在他晚年的教义中特别强调了这个方法,并把它的法则传授给了他的高足迦叶。根据他们的传说,禅的第一代祖师迦叶把这一秘方传给了阿难陀,阿难陀又顺次传给了下一代祖师,直到这一秘方传到了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菩提达摩曾在公元六世纪前半叶来到中国北方,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在这些祖师和他们的教义的历史 记载中有许多不确实的地方。在禅宗的哲学方面,早期禅宗似乎在一方面同那伽阏剌树那的印度怀疑主义相类似;在另一方面,又同商羯罗阿阇梨所建立的哲学“无明观”相类似。现在我们所知的禅的第一本经书出自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南宗禅的奠基者慧能(638—713)之手。此禅由于在南方中国的优势地位而被称为南宗。紧接慧能的是马祖大师(死于788年),他使禅对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有力的影响。

相关名词 

迦叶,摩诃迦叶波之略称,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把他奉为西天传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师。
菩提达摩(?— 528或536),中国禅宗的创始者,相传为南天竺人,于梁武帝时期来到中土。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打坐九年。后遇慧可(487 — 593),授以《楞伽经》四卷,于是禅宗得以流传。

那伽阏剌树那,即龙树菩萨,释迦没后约七百年(一说约五百年)出生于南印度。精研大乘经典,著《中论》《大智度论》等,开创空性的中观学说,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故被后世尊为大乘诸宗的祖师。

商羯罗阿阇梨(约788 — 820),南印度人,以印度教的复兴者和婆罗门哲学的集大成者而著名。

无明,指经验界三惑之一,十二因缘的第一支,为一切迷妄和烦恼的根源。

禅的第一本经书,指《六祖坛经》。—译者注

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南宗禅的奠基者慧能原文为“the sixth Chinese patriarch Yeno (637 — 713)”,年份系天心偶误。慧能,唐高僧,禅宗中南宗开创者,也是禅宗的第六祖。本姓卢,世居范阳(今河北涿州市),生在南海新兴(今属广东)。谢世后,弟子们编集他的语录,称
为《六祖坛经》。

马祖道一(709 — 788),本姓马,故称马祖,名道一,汉州什邡县(今属四川)人。唐佛教禅宗高僧,主张自心是佛,任心为修。他让“顿悟”说付诸实行,取代了看经坐禅的传统,促使禅僧普遍革新禅的观念。

马祖大师的弟子百丈(719—814)首创了禅寺以及管理禅寺的清规戒律。在马祖时代以降的关于禅宗的议论中,我们发现长江流域的精神促成了中国固有的思想模式的融入,使其与以前的印度理想主义产生了对立。无论持有多么强烈的宗派自豪感,也不能不承认南宗与老子和道家的清谈者们的教义有着相似之处。在《道德经》中,我们已经发现了对精神集中的必要性,以及适当调节气息的必要性所作的论述,而这些正是进入禅定的基本要点。一些《道德经》的最好的注本往往出自禅学家之手。禅宗像道家一样,是对相对的崇拜。 

有个大师为禅下定义说,禅是在南天而见到北极星之术。真理只有通过领悟与真理相反的一方才能得到。再有,禅宗像道家一样,是个人主义的热烈鼓吹者。除与我们的精神活动相关的事物之外,没有真实。第六代祖师慧能曾经见到两个僧人观看塔顶的旗帜在风中翻飞。一个说:“这是风在翻飞。”另一个说:“这是旗帜在翻飞。”然而慧能对他们解释说,真正在运动着的,既不 是风,也不是旗帜,而是他们心中的什么东西。百丈和一个弟子在林中散步,一只兔子在他们走近时,突然飞窜而逃。

相关名词 

百丈怀海(约720 — 814),本姓王,俗名木尊,福建长乐人。马祖道一大师的法嗣,禅宗丛林清规的制定者。唐中叶后,由于旧教规和戒律与禅宗发展存在尖锐矛盾,于是怀海便大胆进行教规改革,设立了百丈清规,为禅宗发展扫清障碍,对禅宗发展具有重大贡献。

禅定,修行佛法达到的一种状态,意指安静而止息杂虑。

禅是在南天而见到北极星之术。此句出自《五灯会元》卷十五“襄州白马山行霭禅师”条:“僧问:‘如何是清净法身?’师曰:‘井底虾蟆吞却月。’问:‘如何是白马正眼?’师曰:‘面南看北斗。’”

真正在运动着的,既不 是风,也不是旗帜,而是他们心中的什么东西。出自《坛经 · 行由品第一》。


百丈问他的弟子说:“兔子为什么从你的身边逃走?”弟子回答道:“因为它怕我。”“不,”大师说,“这是因为你有杀生的本能。”
这段化用了《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的故事。原文主人公为赵州观音院的从谂禅师,情节也略有不同:“有人与师游园,见兔子惊走,问云:‘和尚是大善知识,为什么兔子见惊?’师云:‘为老僧好杀。’”

这段对话使我们想起道家庄子的一段话。有一天,庄子与一个朋友游于濠梁之上。庄子说:“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他的朋友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见《庄子 · 秋水》。

禅常常与正统佛教的戒律相反对,正如道家与儒家相反对一样。对于禅的先验的顿悟,语言是思想的一个障碍;佛经的全部效力在于,它是对个人思索的诠释。禅门子弟所追求的是与事物的内在本性直接交流,而把事物的外在附属物看作清楚地领悟真理的障碍。正是这种对抽象的爱,使禅选择了水墨画,而不同于采用了细密的工笔重彩的古典佛教教派。

抽象,原文“abstract”,村冈博的日译本为“绝对”。—译者注


一些禅门弟子由于力图不靠形象和象征来认识内心中的佛陀,甚至发展为反对圣像崇拜。丹霞和尚曾在冬天打碎木制佛像用来生火取暖,吓坏了的旁观者叫道:“这简直是亵渎神灵!”和尚平静地回答说:“我要从灰烬中提取舍利。”旁观者愤怒地反驳说:“但是你绝不可能从佛像中找到舍利!”和尚回答说:“如果我找不到舍利,那么它就不是佛。怎么能说我是亵渎神灵呢?”然后,和尚转过身去继续烤火。
事见《祖堂集》卷四:“丹霞和尚……于慧林寺,遇天寒,焚木佛以御之。主人或讥,师曰:‘吾茶毗,觅舍利。’主人曰:‘木头何有也?’师曰:‘若然者, 何责我乎?’”

禅对东方思想的特别贡献是它把尘世和灵魂看得同等重要。对禅来说,在物的大关系网中,大和小是没有区别的,一粒原子具有和宇宙同样的可能性。极致的寻求者必须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灵光的反射。 

丹霞和尚(739 — 824),唐代禅僧,法号天然,以曾驻锡南阳(今属河南)丹霞山,故称丹霞天然,或丹霞禅师。在以慧能的思想为本源的南岳派(代表人物怀让)和青原派(代表人物青原行思)中,他是青原派的第三代和尚。


禅寺的组织正表现了这一观点的意义。除了住持以外的所有成员都必须分担照管禅寺的一些特别的工作。而且非常奇怪的是,分配给新入门的弟子的工作比较轻松,而分配给最有声望和资历的僧人的工作则较为下贱而枯燥。这些工作是禅门修行的一部分,每一个细小的行为,都必须绝对完美。就这样,在除草、削萝卜皮,或者烧茶的同时,继续许多重要的讨论。茶道的整个理想,便是从生活的细小的事情中悟出伟大这一禅的概念的产物。道家奠定了审美理想的基础,禅宗则把这些审美理想付诸现实。



点击图片购买本书👇



撰文 冈仓天心
翻译 张唤民
编辑 丛二
图片 来源网络
电影《禅》
《中国:从春秋到盛唐》
排版 薯饼

本文为「将饮茶CHA」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与公众号后台联系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书👇

将饮茶CHA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最新文章